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坦克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比较厉害的坦克装甲是什么?

朕要爆发了


目前来看,还是乔巴姆装甲的防护能力最好,而且没有什么后遗症,美国的贫铀合金装甲的防护能力也是不错的,但是由于有一定的辐射性,如果装甲块被击碎的话,粉碎的装甲块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


这个是乔巴姆装甲的结构想象图,到今天乔巴姆装甲依旧是英国的高度机密,所有的结构配方都是猜测出来的,据一些见过乔巴姆装甲的人说乔巴姆的表面不象钢铁,更像是混凝土。

目前,世界上的第三代坦克的基础装甲都是复合装甲,结构都和乔巴姆差不多。

反应装甲一度被叫做主动装甲,

这种使用钝感炸药破坏反坦克武器穿甲作用的装甲属于一次性使用的装甲,而且是特别适用于老旧坦克的改装。不过由于是一次性使用,所以反复抗打击的能力不行。
披挂了反应装甲的59D坦克。

坦克主动防御系统目前是坦克防护的发展新方向,但是主动防御系统对于高速穿甲弹的防护能力目前还是0。这就是说坦克的乌龟壳还必须要能够扛揍。

现在由于各种复合装甲的发展也是达到了一个物理上的极限,所以各个国家现在都开始研制主动防御系统,这些主动防御系统类似于军舰上的末端反导系统,作用也差不多,很多技术也是相同的,但是目前的主动防御系统一个是还没达到当初预想的防御效果,还有一个是这些主动防御系统只能够对飞行速度较低的反坦克导弹或者火箭弹作出反应,但是目前对于坦克威胁最大的稳定翼脱壳穿甲弹还是反应不过来的。


红色手电筒


美国研制出了一种钢复合金属泡沫(CMF)材料,其强度足以粉碎穿甲弹。

2018年7月4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CSU)教授兼首席科学家拉比伊(Afsaneh Rabiei)博士和他的团队与美国陆军航空应用技术局(AATD)合作开发了一种Composite Metal Foam(复合金属泡沫,缩写:CMF)材料。这项创新技术对未来装甲战车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这种革命性的新材料复合金属泡沫(CMF)比传统铠甲钢板的性能要强大得多。试验证明,其强度足以粉碎穿甲弹。并且,其瑞士奶酪般的结构特性,使钢CMF比普通金属要轻很多,比现在最新坦克装甲的重量要轻65%,例如,美国的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的重量超过60吨。也就是说,可以将12吨的平均装甲重量减少到只有4吨。这样一来,坦克就可以携带更多的弹药,或者节省大量油耗。同时,这种瑞士奶酪般结构,使炮弹穿过钢CMF所需的时间是一块类似的不锈钢的两倍。

复合金属泡沫(CMF)是由一种金属在另一种金属的固体基体内形成的空心小珠,如铝内部的钢,与以前的金属泡沫相比,其强度和密度比增加5-6倍;CMF类似海绵泡沫的小孔能很好的吸收撞击能量,其吸收能量的能力可提高7倍以上。

在一项实弹测试中,一颗 .30口径M2装甲穿甲弹,以2,780英尺磅(3769焦耳)的能量打击一英寸(2.54厘米)厚的钢复合金属泡沫(CMF)板时,穿甲弹被CMF板粉碎。

为了测试其钢制CMF原型,拉比伊(Rabiei)团队将钢CMF板放在铝制防撞板后面18英寸(45.7厘米)处,然后以1524米/秒的速度向铝制防撞板发射23×152毫米高爆炸性燃烧弹(HEI),钢制CMF板不但承受了爆炸压力,还承受了炮弹和铝制防撞板产生的铜和钢碎片(如下图所示)。

另外,测试还证明,这种材料能为坦克内部人员提供很好的保护,使其免受爆炸产生的冲击波的影响。因为一些爆炸会产生冲击波,而这些看不见的能量波会对大脑造成伤害,而CMF就能避免这种伤害。测试还表明,CMF具有很强的隔热性能,其隔热性是典型不锈钢材料的两倍。

目前,美国加紧钢CMF材料在军事应用中的开发。美国陆军航空应用技术局(AATD)已经将这种实验材料应用在悍马军车上。美国陆军正在考虑将其作为下一代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和M2布拉德利步兵战车装甲的替代品。


血色黄昏的黄昏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现在就牛逼的是电磁装甲。

什么是电磁装甲?

这是一种还在研究的装甲。

早在80年代,美国麦克斯韦实验室即开始研究电磁装甲。

到了90年代,电子装甲技术逐步发展,成为可行技术。

到了1992年波湾战争和冷战后时代,美国陆军实验室在给国会的21项《国防部关键技术计划》中将电磁装甲提上加强力度研发项目中。

2000年以后,电磁装甲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但体积过于庞大,需要很大电能,难以用于坦克。

电磁装甲分为两种:

被动式电磁装甲:两片间隔距离的装甲板各自通电,成为两极,当穿甲弹热金属流冲入时等于接通电路,大电流脉冲通过金属射流,引起射流的磁流体力学的不稳定喷散造成其杀伤力减弱,对翼稳脱壳穿甲弹也有一些干扰削弱效果。

主动式电磁装甲:主动式概念为车上载有某种感应器,当感应到炮弹接近时,电脑自动启动将外层钢板(或某种拦截物)通电透过电磁力弹射出去,打飞或打偏来袭炮弹,一切都在很短距离和很短时间发生,又称为磁浮装甲。


现在复合装甲的研究已经很成熟,想要性能有很大突破不太可能。

西方三代主战坦克已经突破60吨大关,俄罗斯最新主战坦克也超过了50吨,中国99A主战坦克战斗全重也接近60吨。

这基本就是坦克的上限了。即便如此,目前很多民用桥梁和公路,坦克是不能通过的。

相反,电磁装甲的潜力巨大,才是未来。

按照美国陆军评估,如果配备电磁装甲,可以将现代主战坦克战斗全重降低50%。未来主战坦克配备电磁装甲之后战斗全重,可以控制在30吨以下,它的防护能力却与60吨重的M1A2主战坦克相当。

