疆域統治:西方外來文化的衝擊,促進清末“大一統”思想產生蛻變

金人壯大後,入侵中原,創建了由滿人統治的清朝。清朝皇帝繼承了中原歷代大一統思想,加之疆域的擴展,大一統理念隨之創新拓展。

歷史更迭不斷,清末時期疆域不僅受到列強蠶食的威脅,邊疆地方政權的強大、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向心力逐漸弱化問題日益顯現。此時的清政府的能力已無法與清朝前中期相比,為了鞏固統治,朝廷必須實施新政,朝廷對邊疆地區的管控方法也因此變化。

一、清朝之前存在的民族排斥思想,滿清政府拋棄“華夷之辨”思想,“滿漢一家”變為主流,為清政府的擴大疆域提供了基礎保障

“大一統”理念在春秋時期出現在大眾視野,由儒家率先提出。其核心思想是天下統一、反對諸侯國分裂。由於這一理念符合君王對國家的管理思想、利於王權的維護而受到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並且力行不怠。

但無論是春秋時期儒家的大一統思想,還是歷代統治者對大一統的期望,統一的範圍都僅僅限制在中原地區,完全把周邊民族地區排除在一統範圍內。他們認為周邊民族為異族,將他們視為夷狄。

疆域統治:西方外來文化的衝擊,促進清末“大一統”思想產生蛻變

古人將異族劃分為:“南蠻、北狄、東夷、西戎”,通過“蠻、狄”等字眼就可以看出中原人對他們的不屑。華夷之辯深深紮根與古人的心裡,內諸夏而外夷狄則成為他們的主張。並非所有人都是異族思想,如《 史記 》 中司馬遷說:

“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但他也無法扭轉當時的主流思想。古人堅持非同族,其心必異。”

可以說,清代以前的大一統是把邊疆民族排斥在外的大一統。

“思想形態、治國理念、疆域狀況”是大一統的三種具體表現,在清朝無論是治國理念還是疆域狀況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首先,在思想形態方面:清朝統治者為金人,他們則完全否定了華夷之辨思想,滿清政府突破了夷夏之間的界限。

這種新的理念發源於皇太極,經過順治、康熙、雍正各朝而逐漸完備,中原人華夷之辨的思想也逐步消退。其核心思想是滿漢一家,各民族統一在滿族統治之下。

其次,大一統的疆域範圍也突破了中原地區,周邊民族地區被納入其中。在入中原之前,清朝便將漠南蒙古收入囊中,招扶漠北蒙古;到康熙時期,經歷戰爭終於將內外蒙收入大清版圖。

疆域統治:西方外來文化的衝擊,促進清末“大一統”思想產生蛻變

對於不同清朝新大一統的治國理念與大一統疆域相輔相成,突破了以往的夷夏之辨,衝破政策所能達到的中央對邊域控制力,清朝的統治疆域也突破了歷代王朝的疆域範圍。

清朝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治理理念也是發生了變化,因地制宜,各自施政。對內蒙古地區,設立各項軍事機構,增強內蒙古對中央的的認可,並實行滿蒙聯姻,降低民族隔閡。

在西北地區設立伊犁將軍對新疆大小和卓進行打壓,突破了歷朝歷代在西域的施政力度,最終實現了西北邊疆的統合。對於西南地區,朝廷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大力打壓當地土司勢力,擴大中央權利的影響力,統治西南地區。無論是國家管理方法還是施政的廣度,清朝都超越了以往朝代。

二、國家內部統治矛盾與外部侵略危機重啟華夷之辨意識,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文明意識逐漸被重構

在清朝前中期大一統施政理念下,將邊疆與中原地區一視同仁,都視為王朝疆域不可分割的土地。加之在征服異族是,對清朝的國家認同得以建立,華夷意識逐步弱化。

但是,種族差異的實質是文化差異,中原漢族人民對華夏文明的歸屬感深深印刻在文人的骨血之中,早已超越了對王朝的歸屬。

滿族統治者進入中原後自覺皈依儒家文化的策略,消磨了漢族士大夫的夷夏之變思想,但是國家危機要爆發,文化歸屬感、民族差異便隨之爆發。

疆域統治:西方外來文化的衝擊,促進清末“大一統”思想產生蛻變

清朝末期,政府統治已經經歷了二百多年,盛及一時的康乾盛世已經成為了歷史,清朝早已行駛在衰敗之路上。統治者能力弱,朝廷混亂,政治腐敗,鴉片橫流,幾乎可以說是全局性的腐敗。而腐敗導致司法不公正,刑罰甚至如一紙空文,金錢可以決定性命。

普通百姓飽受壓迫,無處訴苦,民怨積壓、社會內部矛盾膨脹。社會文人百姓對滿清政府越來越不滿意,逐漸打出反滿統治,反異族的旗號,形成排滿風潮,華夷之辨重回社會。

社會矛盾激化,中央政府的統治力下降,中央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力、威懾力都嚴重下降。加之管理邊疆地區官員對清政府的衷心沒有以往強烈,地方勢力逐漸強大。

