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祿堂先生晚年三體式有什麼奧祕呢?

孫祿堂先生晚年三體式有什麼奧秘呢?

孫老的這個式子晚年才傳出來的,之前傳的都是順掌。下面這張圖是靳雲亭在《形意五行拳圖說》裡的照片,就是順掌。

孫祿堂先生晚年三體式有什麼奧秘呢?


靳雲亭是1916年向孫祿堂拜的師。而孫老直到晚年才把立掌這個式子傳給袁偉、支燮堂等少數弟子。童旭東在《談談孫祿堂先生的弟子》一文中有這麼一段:


“袁偉,山東濟寧人。曾習查拳、摔跤。1928年進入中央國術館後,從郭長生習劈掛。在同年10月舉行的國術國考中,袁偉僅通過預試,即遭淘汰。不久,袁同曹晏海一起每週去一次江蘇館,從孫老習藝。孫老見袁偉有一定的摔跤基礎,遂命孫振岱教授袁偉摔跤中之絕技--沾衣十八跌,此皆為貼身快摔之法。


同時親授袁偉形意拳,以助成其整勁初,袁偉不欲學形意,而欲學孫氏太極拳。孫老曰:"觀汝之性,非能求道藝者,習吾太極,難以所成。而汝若求武藝有成,可習形意,按吾之法,不需數月可得整勁,即可與汝之劈掛、查拳、摔跤合用。"於是袁偉從孫老習形意拳,先從百日站樁練起。孫老所授之站樁與孫老在《形意拳學》中所攝之三體式不同。孫老所授袁偉的三體式是孫氏三體式,此式乃是孫老二十多歲時從南方雲遊歸來後,根據《易》、《丹》二經之理並結合自身經驗所創之樁,得內勁快。該樁孫老向不輕授,直到1929年,孫老決定普傳該樁時,才補攝了該樁的拳照。”


孫祿堂先生晚年三體式有什麼奧秘呢?

那麼孫老的這個晚年三體式有什麼奧秘呢?科學內家拳認為有三個方面,首先就是把順掌改為立掌。手掌與手臂成90°角,五指分開。口訣有“平腕豎掌”、“兩指挑眉”、“兩指挑肩”等。這麼做能最大限度地抻拔筋膜,加上松肩、墜肘,可迅速建立兩手之間、頭手之間的通道;


其次是把重心前移至四六位置,也就是說前腳4,後腳6。前期式子對腿部力量要求太高,站樁時間極短,對後胯的刺激不夠。所謂後胯,指腰椎下方的骶髂關節。骶骨裡有“陽關穴”,是煉精化氣的重要關竅。郭雲深講,明勁是煉精化氣。但如果後胯不開,精就化不了氣,也就將永遠停留在明勁階段;


再次就是兩腳之間的橫向間距拉大。老法是講“前腳跟對後踝骨”,現在是兩腳跟互相錯開,前腳跟對下來是後腳跟左邊的空擋位置。這麼做在大周天循環時候自會有妙處。


簡單講,孫老的晚年三體式就是練拳合道的式子。這個式子站好了,再把劈拳打好了,說不定啥時候就悟道了。

勿使前輩之遺珍失於我手,勿使國術之精神止於我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