这是什么概念?对于性能提高是巨大的。

目前解放军在电磁装甲研究方面也有突破。


萨沙


按目前来看,以下三种坦克算是最顶尖的了(纯属个人看法)

No.3:“ZTZ99A”主战坦克(中国)

ZTZ-99A主战坦克是我国在99式坦克的基础上研制的全新主战坦克,由于换装了火控系统、信息化平台、新型底盘和动力系统,其装甲防御能力、信息化作战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No.2:“M1A2”主战坦克(美国)

M1A2主战坦克是美国陆军的主要的主战坦克。车辆配备了先进的车际信息系统和战场管理系统。装有全新的装甲和电子设备。M1A2坦克是M1A1的第二阶段改进产品,首辆于1992年出厂,1993年开始装备部队。配备车长独立热像仪与车辆资讯系统,还有其他高科技电子设备。最新型号M1A2SEP。

No.1:“豹2A7”主战坦克(德国)

德国克劳斯-玛菲·威格曼公司公司研制的最新型“豹”2A7主战坦克在萨托里防务展上首次对外公开展出,该坦克采用所有可能升级,战斗全重达67吨,适于传统军事作战和城区作战。

以上便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性能突出的三大主战坦克!可能很多人会质疑中国99A主战坦克的实力,毕竟很多数据都是通过测评得出,并没有接受过实战的考验!但我们也要相信以中国的实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制造研发出更多的优秀军备!


饿货是二货


贫铀装甲、乔巴姆一类的装甲就不说了,各位了解的可能很多了,那么我们就来谈谈现代坦克装甲中的“外挂”——爆炸反应装甲。随着反坦克弹药技术的不断进步,单单依靠增强坦克基体装甲的方法显然技术困难很大(堆厚度已经到达极限),所以技术人员就只能另辟蹊径,期望通过外在能量反应来抵御来袭弹药。

▲外挂了爆炸反应装甲的T-72UA1主战坦克

其中研究通过炸药能量来抵御来袭弹药的技术产物就是爆炸反应装甲,这项技术当然也受到各“坦克大国”的重视,苏联很早就开始进行相关研究,但是世界上的第一项爆炸反应装甲专利是Manfred Held博士于1970年在德国注册的,而后Manfred博士受邀加入以色列拉斐尔公司研究团队,开发“夹克衫”爆反装甲,在八十年代成为世界上首个投入实战的此类产品。

▲披挂“夹克衫”爆炸反应装甲的以色列马加奇-3坦克

苏联研发的“接触-1”爆反装甲与“夹克衫”类似,并不断升级改进,后来俄罗斯装备的“接触-5”爆反装甲号称可以抵御美军120mm坦克炮发射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颠覆了人们关于爆反一般用于抵御聚能装药战斗部的传统印象。

▲爆炸反应装甲模块及其内部装药

双层爆炸反应装甲对来袭弹药侵彻体的影响

目前,爆炸反应装甲通常包括单层爆炸反应装甲和双层爆炸反应装甲,其中单层爆反的作用方式较为简单,其中金属板的材料和厚度,夹层炸药的能量、装甲斜置角度均对来袭弹药均能射流的干扰明显。


▲乌克兰“利刃”单层爆炸反应装甲模块及其内部示意

但是,近年来双层爆炸反应装甲一期更强的作用成为爆反里的高端货,”双层爆反“由上下两组反应装甲,按照一定的角度(α),以一定的间隔距离(△)组合在一起,如下图所示:

▲双层爆炸反应装甲安置示意图

当图中的α角度为0°时,称为“双层平行爆炸反应装甲”;当α>0°时,就是“双层楔形爆炸反应装甲”(对于双层楔形爆反的结构还有其他设计方案)。来袭弹药沿弹轴线方向攻击双层爆反,当侵彻体经过上层爆反时,引爆其中的炸药,爆轰产物驱动1板和2板运动;剩余的侵彻体继续运动引爆下层爆反,爆炸驱动3板和4板运动。其中2板和3板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碰撞、粘合,结合为一体后用于下层爆炸的力量更为强大驱动粘合在一起的2板、3板沿X轴正向飞离,直到板子下沿完全飞离弹轴线,1板最早飞离弹轴线,4板则被压紧贴合在坦克表面,而爆反装甲对来袭弹药侵彻体的干扰主要来自于这些飞板作用。

▲单层爆反和双层爆反射击试验

如上图所示,利用125mm坦克炮,发射3BM42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靶距150米,炮口初速1700米/秒,设计后效果如下图:

▲爆反装甲试验结果

虽说“芒果”弹的性能比较一般,但是150米的炮靶距离,在经过爆反以后完全无法击穿基体装甲板,只是在上面留下了“浅浅”的痕迹,双层爆反背面的痕迹更潜,足以说明现代爆反对于穿甲弹还是很有帮助的。


装备空间


T-34坦克

T-34坦克是举世公认的现代坦克鼻祖,事实也正是如此。在T-34出现之前,各国的坦克设计思路可以说是百花齐放。英国人会把坦克分成跑得快的巡洋坦克和重甲的步兵坦克两种,法国人一直在雷诺和其它类似步兵坦克的重甲型号上踱步不前,德国人虽然更先进一些,但他们的坦克也不过是火柴盒一样,六面装甲都是平直的大方块,而且因为前置驱动,目标很大,只有苏联人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T-34所装备的倾斜装甲、柴油发动机、宽阔的履带、以及低矮的后置驱动布局,都成为了日后坦克发展的标准。而且因为极为平衡的性能,T-34几乎可以担负一切坦克所能担负的任务。可以说,一战时的Mk.I是坦克时代的开端,而直到T-34,才为坦克定义和技术走向的争议画下了阶段性句号。可以说,二战之后的所有坦克,都是T-34或是直系或是旁系的子孙辈!




