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對秦始皇評價褒貶不一,你怎麼看?

雜文詩天下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秦始皇開闢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貢獻主要在:

  • 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秦國疆域遼闊,《史記》“地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鄉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

  • 他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記》曰“車同軌。書同文字。”)

  • 建立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於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史記》曰“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更名民曰“黔首”。”)

  • 他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 以封建制度代替奴隸制度,促進了社會進步,推動了生產力發展。

他的過錯主要有:

  • 他發動戰爭、廣建宮殿陵墓,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

  • 他還制定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 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偉大領袖毛澤東如此評價秦始皇“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應該來說,秦始皇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貢獻大於過失吧!


明眼觀世界



千古一帝,對中華功不可沒,主要有如下功勞。

1,在領土上統一中國

經過秦國近半年的努力,到了秦始皇的時候,他摘了最後的桃子。秦始皇做了那個年代幾百年來無數人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事情:統一中國。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時期戰爭已經夠慘烈了,所以說是春秋無義戰。但是畢竟五霸會盟都要給周天子面子,對周的名分還是有所畏懼的;到了戰國,已經沒有人鳥周天子了,戰國時期,不論是戰爭規模、國家組織方式、還是人的心態,跟春秋時期,差距太大。

2, 統一了文字等,為文明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文字的統一使中國的文明徹底的融合在一起,奠定了整個民族此後兩千年統一的基礎。戰國時期,文字已經有分化的跡象,七國的文字都逐漸變化的不一樣,如果任由發展,恐怕今天的中國有可能是第二個歐洲。文字的統一使得中國幾乎再也不能永久的分裂,短暫的分裂後總要統一。

3,軍事

統一六國、南征百越、北擊匈奴、開發北疆、開拓西南、修築長城

4,制度 有好幾個很大很有用的貢獻。

其一是高度的中央集權。

其二是用郡縣制統治整個國家,為後來的所有統一國家都做了制度上的示範。楚國發明瞭郡縣制,隨後各國效仿,最終秦國統一後,也是用的郡縣制。雖然漢朝曾有短暫倒退,採用分封制,不過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春秋戰國700多年的分封制,不是秦國說變就能變的。雖然秦國能滅掉六國,統一全國,但是分封早已為幾乎所有人所接受,深入人心,不是在幾十年內就能轉變過來的,秦朝末年造反的人也都是衝著當王封侯去的。一直到了漢朝,分封制也沒有徹底取消,經過近100年的拉鋸戰,在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實行推恩令,才大大削弱了分封制,隨後,經過漢朝幾百年的統治,分封制基本滅絕,郡縣制深入人心,為人民所接受。後世的晉、隋、唐、宋、元、明、清幾乎都是以郡縣制為主。

5,習俗與各地文化的融合

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中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總之,在我看來,秦始皇就是千古一帝,功大於過,放在世界上,也是有排位的。


一個男人不容易


秦始皇統一六國、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中華的文明進程!與此同時他又是一個暴君,千百年來褒貶不一!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們出於不同的政治目的,向來都是刻意的強化其豐功偉績的一面或暴斂的一面!但總體上人們對其持有的態度還是功大於過,將他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等這些歷史明君並列為中國皇帝界的“網紅”大卡司!

不管秦始皇如何褒貶不一,他首先都是一個人!而我更喜歡從人性的角度去分析一個歷史人物!根據史書的描述,他的身體並不健康,容貌並不偉岸,甚至還有些醜陋。更重要的是他早年為質趙國、父親可能是呂不韋,乃至其後他的母親與嫪毐私通等“醜聞”催生了他自卑而扭曲的性格!

而這種性格也塑造了他佔有慾強和暴躁的一面!由此看來在他身上缺少一種人文的關懷和溫暖!乃至他的一生都充滿征戰殺伐的戾氣!

而多少年來的征戰殺伐壯大了秦國,堪稱豐功偉績,而背後卻是增大賦稅、大肆擴兵來維繫戰爭機器的運轉!故而在戰後,百姓們還沒有享受到統一六國帶來的紅利就已經被壓垮!故而他們看到的不是統一六國的豐功偉績,而是衣不能蔽體,食不能果腹!

