重讀《城南舊事》:活在英子童年裡的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


重讀《城南舊事》:活在英子童年裡的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


在我上初一時,語文課本里曾有過一篇名為《爸爸的花落了》的文章,這是林海音《城南舊事》裡的最後一章,也是我文學夢開啟的地方。

今年冬天不知怎麼的,我突然想到了這本書,於是便跑到圖書館去借,終於在文學欄最後一層架子上找到了它,並回家美美的讀了一遍,讀後許久走不出來。

有人曾說,“上海是張愛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只是那時還不叫北京,叫北平。在林海音的童年裡,北平有塵土飛揚的喧囂,有人來人往的熱鬧,也有不少離合悲歡的瑣碎。


重讀《城南舊事》:活在英子童年裡的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


小時候讀它時,雖然也能跟隨著作者的情緒起承轉合,但對事物的共情能力卻不可論及。如今我已長大,心事重了,看事情的角度也變了,這才發現,原來那些活躍在英子童年裡的人物,居然個個都有著不為人知的心酸……


得了“瘋病”的秀貞:那些愛而不得的女人,其實都是瘋子


在《城南舊事》第二章《惠安館》中,林海音描述了一位名叫秀貞的瘋女人,秀貞一家是給義地看墳的,他爹是惠安館的長房,經常接待一些外來留宿的客人。因為機緣巧合秀貞和當時的北大學生思康戀愛了,而後又未婚先孕,生下了女兒小桂子。


重讀《城南舊事》:活在英子童年裡的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


在當時的那個年代,自由戀愛、未婚先孕是違禁詞,連想都不要想。秀貞媽在女兒生產完後便將孩子丟到了齊化門,自此秀貞就變得有些神志不清,經常活在幻想裡。

在周圍人的眼裡,秀珍還沒結婚就懷了人家的種,是個不折不扣的傻女人,她想和大學生在一起的樣子,簡直就是神經病。但年幼的英子卻不這麼認為,她樂意親近秀貞,喜歡聽她回憶那些戀愛時光,更喜歡聽她說那些“瘋言瘋語”,說到底,秀貞也只不過是個愛而不得的傻女人罷了。

徐志摩曾說,“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一見鍾情,兩情相悅,這些美好的詞彙多半隻能用在兩者之間,而這種好感若想凝成感情並匯入婚姻,則需要經歷現實的多種考驗。在《城南舊事》,中秀貞和思康是兩情相悅的,但這樣相悅的人卻因倫理、世俗、綱常等的約束而不得以見天日,這段純真而寶貴的愛情卻被當作“瘋言瘋語”來加以戲謔,想來,無不令人唏噓慨嘆。


重讀《城南舊事》:活在英子童年裡的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


在現實生活中,像秀貞這樣忠於愛情卻又敗於現實的女人數不勝數,她們也曾無數次憧憬過愛情,但終究在一番深愛後選擇黯然離場。她們也許並不會像書中的秀貞那樣變瘋變傻,但其實,她們卻在無數個深夜裡獨舔傷痕,如痴如狂。


沒了一雙兒女的宋媽:要不是為了活著,誰願意舍兒棄女?


在《城南舊事》中,英子的家庭條件很好,家裡有保姆,廚師,還有奶媽,宋媽就是那個老奶媽。


重讀《城南舊事》:活在英子童年裡的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


宋媽原來是有一雙兒女的,她進京務工後,兒子小栓子就幫人看牛去了,女兒也送了人(寄養),可最後才知道,原來她女兒早就被賣了,兒子也在幾年前溺水身亡了,她的一雙兒女就這樣沒了。

年幼的英子並不明白宋媽舍兒棄女的舉動,她曾問宋媽為何要替別人養孩子(做奶媽),又為何讓別人養自己的孩子(寄養),宋媽說她長大了就明白了。是啊,那時的英子怎麼會明白宋媽的苦楚呢?如果她不捨家拋業,一家子就沒飯吃,如果她不把女兒送出去,女兒就活不成,說白了,要不是為了求生存,誰願意舍兒棄女,誰又願意活成一個落魄無助的小丑呢?


重讀《城南舊事》:活在英子童年裡的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


徐崢在接受《十三邀》訪談時曾表示,成長,就是一個不斷和解的過程,和父母和解,和過去和解,和自己和解。兒時的我很不理解大人的一些舉動,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麼明明不願意卻還是要強顏歡笑,我不理解為什麼他們明明委屈卻還是要咬牙堅持,直到長大後我才明白,那些所謂的強忍淚水、強顏歡笑,其實都是對生活的反抗,只不過這種反抗是無言的,是從心底裡流過的。