LHC否极泰来


在坦克近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弹与甲的对抗就一直是经久不衰的话题,在火炮穿甲能力不断上升的时代中,装甲防护能力的提升则是必要的做法,而在装甲防护能力的提升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几种不可不说的厉害装甲,也正是因为这些装甲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坦克攻与防之间的平衡博弈。

一:倾斜装甲,倾斜装甲的出现为坦克装甲重新定义了一个高度,那就是在相同厚度的装甲为前提,将装甲倾斜则会获得更大的厚度,而且还增加了跳弹概率。

二:复合装甲,在倾斜装甲已经无法满足坦克防护能力的时候,复合装甲的出现获得了另外一种全新思路,那就是利用各种硬度普通的材料,将其压至到一起,利用不同的硬度来消减炮弹的穿甲动能,而复合装甲的巅峰则是美国的贫油装甲。

三:爆炸式反应装甲,虽然复合装甲的防护能力非常优秀,但高昂的制造成本与复杂的布置难度却限制了复合装甲在坦克上的布置率,基本上只有正面才会布置复合装甲,但是大多攻击却来自装甲薄弱的侧面。也正是基于此爆炸式反应装甲应运而生,爆炸式反应装甲利用再被击中时所发生爆炸的动能,以此来抵消炮弹的穿甲动能。另外爆炸式反应装甲造价低廉、布置简单,所以不仅是新型坦克会装配爆炸式反应装甲,就连一些旧型号老坦克也同样装备了爆炸式反应装甲,以此来增加这些老坦克们的防护能力。

四:主动防御系统,主动防御系统的出现是因为目前反坦克技术的日益提升所导致的,以至于让坦克设计师们觉得,只是单纯的被动防御已经不足以保护坦克,所以才会将主动防御系统提上日程。主动防御系统是一套完善的系统,一旦检测到有反坦克火力逼近,主动防御系统会在炮弹接触到坦克之前发射霰弹或破片将来袭炮弹提前引爆,而被消弱动能的来袭炮弹再用身上的反应装甲硬抗,可谓是防护能力得到了成倍提高。


九品侍卫


要讨论装甲,就得跟弹种一起来说,离开矛谈哪种盾好没有意义。刚开始坦克都是匀质装甲,能增强防护力的就是三个办法,简单粗暴的就是加厚加厚再加厚。还有就是改变钢的材质。再有就是设计一定的角度和外形,提升坦克的防弹外形,形成跳弹,被打中也不易击穿。

这个过程中,攻击坦克的除了火器上做文章,就是弹上做文章。发展出来了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穿甲弹就是突出一根长钉一样的钢心,能量高度集中与一点,击穿装甲。破甲弹则是弹头有一个凹槽设计,击中爆炸时装药能量击中于凹槽焦点,融化装甲,装甲溶液在高压下在车体内喷射形成射流杀伤人员和装备。比如反坦克火箭筒就是这个原理。碎甲弹则类似于《拯救大兵雷恩》的桥段,弹贴上装甲以后爆炸,震碎坦克内壁,形成破片伤人。为应对这样的威胁,最出名的是乔巴姆装甲,在钢架中夹如耐高温的材质,高温无法融化钢甲形成射流。还有就是反应式装甲,让你还没贴上来,我自己先在外围爆炸,引爆你的弹头。叙利亚战场常见的坦克外围还有很多外挂,就是这种类似的作用。


田老大camp1


第一 导语

众所周知,坦克就是一个铁甲将军,如果丧失了防护力,那么就好比在“裸奔”,在战场上将会是“一事无成”。所以,装甲一直都是坦克的重中之重,其重量一般占据着坦克重量的50%甚至是70%。

如今,在世界上拥有几种防护力特别优秀的装甲,如:“乔巴姆”复合装甲,其防护能力可以到1+1+1>3的效果,还有具有火爆脾气的反应式装甲,可以将破甲弹破甲弹或反坦克导弹的破甲能力降低50-90﹪。但是,这些装甲在下面这一种装甲面前就要“俯首贴臣”,它就是坚强“核”心——贫铀装甲!

第二 贫铀装甲的性能

铀,是制造核武器的重要燃料之一,而贫铀就是制造制造铀燃料过程中,经燃烧后产生的铀杂质。但是贫铀本身的硬度并不是很高,必须加入其它成分制成铀合金。把铀合金制成网状结构,嵌入钢质基体内做成装甲块,然后再嵌入坦克外壳,就成了著名的贫铀装甲。

根据数据显示,贫铀装甲的密度达到每平方厘米18.7g,是钢铁密度的2.5倍,对于抵抗现如今主流的坦克弹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能力相当于6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抵挡空芯装药破甲弹能力相当于1300毫米厚的均质钢装甲。

第三 贫铀装甲有多厉害

贫铀装甲是在1988年研制出来的,所以在不久之后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之中经历过实战的检验。

在海湾战争之中,美军的M1A1坦克因为装备了这种装甲,其在战争中没有一辆坦克被击毁,且当时的“一代天骄”苏联的T-72坦克发射的125毫米炮弹也是不能击穿。众所周知,一枚穿甲弹的破甲能力是其口径的5-7倍,所以,这一枚可以击穿625-875毫米的炮弹却是在装备了贫铀装甲的美军的M1A1坦克面前表示出“无能为力”,这也就证明了,美国制造的坦克领先于苏联制造的坦克,这对于苏联来说,相当于一个惊天噩耗!

除此之外,由贫铀制造出来的贫铀弹也是无法击穿贫铀装甲。

在海湾战争之中,发生过几起友军误伤事件,友军之间相互攻击的事情即使在当今的战场上也是时有发生的,其造成的伤亡甚至比敌人造成的伤亡还要巨大。但是,这次发射的120毫米贫铀穿甲弹对于贫铀装甲也是“无能为力”!