於是他們有了怨言,而作為統治階級的秦始皇既不能為民著想,就更認為他們不老實不知足,於是便用更激烈的殘酷手段去壓制百姓!

於是大秦帝國僅存在了短短十五年便成了劉家的天下!

總而言之,在我看來秦始皇統一了天下,促進了中華文明,功大於過!但是任何豐功偉績都不能以犧牲人民的幸福安康為代價!從這點上來說,秦始皇的反面形象,也將跟他的豐功偉績同時永留在史冊上!







長安九品史官


毛澤東主席曾經評價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

秦始皇開天闢地般的創立一個遊戲,後世在這個遊戲裡爭來奪去的兩千多年。

如果沒有秦始皇,戰國一直分裂下去。形成獨立的文明,有了各自的文化。現在中華大地是否如同歐洲一樣。國家林立呢?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六國已經有了各自的文字。歐洲不正是因為分裂久了有了各自文字、文化。最後粘合不到一起的嗎?單憑這一點,秦始皇的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就無可撼動。

但秦始皇也有自己的歷史侷限性。比如追求長生不老和未能及時調整國策,與民修養生息,天下一統之後還在用法家嚴刑酷法那一套,導致秦朝短命。

焚書坑儒消滅的是六國的文化,其實和車同軌道理是一樣的,在我們現在看來似乎是錯的。但在當時消滅六國文化有助於統一。


史爭朝夕


秦始皇

他順應時代潮流結束了長達幾百年的群雄割據局面,他實現了華夏民族的大統一,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開天闢地的貢獻;他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的帝制時代,他是中國第一個統一帝國的創建者,他是中國第一個封建帝王--秦始皇嬴政。

嬴政出生於趙國,10歲時歷盡磨難從趙國逃回秦國,13歲即秦國王位,22歲廢權臣,獨攬朝政,39歲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專制中央集權國家。秦始皇對內在經濟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的措施,進一步鞏固了統一的局勢。對外北抗匈奴,修築萬里長城。南拓百越,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帝國。

雖然他的帝國頃刻間崩潰,但他創建的封建帝制卻向後延續了兩千多年。兩千多年的時光流逝,歷史長河的沖刷,世間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唯有那座雄偉的萬里長城依然靜靜的蜿蜒在中國的北方,向世人述說著幾千年的滄桑。或許秦始皇不會想到他的一生能夠為今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帶來多少深遠的影響,也不會料到對自己的爭論能夠跨越千年延續至今,但是他卻通過自己的雄才偉略將一個天下的觀念灌輸給了世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從那一刻起開始深入人心,一個統一的強盛的民族從此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在日後的兩千多年裡向世界長久不息地綻放著璀璨的光芒。始皇基業,功在千秋。

秦始皇的功與過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王朝——秦朝的開國君主。他是一位貢獻大,對後世影響頗大,同時歷代爭議也頗大的一位皇帝。

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王朝——秦朝的開國君主。人稱秦王贏政,史稱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公元前247-公元前210年)。他是一位貢獻大,對後世影響頗大,同時歷代爭議也頗大的一位皇帝。對於他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地位和功過是非,歷代世人,早有評說,但爭論不休,褒貶不一,眾說紛紜,為了還歷史的本來面目,現將其功與過作如下簡評。

一, 秦始皇的功

秦始皇十三歲繼承其父秦莊襄王王位,二十二歲親理朝政,三十九歲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功高蓋世,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功:平息嫪毐叛亂,鞏固秦國統治。

公元前238年(贏政紀年),宦官嫪毐任長信侯,專權用事,企圖奪取秦國政權,在雍蘄年宮加冕,嫪毐競“矯王御璽及太后璽”,發兵作亂,欲改雍蘄年宮。秦王贏政派兵鎮壓,一舉粉碎了嫪毐叛亂,平夷嫪毐三族,鞏固了統治。接著又罷免相國呂不韋。堅持客卿制,任用尉繚和李斯,積極營造統一六國氣氛,“奮六世之餘列”,準備統一中國的戰爭。

