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張居正死後被抄家,為何沒人替張家求情?

ft2883407


一代名相帝王師張居正(公元1525年—1582年),幼稱神童,享譽鄉閭;少年得志,二十三歲高中進士;仕途順利,一路高升進入內閣;權傾朝野,擔任首輔長達十年之久;推行新政雷厲風行,為大明萬曆朝中興做出了突出貢獻;哀榮極盛,明神宗朱翊鈞為他舉行了極其隆重的葬禮,諡號文忠公。靈柩送回故里,各級官員帶頭跪接跪送。

這樣的一位賢臣名相,卻在他壽終正寢不到九個月遭遇抄家之禍,長子張敬修被逼自殺,家人餓斃十數人。萬曆皇帝明神宗朱翊鈞如此絕情,難道就真的沒有人為張居正說情嗎?

一、禍起蕭牆

張居正病重之際,與內廷總管馮保達成了君子協議,極力推薦禮部尚書潘晟擔任內閣首輔,並且已得到朱翊鈞的御旨。潘晟是馮保的老師,原本是打算由潘晟、馮保、李太后組成新的鐵三角。

就在張居正病重離世不久,他的政敵便迫不及待地想推翻新政,但又不敢直接攻擊張居正。張居正逝世後第四天,雷士禎等七名御史言官就上書彈劾潘晟,揚言潘晟不具內閣之才,彈劾奏摺如雪片般飛向朱翊鈞。

被攪得頭昏腦脹的朱翊鈞,傳喚內閣頭臣張四維詢問潘晟的基本情況。長期生活在張居正和馮保陰影之下的朱翊鈞,突然變得張牙舞爪起來。聞聽潘晟是馮保的老師,又是張居正推薦的,不滿情緒暴漲,立即下旨革去潘晟的內閣大學士之職,內閣首輔之位自然泡了湯。

潘晟並非沒有大才,否則也不會官居要職。只因為他是張居正的忠實粉絲,而被利益集團攻擊。正欲起程赴京上任的潘晟聞訊,立即辭官歸隱,閉門不出,躲過了一場劫難。

二、馮保倒臺

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期間,權力集中在以張居正、馮保、李太后為核心的鐵三角之手,明神宗朱翊鈞幾乎只是一個傀儡皇帝。

馮保是朱翊鈞的玩伴,是他帶著朱翊鈞長大的,朱翊鈞的一舉一動都在馮保的掌控之中。主管內廷的馮保與張居正互為倚重,上達天聽,下傳聖旨,權勢威望不亞於張居正。

潘晟的折翼使張居正的政敵嗅到了可喜的氣息,接著打起了扳倒馮保的歪主意。但不敢直接攻擊馮保,唯恐動作太大自身難保,只是小心翼翼地彈劾馮保的心腹徐爵。

豈料朱翊鈞毫不猶豫就拿徐爵治罪,官員們大喜過望。御史李植鼓起吃奶的勇氣,彈劾馮保在十年內掠奪了鉅額財產,富可敵國。

朱翊鈞早就受夠了張居正和馮保的窩囊氣,想起馮保的大胖臉,心裡就不是滋味。到如今,張居正已經死了,二十三歲的朱翊鈞信心倍增,正想把馮保涼到一邊去。

朱翊鈞聞聽馮保富可敵國,精神勁頭更足了,稍稍猶豫了一會兒,就下旨革去了馮保的官職,派人抄沒了馮保的家。果真如朱翊鈞期望的,共抄得金銀一百餘萬兩,珠寶無數。朱翊鈞驚呆了,便喜歡上抄家了。

三、張家被抄

馮保轟然倒臺,李太后獨木難支。那些御史言官和皇親國戚更加肆意妄為起來。曾經因為張居正新政失意的利益集團,倒轉矛頭開始逐步攻擊張居正的考成法和驛遞新規等政策。

被壓抑得太久的朱翊鈞,就像是強壓過的彈簧一樣動力十足,很想耍一耍皇帝的威風。只要是張居正推行的新政,遇到有御史言官彈劾攻擊,便一一準予推翻。到後來張居正推行的新政,幾乎都被朱翊鈞否定掉了。

