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權是蜀漢最大的叛將,為何他的家屬卻受到劉備照顧,他的兒子為蜀漢壯烈殉國?

佳寧姐姐說歷史


劉備帳下的黃權,一生中侍奉過三位主公,分別為劉璋,劉備和魏主,與他類似的呂布被世人冠以“三姓家奴”的蔑稱,而黃權不僅得到了世人的理解,更是在投降曹魏之後得到了劉備的諒解,他留在蜀中的妻兒都得到了妥善的照顧。究其原因,黃權與呂布不同,作為一個臣子,每在投降之前,他都盡力履行了作為臣子的義務,盡到了最後一點忠誠,直到形勢不可逆轉他才被迫投降,因此,黃權“沒得黑”。

黃權忠於劉璋,當張松提出讓劉備入川幫助抵禦張魯之時,黃權力勸劉璋不可如此,他認為劉備乃是當世梟雄,入川之後若以主人之禮招待,則一山不容二虎;若以客人之禮招待,則劉備必然不願意,言下之意,請劉備入川對抗張魯,乃是驅虎吞狼之計。劉璋沒有聽從黃權的勸阻,執意放劉備近來,劉備果然鳩佔鵲巢,順手奪去了益州。在劉備進軍之時,其他郡縣望風歸降,而只有黃權緊閉城門,堅決抵抗,並且提出條件:

及先主襲取益州,將帥分下郡縣,郡縣望風景附,權閉城堅守,須劉璋稽服,乃詣降先主。

只要我主公劉璋投降之後,我才會投降。可見,黃權是忠誠的,劉璋執政蜀中一日,便一日是他主公,忠臣不侍二主,只有當劉璋成為劉備的下屬後,作為劉璋的下屬,自然也成為了劉備帳下一員。

黃權投降後,劉備為了樹立典型,收買蜀中人心,對黃權大加賞賜,封他為偏將軍。黃權正式上班後,也是一心一意為劉備出謀劃策,曹操進攻張魯,黃權向劉備闡述了漢中不保則蜀中危險的道理,並且建議劉備發兵營救,但最終還是沒來得及。由此可見,黃權具備一定的戰略眼光,是個有才之人,同時他也是一個模範的臣子,在其位謀其政,能為主上分憂。

至於黃權投降曹魏,這口大鍋應當由劉備來背。劉備出征東吳之前,黃權便力勸劉備不要盲目出本兵,他對形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認為東吳軍隊戰鬥力強悍,地理位置佔有優勢,所以不可貿然親自出徵,並提出讓自己為先鋒探路 ,結果劉備不聽,讓黃權在江北防備曹魏。夷陵戰敗後,劉備退走,東吳阻斷了黃權的退路,當時黃權有三條路可以選擇:自殺以保全忠烈的名聲;投降東吳,或者投降曹魏。自殺,乃是下下之策,能這樣做固然是高尚之舉,但珍惜自己的性命也無可厚非;東吳乃是蜀漢當時的直接敵人,投降東吳便等於投敵,黃權拒絕了這麼做,於是他只能去投降曹魏。

劉備本人在得知後,自忖是自己對不起黃權,也表達了對黃權的歉意:

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因此,黃權在書中的家人得以保全。黃權留在蜀中的兒子,在於鄧艾交戰的過程中壯烈犧牲。

中國古代,君臣之間講究“君臣之義”,在宋朝之前,這種“義”是互相的,臣子盡心盡力效忠君主,而君主則給予臣子應有的尊重。至於自殺殉國,則是極少數,臣子只需在最後時刻盡到了自己對君主應盡的義務,即使最終結局難以改變,臣子被迫投降,這也不違背“君臣之義”,黃權正是如此,這也正是封建時代臣子真正的模範,正如王安石所言: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庭州行者


黃權雖然名字起得不好,音同“黃泉”,但還是蠻厲害的,蠻有遠見,蠻忠誠的一個人。

最初,黃權是劉璋帳下主簿,兢兢業業,是個好乾部。後來,張松這個吃裡扒外的小人,為了升官發財,暗地裡與劉備勾勾搭搭,企圖引狼入室。


張松向劉璋建議邀請劉備入蜀,以協防漢中張魯,黃權識破了張松的詭計,極力勸阻道:

“劉備是個梟雄,野心勃勃,久不甘於人下,如果他來了,是個大患。”

劉璋一聽,眉頭一緊,大怒道:“扯淡,劉備是俺大哥,俺們是一家人,你不要挑撥離間!滾!”

劉璋一氣之下,把黃權貶到了廣漢縣幹縣長了。

後來果然不出黃權之所料,劉備陰謀徹底暴露了,悍然發動了奪取益州的戰爭。

此時,各縣為了自保,紛紛投降,只有黃權寧死不降,堅持抵抗,但是到了後來,大領導劉璋撐不住了,舉白旗投降了,黃權沒的選擇,也投降了劉備。


黃權跟了劉備之後,又死心塌地給劉備出謀劃策,還出了攻佔漢中的謀略,他對劉備說,漢中是益州的大腿和胳膊,失去了它,益州就是個殘疾了。

劉備深以為然,全力攻打漢中,後來佔領了漢中,並稱了王。人都說是法正出了攻取漢中之謀略,實則不然,最早提出來這個策略的,不是法正,而是黃權,由此可見黃權的眼見非同一般。

後來,劉備為了奪取荊州,發動夷陵之戰。黃權跟著大部隊一起進發,途中黃權勸諫劉備不要冒險,待他帶著小股部隊打探一下虛實,大軍再行出發不遲,但劉備沒有采納,還把他調到了江北防禦曹魏。

結果,夷陵之戰劉備全軍覆沒,狼狽逃竄,黃權因為在江北,被東吳斷了歸路,不得已投降了曹丕。


當劉備得知黃權投降曹操之後,嘆了口氣,說道:

“黃權是迫不得已啊,他沒有對不起我,所以不要為難他的家人了!”

