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吼不叫】:總是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不吼不叫】:總是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兒子出生時的樣子依然記憶猶新,當從護士手中接過這個小不點時,內心的柔軟迅速被戳中,心裡暗下決心,一定要把世間的美好都給他。

可是……

“你究意怎麼啦,又哭又鬧。”手用力地在兒子屁股上拍了兩巴掌,二個多月的兒子,每天凌晨二點到四點準時夜嚎,熬不住的我吼開了。

“不吃算了,餓你兩天看你吃不吃。”重重地把碗往桌子上一放,1歲多的兒子頭搖得像撥浪鼓,怎麼哄都不吃,氣呼呼的我吼開了。

“跟你說多少遍了,這個不能碰,誰讓你動的。”揚起的手舉在半空,4歲的兒子又把消毒櫃裡的碗和盤子摔了一地,忿然作色的我吼開了。

“仔細、仔細,這麼簡單的加減法都算錯,怎麼回事。”試卷上紅紅的大叉分外醒目,上小學的兒子又沒考好,七竅生煙的我吼開了。

“不行,手機必須馬上給我,沒得商量,否則銷卡。”上中學的兒子,趁我們睡覺,半夜起來玩遊戲,暴跳如雷的我吼開了。

吼叫,犯錯,再吼叫,循環往復。

但我從沒覺得自己有錯,反而認為是孩子不懂事、不聽話才逼得我一次次生氣,變成大嗓門的媽媽。

【不吼不叫】:總是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直到有一次,兒子練長笛,我給他錄音,他反反覆覆地節拍出錯,我又一次吼開了,但這次把自己的吼聲錄下了。

給兒子回放時,我聽到了這段長達兩分鐘的咆哮數落。

那一刻,我唯一感受到的是刺耳吼聲,究竟說了什麼,腦子裡一片空白,自己都接受不了這種粗魯的說教,何況孩子呢?

這時,我才真正明白,美國親子教育專家羅娜·雷納在《不吼不叫》中說的:

吼叫,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情感虐待。

羅娜·雷納用她近50年的工作經歷和養育4個孩子的育兒智慧,分析了大吼大叫的根源、危害,以及如何做到不吼不叫的方法。

它像一面鏡子,幫助我們調整視角,改變態度,從而更好地瞭解自己、療愈家庭,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渠道。

【不吼不叫】:總是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吼叫的情感傷害,究竟有多嚴重呢?

羅娜·雷納的朋友詹姆斯,出生于軍人家庭,父母性格孤僻,經常打罵孩子,稍有差池,吼叫和懲罰會接踵而來。從小詹姆斯就發誓,以後絕不對孩子大吼大叫。

長大後的詹姆斯成了一名高中老師,深受學生喜愛。他和妻子克麗絲組建了家庭,也有兩個可愛的孩子。

可是隨著孩子長大,詹姆斯沮喪地發現,只要孩子亂丟東西,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像父親吼他般對孩子大發脾氣,連聲音裡都有父親的聲音。

看著孩子哭鬧的神情,他彷彿看到了當年的自己,對父親充滿了害怕和怨恨,詹姆斯陷入了羞愧和難堪中。

正如書中《不吼不叫》所說:

當我們大吼大叫時,始終觀察著我們,把我們當作唯一依靠的孩子,眼見最親愛的父母失去控制,可能會滿心恐懼,也可能會滿心怨恨,但唯一不可能的,是你所期望的:收穫愛與改正的動力。


【不吼不叫】:總是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吼叫並不能讓孩子體會到愛與被愛的感覺,相反,孩子如果長期遭受到吼叫,會形成對自我、對世界的扭曲感受,而且它還會投下長期陰影。

就像詹姆斯,他討厭父親,卻又不由自主地活成了父親的樣子,因為父親的吼叫已在他心裡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更惱人的是,因為對孩子的吼叫,詹姆斯又遷怒妻子克麗絲,他責怪妻子頻繁出差,讓他一個人面對孩子起床、上學、睡覺等一大堆事情。

幸好在羅娜·雷納的幫助下,詹姆斯開始反思憤怒的根源,原來他小時候只要亂丟東西,父母就大吼大叫,讓他非常悲傷。

所以,看到孩子亂丟,詹姆斯潛意識地會吼叫,控制不住情緒。學會覺察後,他開始調整自己,不再過於在意孩子的隨性,而是與孩子一起玩鬧,一起整理。

就如羅娜·雷納說的,“如果你試圖糾正孩子做的每一件你不贊同的小事,你就會筋疲力盡,瀕臨崩潰,而且還有可能將每一次與孩子的互動都變成一場戰爭。”

孩子需要的不是吼叫,而是關注、安撫、規範、引導、寬慰、溫柔的撫摸,以及成功的機會。

不吼不叫,孩子才會收穫愛與改正的動力,孩子才能健康茁壯成長。

【不吼不叫】:總是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但每天都有太多事情讓人無法保持淡定,吼叫總是突然發生,可以說沒有吼過孩子的父母屈指可數,那如何減少吼叫呢?