1583年3月,張居正死後不到九個月,朱翊鈞突然下旨褫奪了張居正的諡號,這是個不祥的信號。

就在此時,御史丁此呂上疏彈劾1579年應天鄉試的主考高啟愚,誣稱考題“舜亦以命禹”是受人指使,直言高啟愚有勸進之意,並構陷張居正的三個兒子中進士內有隱情。丁此呂無恥地說:舜指朱翊鈞,禹指張居正,即是說有勸張居正取而代之的意思。

沒過幾天,遼王朱憲㸅的小老婆上疏告御狀,說張居正曾在任職期間誣陷朱憲㸅,張居正當上內閣首輔之後,張家人搶奪了遼王府的金銀財寶。朱翊鈞閱完奏摺欣喜若狂,對抄家已經有癮的朱翊鈞,立馬下令要抄了張居正的家。

四、無妄之災

張居正的政敵張誠和丘橓帶領大隊人馬直撲江陵,將張府住宅團團圍住,所有張家人許進不許出,對張家人進行嚴刑拷問逼供。

長子張敬修經受不住嚴刑拷打,憤然自縊身亡。另一個狀元郎兒子張懋修經不住嚴刑毒打,亦多次自殺未遂,直到1622年張居正平反昭雪後才被放回,時年已到了六十八歲高齡。

張家被圍困數月,除了嚴刑拷問,衣食都成了問題,先後有十多人餓斃,其慘狀可想而知。

張家被掘地三尺,連張居正的墳墓都沒有放過,甚至被開棺鞭屍,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經過數月的嚴刑逼供,翻箱倒櫃,掘地三尺,最終搜到的財產僅有黃金萬餘兩,白銀十餘萬兩。對於一個名門望族而言,這點錢財毫不稀罕,那些構陷張家有二百萬兩財富的傳言不攻自破,簡直太令朱翊鈞失望了。

張家抄家事件告一段落!張居正為官雷霆手段,有一些霸道,但瑕不掩瑜,其功績可彰日月。在鄒元標(曾是張居正的政敵,因強烈反對張居正被打斷腿)等大多數官員的呼籲之下,明熹宗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張居正被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五、求情之說

張居正擔任內閣次輔、首輔十幾年,提拔和任用了大批官員,有忠實的粉絲,也有不少的政敵。張居正病重期間,文武百官為他祈福消災,但終究天命難違。

在朱翊鈞絕情要抄了張居正的家時,其實是有很多人為張居正求情的,只是利令智昏、忘恩負義、權欲膨脹的朱翊鈞根本聽不進大臣們的意見。

首先,李太后是反對抄家的。但由於她是鐵三角成員之一,更有稗官野史說,她與張居正有一層說不清白的關係。被朱翊鈞頂撞幾句之後,她也不能再垂簾聽政,畢竟崽大不由娘。

其次,時任內閣首輔申時行率領張居正的忠實信徒,極力上疏勸諫朱翊鈞,維護張居正。但朱翊鈞只是免去了丁此呂的官職,在遼王妃告御狀之後,又重起了抄家的念頭。

第三,左都御史趙錦、吏部尚書楊巍、內閣輔臣許國、刑部尚書潘季馴等六部官員,都曾力勸朱翊鈞和丘橓對張居正及其家人手下留情。無奈朱翊鈞和丘橓報仇心切,根本不把群臣和言官的奏疏書信放在眼裡。

第四,西北邊將方逢時、王崇古,遼東鐵騎李成梁、抗倭名將戚繼光,都是張居正的忠實粉絲,無奈身在邊陲,不能幹政,雖有勸諫,卻是愛莫能助。

六、結語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功過是非自有評說。抄張居正的家,朱翊鈞是決策者,丘橓是執行者,其動因是報仇心切,即使有人勸諫,亦是不思反悔,我行我素。