因為劉備的這句話,黃權的家人得以保全,黃權感激涕零。

後來,鄧艾攻打蜀國之時,黃權的兒子黃崇誓死保衛成都,並隨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戰死於綿竹,沒給老黃家丟臉。


一半秋色


引言:

黃權原劉璋部下,曹操攻張魯時,劉璋欲迎劉備入蜀抵抗曹操,黃權曾極力反對。劉璋不聽黃權勸諫,最終讓劉備奪得了益州。黃權戰到了最後,一直到劉璋投降後,才歸順了劉備。

漢中之戰,黃權立下了汗馬功勞。夷陵之戰,劉備慘敗,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最終兵退白帝城。由於劉備的兵敗,黃權孤立無助,投降了曹丕。

對於黃權的投降,劉備不但不記恨,反而對他的家屬倍加照顧?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劉備已經給出了答案。

一、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劉備兵敗後,劉備的執法人員扣押了黃權的家屬,向劉備請示如何處理。劉備說:“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我(劉備)對不起黃權,而黃權沒有對不起我。

劉備為什麼這樣說呢?這還要從夷陵之戰說起。

(一)戰前,劉備不聽黃權忠告

劉備征伐東吳前,黃權進諫劉備說:“東吳士兵擅長水戰,我軍順江而下,雖然順勢容易進攻,但同樣不易撤退。如有不測,難以全身而退。黃權願意先帶兵一探虛實,主公鎮後方,步步為營。”劉備感覺沒有必要,不予採納。

黃權的勸諫,雖算不上多高明。對於戰後的劉備而言,如果當初聽從黃權之言,能否勝利不得而知,但至少不會敗的如此慘烈。即便是敗了,斷不會將黃權逼到投降的絕境。

(二) 黃權退路被截,迫不得已而降

劉備不僅沒聽黃權的勸諫,並將黃權派遣到江北,為鎮北將軍,用來防止曹魏後方用兵。劉備兵敗後,陸遜趁勝追擊,將劉備圍堵在白帝城。黃權的退路被陸遜截斷,黃權無路可走,降了曹魏。黃權之所以投降,某種程度上也是劉備將其逼到了絕路上。

(三) 黃權降魏沒降吳

黃權迫不得已降魏,沒有投降大敵當頭的東吳,對劉備而言也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慰。

黃權投降曹魏,實屬迫不得已。在黃權投降這件事上,劉備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所以劉備才感嘆“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二、黃權、劉備君臣心心相印

黃權投降曹丕後,有蜀國過來的降兵說,劉備殺害了黃權的妻子。曹丕下旨讓黃權給妻子發喪。黃權說:“

我跟劉備、諸葛亮坦誠相見,明臣本志,劉備不會傷我妻兒。”事實證明黃權所言極是。劉備不傷黃權家屬,黃權也相信劉備,君臣心心相印。

劉備病逝白帝城後,魏國忠臣慶賀,唯獨黃權獨自傷心。可見黃權雖然投降曹丕,對先主劉備還有著深厚的感情。

三、黃權的忠心

黃權本性忠心。劉備奪益州時,黃權一直堅守陣地,一直到劉璋投降後,才迫不得已歸順劉備。黃權對劉璋所表現出來的忠心,深深感動了劉備,隨後重用了黃權。三國諸侯爭鋒時代,叛將並非可恥,曹操戰營的張遼叛呂布、張郃叛袁紹,忠義化身的關羽也曾投降曹操。劉備更不用說了,先後投奔過曹操、袁紹等。所以劉備對黃權迫不得已的投降,並不懷恨於心。

總論

黃權迫不得已而降,劉備理解黃權的“迫不得已”,所以善待了黃權的家屬。黃權的兒子黃崇隨諸葛瞻為了護衛蜀國而戰死,對劉備而言也算是一種回報。


妙眼看歷史


首先筆者認為黃權投降魏國完全是形勢所迫,在夷陵之戰中,劉備的主力軍隊在陸遜的攻擊下幾乎已經喪失殆盡,而作為輔助部隊的黃權所部在江北孤立無援。

在夷陵之戰中,黃權作為蜀漢的鎮北將軍統領在長江北岸的蜀軍防禦魏軍,配屬給黃權的部隊非常少,主力都在劉備那邊。以至於黃權在劉備軍隊潰敗的同時,他的部隊被吳國第一支偏師阻斷了退路,在向西回蜀道路被切斷的情況下,黃權的結局只有兩個:一個是與吳軍死戰到底,另一個就是往北走投降魏國。