第四 毁誉参半的贫铀装甲

为什么说贫铀装甲毁誉参半?其原因是因为其主要的材料是铀,会造成辐射,对于在坦克舱内的装甲兵造成严重的身体损害,为此只能是减少贫铀装甲在坦克上的使用。

虽然美国官方声称一辆坦克上装备的贫铀装甲只是2-3吨,而且其造成的辐射微乎其微,在坦克舱内待上3天也不如做一次X光所受到的辐射量大,但是这些都还需要时间慢慢地进行检验。

第五 总结

世界上没有无往而不利的矛,笔者我相信,在未来一定会制造出防护能力更加强悍的装甲来武装这为铁甲将军!

好了,这就是笔者我的观点,喜欢的朋友点个赞,有更多好意见的朋友可以提哦!
最后,你看得了多远的过去,你也就可以看到多远的未来,历史虽然没有一定的规律,但是有一定的踪迹可究。

【作者:太阳知识局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太阳知识局


英语“tank”一次原本指储藏液体,气体的容器和大罐。这是坦克在首次参战前英国为了保守这种武器存在秘密而取的代号。伴随着坦克在一战谢幕时的摧枯拉朽,坦克这个名称就被世界各国沿用至今。

二战前各国的探索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机枪火炮的大量投入使用,战争很快由运动战转入阵地战,新型的以工事堑壕,铁丝网组成的立体堡垒群取代了,传统的步兵野战模式。这些复杂的工事动用机枪和火炮进行防守,使得进攻一方即使付出惨重代价依然难以突破,依托机枪,火炮和永备工事的阵地战成为了那个时代屠宰生命的工厂。举一个例子,1916年爆发的索姆河会战中,7月1日英国第4集团军(由罗林森将军指挥)在马里库尔至埃比泰恩仅仅25公里的正面,由于采用密集队形突击, 遭到德军马克沁重机枪的强大火力杀伤,一天的损失就达到了将近57000人。

1917年的西线战场某地,堑壕纵横交错。虽然地面上已经被炸得弹痕累累,但即使这种强度的火力仍然难以撼动堑壕阵地的防御。

重机枪是那个时代最强的杀人武器没有之一

基于战争的现实,协约国集团迫切需要一种能够机动,又拥有防御力和进攻力的武器来打破僵局。同样在索姆河会战中,1916年9月15日,一种可怕的陆地巡洋舰登上了历史舞台。

英国马克-1型坦克

在当天的战斗中48辆发出轰鸣声的怪物冲进了德军的阵地,虽然最大速度只有6公里/小时,越野时甚至只有3公里/小时,但这个怪物却可以撕裂铁丝网,碾碎战壕;机枪和榴弹爆炸的碎片也奈何他不得,它的火炮和机枪却又令敌人无法靠近。就这样曾经统治一战的阵地堑壕战模式就轰然倒塌,坦克成为了陆地战争的主力。

继英国第一次使用马克1型坦克之后,法国于1917年研发了著名的FT-17坦克,这种坦克配备了可以旋转360度的炮塔,奠定了坦克的基础外形,成为一战后各国坦克设计的标杆。

法国的FT-17坦克(FT的意思就是French linght tank的缩写,法国的轻型坦克)

坦克的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即走上了分水岭,英法两国在一战付出了巨大伤亡,由于战争损耗国力大为下降。同时又通过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德国进行了残酷的掠夺和限制,使得英法曾经的敌人德国一时间不足以再成为祸患。籍由此英法放弃了一战中执行的突破进攻思想,而转为执行防御战略。

同时受制于一战后技术条件的限制,作为进攻力量的坦克发展也受到了相当的制约。比如ft-17仅拥有35匹马力的发动机;一门短管37mm炮,和最厚仅有22mm(最薄处6mm)的装甲。

作为FT-17的继任者10年之后1927年法国推出的NC-27坦克,除了在装甲(最厚34mm,最薄18mm),和采用了新的弹簧悬挂系统,其性能并未有太大进化。远远不如ft-17刚刚出现时那样给人带来惊撼。

日本曾经购买过NC-27坦克并将其投入侵华战争

这是由于在当时,构成坦克的装甲火力机动三大要素的相互取舍成为了矛盾——拥有了机动,就很难拥有较好的防护;防护较好的坦克,就很难拥有更高的速度。而将更大的发动机和更厚的装甲同时堆积在一辆坦克上,又会使得重量飙升,价格和成本又水涨船高。过高的重量在当时是致命的,当时的坦克悬挂系统难以承受过高的重量,如果加重坦克势必会令其可靠性直线下降,失去实战部署的价值。 在技术和战略的双从制约下:英法根据传统的“步兵”,“骑兵”分类的概念将坦克按照执行任务的不同分为了协同步兵作战和机动作战两大类,并相应的提出了步兵坦克(Infantry tank)和巡洋坦克(cruiser tank)的设计思想。根据这一概念,步兵坦克突出装甲防护,火力和机动居于次位;巡洋坦克则将机动性放在首位,并适当兼顾火力。

1942年的北非战场,英国军队的十字军2巡洋坦克。十字军坦克(Cruiser tank,代号为 Mk VI 或称为A15巡洋坦克)是英军在二战前期最为吃重的巡洋坦克,一共生产了 5300余辆。因为武器和装甲厚度的不同这两坦克可大致分为1,2,3型,其中2型生产量最大也最为有名,1,2型装备了2磅炮(40mm),而3型换装了6磅炮(57mm)。这种坦克最重的型号也只有20吨,最高时速却可以达到42公里,是英军在广袤沙漠机动作战的利器。

和十字军配套的是瓦伦丁步兵坦克,这辆坦克一共有11个型号,从1940年第一辆加入英军,到1944年停产为止英国一共生产了8275辆,这种坦克装备和十字军相同的2磅或6磅炮(后期型装备了75mm火炮),重量为16-18吨,防护也并不比十字军出色多少。但由于它的设计便是用来伴随步兵的,因此瓦伦丁却只有区区24公里的最大时速。由此可以看见英国的坦克设计思想在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之间划出的泾渭分明的红线。

