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中高效能人士最擅長運用的思考方法

著名哲學家愛茵蘭德說:財富是一個人思考能力的產物。“我也曾在之前的文章裡提到”:即便在諮詢公司,剛入行2年內的諮詢顧問,80%的時間可能都是在做無用功,因為他們不知道問題在哪,所以也不清楚努力的方向在哪,更遑論其它行業了。


所以很多人問我:有沒有一些通用的思考方法,是可以應對所有工作、提升工作效率的?當然有了,以下是我經過長期積累而總結的一些本質的思考方法,這些方法幾乎適用於任何工作,然而,卻幾乎是90%的人所忽略的。

職場中高效能人士最擅長運用的思考方法


從上帝的角度看問題


假如你是我,聽到圈外RISE的學員給你提建議:RISE的課程太多了,每門課程上過之後很容易忘記,能不能有個複習功能?


你會如何解決呢?先想好你的答案,再往下看。

第一層,自身視角。

你會這樣想:對啊,我們未來有幾十門課,如果學員學了一段時間,肯定會忘了前面的內容,當然需要複習。至於複習方式,可以在產品上面加個定期回顧的功能,還可以由運營做一些活動來促進,或者,讓課程團隊出一些案例,是綜合好幾門課程的,幫助學員進行知識串聯。


按照這樣的思路,你會想出很多解決方案,然後去看哪個方案的實現成本更低,再去調配資源進行實施。


第二層,用戶視角。

你意識到,需要先跟用戶澄清問題,你會問用戶:你們需要複習嗎?希望複習什麼內容,比如知識點還是題目?如果沒有複習的功能/服務,你會怎麼樣?如果咱們來個綜合案例的小組討論,你會參加嗎?


如果按照這樣的思路,你會更能實現用戶要求的功能/服務,從而提升學員對圈外RISE的滿意度。


第三層,場景視角。


你開始思考:用戶在什麼場景下才需要複習呢?這個場景下的痛點是什麼?為了滿足這個痛點,我們在產品、運營和課程方面,都分別可以做些什麼?實際上,只有到了這一層,你才有可能發現真正的需求,以及提出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案。


為什麼呢?因為在第二層的時候,你仍然是在讓用戶提方案,但用戶只有痛點、沒有解決方案。亨利.福特的那句口水名言說得很在理:如果我當年去問顧客他們想要什麼,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


所以,只有知道了使用場景和最本質的痛點,才能真正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第二層視角滿足了用戶提出的方案,似乎可以讓用戶滿意,但只有第三層視角才能打造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讓我們脫穎而出。


第四層,上帝視角。

有了第三層,知道了用戶的痛點,是否就要去做呢?未必,你還需要繼續思考: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用戶最需要的?頻次有多高?公司最近的重點規劃是什麼?改進這項功能/服務,是否是目前公司的重點?


比如說,公司最近的重點其實是企業端業務,而非個人業務。而企業課程本身就有客製化案例,學員也是學了就用,而且有更多配套服務,不存在這個複習的問題。那麼我就不需要現在做這個解決方案了。


這四種視角,對應了不同的思考層次,也就對應了不同的位置。拿產品或者運營崗位來說,如果你能想到第一層,可以做好一個執行層的崗位,工作不會出什麼大問題;如果想到第二層,可以成為一個普通的產品經理或者運營,或是優秀的產品助理/運營助理,能夠讓用戶滿意;只有做到第三層,才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或者運營經理,做出讓用戶願意買單的產品/服務;而做到第四層,才可能做到總監,成為一個模塊的負責人,從公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不斷提出驗證和假設


最近這段時間,我發現公眾號文章打開率有下降,然後讓運營給我一個提升方案。如果我把這個問題拋給你,你會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現在腦子裡構想好一個答案,然後往下看:


職場中高效能人士最擅長運用的思考方法


第一步,當然是分析打開率下降的原因。從我的經驗來看,80%的人已經死在了這一步,因為他們直接就開始提方案了。


第二步,是找到真正的原因。針對這個問題,我們都會有自己的看法,經驗來看,90%的人會死在這一步,也就是,找到一個自認為合理的原因之後,就開始出解決方案了。


所以,以上那些看法,都不能叫做“原因”,只能稱為“假設”。記住:所有未經驗證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只是你的假設。而假設是要經過驗證的。本質上來說,這種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做法,其實就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思維方式。


永遠保持空杯心態


我曾經用過一個實習生,支持產品、運營包括課程的各項工作。實習了一段時間後,他跟我說:我覺得,大家做的事情都沒什麼門檻,我都能做。我說:哦?那你覺得大家每天在做什麼?他說:你就是寫文章、分任務、開會。運營就是每天跟用戶聊天、安排活動、打雜。產品經理就是畫畫圖。好像都沒什麼技術含量啊,我在這裡要學什麼呢?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在於知道多少,而在於多大程度上承認自己的無知。傅盛那篇著名的文章《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裡提到:處於“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這種認知狀態的人,佔了95%。而《人類簡史》裡面也說:科技最厲害的地方是它承認自己不知道。就好像我這位實習生,他看到的全是表面工作,但我們每個人背後的想法、思考呢?視而不見。然而,那些才是最重要的、值得學習的事情啊。


我們今天處在一個信息過剩的時代,每天接觸的信息量,超過任何一個古代先哲一年的信息量,但我們為什麼不如他們智慧呢?因為我們只用了眼,卻沒有用腦。看上去,我們有很多信息,但實際上我們根本沒有消化掉。如何消化、入腦呢?那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然後多思考,才能夠透過事物和信息的表面,看到本質。

所以,高效工作,的確有一些通用的思考方法:

1)盡力站在上帝視角去看問題,而不是陷入問題本身

2)面對問題,需要提出和驗證假設,從而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3)永遠記住自己的無知,多思考“為什麼”


職場中高效能人士最擅長運用的思考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