張家經過一番折騰,雖然說明熹宗給他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但張家後輩凋零,再也沒有著名人物出世,就像是明初劉伯溫的結局一樣。





明日一說


張居正是明朝末年萬曆皇帝期間重要的大臣,首輔,可謂是權傾朝野。但是當他去世之後,萬曆皇帝在一些人的慫恿下,最後抄了張居正的家。不過即使如此,因為張居正的所作所為深得人心,還是有不少人替他求情的。

張居正死後,因為他在之前擁有著非常強大的權勢,即使令萬曆皇帝都感到非常的敬畏。之前張居正在某些方面對萬曆皇帝非常的嚴格,所以導致年輕的萬曆皇帝產生了逆反心理。再加上張居正在執政期間變法,雖然對於大明朝有相當的好處,但是同時也得罪了不少權貴和利益集團,這些人在張居正死後瘋狂起來攻擊張居正。

而萬曆皇帝在打擊張居正的政治盟友大太監馮保的時候,從馮保家中抄出200萬兩白銀。萬曆皇帝在抄家中獲得了巨大的好處之後,自然就把目光投向了張居正,因為張居正官位比馮寶更大,並且當了10年首輔,在他看來,從張居正家抄到的財富肯定大大超過馮保。不過最後令萬曆皇帝感到驚訝的是,只抄出十萬兩白銀出來,而且還逼死了不少張居正家的人。

萬曆皇帝的所作所為自然令很多臣民感到心寒,當時六部尚書甚至加上首輔申時行,都跑出來替張居正求情。因為萬曆皇帝從張居正家並沒有抄出多少利益來,並且還寒了很多臣民的心,所以最後不得不終止。事實上當時替了張居正求情的人非常的多,如果不是這麼多人替張居正求情,恐怕萬曆皇帝不會終止繼續對張居正家的盤問。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此言差矣!替張家求情的人還是有的,來頭還不小呢。

比如御史趙錦。

是明確態度反對抄家的,給張大人的後人留條活路嘛!考慮到張居正已死,趙錦對萬曆說:“當年嘉靖皇帝抄嚴嵩的家,抄家的人肆意妄為,竟然連累了嚴嵩家周圍好幾個府縣,現在朝廷又要去抄張家,恐怕對當地老百姓也會不利。”

這人是救活不救死,善莫大焉,只是沒有成功。

比如吏部尚書楊巍。

他膽子更大,直接質問萬曆皇帝:“皇上你這麼幹,對得起張居正大人十年的任勞任怨嗎?您就不怕傷了天下臣民的心嗎?”

比如首輔申時行。

這個人比較滑頭,不敢去找萬曆皇帝,但是也以首輔之尊去勸過抄家的具體管理者丘橓:“閣下是要讓咱們的皇帝背上‘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千古罵名嗎?”

然而,丘橓這個傢伙不鳥申時行,因為他直接受萬曆領導,萬曆不怕留下罵名。

申時行見這招不行,又來了一招,聯合了六部大臣,上書乞求對張家從寬處理。

恩,申時行還是一個滑頭,不敢用自己的名義去得罪萬曆皇帝,不過他也努力了。

比如刑部尚書潘季馴。

他上書萬曆說:“張居正的老母親已經80歲了,性命旦夕之間,皇帝就特旨寬宥她吧!”


萬曆還真的就坡下驢寬宥了張居正的老母親。

仔細品,其實更殘忍,是不是?

比如禮部侍郎于慎行。

于慎行本來是張居正的“政敵”呢,以前在“奪情事件”中,他是張居正的死敵,曾經被張居正當面罵過“白眼狼”。

這時候也站了出來,替張家求情。

敵人是最瞭解自己的知己。于慎行對張居正的評價完美的體現了這一句話的正確性。

他說:“江陵(張居正)殫精畢智,陰禍機深,結怨於上下”。

張居正雖然有錯,可是他是因為一生為國為民富國強兵而動了太多人既得利益而得罪的人呀!