法国也采用了和英国相似的设计理念,有所不同的是法国将坦克分为轻型坦克和骑兵坦克(Cavalry tank)和重型坦克,在法国军队序列中轻型坦克负责索敌侦查和压制小股轻装步兵;如同英国,法国军方也认为坦克应分工为步兵坦克与骑兵坦克,而负责突破与渗透的任务就交由骑兵坦克来完成;而掩护步兵的即是由披挂重装甲的重型坦克来完成。

著名的S35骑兵坦克,这种坦克是法国设计用来对抗德国中型坦克的,它拥有一门47mm火炮,最高时速高达40公里,重量约为18吨。

而法国的B1型坦克作为重型坦克拥有最大28吨的重量除了拥有一门47mm火炮外,车体还有一门75mm榴弹炮用来攻坚目标和支援步兵,和英国一样担任掩护步兵任务的b-1的最大速度只有28公里/小时。

但英法的这套理论却有其先天的缺陷。坦克原本作为进攻兵器而被研发的,英法却反其道而行之,试图将步兵坦克作为防御性武器而分散部署给步兵部队,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之间天然的速度差距又会使双方难以进行作战协调,只能因地制宜各打各的。同时分散在步兵部队的步兵坦克又往往由于地形限制和自身速度较慢,在一些恶劣地形中甚至行进速度比步兵更为缓慢。

本专栏作者Lee General曾在前文《帝国的末日荣光》中介绍过传奇的英国军事家富勒,正是由于富勒对坦克武器在战役中的探索引领了苏德两国对战争模式的进一步开拓,并为后来主战坦克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不过遗憾的是,富勒的工作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思想僵化的英法两国的注意。

作为法西斯的策源地,纳粹德国由于一战结束后被限制军备,无力发展步兵坦克/重型坦克,因此德国以中型坦克为主确立了自己的坦克设计思想。希特勒纳粹德国成立之后,德国重新开始扩军备战。这时候纳粹德国的将军古德里安等人根据富勒的研究提出了闪电战的概念,闪电战依托步兵的摩托化和机械化,利用高机动牵引车辆/装甲载具来武装步兵,使其拥有更高的速度;坦克被集中使用而不是分散配属给步兵部队。利用新编成坦克师,机械化师的强大机动性能在敌人未反应之前便能寻找突破口,将其分割包围,直至歼灭。与英法不同的是德军的新型闪电战作战模式中,具有高机动力的机械化摩托化步兵被大量引入,因此也就不再存在坦克需要慢下来掩护步兵的情况。性能指标也不可避免向火力与机动倾斜,高速成为了德军坦克主要设计理念。,

三号坦克是德军用来执行突击和反坦克任务的坦克,它只有约15吨重,装甲并不足以抵挡应发的反坦克炮,但最高速度却可以超越40公里/小时。装备有一门37mm或50mm反坦克炮,后期型也有装备短管75mm炮用来支援步兵。

1937年入役的四号坦克当时被德军用来压制敌人步兵,装备的短管75mm炮能使它发射大威力弹药。

凭借着密切配合的三号和四号坦克组合,德军犹如势如破竹,在战争的初期迅速击溃了仍然坚持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思路的英法联军。在实战中由于出色的机动性和集中使用坦克的装甲师/装甲军编制,德军往往能在面对英法的巡洋坦克时拥有数量优势,对阵步兵坦克时又能取得机动优势,既能从容面对敌人坦克又能压制步兵。一时间德国以闪电战模式迅速击溃欧陆诸国,并将战火推向了苏联边境。同英法一样,德军的战法也并非完美无缺。

德国以一国之力要对抗整个欧洲,显然仅凭借德国的国力也无法做到将所有的部队全部摩托化或机械化(斯大林格勒的保卢斯军团尚且仍然没有完全淘汰骡马作为运输工具,更遑论二线部队),这使得高速的装甲兵部队在进攻中实际上仍未能解决后续步兵的脱节问题。(敦刻尔克作战中德军就因为装甲部队和步兵脱节,错失了歼敌良机);其次是过分依赖装甲部队的高速突击而轻视炮兵和前线空军的打击。这使得一旦德军作为拳头的装甲部队进攻受阻,将会撼动整条战线。

和德军类似,苏联的大纵深理论也脱胎于富勒的理论,苏联的优秀军事家图哈切夫斯基等人又根据苏联的国情进一步发展,在作战上更加注重广袤的领土上的机动作战和战线维持。和德国人将装甲师作为拳头不同,根据苏军的作战理论,苏军以集团军规模诸兵种合成部队作为战役主导力量。在作战炮兵和航空兵火力的支援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苏军往往在进攻开始阶段就以大规模高密度的炮兵、航空兵火力对敌军防线部队进行密集火力打击。随后步兵和机械化步兵作为作为先导进行突破,炮兵和航空兵则根据战役态势发展全程支援密切配合。达成突破后,苏军的装甲师,装甲军随即投入战斗,扩大突破口并继续对敌军纵深进行突破。同时,苏军大兵力布置后备梯队,如果进攻部队发现敌军出现崩溃和退却迹象便出动第二梯队或者之前的步兵、坦克队改变任务转为追击集团向敌人发起迂回进攻以达成全歼敌军大兵团的目的;如果进攻受阻,苏军则可以收缩兵力,利用后备梯队重新布置进攻或防御维持战线。

作战思想诞生武器装备,当大纵深战略被确立为苏联的主要战略思想之后。一件跨时代的武器也随之孕育而生,那就是T-34坦克。早期的T-34坦克,采用76.2毫米 F34型坦克炮。炮塔前装甲厚70毫米 ,侧装甲厚52毫米。车身前装甲厚47mm,但是由于t-34系统性的倾斜布置装甲,使得其车体正面等效约为70mm, 动力系统采用5 00马力的V2型12缸气冷柴油机, 最大公路50公里/小时,不带副油箱可行使400公里。

