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為什麼能在中國發展起來?

佛教為什麼能在中國發展起來?

關於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點,一般都認為是在東漢明帝的時候。據說漢明帝夢見金人,經大臣解說,知道這是西方的佛。於是明帝派人往西域求佛,這才有了白馬馱經,佛教在中國的發展。這個正史有明文記載的佛教在中國的源頭,其實也只是後人添油加醋的說法。

據《三國志》記載,早在公元前2年的西漢末,就有西域月氏國使者伊存向博士弟子景廬口授佛經。可見西漢時,佛教的思想在中國已經有流傳。東漢時,佛教進一步在中國流傳。漢明帝的弟弟楚王劉英就信仰佛教。可見佛教在中國早已有流傳,漢明帝感夢遣使求法,只是附會而已。不過佛教在傳入中國後的一兩百年間,基本上只在統治階級上層流傳,還沒有深入到民間。那佛教後來又怎麼轟轟烈烈地在全社會發展起來了呢?

首先,還是當時的社會現實需要一種宗教的撫慰。東漢末年的時候,整個社會經濟陷入崩潰之中。世家大族無限制地發展,而底層的老百姓普遍陷入赤貧。富者田地廣漠,而窮人終日勞作還不能填飽肚子。整個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身為統治金字塔最頂端的皇帝如漢桓帝、漢靈帝這些人根本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反而賣官鬻爵,加速腐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整個東漢統治階層都只想著享受,社會一片黑暗。這時戰爭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全國一片混戰,死亡的陰影無時無刻地籠罩在人們的頭上。

在這種生存環境下,老百姓只有兩個出路。一條是接受,另一條是反抗。反抗的風險巨大,要冒著抄家滅族的風險。可是日子過不下去,怎麼能夠接受呢?宗教正好提供了理論依據。佛教帶來了“業報”和“輪迴”等觀念。今生所受的苦,不過是以前所造的“業”在自己身上的報應而已。壓迫自己的那個張大財主無惡不作,為什麼還過著錦衣玉食的逍遙生活呢?那是受到了前世的福報。不過放心,張大財主後世將進入輪迴,下一世將受盡萬般痛苦。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已。至於自己這一世受盡了無盡苦難,只要向善唸佛,下輩子就能投生到好人家。

佛教為什麼能在中國發展起來?

當時人們過著豬狗般的生活,人生一片黑暗,往往看不到任何希望,只有佛教才能給人們些許慰藉。既然不能修今生,那就好好地“忍”著過完今生,寄全部的希望於來世,寄希望於福報和“輪迴”。

其實,草創於東漢末年的道教,提出的“承負”說,與佛教的“業報”比較相似。道教的承負說也可以解釋生活現狀。為什麼張大財主生來榮華富貴呢?這是因為他的祖先行善積德的緣故。別看現在蹦得歡,就怕將來拉清單。張大財主的子孫後代可以揹負他所做的惡。具體來說,前六代祖先所作所為的影響要自己來“負”,自己的所作所為,要由後六代子孫來“承”。在中國這樣一個重視祖先崇拜的國度,道教的“承負”說,為自己吸引了眾多的信眾。在東漢末年那樣一個亂世,道教本可以取得巨大的發展。

可是福兮禍之所伏。道教的這種凝聚力,被反抗運動的組織者張角所利用。張角是早期道教太平道的教主,他利用道教組織,很快就聚積了數十萬信眾,並於公元184年發動了舉世震驚的黃巾起義。只是起義後不久,張角就病死了,後來黃巾起義也被鎮壓。但這場撼動東漢根基的起義,給統治階層巨大的震撼,由此統治者見識到了道教巨大的組織作用。於是統治者一聲令下,禁絕了道教在中國的發展。

這給了佛教巨大的機會。當時的人們並不能完全分清楚道教和佛教的差別,但統治禁絕道教時特別聲明:浮屠佛教並不在禁絕之列。於是受苦受難的人們紛紛轉而抓住佛教這根救命稻草,寄希望佛陀幫助自己解脫。佛教於是迎來了第一個發展的黃金時期。

佛教為什麼能在中國發展起來?

總之,佛教能在中國取得巨大的發展,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東漢末年的社會困境,使得人們紛紛追求一種宗教教義,使得自己能夠獲得解脫,哪怕是在來世解脫。二是佛教的教義,恰好能滿足當時人們的這種需求。三則是由於道教被禁止,在當時社會沒有一種宗教能夠和佛教去競爭,佛教取得了“壟斷”發展的地位。當然,佛教為了發展,也在不斷地進行“中國化”。這才有了後來中華文化儒釋道的三足鼎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