所以說,你看,首輔大人,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刑部尚書和御史大人接連上書求情,都是些大人物呀!

怎麼能說“一代名相張居正死後抄家,沒人替張家求情呢?”

有的,有人求情。

只是,在皇權專制時代,皇帝大權獨攬,求情不怎麼管用而已。

說了那麼多求情的人,應該再擺一個害人的人。

張四維!

張四維一開始是張居正的親密夥伴,也是張居正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實事求是的說,張居正的各種改革和政策得以順利實施,張四維居功不少,很是做了些工作的,也是有工作能力的。

但是這個人做工作上班只是為了“當官發財”,沒有什麼“意識形態”和“對錯觀念”的。

他在張居正掌權的時候,為了“升官發財”,事事聽從張居正的指揮,張居正一死,萬曆親政,他為了繼續“升官發財”,也就改換門廳,事事聽從萬曆的指揮了。

萬曆要對張居正清算鞭屍,張四維馬上毫不猶豫雷厲風行的組織起了“清算張居正”的運動。

上邊說過了,這個人很有工作能力,清算張居正他乾的不錯。

為了工作去害人,也不知道對也不對?


葭明通半瓶歷史


事實上是有的,只是人少而且不夠份量,勸不動皇帝罷了。張居正死後被抄家,看似皇帝殘酷,實則是必然,或許張居正死前就已經預料到了這一切,不過他依然義無反顧吧!

之所以替他求情的人少,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他的改革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中國的歷史上有四次比較著名的改革:商鞅變法,王莽新政,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這四次改革只有商鞅變法成功了。而主持這四次改革的改革者,只有王安石一人算是得到了善終,商鞅最後被車裂,王莽的新朝轟然倒塌,張居正死後被抄家,只有王安石,因為宋朝不殺士大夫的祖訓得到了善終。任何改革都會觸動,既得利益階級的利益,他清丈田畝推行一條鞭法,等於是在地主階級的身上剜肉;推行考成法,裁撤冗官,整頓驛站,又得罪了大多數的官員。

其二,為皇帝所記恨。張居正對於萬曆皇帝來說,可謂是一位嚴師。他對萬曆皇帝要求極為嚴格,動輒呵斥,皇帝敢怒不敢言。而且他勸皇帝奉行節儉,自己卻做不到。怨恨日積月累,等到他死的那一刻,萬曆皇帝心中的怨恨,終於爆發,沒人能夠勸得動。而且他死之後萬曆皇帝親政,也需要拿他來樹立威信。

其三,李太后的推波助瀾。歷史上的李太后不像武則天慈禧那樣攬權,只想著兒子做了皇帝,自己應該可以好好享受一番,可是就連這點願望也難以實現,而張居正在勸諫的時候也是措辭嚴厲,相當於直接打臉,而李太后顯然是個小心眼,後來他缺錢的時候說,抄了張居正和馮保的家,不就有錢了嗎?

其四,人走茶涼。都說世界上最骯髒的就是政治了,張居正在的時候,門庭若市,依附他的人,猶如過江之鯽,等到他死後,可以算是門前冷落鞍馬稀,死如燈滅,昔日依附他的那些人跑的連影兒都不見了。




歷史小跟班


一代名相張居正死後被抄家,為何沒有人替其家族求情?

