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忠實的文學精神淺析《白鹿原》的"白鹿民族文化精魂"


從陳忠實的文學精神淺析《白鹿原》的

《白鹿原》是陳忠實先生歷經六年創作完成的長篇小說。一經出版便斬獲了第四屆矛盾文學獎,被列為"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之一。曾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話劇、舞劇、秦腔等多種藝術形式,每次改編都能引起轟動。20多年過去了,《白鹿原》依然是人們心中必讀的著作之一。令人遺憾的是,陳忠實先生於2016年逝世,大家紛紛緬懷之際,更是感恩老先生為我們留下了這本著作。對此,馬未都曾悲觀地表示:文學精神已離去,嘔心瀝血寫一部可以枕著長眠的著作已成為絕響。

《白鹿原》之所以受到文學界和讀者的極大肯定和褒獎,不僅在於它精彩的故事,和高超、引人入勝的寫作技巧,更因為作者在創作時融入了文人的使命感。

古人云:文以載道。

陳忠實先生以小說為載體,向讀者揭示了華夏近五千年民族文化精神,是如何經過清末到建國初期動盪歲月的洗滌,被堅守、傳承和革新的。

他以"白鹿民族文化精魂"為寓意,肯定了民族文化精神傳承的重要性,又通過對人物悲慘命運的生動刻畫,呼籲剝離封建思想糟粕的必要性。這股傳承和革新精神力量的注入,讓人每每讀來無不為之震撼,在心頭產生無限漣漪,久久揮散不去。私以為,這是一部既有家國情懷,又有警醒和傳承作用的鉅作。

從陳忠實的文學精神淺析《白鹿原》的

一、傳承、弘揚民族文化精髓

《白鹿原》中,朱先生是傳揚"白鹿民族文化精魂"的關鍵人物,而其他人則是此精神的追隨者和踐行者。朱先生曾反覆提到慎獨,學為好人這兩種品質,這也是貫穿全書的精神力量。

1. 知行合一,慎獨

朱先生曾對打著傳道受業的幌子,整日尋歡作樂的文人朋友大發雷霆,不齒地說:君子慎獨,此乃學人修身之基本。之後便拂袖而去。

後來,白嘉軒的兒子白孝文鬼迷心竅與田小娥發生不正當關係。白嘉軒痛心疾首將他懲治後,便剝奪了他族長的職責,並決定分家,讓其獨立門戶。朱先生被請來做中間人時,他對孝文無半句訓斥,只是冷冷地提起筆,題寫了"慎獨"兩字給予告誡。

孝文從小知書達理,為人處世頗有白嘉軒的風範,被順理成章推選為一族之長。他犯下這等低級錯誤時,朱先生是感到震驚和痛惜的。

也許那一刻,他的心情就像看到"表裡不一"的學者們那樣寒心,才會寫下同樣的字贈予孝文。

短短兩字雖言簡意賅,卻擲地有聲,富含哲理。可惜當時孝文沒參透其中的奧妙。失去"族長"的光環後,他徹底墮落,不僅開始貪圖女色、吸食毒品,待發妻如棄敝履,最後更是淪落至討飯吃的下場,無不映證了朱先生先前的睿智和遠見。

古人有言: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

做人最難的是養心,養心最難的在於獨處時能否守住自己的內心。一個人的修養和能力並不取決於在人前如何,而是私下裡能否保持一致的境界和品質。慎獨的人,無論在哪裡都會嚴格要求自己,保持真實的本性,在慾望前不動搖,在誘惑前不貪念。

從陳忠實的文學精神淺析《白鹿原》的

白嘉軒

這也是族長白嘉軒一直踐行的理念,他之所以能被大家愛戴和信任與此不無關係。在宗法制度下,雖然白嘉軒也有過於頑固不化的思想,但他在要求別人時,自己也能做到,知行合一。白嘉軒自己都說:我身上沒有一件見不得人的事。

即便這樣,僅因年輕時為風水,與鹿子霖更換地皮,這唯一一個畢生難以啟齒的汙點,也被作者拎出加以描述懺悔。可見,陳忠實對這一品質的推崇和堅守。所以,他借朱先生的口、白嘉軒的踐行,以及孝文等不能慎獨的人的悲慘遭遇,反覆強調其重要性,既:慎獨,是一種道德修養和坦蕩的胸懷,也是為人處世的根本,是民族文化精神的根。

2. 學為好人,以善為美

朱先生考中頭名舉人那年,巡撫方升曾三番兩次提拔他,卻被朱先生惋拒,他說:孺子願學為好人。

方升不但不生氣,反而很看中他,於是以朱先生的回信為鑑,親筆贈予他一貞條幅:學為好人。而此後,這種文化精神在朱先生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深深影響了白鹿原上幾代人。