天才设计师科什金和他的T-34坦克

由此,一战后以来一直困扰坦克设计师的机动火力防护无法取得平衡的问题终于在苏联天才一般的设计师科什金的手中得到了完美解决。为了适应苏联大纵深战略对坦克行程的要求,科什金创造性的使用了柴油机,由于柴油机拥有比传统四冲程汽油机更高的效率,更加省油,并且柴油更难以被引燃令T-34坦克拥有惊人的行程,即使被敌人击中也难以起火燃烧。而另一方面倾斜的装甲使得水平射来的敌方炮弹容易滑向一边发生跳弹;即使命中仍然需要穿过相当于T-3装甲厚度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使得T-34用较少的装甲即可以获得更大的防护。火力上苏联挑选了F-34型76.2mm坦克炮,在稍后的T-34/85坦克上苏军更是将85mm的反坦克炮搬上T-34,使得T-34在机动,防护,火力指标上均压倒了德军三号和四号坦克。

三号和四号坦克装备的37mm,50mm反坦克,四号坦克的75mm短管炮均在T-34面失去了作用很快便被T-34扫入了历史的垃圾堆。为了应对苏军T-34,德军慌忙中为四号坦克安装了75mm长管反坦克炮,又推翻原来研制35吨级中坦的计划,研制了虎式和豹式坦克。豹式和虎式虽然在单车性能上取得了优势,但却在更深远的战役层面上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

德国为对抗T-34研制的豹式坦克,同样采用了倾斜式装甲,但是战斗重量却达到了44吨,整个战争期间一共生产了约6000余辆。

大名鼎鼎六号坦克虎式,虽然厚重的装甲和88mm火炮,却只有1355辆的总产量,重量却高达57吨,在东欧泥泞的雪地里显得步履蹒跚。

反观苏联,T-34虽然性能上逊于虎式坦克与豹式坦克,但是其却拥有绝对的数量优势,根据苏联的记录1940-1945年苏军共生产了39665辆,其中能够对抗虎豹坦克的t-34/85的产量,1943年12月批准生产便达到283辆,1944年全年就达到11000辆,超过了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总和。苏军惯常以集团军级别重兵集团发起攻势,作战规模的增大也极大弥补了苏军T-34坦克在单车性能上对虎式豹式的不足,最终这种传奇的坦克带领苏军攻入纳粹德国首都柏林,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后之路

二战结束之后,战争并没有结束,战时并肩作战的东西方阵营又陷入了冷战。随着铁幕的降下,坦克这一进攻兵器成为了各个大国发展的焦点。

首先便是苏联,苏联在二战末期的1944年根据T-34的使用情况研制了T-44坦克

T-44中型坦克的战斗全重为31.8吨,全长7.65米,车体长6.07米,全宽3.2米,全高2.46米,乘员为4人(车长、炮长、驾驶员和装填手)。相比于T-34坦克,t-44坦克进一步简化了车体结构,降低车高,缩小车体外形。该车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功率为388千瓦(520匹马力)的V-44发动机,发动由传统的纵向改为横向,变速装置也更为紧凑,从而缩短动力系统占用的空间增大了车内战斗室的大小。

但此时二战已接近尾声,胜券在握苏联对于新型的中型坦克已经失去了热情,1945年t-44全年仅生产655辆,到1947年为止一共生产了1823辆,相比于前辈t-34而言产量少得可怜。

1945年初,苏联开始在 T-34/85坦克和T-44坦克的基础上试验加装l00mm炮 。这里的100mm坦克指的就是在二战中声名赫赫的苏联D-10反坦克炮,这种火炮倍径53.5倍,其发射的炮弹能在2000米距离击穿125mm垂直装甲;1000米距离能击穿30度倾角的160mm钢板,强大的威力使得德军对SU-100坦克歼击车闻风丧胆。战后为坦克换装这种武器便被苏联提上了日程。

拥有D-10反坦克炮的SU-100当年能在大于1000米的距离摧毁德军的虎豹坦克。

经过试验发现,装备100mm炮的T-44坦克战斗室空间过于狭窄。为此,第183厂设计局针对 T一44坦克设计 出一种直径达1.825米的新炮塔座圈 ,并对车体进行了必要的改进,采用了新型行星式变速箱和单销式履带。1945年下半年,对新车的设计工作最终完成,选定D-10T型火炮成为新坦克的主要武器。1946年,新坦克亮相。这种坦克就是T-54型坦克 ( 又称为T-54-1坦克),项目代号137工程 。苏联第183厂自1947年至1949年批量生产该型坦克 。1950年,尽管设计没有最终完成,但新生产的坦克还是开始试装备苏军装甲师中的王牌部队。之所以如此紧迫的研制和批量生产 T-54 坦克, 主要原因是二战后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严重对立趋势加剧,促使苏联需要加强常规武器装备建设,保持在坦克领域内对西方国家的竞争优势 。

早期的T-54-1坦克仍能看出T-44留下的痕迹

后续型号开始炮塔形状发生变化

T-54坦克在设计理念上已经开始向现代的主战坦克靠拢,它仍然试图维持装甲,火力,机动力的平衡,火力也开始向苏军的重型坦克接近。

苏军战后装备的IS-3坦克,装备D-25T坦克炮,不过该炮穿深并不强于D-10T。T-54在性能上已经和它非常接近,机动能力逊色的重型坦克被取代已经是时间问题。

T-54坦克最终于1951年完成设计定型,在此期间,T-54坦克还进行了两次 比较大的改进, 形 成了3种预生产型车 。 苏联将这3种预生产型T-54坦克分别称为T-54-1、T-54-2和T-54-3,西方则按年代称之为T-54-1946、T-54-1949、T-54-1951型坦克 ,但其137工程代号始终没变。

T-54坦克上安装主 要武器是1门口径为100mm的改进型D-10T线膛炮 ,身管长为56倍口径,实际发射速度为7发/分。炮闩为横楔式。摇架为圆筒形铸件,借助于2个耳轴连接在炮塔支架上,炮身位于摇架内,后坐时炮身沿摇架内壁的轴瓦滑动。反后坐装置由液压驻退机和液气复进 机组成,正常后坐长度为 490-550mm,新的火炮还装有一门炮口抽烟装置。