首先,深刻剖析自己,找到原因。

父母的每一次吼叫都有跡可循,找到引發怒火的原因,是減少吼叫的第一步,羅娜·雷納稱之為追蹤法:

記錄一段時間內觸發吼叫的事件、反應及回應等。


一次叫兒子起床,連喊5次都沒動靜,我要去單位開會,眼看時間趕不上了,把我急得一頓幹吼,“再不起床,自己去學校。”

《不吼不叫》告訴我,觸發吼叫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外部觸發器,如孩子拖拉、搗亂;二是內部觸發器,自己的疲勞、焦慮、失望、害怕等感覺。

【不吼不叫】:總是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就如我叫孩子起床,外部觸發器只是吼叫的導火索,真正引發怒火的是自己糟糕的情緒。只有自己情緒穩定了,不吼不叫才能水到渠成。

其次,接納自我情緒,溫柔待已。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所以生氣本身不是錯,它是情緒的表達,重要的是學會接納情緒,把情緒處理好後,再對事情做出回應,因為情緒是會傳染的。

羅娜·雷納說,每次察覺到憤怒、緊張等負面情緒時,嘗試做緩慢的腹式呼吸是最有效的放鬆方式。

例如,當遇到孩子挑戰時,主動撤離,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深呼吸,冷靜3分鐘,等自己平靜下來後,再與孩子交流才不會失控。

接納自己的情緒,對自己充滿善意,才會對孩子充滿善意。

第三:理解尊重孩子,有同理心。

每個人都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和被愛,當得不到時,會做出保護自己不受損的行為,孩子更多的是表現出哭鬧、搗亂、發脾氣等行為。

上中學後,兒子寫作業常寫到11點多,每次一超時我就忍不住吼他兩句,批評他寫作業不專心,結果越吼越惱火,作業越寫越晚。

後來,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關切地問,“是不是作業太多,太難,有什麼需要我幫忙的嗎?兒子不再生氣而是高興地說,“媽,你先簽字,很快就寫完了。”

因為理解尊重,因為同理心,親子關係越來越好,吼叫也越來越少。

【不吼不叫】:總是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第四:關注孩子情感,擁抱鼓勵。

羅娜·雷納建議每週留出2—3次,每次15—20分鐘,與孩子單獨相處,對了解孩子情感、增進親子連接和減少吼叫很有成效。

當孩子哭鬧,讓人煩躁不安時,關注他的情感需求,給他一個愛的擁抱;當他感到沮喪時,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更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因為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愛和鼓勵才能應對挑戰,心中有愛,愛才會自然流動;而鼓勵就像陽光,幫助孩子像花朵一樣綻放。

第五:簡潔表達想法,溫柔堅定。

希望孩子停止他不該做的事,或者做你想讓他做的事時,溫柔堅定的神情、簡潔清晰的溝通最關鍵。

羅娜·雷納總結了一個“我”和“你”的溝通公式:“我的感受是X,因為你做了Y,所以請你做Z。”

當孩子玩遊戲太吵時,你溫柔堅定地告訴他,“我頭很痛,因為你玩得聲音太大,請你到外面去玩。”這比不耐煩地吼“吵死了,到外面去玩。”效果好得多。

“我”和“你”溝通法既能阻止罵人和吼叫,也能教會孩子理解情感,學會以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為基礎進行溝通。

【不吼不叫】:總是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什麼的土壤,開出什麼樣的花。

父母給到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孩子將來就會是什麼樣。

又吼又叫不僅沒有教育作用,還會像一把鋒利的刀刃,給孩子留下不可磨滅的創傷;

父母的溫言暖語卻像春風化雨,給孩子愛和力量,讓孩子即便在悽風苦雨中也有信心面對生活。

千萬別讓吼叫影響了孩子,也千萬別讓吼叫延續到下一代。

【不吼不叫】:總是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正如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當我們能夠心平氣和、善解人意地與孩子相處,孩子才能夠內心平靜,懷抱善意,沒有人能從大吼大叫中感受到愛和溫暖。

不吼不叫,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願我們都能用一顆平和的心,給孩子種下一樹繁花,讓他們在“對”的世界裡開始他們的人生,去創造一個更加令人歡喜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