清政府垮臺時,方巡撫仍心有不甘,想圍剿張總督,一解被叛變的氣。朱先生冒生命危險,隻身一人為民請命,勸其退軍。他拿著"學為好人"四字,提醒方巡撫勿忘初心,力勸其不要殃及無辜黎明百姓。最後,20萬清軍竟一夜撤退,原上的百姓才得以逃過死劫。朱先生的舉動被人津津樂道,爭相傳頌。

內戰時,局勢尚未明朗前,朱先生和老百姓一樣舉足無措,只能對兩黨保持觀望態度。他乾脆關起門來靜心編制縣誌,以期能做點對百姓有意義的事。可在日本兵侵略中國,得知兆海戰死關口,朱先生誤以為我軍被日軍逼退時,已入暮年的他,扔下縣誌,義無反顧請命赴戰

,他悲壯地說:一命抵一命,也值了。一呼百應,各地文人紛紛效仿,請願至戰場。朱先生雖最終沒能如願,此舉卻震撼人心,激活了無數愛國志士的熱血之心。

大饑荒時不愛從政的朱先生卻義不容辭當上總監,站在賑濟災民前線,以身作則,同百姓共吃"舍飯"。是他的精神和行動幫助大家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朱先生的出奇之舉,常常成為經久不衰流傳的奇事軼聞。

從陳忠實的文學精神淺析《白鹿原》的

朱先生

每每關乎百姓存亡,朱先生總是衝在最前面,學為好人,以民為本,與人為善,在生活中,亦如此。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白鹿兩家曾被一寡婦瞞著兩頭賣地而鬧得不可開交。朱先生悄悄從中調解,提醒他倆要:為富思仁兼重義,謙讓一步寬十仗。此後兩家不僅沒再跟寡婦要地,還各自賙濟她一些糧食和銀元,助其度過難關。這件事讓縣令大為感動,從此,白鹿村便被批為"仁義莊",這三個字被刻成石碑立在祠堂,供後人弘揚。

朱先生不僅提倡要以善化解仇恨為仁義,還勸誡人們要包容向善的人。

黑娃曾犯下很多錯,他浪子回頭時,卻不被人接納。只有朱先生不計前嫌,願收他為學生,並提下"學為好人"四字贈之,甚至稱讚黑娃為最好的弟子。去世前喜好清淨的朱先生更是留下遺囑,不許任何人哭喪,唯獨叮囑黑娃可以被破規。

朱先生的接納和肯定,成為了黑娃向善的精神力量。


從陳忠實的文學精神淺析《白鹿原》的

黑娃


在朱先生的影響下,白嘉軒也是這一思想的受益者和踐行者。

當兒子孝文改過自新,想認祖歸宗時,執拗的白嘉軒原本是不同意的,

朱先生卻勸他:要支持別人學為好人。他說:如果一個人想變好,你卻不給機會,就是與理不通了。一句話便讓白嘉軒恍然大悟,父子和好如初。

無論是"交農"時期,還是新黨執管時,每每新縣長上任,想讓白嘉軒當個一官半職,他都謝絕,說:只願學為好人。白嘉軒認為,與其成為壓迫者,不如和百姓一起,自種自耕而食,自紡自織而衣。哪怕最後被壓迫,也堅持不在夾縫中求生存,趨炎附勢剝削百姓。雖然,最後白嘉軒幾乎一無所有,但他在精神上卻是富足的,內心無比坦然。

反觀鹿子霖,被白嘉軒推掉的機會,卻想方設法往上鑽。對百姓吃、拿、卡、要,趁機謀取暴利。最後,落得個鋃鐺入獄,傾家蕩產,瘋瘋癲癲死去的下場,這無不和他與人為惡的處世方式有關。

古人言: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善惡積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會顯現他的效果。

白嘉軒和鹿子霖就是對此最好的註釋。無論是在短暫的豐衣足食時期,還是在漫長的動盪歲月裡,朱先生弘揚善文化的白鹿民族文化思想,以及對人們產生的影響,散落在小說中各個角落,不停地警醒著後人。

古往今來,傳道受業者們一直以善為美這一儒學思想為民族精神的根。孔子和老子等大儒學家們更是用淵博的知識和智慧對弟子們予以深入點撥,才讓這一文化精神傳承至今。想必,有文化信仰的陳忠實先生對朱先生這一角色的設置初衷亦是如此。