动力上T-54坦克上安装1台V-54型V形12缸水冷柴油机 ,在2000转/分时额定功率为520匹马力,足以支持T-54以50公里/小时的高速行进。坦克车体为装甲钢板焊接结构,车体正面甲板有较大倾角,炮塔由钢装甲铸造呈半球形,这样的形状有较好的防弹性能。车体和炮塔的设计形式可保证合理地使用所有的车内容积和增强整车的防护力。 车体前部首上装甲板厚为100mm,倾角为60度,车体侧装甲板厚为80mm;车体后装甲板厚为60mm;车顶装甲板厚为30mm;车体底装甲板厚为20毫米。炮塔正面装甲厚为205毫米,炮塔侧装甲厚130mm,后部装甲厚60mm,顶部装甲厚为30mm。

T-55的差别和T-54差别很小,以至于我们一般都将两个型号合起来称为T-54/55

同时期西方最先进中型坦克则是美国的M-46巴顿和英国的百夫长坦克,这两型坦克对比T-54明显落后。

百夫长巡洋坦克MK3型,1948年投入量产主炮为一门20磅炮(83.4mm),前装甲118mm,使用650匹马力发动机,但是由于其重量达到了约52吨,最高速度仅35公里,显得笨手笨脚。

M46巴顿坦克,该型坦克由M26潘兴升级而来。正面也布置了102mm前装甲,使用90mm火炮,战斗全重44吨,810匹马力,最大时速48公里/小时。(图为被志愿军缴获的M46巴顿坦克)

M46巴顿看似拥有了较高的纸面性能,但却是以牺牲整体可靠性来获得的,其在朝鲜战场上以故障多而闻名。在与志愿军杨阿如车组的战斗中,一次便被该车组驾驶的T-34-85坦克击毁6辆,一仗成就了一个奇迹。

杨阿如车组的T-34-85坦克,这辆车曾经一战中击毁6辆M46坦克。拙劣的可靠性使得M46在对抗已经过时的T-34-85时尚且如此费力,对抗苏联的T-54的结果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T-54再一次在火力机动防护指标上领先于同时期的西方,同时作为苏联应对新一轮世界大战的产物,T-54技术状态稳定,随时都可以由上至坦克工厂下至拖拉机工厂和重型机械厂大量生产。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代表了当时和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坦克设计的最高水平,奠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战坦克发展的方向。T-54和它的改进型T-55坦克的总生产量达7万余辆,现仍有2.4万辆在62个国家服役,是世界上生产量最多的坦克,其中约5万辆由前苏联生产,其余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按照许可证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多次局部战我们都可以 看到T-54/55系列坦克的身影。在坦克发展史上具有丰碑式的作用。

主战坦克的诞生

50年代随着英国L7型105mm线膛炮的投入使用,美国根据M46在朝鲜战场上的经验教训进行升级,开发了M47和M48,并也开始在M48坦克上使用105mm坦克炮。这使得盟军尽管系统整体性能仍然不足,但火力已经开始快速接近苏联。

1955年期开始在英军服役的征服者重型坦克,作为百夫长巡洋坦克的搭档,这种重型坦克拥有厚重的装甲和一门120mm的大口径坦克炮,能轻易击穿T-54的前装甲。虽然仍未走出巡洋坦克配重型(步兵)坦克的窠臼,技术的进步仍然令他拥有最高34公里/小时的速度,足以和百夫长并肩作战。

装备了l7型105mm线膛炮的百夫长坦克

鉴于此,苏联决定重新研制一辆新型坦克取代t-54系列,新的坦克要求要全新的车体和新的火炮(new tank with new gun)以求全面压倒北约。于是著名的下塔吉克生产集团,根据新的生产任务要求拿出了代号为140工程的样车。

新的140工程车采用了6对负重轮设计,引擎的安装方式也做了全新的布置,全新设计的液冷TD-12引擎不是垂直装入车体,而是和车体呈53度倾斜角进行安装,这种做法进一步降低了全车的高度,改善后部射界和视野。

新的100mm d-54线膛炮也首次安装使用

而作为140工程的竞争者,著名的苏联首席坦克设计师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也拿出了自己的产品——430工程试验样车。这位1902年出生的资深设计师参与了BT系列、T-34、T-44和T-54的设计和改良,在二战中为苏联的胜利而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亚历山大.A.莫洛佐夫——苏联当时最优秀的坦克设计师

莫洛托夫的430工程样车,使用和140工程相同的主炮。430工程采用先进的4TD引擎,这种引擎是世界第一款水平对置的两冲程柴油引擎,这使得430工程在动力的功率可靠性仍能保持的情况下,动力舱的体积大幅缩小,和140工程一样430工程也采用了6个小直径负重轮。

不过这两型由于相较于以前的T-54/55系列并没有太大提升,都遭到了苏联军方的否决。但这一次较量的结果却使得苏联得出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中型坦克取代重型坦克是完全可能的结论。坦克部队如果只使用中型坦克作为主力使用将会大幅度提升后勤的通用性装备的可靠性。至此苏联决定抛弃昂贵的重型坦克的设计,转而生产一种能够在战场上能够大量生产大量补充的坦克武器。

165工程样车依然采用了D-54TS线膛火炮,这种新坦克在T-54B的基础上拉长了车身,并扩大了炮塔座圈,重新根据140工程的设计又制造了一个新的炮塔。新炮塔在140工程的基础上,将指挥塔的基座和炮塔铸造为一体,提高了整体强度。不过就在此时,1958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参观了彼得罗夫设计局新设计的T-12“轻剑”100mm滑膛反坦克炮。参观过程中,这门炮发射HEAT的高穿深给赫鲁晓夫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T-12 100mm滑膛炮至今仍然在俄军中服役。

HEAT弹药又叫空心装药破甲弹它利用炮弹中锥形药罩在爆炸时会形成高速的金属喷流,来穿透装甲。HEAT弹药虽然在85mm炮时代就以存在,但是由于线膛炮发射的炮弹会高速旋转,导致金属射流飞散从而令威力大打折扣。新的T-12滑膛炮取消了膛线,使用弹翼来稳定破甲弹令威力大大提升,同时新的的安定翼脱壳穿甲弹(APFSDS)的引入也使得跳弹的机率大幅减少。

