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城南旧事》:活在英子童年里的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


重读《城南旧事》:活在英子童年里的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


在我上初一时,语文课本里曾有过一篇名为《爸爸的花落了》的文章,这是林海音《城南旧事》里的最后一章,也是我文学梦开启的地方。

今年冬天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想到了这本书,于是便跑到图书馆去借,终于在文学栏最后一层架子上找到了它,并回家美美的读了一遍,读后许久走不出来。

有人曾说,“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只是那时还不叫北京,叫北平。在林海音的童年里,北平有尘土飞扬的喧嚣,有人来人往的热闹,也有不少离合悲欢的琐碎。


重读《城南旧事》:活在英子童年里的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


小时候读它时,虽然也能跟随着作者的情绪起承转合,但对事物的共情能力却不可论及。如今我已长大,心事重了,看事情的角度也变了,这才发现,原来那些活跃在英子童年里的人物,居然个个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


得了“疯病”的秀贞:那些爱而不得的女人,其实都是疯子


在《城南旧事》第二章《惠安馆》中,林海音描述了一位名叫秀贞的疯女人,秀贞一家是给义地看坟的,他爹是惠安馆的长房,经常接待一些外来留宿的客人。因为机缘巧合秀贞和当时的北大学生思康恋爱了,而后又未婚先孕,生下了女儿小桂子。


重读《城南旧事》:活在英子童年里的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


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自由恋爱、未婚先孕是违禁词,连想都不要想。秀贞妈在女儿生产完后便将孩子丢到了齐化门,自此秀贞就变得有些神志不清,经常活在幻想里。

在周围人的眼里,秀珍还没结婚就怀了人家的种,是个不折不扣的傻女人,她想和大学生在一起的样子,简直就是神经病。但年幼的英子却不这么认为,她乐意亲近秀贞,喜欢听她回忆那些恋爱时光,更喜欢听她说那些“疯言疯语”,说到底,秀贞也只不过是个爱而不得的傻女人罢了。

徐志摩曾说,“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一见钟情,两情相悦,这些美好的词汇多半只能用在两者之间,而这种好感若想凝成感情并汇入婚姻,则需要经历现实的多种考验。在《城南旧事》,中秀贞和思康是两情相悦的,但这样相悦的人却因伦理、世俗、纲常等的约束而不得以见天日,这段纯真而宝贵的爱情却被当作“疯言疯语”来加以戏谑,想来,无不令人唏嘘慨叹。


重读《城南旧事》:活在英子童年里的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


在现实生活中,像秀贞这样忠于爱情却又败于现实的女人数不胜数,她们也曾无数次憧憬过爱情,但终究在一番深爱后选择黯然离场。她们也许并不会像书中的秀贞那样变疯变傻,但其实,她们却在无数个深夜里独舔伤痕,如痴如狂。


没了一双儿女的宋妈:要不是为了活着,谁愿意舍儿弃女?


在《城南旧事》中,英子的家庭条件很好,家里有保姆,厨师,还有奶妈,宋妈就是那个老奶妈。


重读《城南旧事》:活在英子童年里的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


宋妈原来是有一双儿女的,她进京务工后,儿子小栓子就帮人看牛去了,女儿也送了人(寄养),可最后才知道,原来她女儿早就被卖了,儿子也在几年前溺水身亡了,她的一双儿女就这样没了。

年幼的英子并不明白宋妈舍儿弃女的举动,她曾问宋妈为何要替别人养孩子(做奶妈),又为何让别人养自己的孩子(寄养),宋妈说她长大了就明白了。是啊,那时的英子怎么会明白宋妈的苦楚呢?如果她不舍家抛业,一家子就没饭吃,如果她不把女儿送出去,女儿就活不成,说白了,要不是为了求生存,谁愿意舍儿弃女,谁又愿意活成一个落魄无助的小丑呢?


重读《城南旧事》:活在英子童年里的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


徐峥在接受《十三邀》访谈时曾表示,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和解的过程,和父母和解,和过去和解,和自己和解。儿时的我很不理解大人的一些举动,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明明不愿意却还是要强颜欢笑,我不理解为什么他们明明委屈却还是要咬牙坚持,直到长大后我才明白,那些所谓的强忍泪水、强颜欢笑,其实都是对生活的反抗,只不过这种反抗是无言的,是从心底里流过的。