第二功:統一六國,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

秦王贏政抓住平息嫪毐叛亂後的有利時機,十年(公元前230-前221年)實施兼併東方六國的戰爭,勝利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公元前230年秦王贏政派內吏騰率兵攻克韓國新鄭,俘虜韓王安,韓國亡,建穎川郡。公元前228年,秦王贏政派秦將王剪率兵攻趙國殺趙蔥,破邯鄲,俘趙王遷,趙國亡設邯鄲郡。公元前225年秦王贏政派秦將王貴率兵攻打魏國,以黃河水淹大梁三月,魏國亡,置碭郡。公元前224年秦王贏政派秦將王剪率兵六十萬攻打楚於次年(前223年)秦軍攻入楚都壽春,俘趙王負芻。楚國亡。公元前222年王剪又率兵渡長江,平定楚國以南地區,降服了越軍後,設三郡。公元前222年,秦王贏政派秦將王賁率兵攻佔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亡。公元前221年秦王贏玫派秦將王賁從燕國南下攻佔齊國都城臨淄,俘虜齊王建,齊國亡,設齊郡和琅玡郡。至此,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從春秋戰國以來兩百多年的諸侯割據的紛爭分裂局面。實現了華夏族的大一統的大中國願望,為現代大中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也是秦始皇的最大貢獻。

第三功,建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

秦始皇完成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21年召集大臣商議,改君王為皇帝,取消諡法。自稱皇帝,本人稱“朕”,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還規定各種尊君抑臣的朝儀和等級制度。在政治上實行以皇帝為核心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廢除世卿世祿。在組織上,中央實行“三宮九卿”制;在地方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將秦統治區域劃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設置縣、鄉、亭、裡、閭等基層組織,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命。秦始皇建立起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對後世兩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種帝王制度不斷延續,直至革命先驅者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這一制度才得以終結。

第四功: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了加強統治,在文化方面改變東周至戰國時期的分裂割據造成的文字混亂局面。秦始皇採納丞相李斯“書同文”建議規定全國通用小篆,繼後又下令通用便於書寫的隸書。文字的統一便利了全國各地區、各民族文化、經濟、政治的勾通與傳播,有利於思想的統一,為國家政令的正確貫徹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經濟方面,秦始皇下令統一貨幣和度、量、衡,廢除六國舊幣,全國統一為上幣(黃金)和下幣銅錢幣(外圓內方)。統一度為丈、尺、寸、引;量製為合、升、鬥、桶(斛),並以十進位;衡制採用以銖為兩,十六兩為斤,24兩為鎰,30斤為鈞,4鈞為石。貨幣和度、量、衡的統一大大方便了全國人民的交換,便利了國家賦稅的交納,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第五功,修馳道,長城,和靈渠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從咸陽通向全國各地的馳道。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令蒙恬主持修一條由咸陽經雲陽甘泉(今內蒙西北)直抵九泉(今內蒙古包頭市)的直道。公元前215-211年秦始皇派大將孟恬率三十萬眾修築西起臨洮,東迄遼東的萬里長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祿開通湘江與灕江的靈渠。萬里長城的修建對抵禦匈奴的侵擾在冷兵器時代發揮了巨大作用。目前萬里長城已成為中華民族勤勞智慧的象徵。馳道,直道的修建,實現了“車同軌”,大大加強了對遼闊疆土的控制。靈渠的開通既解決了國家糧食的補給,又方便了航運交通。這些工程建設大大有利於鞏固國防,發展經濟,方便交通。

第六功,堅持以法治國,頒佈《秦律》秦始皇繼承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法的傳統。

“明法度,重律令”將商鞅之盜、賊、囚、捕、殺、具《六律》,逐步修訂補充至秦統一前夕已成為有正式律條治獄程式,郡縣守令發佈,補充指示等內容相當完善的《秦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參照六國律令,正式頒佈《秦律》。《秦律》的頒佈對秦時的統一,社會的安定發揮了巨大作用。對後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響。正如史學家司馬遷《史記》的評價:“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二, 秦始皇的過

秦始皇深知統一六國不易,為了鞏固政權,使秦朝政權永傳後世,他做出了很多過極的作法,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過,徭役太繁重、刑法太嚴酷。