張居正的做法

明朝創立內閣的初衷是因廢了宰相,皇帝政務太過繁忙,所以需要秘書來輔助,於是創立的秘書機構內閣。只是隨著明朝皇帝的怠政,內閣的權力漸漸的大了起來,同時還有宦官的權力也在變大。到了張居正任內閣首輔之時,儼然成了真宰相,而且還是一個讓萬曆皇帝懼怕的真宰相。

就舉兩個例子來說說,一是當時張居正父親去世,他回去辦理喪事,這時候萬曆本來可以親自來處理政務,然而萬曆直接對呂調陽說“有大事毋得專決,弛驛之江陵,聽張先生處分”。還有就是張居正帶母親回京城的路上,張居正所過之處,無不是地方官吏跪著相迎,而且可以送張居正一行人哪怕越過自己的轄區。張居正在回京城的路上,還見了襄王、唐王,本來張居正應該行的是臣禮,結果他行賓主禮。張居正的這些做法,實在不該是一個內閣首輔該有的待遇。


萬曆的貪權

萬曆皇帝不僅貪財,他更貪權。一個貪權的人,他在心理上畏懼張居正,所以只能蟄伏,等到張居正死後,當然就是徹底爆發。這時候如果有人替張居正求情,那麼就是在打萬曆的臉,就是在以另一種形式來告訴萬曆,即便是張居正死了,你照樣無法親政,還是得受“管束”著,這樣完全就是往萬曆的槍口上撞,下場會很慘。雖然明朝不乏諫臣之類的,但是當時張居正做的實在太過了,一個本是“文墨議論之官”權力到了這種地步,諸多人對張居正的這種擅權當然是有意見的,特別是張居正改革,會有某些人更不好受。所以無論哪一方,都不會同情張居正,畢竟他做了一個臣子不該做的事情。



如果張居正不那麼擅權,那麼萬曆在他死後抄他家,那樣可能會有人出來求情。可惜張居正也是一個貪權之人,但以臣子的身份貪權,甚至壓過了皇權,這就是讓他人看不慣或者嫉妒之處,故直到萬曆時代結束,都沒有人替張居正求情。


淡看天上月


張居正做內閣首輔時,首輔權力達到頂峰,而張這個人,也素來被褒貶不一。

首先,作為內閣首輔,他所作所為可以說完全是為了大明王朝,改革新政,為開始出現頹勢的明王朝續命,他的改革未能徹底,只能算是縫縫補補,讓明王朝得以延續。

他當時的權勢,可以說如果要取而代之,也是能做到的,皇帝年幼,太后依仗,信任他,國家大政盡是他做主。

他本人勸誡要求皇帝節儉勤政,但是他本人卻又窮奢極欲,據說他回老家省親,做的轎子需要六十四個人抬,內置衛生間,廚房,臥室,簡直就是個房車。而他本人對皇帝又異常嚴厲,皇帝打小就怕他,可以說在皇帝年幼的心靈裡早早就留下了陰影。

張居正其實是得了善終,畢竟勢力太大,皇帝長大了也不能一時就把他處理了。但是張居正死後半年,皇帝卻開始算賬起來了,安排了些罪狀,甚至把張居正的屍體挖出來鞭屍,可見皇帝對張居正的恐懼有多大。

苦的是張居正的兒子孫子家人,史書記載全家被軍隊包圍在府中,兒子都被餓死。

當時的情況下,張居正當政時,對百官嚴苛,難免把人得罪了個差不多,皇帝帶頭算賬,自然不會有什麼人站出來。

另一方面,張居正當時都死了,他的兒孫官職勢力並不大,大家也犯不著為了一個死人得罪皇帝,畢竟生活還得繼續。


大神曹84


一般來說,皇帝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跟皇帝保持高度一致才是一個做臣子應盡的義務,如果不和皇帝保持一致只有三種情況:一種這個大臣是活膩了找死,一種是皇帝軟弱無能是幼君昏君,另外一種皇帝非常聖明,不會對求情的大臣怎麼樣,這種情況鳳毛麟趾。

而35年幾乎都不上朝的萬曆皇帝,顯然不是什麼明君,所以才有人敢替張家求情。求情沒有風險,才會有人求情。

首輔大人,吏部尚書,禮部尚書,刑部尚書和御史大人先後為張家求情,連鎖反應,反正法不責眾,萬曆也不能拿他們怎麼樣。

首輔申時行,是個講策略的官員,他不直接去萬曆帝跟前求情,打迂迴戰術,他偷偷去找張居正抄家的具體執行官員丘橓:"老兄,悠著點,別讓咱的皇帝在歷史上落罵名啊。"

刑部尚書潘季馴說的倒是很有人情味,他對萬曆說:"皇上,您整張居正沒錯,可是他的老母八十高齡,經不起折騰,真要有事,國家不吉利啊!"