黃權最後的選擇是保全手下將士的性命,不再做無畏的犧牲,決定向魏國投降。瞭解了上述的背景後,黃權的投降也是可以理解的,而且劉備在得知黃權投降後曾說過

:“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這說明劉備也是完全原諒了黃權的投降行為。

在夷陵之戰爆發前,黃權曾經勸說過劉備不要集合重兵親自到第一線作戰,而是應該層層推進,劉備作為一個知人善任的主公,在戰爭失敗之後顯然已經完全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另外為了安撫人心劉備也不可能會去處死黃權的家屬。這就是黃權家屬在黃權投降後,劉備為什麼能夠善待其家屬的主要原因。

黃權投降魏國後官至車騎將軍,而黃權在蜀國的兒子黃崇則官至尚書郎。在蜀國最後的時刻,黃崇與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帶領蜀漢軍隊阻擋鄧艾的攻擊。由於諸葛瞻沒有聽從黃崇憑險據守的建議,導致蜀漢軍隊全軍覆沒,黃崇本人也戰死沙場,黃崇的戰死算是為彌補了其父沒有能夠為蜀漢盡忠的遺憾了!


浮沉的歷史


根據《永昌府黃氏家譜世系表》記載,黃權祖上是東漢著名的孝子黃香。黃香是“二十四孝”之一,官至尚書令。在漢明帝時期遷到江夏。黃香一共生了八個兒子,這八個兒子繼續開枝散葉,在三國時期湧現了一大批風雲人物。你可能完全沒想到黃權、黃忠、黃蓋、黃承彥以及蜀漢宦官黃皓都是黃香的後人。

黃香次子黃瑰遷到巴西閬中,在當地繁衍生息,成為一方名門望族,根深葉茂。黃權便是這一脈的佼佼者。

黃權年輕時便入仕,劉璋在位時,擔任主薄,曾勸諫劉璋不要迎劉備入蜀,結果不合劉璋心意,被外放到廣漢縣做縣長。後來劉璋投降後,才歸順劉備,被劉備封為偏將軍。

由此可見黃權是地地道道的益州本土派,而且是名門望族,在益州的關係網盤根錯節,具有重要的影響力。

劉備入蜀後,蜀國內部主要有四大派系,分別是以關羽、張飛為首的元老派,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派,以法正、李嚴為首的東州派和以黃權為代表的益州派。

在劉備入蜀時,主要得到的是東州派的支持,而益州派更多的是站在劉璋一邊的。劉焉劉璋父子掌管蜀地時主要依仗東州派統治益州,但在利益的分配卻傾向益州派,兩派利益失調的問題也延續到了劉備的手裡。再加上劉備帶來的兩派人馬,就使得益州的派系問題就更棘手了。好在劉備在這一方面是比較擅長的,他能比較好的調和各方面的關係。

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力排眾議伐吳。黃權諫言:“吳人彪悍好戰,我們順流而下,進易退難,臣請求作為先鋒以試探敵人虛實,陛下您應當在後面坐鎮。”劉備不納黃權之謀,反而任黃權為鎮北將軍,領兵至江北防禦魏國南下。後來蜀軍在夷陵大敗,被陸遜火燒40餘營,士兵屍骸塞江而下,損失了蜀國一半的精銳。劉備退保白帝城,而尚在江北的黃權已經得江南前線失利的消息,他想回軍入蜀卻發現南岸地盤已被吳國層層設防,要想回蜀只會陷入吳國的包圍 。黃權是個厚道仕義之人,憐惜自己手下的益州子弟兵,同時因為吳國是交戰國,義不能降,所以只能往北投降曹魏了。

當黃權降魏的消息傳回蜀國時,劉備心裡肯定很複雜。一方面愛將叛國,心裡肯定有氣,這是人之常情;另一方面,他也是充滿愧疚的,因為他伐吳之時沒有采納黃權的建議而導致慘敗,並讓黃權有家歸不得。面對要求重罰黃權家屬的大臣,劉備說:“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於是像往常一樣善待黃權家人。

國家新敗,尋常君主肯定會殺伐叛降者及其家屬立威。不得不佩服劉備確實是個成熟的政治家,他深知國家已經陷入到離心的危機之中。這次伐吳之戰,沒有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缺乏民心基礎,因此當前最關鍵的是做好政治工作,安定各派的人心。鑑於黃權在益州的勢力和名望,如果對黃權的親戚進行處理的話,牽連甚廣,勢必引起益州派的反彈,從而引發內部紛爭。如果對這件事寬大處理,不僅安撫了人心,避免了派系鬥爭,還可以進一步加強劉家的聲望,維繫自己統治的合法性。

政治原因可以說是劉備進行寬大處理的主要原因。另外黃權個人的品質、氣質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黃權是一個真正忠君護主的人。

當年在劉璋迎劉備入蜀之前,黃權從劉璋的利益出發,極力反對,結果遭到外放。到劉備攻打益州之時,各郡縣先後投降之後,黃權閉城堅守到最後一刻。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舉兵南征張魯,張魯敗逃巴中。黃權向劉備進言漢中和巴中的重要戰略地位。陳壽在《三國志》裡說:“然卒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而後,在夷陵之戰時,黃權又有上文已經提及的護主之謀。

可見,黃權本身是有勇有謀的人,而且做事盡心盡力,這樣的員工肯定受老闆的喜歡。

另外提一點,劉備在位時,對荊州派其實多有壓制的。東晉徐眾在他的《三國評》裡就認為劉備給黃權的恩澤“然猶薄少,未足彰忠義之高節”,但是即便如此,黃權並未心有懈怠,和劉備的君臣關係也相當融洽。

在無奈投降曹丕之後,有從蜀國投降而來的人說劉備已誅殺黃權的家人。黃權堅決不信,原因是他和劉備推心置腹,劉備相信他,他也相信劉備。這種心心相印的君臣關係是難能可貴的。

黃崇是黃權的兒子。在蜀漢任尚書郎。黃崇深得其父之風,不僅有謀略,也是忠義之士。在魏國攻蜀的成都保衛戰中,曾建議諸葛瞻佔領險要地勢,不讓鄧艾軍隊進入平原,奈何諸葛瞻沒有接受這一正確的建議。最後在綿竹為激勵部下將士,身先士卒,死於亂軍之中。

劉備當年若不善待黃權家屬,怎麼可能得到黃崇的忠勇之舉?