中国生产的85mm线膛炮发射的破甲弹,由于该炮弹发射时高速旋转,其威力并不大。

但T-12的炮弹实在太长,1.2米长的定装炮弹要从狭窄的炮塔中塞入炮膛几乎是不可能的。设计局方面不得不另辟蹊径,解决办法就是将D-54TS 100mm线膛炮去掉膛线,扩膛到115mm这才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由于炮弹缩短的同时扩大了直径和发射药的重量,与药室容积和T-12保持了一致。并且由于制退器会阻碍新开发的APFSDS出膛后的脱壳动作,所以同时省略了炮口制退器。这样世界上第一门用于量产的滑膛坦克炮U-5TS就诞生了。

新的火炮被正式赋予2A20的代号投入量产

世界第一款投入实战的APFSDS炮弹BM-3型前方的头罩由软金属制成可避免跳弹,发射时这种长杆一般的炮弹并不旋转,像飞镖一样借由尾翼来保持稳定。

HETA弹种代号为BK-14,也拥有尾翼

这两种弹种成为了新的火炮最初的炮弹。

新的2A20(U-5TS)和D-54TS的发射穿甲弹时的穿深对比,虽然在对抗垂直目标的时候穿甲能力下降,但在对抗大倾角(使用倾斜装甲的坦克)目标的时候却更加优秀。而大倾角目标此前引起的跳弹问题几乎是无解。值得注意的是BM-3仅仅是最初型号,苏联此后又发展了多型弹药,使得穿深远远超过了传统线膛炮的次口径穿甲弹(apds)炮弹。而当时作为对比的D-54TS炮弹已经到了它的极限。

苏联后续对115mm炮弹的发展

随后换装了新炮的165工程改名为166工程并开始量产,这也就是世界上后来大名鼎鼎的T-62坦克。与前代的T-54/55坦克相比,T-62坦克的主要优点是在性能大幅提升的同时,标准化程度更高,从而减轻备件供应,和后勤负担,并且操作简便,使部队乘员训练难度降低。为苏联备战可能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提供了可靠保障。苏联一直生产它直到1971年才停产,一共生产了超过20000辆。它参与了从中东冲突到布拉格之春,再到中国东北的珍宝岛之战.....几乎所有冷战的重大事件和军事行动,直到今天T-62仍在一些国家服役。

1962年T-62参与红场阅兵

但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T-62定型之后,落败的430工程也并没有停止发展。莫洛佐夫又在430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迭代,改进炮塔使之能容纳下115mm滑膛炮。此后他又大胆创新研将复合装甲和自动装弹机的概念引入了坦克。新改进的坦克改名为432工程。

博物馆中的432工程,今天依旧能感受到当年的尖端科技气息。

432工程明显小于美国的M-60巴顿坦克,这在战场上可以提供更加优良的隐蔽性能,并且更难以被炮弹击中。

自动装弹机的应用省去了一名装填手的同时,同时通过分装弹药的方式解决了t-62坦克炮弹过长的问题令新坦克即使在行进中仍能以高速装弹。

旋转式装弹机令T-64不至于出现西方坦克装弹手在完成数次装填后会因为体力下降而使得装填速度下降的问题。

装弹机工作原理

同时在设计时由于已经考虑到的滑膛炮使用的新APFSDS弹药和HEAT弹药所带来的威胁,莫洛佐夫大胆的设计了一种复合装甲来抵消这种威胁。

432工程的装甲并非单纯的装甲钢,在装甲中间还是用了特种铝合金材料浇筑的夹层,这样可以提供大幅度衰减金属射流,使得坦克免于遭受HEAT但中的破坏。

历史证明莫洛佐夫是有先见之明的,当时美国已经在研究滑膛火炮,图为美国原形坦克T95上的T208型90mm滑膛炮。不过欧美正式研发完成则要等到70年代中期德国的120mm滑膛炮。

在提升装甲的同时火炮也更新为新的115mm 2A21型滑膛炮,再加上1台700马力的 5TDF柴油机,使坦克单位功率达到19.5马力/吨,公路最大速度提高到70公里/小时。这一系列革新性的设计令苏联军方大获惊喜,他们立刻就将这辆坦克投入了量产。

量产型的T-64坦克

1963年10月,哈尔科夫75号厂出了第一批批量生产的 “432工程”坦克。虽然该车还没有装备部队,苏联仍然称其为批量生产因为该车已有了一定的生产量 。1964年10月,生产出了54辆坦克 ,到1965年该坦克的数 量已经增加到 218辆。“432工程 ”坦克部队试验进展 十分顺利,苏联 部长会议批准该坦 克定 名为 T-64主战坦克 (当时称 为中型 坦克 ),从1966年12月30日装备部队 。l 967年1月2日苏联国防部确认该坦克作为部队装备。T-64主战坦克的批量生产延续到 1969年。

自此红色帝国苏联一马当先,在西方各国之前首先确立主战坦克,确立对欧美近10年的优势。苏联总师莫洛佐夫所领导研制的这辆坦克可以和T-34问世时的轰动相媲美。T-64采用的设计方案不但在苏联坦克的设计史上是全新的,即使在世界坦克史上也是独一无二。至今T-64的设计思想仍然影响了后世的坦克,其身上的设计思想后来被引入到T-72,T-80等坦克之上,并伴随着战争影响了西方后来的坦克设计思想,确立了主战坦克在现代陆军中的地位 。

纵观全局坦克作为一种进攻型作战兵器,出现百年来极大的改变了战争的模式。从冲破堑壕战的铁丝网,再到二战钢铁洪流的对决,再到冷战前期苏联一马当先的超越,所折射无一不是军事大家高瞻远瞩;天才设计师的巧妙匠心;以及一个又一个创造历史的优秀士兵.....正是他们在这一百年间塑造了这个陆战之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