萬曆雖然昏庸,但也有仁愛之心,竟然對張居正老母寬大處理。

吏部尚書楊巍是個炮筒子,他直接對懟萬曆:"老張為你鞠躬盡瘁,您這樣做讓文武百官寒心,誰還敢為您死心塌地幹?"

見皇帝這麼軟,六部大臣聯手在皇帝跟前上書,請求皇上對老張家網開一面。

張居正是明朝中後期傑出的政治家,萬曆時期首輔大人,萬曆新政的總設計師。

但是張居正死後不久便被抄家,而且還差點被刨出來鞭屍。

張居正是萬曆的最忠誠的打工仔,萬曆皇帝為什麼要對張居正痛下殺手呢?

張居正死後被抄家表面原因是衝著錢,真實原因是因為仇恨。

每個王朝的開國皇帝都強悍、霸道、有魄力,牛氣哄哄,但越往後越差,黃鼠狼下老鼠,一窩不如一窩。明朝的皇帝也是如此,平均壽命40多歲,一個個都是病秧子,接班人青黃不接。

明穆宗朱載垕35歲就駕崩,大兒子和二兒子也夭折,三兒子朱翊鈞(萬曆皇帝)10歲就登基做了皇帝。

萬曆的母親李太后為了把兒子培養成合格接班人,三歲就開始讓兒子認字讀書,嚴加管教。

不僅如此,李太后還吩咐宮中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負責監視兒子。別看馮保在宮裡很紅,但在太后跟前不過是個奴才。

主子防話,奴才安敢不聽。

於是小萬曆童年的時候,一舉一動都會被馮保這個太監打小報告。

比如皇帝偷懶了、吃零食了、鬥蛐蛐了、打瞌睡了、跟宮女鬥嘴了都會被李太后知道,斷不了一頓責打和訓斥。

而張居正是萬曆皇帝的老師,對皇帝的管教也非常嚴厲,這樣做本來沒有什麼毛病,但年幼的萬曆不理解師傅的苦心,對張居正既怕又恨。

幼小的心靈埋下仇恨的種子,隨著年齡增長,仇恨在心裡生根發芽。

而且李太后在訓誡小皇帝萬曆的時候,很自然地會說,你這樣做辜負了你老師張居正的期望,張老師平時是怎麼教你的?

這樣天長地久,李太后和張居正以及太監馮保,就像壓在少年萬曆頭上的三塊巨石,讓他喘不過氣來。

萬曆執政的時候,馮保一手遮天,張居正為了一展抱負,不得不巴結馮保,向他行賄,對他歌功頌德。萬曆對這兩個人一唱一和把持朝政心懷不滿,滿腹怨言。

如果說此前萬曆跟張居正、馮保的矛盾是朝廷內部矛盾的話,後來宮裡發生了一件事,讓他們的矛盾轉變成了敵我矛盾。

萬曆皇帝18歲的時候,跟一個宮女亂搞,被張居正知道了。皇帝擁有四海,天下女人都是皇帝的,皇帝和宮女擦槍走火的事再正常不過了。

可是馮保報告給了張居正,張居正對此小題大做,告到了太后那裡,逼迫萬曆寫了罪己詔,被太后在慈寧宮罰跪幾個時辰,這不是出皇帝的醜、打皇上的臉嗎?

