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趙多慷慨俠義之士:魏徵的意氣人生

 燕趙多慷慨俠義之士,魏徵也不例外。
  魏徵在很小的時候,就成了孤兒。父親生前是一個小官,留下的產業並不多,所以他只能靠著微薄的家產度日。但他的人生目標並不是成為一個有幾畝薄田、置幾處產業的鄉紳地主,提籠架鳥,優遊卒歲。他胸懷大志,渴望著建一番不朽的功業,他的人生偶像是西漢初年的蕭何、曹參、韓信。


  可以想象,在那一段時間裡,河北魏州館陶市井中必定遊蕩著一個名叫魏徵的羸弱小子,雖然一日三餐都無法保證,但這個小子既不學經商,也不做苦力,腰間常佩一把破劍,手握著一卷借來的卷帙,一邊行走,一邊若有所思。


燕趙多慷慨俠義之士:魏徵的意氣人生


  為了擺脫生計之憂,他出家當了道士。道士有廟產,可以不用為吃飯發愁;道觀中藏有許多書籍,方便讀書。但天下不可挽回地走向了混亂,魏徵感受到了一種彷徨無依的焦灼與不安。孤貧力弱的他只能從書籍中,從前人的文字中尋求指引。在各家經典中,他選擇了縱橫家,夢想成為一名縱橫之士。
  這可能是一個寒門子弟在亂世之中出人頭地最方便的門徑了——用三寸不爛之舌對資源進行整合,將天下玩弄於股掌之間。縱橫家的名聲不好。因為在世人看來,他們是一幫朝秦暮楚之徒,沒有原則,沒有底線,赤裸裸地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很難想象,以剛直著稱的名臣魏徵,早年研習的竟是這樣一門專業。
  隋末,風起雲湧,政治冒險家們紛紛浮出水面。天下大亂,看上去,胸懷大志的魏徵有了用武之地,然而,在這亂世中,他也如同浮萍,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
  先是投奔李密,得不到重用。在李密兵敗後,他又投降李唐,依然沒有得到重用。後來又被竇建德俘獲,意外的是,居然在竇建德這裡頗受器重。但竇建德也失敗了,魏徵再一次投降李唐。遺憾的是,他又一次投身於失敗的一方:太子李建成。


  “中原初逐鹿,投筆事戎軒。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在《述懷》一詩中,魏徵這樣寫道。他的專業是縱橫之學,但他學藝不精,縱橫之計沒有一次成功的。局面非常尷尬。幸好,他遇到了李世民。李世民交給他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因為他是河北人,便讓他去安撫河北。
  此時的魏徵雖然得到了李世民的初步信任,但命運的莫測與迷離之感依然縈繞於心。不過魏徵終究還有一顆俠士之心,想當年,荊軻慷慨刺秦,除了幼稚的太子丹,沒人認為會成功,但荊軻依然慷慨前往,不為別的,只為“意氣”二字。“意氣”二字也支配著他以後的人生。
  魏徵的工作完成得不錯。回來後,他開始受到重用,後來成為貞觀年間最有名的諫臣。他的敢於直言甚至常常令李世民都無法忍受。支撐他的剛直作風的,仍然是一顆俠義之心。
  有人就此認為魏徵只是一個一味敢說、不計後果的愣頭青,這是對他最大的誤解。
  其實,魏徵深諳說話藝術。他早年研習縱橫家之學,講究的就是說話的藝術,善於探察人性的深層需求。雖是直言極諫,但他的諫言經過了藝術化的包裝,能觸動李世民內心最深處的慾望與最深切的恐懼,因而能為李世民所接受。

  魏徵去世之後,李世民說了一段懷念魏徵的話:“以銅為鑑,可正衣冠;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還寫了一首懷念魏徵的詩:“望望情何極,浪浪淚空泫。無復昔時人,芳春誰共遣?”可謂情真意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