江心倒影


黃權是劉璋手下的鐵桿粉絲,本來是劉璋的主簿,相當於曹操的司馬懿、楊修。曾經多次勸阻劉璋不要讓劉備入川,可是劉璋不聽,反倒是將黃權外放到廣漢做縣長去了。

當劉備奪取得益州控制權以後,黃權依舊不肯投降,選擇閉門不出。直到劉璋歸順劉備後,黃權這才投降劉備。由此可見,黃權還是比較忠義的一個人。

可是有一件事困擾著黃權,那就是他後來又投降了曹丕,結果導致他也一度成了三姓家奴。不過劉備對黃權還是非常信任的,並沒有為難黃權的妻兒,甚至黃權的兒子都是為季漢殉國的。

01黃權提醒劉備漢中的重要性,比法正要早。

在我們的意識當中,劉備拿下漢中,最重要的謀士,就是法正。因為法正向劉備說明白了漢中的重要性,那就是益州的門戶。

可是我們不知道是,其實黃權才是最早向劉備提出漢中重要性的那個人。在黃權看來,漢中是蜀地的大腿和胳膊,一旦益州失去漢中,那麼三巴之地就會有危險。

及先主襲取益州,將帥分下郡縣,郡縣望風景附,權閉城堅守,須劉璋稽服,乃詣降先主。先主假權偏將軍。及曹公破張魯,魯走入巴中,權進曰“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於是先主以權為護軍,率諸將迎魯。魯已還南鄭,北降曹公,然卒破杜濩、樸胡,殺夏侯淵,據漢中,皆權本謀也。---《三國志》

劉備當然是聽從了黃權的建議,並且任命黃權為護軍,帶領大軍進入巴中。很可惜的是,這個時候張魯已經投降了曹操,漢中之地已經被曹操給拿走了。

此後劉備才帶領大軍進攻漢中,斬殺了漢中守將夏侯淵,奪取了漢中,就算是曹操再次前來,也無能為力了。

由此可見,最早為劉備提出漢中重要性的人,其實就是黃權。黃權的才能在蜀中是非常有名的,所以早就得到了劉備的重用。

  1. 在劉備稱帝以後,黃權跟隨劉備一起進攻東吳。不過黃權知道此去的危險,所以主動勸諫劉備,認為應該先讓他去探路,如果沒什麼問題,再讓劉備帶領大軍前進。
  2. 這個方法的確十分好,可是劉備當時已經比較高傲自大,誰的話他都聽不進去,所以沒有按照黃權的意思去安排部隊。
  3. 黃權被劉備任命為鎮北將軍,也就是在江的北岸預防曹魏大軍的進攻,這就等於是關禁閉了。完全不讓他參與這次伐吳的事情。

當然這件事也不是不重要,如果劉備東進的時候,曹丕帶兵南下,劉備還真的無法抵擋,黃權的職責還是比較重要的。

02黃權投降曹魏,是劉備給害的。

黃權被安排在了長江北岸,劉備自己帶領大軍在長江南岸直奔東吳而去,可以說黃權根本就沒有參與到討伐東吳的戰事中去。

劉備這種態度,已經到了盛氣凌人的地步。他是皇帝,當然想怎麼安排都可以。但是作戰不是兒戲,只顧著自己高興怎麼行呢?

先主為漢中王,猶領益州牧,以權為治中從事。及稱尊號,將東伐吳,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嘗寇,陛下宜為後鎮”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及吳將軍陸議乘流斷圍,南軍敗績,先主引退。而道隔絕,權不得還,故率將所領降於魏。---《三國志》

結果我們都知道,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他帶領殘餘部隊一路往後退,長江以南的劉備部隊都縮了回去。

可問題是東吳的陸遜帶領大軍順著長江一路追擊,擋住了黃權渡江的去路。根本沒辦法渡江的黃權,只好投降了曹魏。

他投降曹魏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是季漢的將領,沒辦法回到季漢,跟東吳又是敵人,所以只能選擇投降曹魏。

  • 敵國投降而來的人,一般受到的待遇都比自己家裡培養出來的人才要高得多。這跟跳槽的員工待遇比自家公司的同級別員工要高是一個道理。
  • 所以說曹丕給黃權加官進爵,封他為徵南將軍,育陽侯。實在是太有意思了,黃權在季漢被劉備任命為鎮北將軍,到了曹魏就被任命為鎮南將軍。
  • 此後有人告訴黃權,劉備已經把黃權全家都給殺了,因為他的背叛。這件事黃權表示不相信,他告訴曹丕,他跟劉備和諸葛亮是君子之交,他們不會這麼做。