为丈夫生儿育女的英子妈:人前是林太太,人后却只是个生育工具


英子的妈妈在英子12岁前已经生了7个孩子,5个女儿,2个男孩,可以说,是每三年就生两个孩子。英子爸喜欢花,邻居伯伯戏谑道,可能正是因为英子爸喜欢花,英子妈才生了这么多闺女。从表面上看英子妈很幸福,有儿有女,丈夫事业有成,家里还有保姆伺候,是所谓的阔太太,但细琢磨才发现,她也只不过是个毫无话语权的生育工具罢了。

在第四章《兰姨娘》中,作者讲述了英子爸爸的一段风情事,喜欢招揽人的他把兰姨娘安顿在了自己家,平时经常借着抽大烟的功夫与兰姨娘调情,那语调,那姿态,完全不像是一个有着七个孩子的父亲。


重读《城南旧事》:活在英子童年里的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


一次被英子撞见后,英子爸也毫不收敛,总以为她什么都不懂。伤心欲绝的英子想去告诉妈妈,却看见妈妈正挺着大肚子在厨房里忙活,“妈站在大炉灶前,头上满是汗脸通红,他的肚子太大了,挺的像是要把肚子送给人。”英子妈大概一辈子也不会想到,她忍受十月怀胎之苦,整日操劳的同时,那个孩子她爹居然在四处撩拨,甚至全然不顾孩子的存在。

其实,即使她看到了那一幕,多半也没得选。兰姨娘在英子家借住时曾向英子开过一个玩笑,她问英子自己可不可以拜林太太为姐姐,其实这句话绝非字面上那么简单,兰姨娘是妓女出身,又寄居在林家,攀龙附凤、甘做人妾的心思已有,问英子的这句话也不过是句试探罢了,而在一旁的英子妈,也就是林太太,当时脸气的直发抖,却又说不出一句话来。


重读《城南旧事》:活在英子童年里的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


情感博主慕云子曾说,“有多少女人活在了一座名为婚姻的坟里?”诚然,有的时候人外表上的鲜活亮丽是和内心的空洞乏力成反比的,这就像硬币的AB面,A面是给别人看的,它或辉煌或落魄,都只能是外界给贴的标签,而B面就不一样了,它属于黑夜,属于那片远离喧嚣的净土,也属于真正的你自己。

在英子妈生活的那个时代,女人是没有话语权的,她们唯一能体现身份的就是自家男人的江湖地位,所谓的“林太太”、“王太太”,其实说白了,也只是男权社会下的一个标签式符号,说到底她们什么也不是,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生育工具、泄欲玩物罢了。

那个藏在草丛里的“贼”:为了供弟弟上学,他被迫“逼良为娼”


在《我们看海去》这一章,出现了一个没有名字的人,后来他又有了名字,人们叫他贼。他家里有个正在读书的弟弟,为了能让弟弟继续念书,他逼不得已做了贼,后来阴差阳错间,英子给了便衣警察线索,这个贼也被抓进了监狱。但奇怪的是,读完这一章后,我竟和英子一样,没有半分憎恶他的意思,反而生出无尽的悲悯与凄凉来。

在小说里英子和贼讨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好人?那些做好事的是好人吗?那些做坏事的是坏人吗?可是,什么又是好事,什么又是坏事呢?我想即便是成人恐怕也很难分清。


重读《城南旧事》:活在英子童年里的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


人有的时候做选择是很难依从自己本心的,那个贼自己也知道偷东西不好,但他更愿意看到弟弟站上领奖台。在这一前一后,内涵着的又何尝不是发人深省的牺牲精神呢?这种精神很多人都有,为身患绝症的妻子偷药的海因茨有,深陷“辱母案”的于欢也有,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是“丑陋的”,但在人性面前却是美丽的,还发着光。


重读《城南旧事》:活在英子童年里的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


画家关维兴在评说《城南旧事》时曾道,“《城南旧事》之所以能够感动许多读者,关键在于写实的表达以及其中恰到好处的真诚与温度。”是的,活跃在英子童年里的这些人,他们从来都不是虚构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折射出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悲哀,也反映了他们对这苍茫乱世的无奈与失措,而这些,就是生活。


重读《城南旧事》:活在英子童年里的人,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


作者林海音在书中写道,“我想,我已经开始习惯不再有回忆的生活了,虽然在我内心深处知道在远方一定有一个故乡,在那里有失去而不可再得的乐园。”童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会将你眼前的场景滤净化,让每个人、每桩事都变得简单纯粹。而当成年后在回头看时才发现,那些简单的人并不简单,他们宛如蝼蚁,背负着千钧重负在生活的边缘里游走,在复杂的人情琐碎的周全。


原来这些活在我们童年里的人,是这样的兵荒马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