這哪裡是教育皇帝,分明是對付流氓啊。

從此之後,萬曆對張居正和馮保恨之入骨,恨不能抽筋剝皮。可是張、馮勢力實在太大了,萬曆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等待時機。

報仇的機會終於來了。1582年6月20日,張居正病死。

萬曆十年十二月,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彈劾馮保十二大罪狀,敲響了他的喪鐘。

於是,明神宗萬曆下旨逮捕馮保,並派人去抄馮保的家。

誰知道這馮保不僅飛揚跋扈,還是個大貪汙犯,從其家裡竟然抄出金銀一百餘萬兩,各種珠寶幾十車,皇帝眼睛都直了,媽啊,比老子還富有!

萬曆心說,張居正跟馮保是狼狽為奸的基友,張居正把持朝政那麼多年,提拔不少官員,他的非法所得也少不了。於是萬曆對張居正的清算開始了。

萬曆首先做的,就是廢除張居正變法裡的那些新法。接著詔奪張居正生前死後的榮譽,先奪了他的上柱國和太師,再奪了他的文忠的諡號。最後,把在錦衣衛當錦衣衛指揮的張居正兒子張簡修廢為庶民。

御史們一看萬曆皇帝對張居正下手,心說還等什麼,趕緊牆倒眾人推,群起而攻擊張居正和張氏黨羽。

萬曆一不做二不休,派出了以司禮監太監張誠和刑部侍郎丘橓等為首的抄家團隊,浩浩蕩蕩殺向張府。他們首先給張府貼上封條,害怕張家轉移財產。

貼封條沒錯,現在的法院也是這麼做的,可是你讓大院裡的人出去再貼啊。

抄家局長丘橓心說,就是要把人封在裡面,我要報仇啊。

原來丘橓跟張居正是死對頭,張居正活著的時候一直排擠他,有仇不報非君子啊。

其實丘橓的作為不是君子,張居正犯法是他一個人的事,你把人家一家都株連,餓死十幾口,還搞刑訊逼供,張居正的兒子張敬修不堪受辱,自縊身亡。張居正另一個兒子張懋修,被嚴刑拷打,也差點沒命。

不過自稱為政清廉的張居正竟然黃金一萬兩和白銀十萬兩,那要多少年俸祿啊。

得知張居正被抄家,朝中重臣紛紛向萬曆求情。

一般來說,皇帝要對某大臣下狠手的時候,沒有人敢求情,除非這個大臣是弱智。

那麼萬曆整張居正,為什麼那麼多大臣求情?實事求是地說,那些大臣都是張居正掌權的時候一手提拔的,謠傳說張居正的財產都轉移了,如果查到了更多的財產,這些官員也脫不了干係,所以大家才會冒著生命危險向萬曆求情。

不過這個萬曆皇帝也真夠意思,不但沒有怪罪求情的官員,反而動了惻隱之心。

皇帝下令在張家給張母留下一座空宅,還留下四十畝田地,以讓張母安度晚年。

史學家王冬旭如此評價張居正:他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他勇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就道德層面而言,並不高尚。


歷來現實


中國自古就有俗語:

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

樹倒猢猻散,牆倒眾人推!

人一走,茶就涼。道盡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適用於古今中外。

而且張居正自己也不是什麼白蓮花,‘’寧為循吏,不為清流‘’,為人囂張跋扈,排除異己,打壓能臣保住地位,貪汙奢侈,鋪張浪費,行事張揚,他的出行工具是一頂三十二人抬的超級大轎子。以帝師自居,以聖人的標準要求皇帝,自己卻做不到,他推行的改革又觸動了太多人的利益。因此,皇帝要發難清算時,牆倒眾人推難免了。



筱原123


熟悉明史的朋友們一定知道,張居正被稱為大明王朝第一首輔。他出任內閣首輔期間,對內實行改革,在財政上,清仗土地,提出了著名的“一條法”,促進了當時經濟的發展,國庫從之前的空虛變得富有。對外重用戚繼光、李成梁等良將,有效的抗擊外敵,穩定了大明王朝的邊疆。在吏治上選賢舉能,採取了“考成法”,整頓吏治,朝局風氣大變。可以說,張居正執政期間,政績卓越,使得步入中後期的明王朝得以延續一百多年,可令人唏噓不已的是,一代能臣在死後便被抄家清算,更令人不解的是,朝野上下居無人為之求情。這究竟是為何呢?