真相傳來以後,黃權說的果然沒有錯。的確有人建議劉備殺了黃權全家,但是劉備表示不行,因為他認為是自己對不起黃權,而不是黃權對不起他。

03劉備希望黃權歸來,自然不會為難家屬。

劉備這一番話,當然是要傳到黃權耳朵裡的。黃權得知以後,心裡肯定是更加傷心難受,想要回到季漢的懷抱。

這就是劉備的領導藝術,因為劉備善待黃權的家人,使得黃權全家都非常感動。黃權的小兒子黃崇跟隨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戰死在了綿竹,算是報答了劉備的不殺之恩。

  1. 黃權是一個非常有才能的人,他在劉備身邊就已經展現出了自己的才華。此刻黃權雖然投降了曹魏,可是內心肯定還是想著回到季漢的。
  2. 就算黃權不為劉備回來,也會為了留在季漢的妻兒回來的。所以劉備怎麼可能對黃權的妻兒下手呢?他保護他們還來不及呢!
  3. 即使黃權不打算回來或者說回不來,在得知劉備善待他家人的情況後,也一定會對劉備感恩戴德。那麼這個時候他在曹魏,即使被重用,也不至於做出太多對不起季漢的事情。

劉備的領導能力,可謂是淋漓盡致。他不殺黃權的家人,既成就了他仁義君子的美名,也使得黃權在曹魏無所適從,不會為曹魏效力。

有司執法,白收權妻子。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魏文帝謂權曰“君舍逆效順,欲追蹤陳、韓邪”權對曰“臣過受劉主殊遇,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是以歸命。且敗軍之將,免死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文帝善之,拜為鎮南將軍,封育陽侯,加侍中,使之陪乘。蜀降人或雲誅權妻子,權知其虛言,未便發喪,後得審問,果如所言---《三國志》

黃權此後雖然在曹魏加官進爵,甚至開府做到了車騎將軍的位置,但是他始終都做著一些內政上的事情,從未涉獵過對季漢的軍事行動。

總結:三國叛將,其實很常見,不是每個叛將都是三姓家奴。

其實在三國的戰亂中,當叛將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比如說曹操手下的張遼、張郃等大將,全都是叛將,照樣是名聲顯赫。

  • 張遼原先是呂布的部將,張郃原先是袁紹的部將。呂布被殺後,張遼成為了曹操的部下,而張郃背叛袁紹,幫助曹操火燒烏巢,成為了曹操的大將。
  • 此外關羽也曾經投降過曹操,後來再次回到劉備身邊。劉備本人就更不用說了,從公孫瓚到陶謙,再到曹操,隨後又到袁紹。北方混不下去了,就去南方劉表那兒,可見他才是最大的叛將。

可是這麼多叛將中,唯獨呂布被人稱之為三姓家奴,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人家做叛將,沒有殺死過自己的前任主公,呂布做叛將,先殺丁原後殺董卓,不被人鄙視才怪。

黃權成為叛將,其實也是逼不得已的。或多或少都有劉備的指揮適當在裡面,所以應該得到體諒。


江湖小曉生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蜀國少叛將,黃權確實是蜀國為數不多的叛將之一。那麼為何黃權要做叛將呢?劉備又是如何對待黃權的家人的?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解。

一、夷陵之敗與黃權之叛

黃權之叛發生於夷陵之戰時,當時劉備的數萬大軍被吳將陸遜利用火攻一戰全滅,劉備倉皇而逃逃回了蜀地。當時在夷陵之戰中,黃權率領的部隊位於劉備軍左側,應該是負責掩護劉備的左翼以防備魏國突襲的。當時黃權的軍隊處於一種孤軍深入的狀態,可以說黃權想要撤退,就必須要經過劉備的本營。而此時劉備失敗而逃,這就等於斷了黃權軍隊的後路了,當時吳將陸遜又斷了水路通道,因此黃權軍隊孤立無援,最終只能投降魏國。

黃權此人,說實話是一個心智非常堅硬的人,可以說這個人心堅如鐵,如果不是他主動想要歸降,你就算是殺了他他也不會投降。有這麼一件事可以作證:

“及先主襲取益州,將帥分下郡縣,郡縣望風景附,權閉城堅守,須劉璋稽服,乃詣降先主。”

當時劉備進攻益州,威風赫赫,手下張飛、趙雲等猛將攻城陷地,一時間劉璋的手下可以說是望風而逃或者是立馬投降,可以只有一個人除外,那麼人就是黃權。黃權面對著劉備的大軍,選擇了閉城堅守,一直是到劉璋投降了,他才投降了劉備。可見黃權此人確實是心堅如鐵,不輕易動搖。那麼為何在夷陵之戰戰敗後,黃權就馬上投降了魏國呢?這是不是頗讓人懷疑呢?個人認為黃權投降可能是因為以下三個原因:

原因一:劉備不聽黃權勸告導致失敗,黃權仁至義盡。當時發動夷陵之戰,可以說是不被蜀國大部分人看好的,但是君主非要發動這一場戰役的情況下,臣子只能奉陪了。為了儘可能地完成任務,當時黃權給劉備出了這麼個主意,黃權說讓自己當先鋒去和吳國人打仗,然後讓劉備坐鎮後方。但是報仇心切的劉備卻拒絕了,不僅拒絕,而且還將黃權給調離了主戰場,分到了側方戰場去防備魏國。據記載:

