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統,秦國勢在必得,戰國七雄中爲什麼只有秦國能笑到最後?

文/雷博峰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文化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經濟上奮發圖強,軍事上秣馬厲兵的時代,在這個時期各國各領風騷,經過沉澱後由我們熟知“春秋五霸”變成了“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其中齊國的經濟實力最為強大,楚國的地域最廣,而其他國家都是周天子的後人,可以說是根正苗紅,而其中為什麼單單秦國能在短短的九年時間內統一華夏呢?其中原因絕對不是偶然。

大一統,秦國勢在必得,戰國七雄中為什麼只有秦國能笑到最後?

秦始皇

一個國家的興盛,除了他秦始皇個人的雄才大略外,更重要的是從秦孝公開始的六世七王給他打下了堅實基礎。從秦孝公開始,商鞅改革,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這樣就極大地調動老百姓的積極性,而且在商鞅去世後仍能繼承和發揚下來,這一點說明:改革越早越徹底,紅利就越豐厚。如此為秦國積累了源源不斷的財富,是他有能力去進行連年的征戰。

大一統,秦國勢在必得,戰國七雄中為什麼只有秦國能笑到最後?

秦時地圖

其次,當時秦始皇的策略正確,採用遠交近攻的軍事外交策略,從地圖我們可以看到,秦國位置最西,分別與趙、魏、韓、楚等四國相鄰,而他在滅六國並沒先滅與之較遠的齊國和燕國,先滅掉實力最弱的韓國,其次是經過長平之戰後一蹶不振的趙國,雖然當時魏國實力相當厲害,號稱戰國第一霸,但是齊魏馬陵之戰後,魏國精銳主力魏武卒被消失乾淨,之後衛鞅發起的河西之戰把魏國最後一支魏武卒殲滅了,主力部隊消耗殆盡,到秦始皇時期已如強弩之末,一場黃河大水就將魏國給滅了。

大一統,秦國勢在必得,戰國七雄中為什麼只有秦國能笑到最後?

大秦帝國劇照

楚國在秦昭襄王時代就被白起打殘了,但是楚國的農業、紡織業、煉鑄造業,陶器、竹器、漆器等手工業,乃至商業經濟均發達,文學藝術也最為發達,但是軍事實力不如秦國,最後儘管拼湊了60萬大軍與秦軍決戰,終究被秦國活生生的給摧殘致死,,楚國跟秦國打不起消耗戰。

燕國在當時地盤也小,軍事實力也弱,優勢是距離秦國比較遠,但是當秦國攻下趙國後,燕國才感覺到壓力了,將太子丹作為人質押在秦國,可以緩解一時但緩解不了一世啊,終於在神助攻“荊軻刺秦王”事件後,加速了燕國的滅亡。

在當時,齊國的綜合國力相對比較強一些,齊國也是最後一個被消滅的國家,本身距離秦國比較遠,在秦國忙於征戰其他五國的時候,齊國選擇中立,甚至與秦國結好,而當五國被滅之後,才看到事情的嚴重性,此時的秦國已經不是剛開始滅韓國時候的秦國了,兩軍對壘,勝負自分。

大一統,秦國勢在必得,戰國七雄中為什麼只有秦國能笑到最後?

《英雄》劇照

秦國滅六國有他的歷史必然性,可謂是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經過六世七王后,國力殷實豐厚,軍事實力達到巔峰狀態,彙集了當時有名的文臣武將,運用了正確的戰略方針和策略,使得秦國在戰國時期脫穎而出,使得我華夏民族有了歷史上的第一次名副其實的大一統,對於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