為丈夫生兒育女的英子媽:人前是林太太,人後卻只是個生育工具


英子的媽媽在英子12歲前已經生了7個孩子,5個女兒,2個男孩,可以說,是每三年就生兩個孩子。英子爸喜歡花,鄰居伯伯戲謔道,可能正是因為英子爸喜歡花,英子媽才生了這麼多閨女。從表面上看英子媽很幸福,有兒有女,丈夫事業有成,家裡還有保姆伺候,是所謂的闊太太,但細琢磨才發現,她也只不過是個毫無話語權的生育工具罷了。

在第四章《蘭姨娘》中,作者講述了英子爸爸的一段風情事,喜歡招攬人的他把蘭姨娘安頓在了自己家,平時經常藉著抽大煙的功夫與蘭姨娘調情,那語調,那姿態,完全不像是一個有著七個孩子的父親。


重讀《城南舊事》:活在英子童年裡的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


一次被英子撞見後,英子爸也毫不收斂,總以為她什麼都不懂。傷心欲絕的英子想去告訴媽媽,卻看見媽媽正挺著大肚子在廚房裡忙活,“媽站在大爐灶前,頭上滿是汗臉通紅,他的肚子太大了,挺的像是要把肚子送給人。”英子媽大概一輩子也不會想到,她忍受十月懷胎之苦,整日操勞的同時,那個孩子她爹居然在四處撩撥,甚至全然不顧孩子的存在。

其實,即使她看到了那一幕,多半也沒得選。蘭姨娘在英子家借住時曾向英子開過一個玩笑,她問英子自己可不可以拜林太太為姐姐,其實這句話絕非字面上那麼簡單,蘭姨娘是妓女出身,又寄居在林家,攀龍附鳳、甘做人妾的心思已有,問英子的這句話也不過是句試探罷了,而在一旁的英子媽,也就是林太太,當時臉氣的直髮抖,卻又說不出一句話來。


重讀《城南舊事》:活在英子童年裡的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


情感博主慕雲子曾說,“有多少女人活在了一座名為婚姻的墳裡?”誠然,有的時候人外表上的鮮活亮麗是和內心的空洞乏力成反比的,這就像硬幣的AB面,A面是給別人看的,它或輝煌或落魄,都只能是外界給貼的標籤,而B面就不一樣了,它屬於黑夜,屬於那片遠離喧囂的淨土,也屬於真正的你自己。

在英子媽生活的那個時代,女人是沒有話語權的,她們唯一能體現身份的就是自家男人的江湖地位,所謂的“林太太”、“王太太”,其實說白了,也只是男權社會下的一個標籤式符號,說到底她們什麼也不是,只不過是一個簡單的生育工具、洩慾玩物罷了。

那個藏在草叢裡的“賊”:為了供弟弟上學,他被迫“逼良為娼”


在《我們看海去》這一章,出現了一個沒有名字的人,後來他又有了名字,人們叫他賊。他家裡有個正在讀書的弟弟,為了能讓弟弟繼續唸書,他逼不得已做了賊,後來陰差陽錯間,英子給了便衣警察線索,這個賊也被抓進了監獄。但奇怪的是,讀完這一章後,我竟和英子一樣,沒有半分憎惡他的意思,反而生出無盡的悲憫與淒涼來。

在小說裡英子和賊討論了一個問題: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什麼是好人?那些做好事的是好人嗎?那些做壞事的是壞人嗎?可是,什麼又是好事,什麼又是壞事呢?我想即便是成人恐怕也很難分清。


重讀《城南舊事》:活在英子童年裡的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


人有的時候做選擇是很難依從自己本心的,那個賊自己也知道偷東西不好,但他更願意看到弟弟站上領獎臺。在這一前一後,內涵著的又何嘗不是發人深省的犧牲精神呢?這種精神很多人都有,為身患絕症的妻子偷藥的海因茨有,深陷“辱母案”的於歡也有,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是“醜陋的”,但在人性面前卻是美麗的,還發著光。


重讀《城南舊事》:活在英子童年裡的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


畫家關維興在評說《城南舊事》時曾道,“《城南舊事》之所以能夠感動許多讀者,關鍵在於寫實的表達以及其中恰到好處的真誠與溫度。”是的,活躍在英子童年裡的這些人,他們從來都不是虛構的,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折射出了當時那個時代的悲哀,也反映了他們對這蒼茫亂世的無奈與失措,而這些,就是生活。


重讀《城南舊事》:活在英子童年裡的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辛酸


作者林海音在書中寫道,“我想,我已經開始習慣不再有回憶的生活了,雖然在我內心深處知道在遠方一定有一個故鄉,在那裡有失去而不可再得的樂園。”童年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會將你眼前的場景濾淨化,讓每個人、每樁事都變得簡單純粹。而當成年後在回頭看時才發現,那些簡單的人並不簡單,他們宛如螻蟻,揹負著千鈞重負在生活的邊緣裡遊走,在複雜的人情瑣碎的周全。


原來這些活在我們童年裡的人,是這樣的兵荒馬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