百官對皇權的畏懼

張居正在任期間,國家大事小事都要先過問張居正,之後才是上報皇帝,皇帝在做形式上的同意,而張居正死後,年輕的萬曆皇帝便真正的掌握了大權,但凡稍微有點政治嗅覺的官員都知道在此時不能夠得罪皇帝,百官為了自己的仕途也不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張居正改革得罪了大批官員

縱觀古今,無論哪次改革都會觸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張居正改革也是如此!由於萬曆年間,貪汙風氣非常嚴重,張居正在變法改革中針對了這些貪汙官員,有被貶職的,有被入獄的,也有被抄家的。而在他死後,自然有很多人出來報復他,更別說有人會給他求情了

與萬曆皇帝的矛盾

中國自古以來君臣之間就或多或少有矛盾,特別是功績卓越的官員,難免會“功高震主”張居正改革使得他威望大增,尤其是當時萬曆皇帝還過於年輕,張居正不但是內閣首輔,還是他的老師,獨攬大權,對年輕的萬曆皇帝管教嚴苛,當時朝中決策都得看張居正的眼色,甚至有時萬曆皇帝都要聽從張居正。等到萬曆皇帝長大之後,自然會有自己的想法:究竟誰才是皇帝?在他看來張居正就是一個試圖謀逆的奸臣

張居正作風不良被抓把柄

張居正的生活作風十分奢侈,根據《明史》記載,張居正曾經從京城回了一趟老家,他所乘坐的轎子十分誇張,不是一般人能夠享受的,光是抬轎子的人就多達36人,轎子上有辦公房,廚房,衛生間,可見這並不是一般人能夠享受的。回一趟家就如此大費周章,這種奢侈程度自然會引起皇帝的不滿,這也成為了百官報復他的理由。


舊時樓臺月


明朝是個很神奇的時代,似乎任何事情任何人都存在爭議,張居正也不例外,他一方面改革維新,一方面排除異己,生前極盡奢華,死後挫骨揚灰!這麼一個神奇的人,被萬曆清算的時候,甚至沒有人為他求情,今天就來分析一下原因。



第一點:其為人囂張跋扈,排除異己

張居正從來就不是一個清官,他依靠貪汙受賄上位,依靠排除異己,打壓能臣保住地位,正是因為張居正打壓能臣,使得自張居正後再無可用的治世能臣出現

張居正從來都不是一個忠臣,他鋪張浪費,行事張揚,他的出行工具是一頂三十二人抬的超級大轎子。

張居正從來都不是一個好人,他為了維護程朱理學的統治地位,下令拆毀全國各地的書院,嚴令禁止王陽明的心學傳播,更是為此殺了不少思想解放的文人。

第二點:皇上讓他死,無人敢求情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逝,親政的萬曆皇帝開始清算張居正,削去了張居正所有的爵位,並且抄家,朝中文武百官,張居正的下屬見到皇帝發飆,紛紛轉過身來反咬張居正一口,彈劾張居正擅權不法,欺君罔上,收受賄賂,罪惡滔天。



第三點:寧為循吏,不為清流

這句話是張居正對自己一生的總結,那麼何為寧為循吏呢?即內心有理想,有抱負,有能力,外表卻和世俗萬象打成一片;何為清流?即標榜節氣,不畏權貴,遇事敢言,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張居正自己已經說了他並不是什麼清官,也不是忠臣,更不是好人,欺負人,打壓人之類的事情做起來更是沒有負罪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