“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

此後果然吳國人非常勇悍,劉備被打得大敗而歸,而黃權也失去了回家的路,最終只能投降曹魏。說實話,黃權這個時候已經盡到了自己作為一個臣子的責任了,因此投降曹魏也是可以理解的。

原因二:黃權愛惜部下,不願意讓他們白白送死。當時黃權率軍負責防備魏國,手下的軍隊應該是在數千人左右。說實話,此時黃權身上擔負的已經不是他一個人的生死了,而是手下幾千軍隊的生死了。黃權自己可以一死了之,但是他不能不管手下幾千士兵的死活。而且說實話,就算是黃權想要死節,手下幾千士兵也願意陪著黃權死節嗎?在這種毫無退路的情況下,甚至有可能發生士兵的兵變或者是逼宮,因此可以說黃權只有投降的一條路可以選擇。

原因三:孟達的接洽與勸說。黃權當時位於劉備軍的左側,防備的是魏國,其中最為值得防備的一個人那便是孟達了。當時曹丕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然後讓孟達擔任新城太守,負責曹魏的西南邊防事務。但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命令黃權防備左側,正是防備孟達這個熟知蜀漢內情事務的人。劉備戰敗後,蜀漢退卻,而黃權的孤軍則被留了下來,我想當時曹魏和孫吳都想吃掉這一支孤軍,因此雙方很可能都派了人去與黃權進行交涉,想要招降黃權。曹魏方面最適合派的人便是孟達了。孟達與黃權在劉璋時期便同時為官,之後在劉備時期也同時為官,因此兩人也算是熟人。黃權如果投降曹魏的話,至少還有一個熟人孟達可以互相照顧一下,我猜測在孟達的勸說以及一些安全保證之下,黃權最終投降了曹魏。面對著黃權這樣的降將,劉備該怎麼處理呢?

二、劉備對黃權家屬的處理

我認為劉備對黃權家屬的處理方式,可以說是劉備仁義的最好見證了。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說劉備是“偽善”,但是就憑藉著劉備對於黃權家屬的處理方式來看,劉備就完完全全擔得上一個仁義之名。讓我們來看看劉備是如何對待黃權家屬的。在《三國志》中記載:

“有司執法,白收權妻子。先主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待之如初。”

當時蜀國的憲司已經將黃權留在蜀地的家人全部捉拿,就等著劉備一聲令下,就將黃權的家人給流放或者是殺頭。但是劉備卻認為是自己辜負了黃權(可能就是指拋棄黃權逃跑一事),而並非是黃權辜負了自己,因此釋放了黃權的家人並且對待他們像原來一樣。

而此時已經身在魏國的黃權,則聽到了來自蜀地的降人向自己說自己的妻子兒女已經被劉備殺光了。如果換了我們是黃權會怎麼樣?可能我們會咒罵劉備,然後磨刀霍霍,等著有一天殺入成都城為自己的妻子兒女報仇,正如龐德的兒子龐會一般。但是黃權的反應是什麼樣的呢?據記載:

“權知其虛言,未便發喪,後得審問,果如所言。及先主薨問至,魏群臣鹹賀而權獨否。”

也就是說黃權壓根就不信這個人的話而且黃權非常肯定這個人是在說謊,之後經過審問,果然這個人是在說謊。之後劉備去世,魏國的大臣們都在慶祝但是唯獨只有黃權沒有慶祝。黃權的做法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身在曹營心在漢”了,他與劉備之間的那種君臣間的默契也可見一斑,我們可以想象蜀漢之中這種氛圍。不光是我們,即便是裴松之讀到了這一段,也忍不住熱淚縱橫,稱讚劉備與黃權之間的君臣情誼。

裴松之看來,漢武帝劉徹算是英明神武的皇帝了,但是一聽到李陵投降一事,馬上就殺了李陵全家而且還殃及池魚到了司馬遷身上;反觀劉備,拒絕了憲司對於黃權家人的緝拿,而且還寬宥了黃權的家人。將劉備與劉徹一比較,那簡直就是天下地下的差別了。最後裴松之用了《詩經》中的一句話形容劉備為“樂只君子,保艾爾後”。劉備是真君子啊!

三、黃權與其家人的後事

黃權之後在魏國內,拒絕與蜀國作戰,並且常常懷念在蜀國的歲月。當時司馬懿給諸葛亮寫信,在信中便提到了黃權,司馬懿寫到:“黃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嘆述足下,不去口實。”司馬懿的意思是說,黃權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在魏國和別人聊天的時候經常誇諸葛亮你,也不怕給別人落下口實。可見黃權非常懷念英明的諸葛丞相以及自己在蜀國之中的歲月。

黃權在蜀國留下了一個兒子為黃崇,黃崇當時跟隨者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與鄧艾作戰。當時黃崇勸諸葛瞻早點佔領險阻之地,結果因為諸葛瞻猶猶豫豫以至於錯失良機。此後鄧艾偷襲成都,長驅直入,蜀國滅亡。而黃崇則率領著一批敢於作戰的死士,懷揣著必死之志與為國軍隊血拼,最終戰死沙場。可以說黃崇用自己的生命償還了當年劉備對他的寬赦之恩。蜀漢君臣間的那種強烈的感情我們也可見一斑。