秦始皇統治時徭役太繁重,主要表現在徵發大量民工超限度,並大興土木。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下令按各國宮室建設樣式在咸陽重建宮殿。公元前212年修建東西500步,南北五十丈上坐萬人的阿房宮。秦始皇還為自己生前和死後享樂,費時十年徵發民工約70萬修建驪山陵墓。每年逼迫當兵服役人不下三百萬人,丁男不足又徵丁女,致使大量人口脫離農業生產,田地荒蕪。刑法太嚴酷,實行一人犯法株連親族、鄰里的連坐法。由此使數十萬人無孤倫為囚徒,大量逃亡山林又轉為盜賊,危害社會安定。這種嚴酷的株連法開了封建王朝株連的先河,後來越來越嚴酷,從一人犯法株連親族發展為鄰里、三族、九族乃至十族。這些繁重的徭役,嚴酷的刑法致使民心盡失。

第二過,焚書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博士淳于越提出恢復周朝分封制的主張,接授丞相李斯焚書建議,除《秦史》、醫藥、卜筮和博士所掌管的有用的詩書百家語外全部焚燬。下了焚書令,規定令下三十日不燒,禁罰城旦(一種刑法,白天站崗,晚上修長城)。於是六經典籍和諸子百家的書化為灰炭。第二年(前212年)秦始

皇以受方士侯生等的欺騙為藉口,迫使在咸陽的諸儒生受到嚴審,並互相攻訐。秦始皇指責他們違犯禁令,並將他們約460餘人坑於咸陽。這就是焚書坑術士(西晉、唐代後稱坑儒)。焚書焚燬了大量的古典籍、六國史和百家語等,致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流傳出現古典籍、史實斷代可考缺陷,抑制了秦代文化的發展。坑儒開了封建王朝愚民先河,誤認為焚書坑儒可以解決政治問題,可以排出異己、壓制民主,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其結果反而激起了民怨,引起了大多數人的反對,喪失了民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總結

至於如何評價一個歷史人物,只要我們站在當今時代的前沿,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站在人民的立場上,尊重歷史,以史為鏡,用發展的進步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就一定會得出客觀的結論。

秦始皇無論在政治、軍事、文化上,都有他偉大的貢獻,但他殘暴的個性,又使他成為一個暴君,總的來說,他的功過都是我國的寶貴文化遺產。好的,我們應當珍惜,批判繼承,發揚光大。壞的,也應當總結,作為教訓,永遠引以為戒。


蕭大俠學堂


這個人確實對中國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在中國歷史上功大於過。他在當時那個年代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這是符合廣大人民的意願的。

其次,統一度量衡,這確確實實是是一個非常大的貢獻。物理單位的統一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行政措施。

將文字、度量衡、貨幣等百姓生活需要的東西統一,鞏固了秦朝的統治,同時促進了中國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與團結,這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秦始皇對我國疆域的貢獻是巨大的,她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中國的疆土,使秦朝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

儘管在他的執政期間浪費了中國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也採取了焚書坑儒的方法,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但綜合而言,我還是認為他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功大於過的皇帝,是一個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推進作用的人物。


鼠疫世界史


功在千秋 過在當世

始皇帝 雄才大略 ,統一天下,修運河,建馳道 ,統一文字 及度 量 衡 !

開創不世王朝! 首創皇帝制度!

哪件事單拎出來都是豐功偉績!

只是 秦始皇當皇帝以後便有些糊塗了!

嚴刑酷法 輕罪重罰!當然了 為了安定還不安分的天下嘛!可以理解! 但同時又大興徭役 勞民傷財,好大喜功 ,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皇帝陵墓! !! !

建國初期 應該是百廢待興 首先要保境安民吧!

可秦始皇畢竟是以武立國 ,保境 做的確實無可挑剔!但安民卻很是糟糕!

刑法嚴酷 徭役繁重 又大都是新入之民 自然會心生不滿 甚至群起反抗!

所以 我認為秦始皇功在千秋 過在當世!