一個眾所周知的人物--袁世凱。清政府日漸崩潰,他掌控朝鮮,幾乎成為朝鮮事實上的皇帝。

劉憶江在《袁世凱評傳》中評價他為:

竊國大盜、一世奸雄。列強對東北等地區的侵略也使得清政府邊疆問題更加複雜。

從外部因素來看,有其他國家侵略時,人們就回意識到除了儒家傳統道德與大一統理念以外還有其他文明體系存在。而且華夏文明並不是如以往所想的是世界的中心,華夏文明也並非至高無上的文明,在他國人看來,華夏傳統文化是多麼的可笑、荒謬。

隨著列強殖民地化在中國的深入,中國在思想與技術上與他國的差異顯現,中國由世界的中心轉變為世界邊緣位置。國家位置的劇烈反差,西方國家民主等思想文化的滲透,必然導致中華文化受到影響,並且面臨文化思想重建局面。

疆域統治:西方外來文化的衝擊,促進清末“大一統”思想產生蛻變

滿族政權統治在中原受前所未有的到質疑,人民的思想也受到西方思想的嚴重衝擊。隨著侵略步伐的推進,中西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交流。中國出現了林則徐,魏源等開眼看世界,主張向西方學習的有識之士,並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觀點,林則徐曾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主張學習西方的器物之學。

為順應時代,戊戌變法出現,中國由學習西方科技轉向了思想學習。隨著西方思想的不斷傳入,中華傳統文化出現鬆動甚至消亡,比如:男尊女卑思想。中華文化接受西方民主、自由等思想構建新的社會文明。

三、隨著中西戰爭的爆發,社會的動盪致使大一統思想產生蛻變,新政實行注重國家意識在教育中的體現,以順應時代的發展

中西戰爭的不斷爆發,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淪為列強的經濟附庸地。國內經濟崩潰,政治混亂,農民起義運動不斷,社會混亂不堪,反清旗號不斷。

為了鞏固清王朝統治,政府力圖進行一場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此時中央與地方矛盾突出的中國,邊疆地區實施不同於傳統管理的方法,重新統合邊疆極其重要,邊疆地區改革必然在清末新政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邊疆新政涉及範圍財政,政治、教育,墾荒等,但清政府依舊堅持因地制宜,各地方政策並非整齊劃一,而是各有側重。

疆域統治:西方外來文化的衝擊,促進清末“大一統”思想產生蛻變

由於列強的侵略,東北地區相較於西南等地區,清政府傾注的改革力度更大。東北改革實行行省策略,主要目的是為了弱化東北邊疆滿族舊地的種族屬性,提升中央權利,與日本爭奪國家主權。

這次改革是清朝重建、修復自我,確認主權的重要舉措,也是徹底放棄滿族民族政權性質的標誌,改革的過程可以說是清朝為了複習祖業而放棄祖宗先前制度的過程。

財政改革是清末新政中的重點。目的是將地方財權力集收歸中央,財政權利是政治集權的表現。中央政府重新規定中央與地方的財政關係,派遣中央官員掌管全國財政。

通過對財政的把控,清政府權利向社會基層滲透,達到控制社會目的。邊疆地區實行的財政改革與內地的相同,稅收統一上交到國家,這不僅有利於補缺國庫虧空,更加有助於加深各地區人民的國家意識。

西方思想的衝擊導致社會思想流派混亂,教育改革刻不容緩。一方面,統治者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學習借鑑西式教育體制,改造傳統教育模式。

注重國家意識在教育中的體現,以至於國家對教育實現了嚴格的控制。另一方面,清政府在全國各地建立新式學堂,對傳統教育模式進行改造,將傳統的儒家思想以新的方式輸入學子思想中,這起到了增強各民族對朝廷認同的效果。

從整體來看,清末新政是統治者為了穩固統治,在清朝落幕之際實行的的順應時代之舉。新政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中國近代化進程但是統治者希望經過模仿西方民族的政治而達到維護統治的目的卻不可能出現。

疆域統治:西方外來文化的衝擊,促進清末“大一統”思想產生蛻變

此刻的中國也不是清初中時期的,清朝的一次新政也無法挽回它已經腐敗衰亡的事實。以往形成的“大一統”理念也隨著清朝統治的衰亡的一步步蛻變,以適應時代發展。

結語:從“大一統”理念到清末新政的實行,反應了清朝統治情況由繁榮穩定到衰亡的轉變。統治就像平靜的湖面一般,不可能突然出現滔天巨浪,社會的根本矛盾才是危機產生的根本。清朝管理邊疆地方政策由因地制宜,各自為政轉變為中央掌控邊疆財政等權利說明了統治危機的爆發,即使是進行改革也是強弩之末。

參考歷史文獻:

《清末新政史》

《清朝文獻通考》

《清代文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