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大一統”觀念基於心性和道義,與專制無關,與秦始皇無關

中國有著根深蒂固的“大一統”觀念,也正是因為如此,使得偌大一箇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而不是如面積相當的歐洲那樣,分裂成眾多國家。同時,在中國之內,政府被高度認可和尊重,擁有著絕對權威,尤其是相對資本而言。中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國家,即獲得經濟的大發展,而政府又能夠做到不被資本所控制。

中國的“大一統”觀念基於心性和道義,與專制無關,與秦始皇無關

也就是說,當今的世界,中國是統一程度最高的國家,這種統一表現在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地理主權上的,另一個維度是政府執政力上。中國不僅在古老遼闊的土地上只有一個政府,而且這個政府擁有著絕對獨立的執政能力。

現代人,包括西方人和中國人,想當然地認為中國的“大一統”觀念是基於專制的,而且是拜秦始皇的武力統一中國所賜。想當然地認為,當下中國政府所擁有的高度獨立的,具備絕對權威的執政能力,是基於專制的。

這些對中國“大一統”的看法,是以西方的歷史和文化為參照物看中國的結果,以“西方之心度中國之腹”的結果。在西方短淺的歷史和膚淺的文化中,在幅員遼闊的土地上建立統一的國家,一個國家之內政府擁有強大的執政能力,一定是以專制為基礎的。

中國的“大一統”觀念,中國對政府的尊重以及政府獨立而強大執政能力的獲得,與專制無關,與武力無關,而是與道義、心性有關,是以道義和心性為基礎的。

中國的“大一統”是基於道義和心性的“大一統”,中國的政治是以道義和心性為基石的政府,政府的權威和執政能力也是源自道義和心性。

西方之所以將“統一”和強大的政府與專制綁定在一起,因為西方沒有獨立的道義和心性觀念,不知獨立的道義和心性為何物。因此,無法理解中國的政治和政府形態。

第一次對“大一統”給出明確理論解釋的是孟子。他說:“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孟子·告子上》

他還說:“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弗能奪也。此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

中國的“大一統”觀念基於心性和道義,與專制無關,與秦始皇無關

孟子認為,人心具備相同的基本結構,具備相同的基本屬性。人心的功能在思考,是一個思考主體,通過思考會感悟到“義理”。讓自己的行為合乎“義理”,是人的內在需求,可以為自己帶來快樂。

“義理”就是道義、道,就是天下有道的道。正是因為,自古至今的天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以“同心”和“同理”為基礎,就形成一個“大一統”的秩序狀態。

孟子第一次對“大一統”給出明確說明,絕非說,“大一統”的觀念至孟子才形成。“大一統”的理念基礎實際就是獨立的“心”和“理”概念的出現,這是中國文明伊始就有的。

《易經》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起點,形成於伏羲時代,伏羲也被稱為中國的人文初祖,即中國文明的創始者。應該將伏羲看成一個時代更合理,而不是看成一個具體的人。

《易經》最核心概念就是“貞”,為“正”、“守正”。“正”就是自然的常態。萬物都有自己之常態,都有自己之“正”。因此這個“正”,也可與“性”同,萬物之正,就是萬物之“性”。人心也有自己之“正”,有人心之“性”。“貞”更主要是人心之正,人心之性,去遵循和堅守人心之性。

易經的核心要義是,沒有外在於人心的吉凶。儘管世界是在不斷變化的,但是最終決定變化之吉凶的,是人心,是人自己的態度。不管世界怎麼變化,自己都要做到“貞”,以貞的態度去面對世界,將貞的原則落實到實踐中去,這樣最終就會得到吉的結果。

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有很多卦都涉及到“大一統”的天下秩序問題。

《周易》第十三卦叫“同人”,就是說與天下人像和同,建立一個天下大同的“大一統”秩序。其彖辭說:唯君子能通天下之志。“通天下之志”,就是通天下人之心。

建立天下和同的大同秩序,並非一刀切地強制性相同,而是基於自願和共識,需要求大同而存小異。《周易》第三十八卦“睽卦”就是在講這個問題。“睽”就是衝突和背離,“睽卦”的主旨是“合睽”即在衝突和背離中求得共識,並以此實現天下大同。其象辭說:“君子以同而異。

第五十九卦“渙卦”,則在“大一統”社會的理想狀態進行描述。“渙”就是渙散,整個社會處於渙散的狀態,每個人都是獨立自由的,沒有凌駕於個人至上的組織和權威存在。也就是說,“大一統”的秩序基礎,是所有人的自我管理。自我管理,就是每個人都遵循自己的本心,按照自己的本然心性去做事,憑良心去做事。

中國的“大一統”觀念基於心性和道義,與專制無關,與秦始皇無關

因此,中國傳統學問把精力主要集中在了心性上,集中在義理上。心性、義理不僅是個人的修行問題,也是社會秩序問題,也是天下大同、大一統問題。

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四條就是心性問題,後四條就是天下秩序問題。“平天下”就是建立天下大同的大一統秩序。

基於心性和義理,社會存在一個天下大同的大一統秩序,是中國文明伊始就有的觀念,遠比政府的出現為早。政府在中國的出現是堯舜時期的事,同時政府也是基於這個根深蒂固的原則而建立的。政府就是道義的政府,踐行道義,幫助社會迴歸和復興此前就有的大同秩序。

政治實際上也是一個獨立的、職業化的道義行業,為社會提供獨立的道義服務,幫助道義秩序的實現。

也正是為保障政府的專業獨立性,在堯舜時期,就立了一個規矩:“不於民爭業”,後來也被說成“不於民爭利”。意思是凡是進入政治行業的人,進入政府做官的人,就不允許再參與任何產業的經營,其只能靠國家俸祿為生。這樣,就逼出一個獨立行業“政治業”。催生了獨立的政治的出現。

在整個人類歷史中,唯獨中國實現了政治的獨立,存在一個行業分工意義上的獨立的政治業。其他任何文明至今都沒有實現這一點,包括所謂的現代文明。在自詡最發達的政治制度——民主制度中,並不存在獨立的專業化的政治業。

在民主選舉中,作為選舉人的公眾都是不是專業的政治人員,但卻可以直接參與國家領導人這一重要的政治專業問題的的決定。同時,在總統競選中,他們可以直接從企業中拉贊助,讓政治活動光明正大地與企業建立直接聯繫。同時,對於總統候選人,即便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人也可以參選,電影演員、網紅、富豪都可以。顯然的美國總統就是一位房地產大佬。

中國為什麼給政治、政府予以了極高的尊重,對政府賦予了極高權威,和強大而獨立的執政能力,因為政治是專業化的道義業,政治是專業的道義執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