府少爺的歷史觀


秦始皇最大的功績是統一了中國,形成了大一統的國家。從秦朝開始,中國朝代更迭,也有四分五裂的時代,但大一統的國家觀念根深蒂固,各朝代都始終以國家統一為目標。

秦始皇統一中國前是春秋戰國時代,諸侯爭霸,韓、趙、魏、楚、燕、齊六國與秦對峙。而秦國最先進行了變法,實現了富國強兵,用10年的時間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數百年的諸侯割據,拉開了長達二千多年的帝制社會的序幕。

秦始皇不但統一了中國,而且實行了郡縣制,統一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隸書在秦朝成為通用的文字,黃金和銅幣成為通用的貨幣,丈、尺、寸被用作度的單位,合、升、鬥和十進位被用於量制,斤和兩等成為稱重的單位。千百年來,這些幾乎都延續下來了。

不但如此,秦始皇還修築了長城,不僅成為世界的奇蹟,還成為歷代中原王朝抵禦草原遊牧民族襲擾的強大屏障。在國內,秦始皇修建貫穿全國的道路,實現了“車同軌”。還開鑿渠道,建立了水路運輸渠道。在治理國家方面,秦始皇的這些做法也被延續下來,清朝以前的朝代都在不斷地修築長城、鞏固邊防,通向全國的道路一直在開通,大運河等水利工程進一步聯通了南北。

“說到秦始皇的過失,往往就是他實行嚴酷的刑法,讓百姓的徭役過重。修長城出了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修阿房宮和其後的秦始皇陵墓更讓百姓苦不堪言。此外,秦始皇“焚書坑儒”,讓中國優秀文化出現了流失和斷代。所謂物極必反,在秦始皇死後,楚地的陳勝、吳廣率先揭竿而起,驗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

還必須提到的是,秦始皇在中國三皇、五帝的基礎上,創造出了一個獨一無二的皇帝。這個皇帝具有無上的權威,還是世襲的,也被歷朝統治者所延續。其弊病就是王朝的興衰往往繫於皇帝一身,如果皇帝是英明的還好,如果皇帝是昏庸的,那麼王朝就會受到不利的影響。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個白痴,導致了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使西晉50多年就滅亡了。再有唐玄宗李隆基,當皇帝前期很英明,後期寵愛楊貴妃,導致了“安史之亂”,使唐朝就此衰落。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登基,歷朝都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直到二千多年後的1911年至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皇帝宣告退位,皇帝才退出了歷史舞臺。


瀾石記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完成對華夏大地第一次統一,統一文字,統一·了計量單位,統一貨幣,完成了最為重要的五個統一,對華夏未來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於這個特殊的帝王,有很多文人也執筆寫起了秦始皇,然而一些文人寫下的嬴政真的正如他們所說的這樣一樣嗎?

歷史上的焚書坑儒真的就如歷史說的那般全是秦始皇的過錯嗎?其實焚書坑儒並不是殺害的那些有學問的人,而是在市井上面那些騙人的江湖騙子,而焚書是因為當時有許多人反對郡縣制,要求分封制,所以嬴政這才下令,把所有非琴的其他六國的史記燒燬,但是對於民用的醫術,以及務農等類型的書籍並沒有燒燬,如果將其他五國的東西留下來,勢必導致思想上的不統一,這也是秦始皇為了統一的一個手段。

現在因為後代的一些文人對秦始皇的一些片面的描繪,導致秦始皇一直揹負了千古的罵名,其實秦始皇並沒有那麼殘暴,也沒有那麼愚鈍,只是在後人的一些篡改下,導致人們對於秦始皇的認知有了偏差。


歷史冷知識鉤沉


秦始皇名字是嬴政,對他的評價應該一分為二,他施政手段殘酷令人譴責,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又令人景仰。嬴政在位36年前期稱王25年,秦統一後稱皇帝11年,終年50歲。

秦朝統一前有很多歷史謎團。他的祖父孝文王稱王僅僅3天就死了,有人懷疑是被呂不韋毒死。父親莊襄王在位3年35歲而亡。嬴政13歲就登上王位。傳言嬴政年幼時舌頭受傷說話口吃,平時少言語。他22歲親政時設計車裂政敵嫪毐,隨後逼迫呂不韋自殺,24歲掃清政治障礙,公元前221用10年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

秦始皇是皇帝尊號的創立者。政治體制上在中央設三公九卿,在地方設郡縣,制定法律,統一度量衡及文字。車同軌書同文有力促進秦朝的鞏固發展。修建長城加強國防。

人無完人,秦始皇遭後人譴責的也有很多,例如性格殘暴,以嚴刑峻法治國,百姓的徭役賦稅負擔過重,導致很快亡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