因此綜上來看,黃權在極度無奈的情況下投降了魏國,此事雖與後世的忠義觀念不和,但是在當時也是無可厚非的;劉備在黃權投降之後,仍然能善待黃權的家人而沒有做出類似於劉徹那樣的事情,足以看出劉備是一個忠厚善良之人;黃權的兒子即便是在蜀國滅亡之後依然戰鬥到了最後一刻,一直到戰死沙場,也算是對得起蜀國的恩情了。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夷陵之戰中,劉備為給大將關羽、張飛報仇雪恨,興兵伐吳,沒想到運氣不佳,遇到東吳四大都督之一的陸遜,被火燒連營,慘敗而歸。這一戰,據不完全統計,劉備一共陣亡程畿、馬良、王甫三人,黃權、史郃、龐林、杜路、劉寧五人投敵,士兵更是不計其數。

其中有這樣一個叛將,在劉備夷陵之戰大敗之後,投降了敵人曹魏,成為了蜀漢叛將,他的家屬不但沒有受到劉備的刁難,還備受照顧,乃至於後來,他的兒子還為蜀漢捐軀。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夷陵之戰,是劉備剛剛登基為帝之後的第一戰,他傾國之兵討伐東吳孫權,想要畢其功於一役,消滅東吳,為關羽、張飛報仇雪恨,一舉兩得。

公元221年7月,劉備帶領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等三萬軍隊伐吳,後來有沙摩柯等五奚蠻夷加入,總兵力達到五萬,擊破吳軍李異、劉阿部,佔領秭歸。此時,劉備處於攻勢,士氣正盛,而東吳節節敗退。

這時的地形是什麼樣的呢?西面是蜀漢劉備軍隊,東面是東吳孫權地盤,而北邊則是曹魏的領域,劉備來到了三方的交界處。東吳原先是蜀漢的盟友,現在因為關羽的死,成為了不共戴天的仇人,是私仇,而曹魏篡奪了東漢江山,和蜀漢是國仇,也是無法化解的仇敵。

因此,劉備在全力攻打東吳的同時,還需要防備曹魏。如果劉備齊勝不顧家,很可能前腳佔領東吳,老家被曹魏佔據,或者受到曹魏的兩面夾擊。因此,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就是為了防備曹魏的突襲。

如果劉備成功佔據東吳,曹魏也不敢輕舉妄動,攻打兵精糧足的蜀漢。可惜的是,劉備大意了,沒想到東吳竟然和曹魏和好,甘願稱臣,集中力量抵抗蜀漢的進攻。你想,一方是分兵把守,做好兩面作戰的準備,另一方是搞好外交,集中力量和蜀漢作戰,此時勝負已分。

東吳被劉備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之後,及時調整軍隊部署,派出年輕有為的陸遜,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來到前線,陸遜的戰略方針是示敵以弱,將劉備大軍引入崇山峻嶺之中。此時,劉備進攻受阻,天氣又熱,只能在森林之中安營紮寨,等待夏天過去,秋高氣爽之時,再給東吳致命一擊。

然而吳軍統帥陸遜是不會給劉備機會的,他敏銳地抓住劉備犯下的這個錯誤,給予其致命一擊。當時諸葛亮不在前線,沒看出陸遜採用火攻,劉備疏忽大意,慘遭大敗,辛辛苦苦一輩子,一夜之間回到解放前。

劉備部隊損失慘重,僅率領少數軍隊逃回白帝城。在長江北岸的黃權大軍回蜀道路被陸遜從中截斷,他回不去了。黃權在堅守大半年後,彈盡糧絕,只好率領部下投降曹魏。對於黃權來說,這是一生的恥辱,如果不是考慮到手下兄弟,他是不會投敵的,很可能為蜀漢盡忠。

蜀漢有關部門依照法規,準備抓捕黃權的家人,來懲罰黃權的投敵罪行。劉備在病床上聽說之後,連忙制止道:“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劉備還是像以前那樣,厚待黃權的家人。

黃權是蜀漢獨當一面的大將,是蜀漢最大的叛將,那麼,劉備為何說出對不起黃權的話,對於黃權的投敵行為,不加怪罪呢?

因為劉備知道黃權投敵是出於無奈,是自己先打了敗戰,致使黃權無家可歸,這才投奔曹魏的。如果黃權投降東吳,劉備估計會怪罪,現在他歸順了曹魏,是情有可原的,劉備也表示諒解。黃權原來是益州牧劉璋手下主簿,在劉備與劉璋反目成仇,刀兵相見時,各郡縣大都望風歸順劉備,只有黃權的廣漢縣不歸順。直到劉璋投降後,黃權才歸順劉備,可見其忠義。

黃權的忠義還遺傳了,41年後(公元263年),他留在蜀漢的兒子黃崇跟隨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到綿竹抵禦鄧艾大軍。黃崇勸諸葛瞻快速行軍,佔領險要位置,痛擊鄧艾軍隊。然而諸葛瞻猶豫不決,錯失良機,導致鄧艾軍隊長驅直入,於綿竹死戰。在諸葛瞻父子戰死後,黃崇也在亂軍中奮戰被殺,他實現了自己父親當年未竟的忠義。

《三國志》記載:到涪縣,瞻盤桓未近,祟屢勸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瞻猶與未納,祟至於流涕。會艾長驅而前,瞻卻戰綿竹,祟帥厲軍士,期於必死,臨陣見殺。