從陳忠實的文學精神淺析《白鹿原》的

白嘉軒、鹿子霖

二、剝離腐朽文化,棄其糟粕

陳忠實先生寫《白鹿原》時,曾翻閱大量縣誌資料,當他查閱到《貞婦烈女》卷時,上面記載的一大批貞女名單,讓他久久不能平靜。這成了陳忠實先生撰寫《白鹿原》的重要靈感來源。小說裡,他以對不同女性的性格刻畫和命運安排,揭示封建思想對女性的壓迫和殘害,並呼籲人們要摒棄腐朽的文化思想。

《白鹿原》開篇第一句話既諷刺又讓人震撼,它揭示了當時女人地位之卑微連螻蟻都不如:白嘉軒後來引以為豪壯的是一生裡娶過7房女人。以此為引子,小說隨後出現的女性幾乎都是為了繁衍的目的而存在女人們不僅習慣了這種社會認同,對這一扭曲思想毫無反抗意識,有的甚至成為它的捍衛者和推行者。

白趙氏就是此代表人物,她視傳宗接代為命,把女人當成窗戶紙,主張破了就揭掉,重新糊一層

。即便傾家蕩產,也要為兒子討回一個又一個的媳婦。到了孫子這輩,干涉起房事來也毫不手軟。一邊張羅孫媳婦"借種",一邊卻不把孫媳婦當人看。作為家裡的長者,為了延續香火,白趙氏無所不為,至死不休。現在看來雖是扭曲、變態的,可在當時卻是習以為常的事。真是可悲、可嘆!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離經叛道"的田小娥的出現,是註定要以悲劇收場的。為了自保,她被迫跟不同男人發生不正當關係。儘管被驅逐、懲罰,也只是老老實實回來做人,從未真正反抗。縱觀田小娥的種種行為,她的訴求無非是:活著。儘管如此,迫害田小娥的男人都有改過自新的機會,而田小娥卻再無活路可走。

從陳忠實的文學精神淺析《白鹿原》的

田小娥

陳忠實先生曾透露,當寫到田小娥被殺,回頭不忘以媳婦的身份喊了鹿三一聲"大啊"(爹)時,自己兩眼一黑,就再也寫不下去了。可見他內心深處對田小娥是充滿同情的。也許,為了遵從小說中宗法制度和時代背景,陳忠實先生不得不讓田小娥以悲劇結束,又出於憤慨和寫作初衷,以魔幻主義形式,讓田小娥向世人發出最後的反抗和警醒。

因此,田小娥死後三番兩次託夢,又魂附鹿三,對阻止她進祠堂的白嘉軒加以譴責,鹿三也因此精神失常死去。田小娥死後的一場瘟疫,又讓人們不得不聯想到是對她迫害引起的。逼得老百姓紛紛提出為她蓋廟。不願低頭的白嘉軒,也只好退而求次,將田小娥的屍骨收拾妥當,為其加蓋鎮妖塔,間接承認了害怕田小娥的心理。這樣的收場雖荒誕卻不得不引人深思。

如果說,對白趙氏和田小娥濃墨重彩的描寫,是出於對舊時思想糟粕的摒棄。那麼,白靈的出現就代表了女性身份地位的覺醒和被認可

。白靈的憂患意識,愛國熱情,以及敢愛敢恨的性格特徵,是透過那雙純淨的明眸展示出來的。陳忠實先生借朱先生之口誇她:這雙眼睛,習文可以治國安邦,習武則可能統領千軍萬馬。白靈雖英年早逝,卻被寓意為"白鹿",這是對她最高級別的祭奠。

在小說中,白鹿在人們心裡象徵著和平、向善、美好。凡它路過之地,一切毒蟲害獸全都悄然斃命。朱先生為兆海題詞時將此提煉為一種精神,既白鹿文化精魂,在他心中,這是白鹿民族文化的魂,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從白靈和那些愛國、向善的青年人身上,我們看到了這種精神的傳承。

從陳忠實的文學精神淺析《白鹿原》的

白靈、兆海


三、結語

朱先生去世時,黑娃曾寫了一副輓詞:

自信平生無愧事,死後方敢問青天。

人生在世,惟有知行合一,學為好人,才能無愧於天。

而陳忠實生前說:

只有傳承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思想,毫不含糊地剝離腐朽的東西,才是民族繁榮、昌盛的根本。

世上再無朱先生,多年後,世間再無陳忠實。

不難過,因為,斯人雖已去,《白鹿原》的"白鹿文化精魂"卻尚在人間。

謹以此,再次感恩陳忠實先生為我們留下的這一不朽著作。


從陳忠實的文學精神淺析《白鹿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