魁哥說歷史


黃權一生先後就職於劉璋、劉備、曹魏。

劉備攻益州時,黃權幾次勸阻劉璋,劉璋不聽,最後隨劉璋投降劉備。

劉備攻東吳,勸劉備穩健進兵,劉備不聽,並命黃權防禦曹魏。後來劉備兵敗,黃權歸路被斷,無奈投降曹魏。

黃權幾次投降,表面上看出於不得己,實際上是明哲保身,和賈詡是同一類人。

劉備成就帝業靠的就是籠絡人心。

曹操攻陶謙,劉備帶幾千人就去救授。最後劉備垂手而得徐州。

曹操攻荊州,諸葛亮建議殺劉琮奪荊州,劉備堅決不肯,最後不得己攜幾十萬百姓過江。

只要是能贏得民心,劉備是敢於投下本錢的。

劉備成都稱帝后,政權並不穩固,內部派系很多。如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以劉關張為首的故舊派,以黃權譙周為首的款舊派,以劉璋為首的東州派。

而黃權是蜀漢政權中益州本土勢力的代表人物,若是抄斬黃權全家,勢必引起益州派勢力的人人自危。

精明的劉備決不會輕易處置黃權全家。

後來當黃權聽到劉備斬他全家時,所以他堅決不信,這就是他們君臣間的心心相印。


普通男人學習


黃權在魏國位高權重,他的兒子在蜀國為國盡忠,魏蜀兩國都很敬重黃權

黃權是在劉備夷陵之戰失敗之後降魏的,他在魏國最終做到車騎將軍,儀同三司。他有個兒子叫黃崇,留在了蜀國,劉備諸葛亮都善待他留在蜀國的家人,最後黃崇跟隨諸葛瞻戰死在綿竹關為國盡忠。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黃權一個降將卻在魏國和蜀國同時受到好評,魏國非常重用他,蜀國善待他的家人。車騎將軍,本來就是很高的官位了,在漢朝的管制體系中車騎將軍僅次於三公和大將軍、驃騎將軍。“儀同三司”的意思就是享受和三公一樣的待遇。同樣是降將,博士仁和糜芳在東吳和蜀國都是被人看不起,一輩子抬不起頭的。

為什麼黃權作為一個降將還能得到兩個集團共同的賞識?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黃權的投降是因為劉備造成的,不過這不是主要原因,第二個原因才是主要原因。在劉備伐吳之前,黃權就極力勸阻,認為劉備不該以身冒險。黃權建議由自己率軍前去,不讓劉備親自冒險。劉備認為他多慮了,任命他為鎮北將軍,都督江北的部隊,在長江以北防禦魏國的進攻。

劉備失敗之後,吳兵沿著長江向西追趕劉備,整個長江沿線都被吳兵佔領。黃權在江北,他回蜀國的路被吳兵阻隔,而且軍隊又失去了糧草供應,於是黃權就向北投降魏國。劉備逃到白帝城後,得到黃權已經降魏的消息,有些人建議殺死黃權全家,以儆效尤。但是劉備卻說:“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並且吩咐善待黃權家人。

第二個原因:智商情商雙高,黃權為人直爽,待人真誠,才能也得到普遍賞識。

在劉璋手下時:

其實早在投靠劉備之前,黃權在劉璋手下就是一個直爽的人。張松和法正設計害劉璋,黃權識破他們的陰謀,他勸說劉璋不要讓劉備來益州。他勸說劉璋說:劉備是個英雄,如果把他當部下不合適,不把他當部下的話,益州就出現了兩個主人,一國怎麼能有兩個君主?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黃權是個智商和情商都很高的人,他可以看出張松和法正的計謀,但是他也知道劉璋的能力不能識別陰謀,所以他用非常委婉的方式勸諫。

和劉備諸葛亮的關係:

在劉備的手下時,他得到了劉備和諸葛亮的賞識。他是最早指出進攻漢中的戰略意義的人,劉備和諸葛亮比劉璋更能賞識人才,更能讓黃權發揮自己的才能。黃權投降魏國後,有謠言稱劉備已經殺死黃權全家,黃權說:“那一定是謠言,我待劉備和諸葛亮都推心置腹,他們不會那樣做的。”從這裡可以看出兩個信息:一是黃權待人的直爽真誠的性格;二是黃權與劉備諸葛亮的關係非常好。

劉備在白帝城時,見到了年輕的馬忠,注意不是吳國那個馬忠,蜀國也有個馬忠。劉備感嘆說:雖然失去了黃權但是得到了馬忠,可見世上不缺人才。劉備對於黃權的離開只有惋惜之情,完全沒有怨恨的意思。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黃權在劉備的心目裡面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令他念念不忘。

在魏國時:

黃權到了魏國之後也深受魏文帝曹丕的賞識,曹丕見到黃權也是非常高興,不僅僅是因為他投降了自己,而是因為這樣一個人才的到來,讓他覺得自己是明主。曹丕用“韓信歸漢”來形容黃權的歸來。黃權在魏國,仍然對劉備和諸葛亮讚不絕口。曹丕用“韓信歸漢”來形容他的到來,但是他卻說:“劉備對我有知遇之恩,我是因為不想投降吳國才萬般無奈才來的魏國。”每當與魏國的官員們一起說起諸葛亮的時候,黃權就會激動地從座位上跳起來,對諸葛亮讚不絕口。

這樣一個正直豪爽而有才能的人,本身他的人格魅力就讓別人很喜歡他。所以魏國和蜀國都對他和他的家人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