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別愁了!讓孩子在家從懶散到自律,特級校長教師有“金點子”

家長別愁了!讓孩子在家從懶散到自律,特級校長教師有“金點子”

受疫情影響,孩子們長期蝸居家中,生活沒有規律、做事拖沓隨意,家長們的憂慮接踵而至:

@葉子:讓孩子練幾個字,磨磨蹭蹭寫一天,不見寫字,光見削鉛筆了!

@瑤瑤­­_chen:放假在家這麼久,天天盯著平板看動畫片,《冰雪奇緣》看了十來遍,主題曲我都會唱了她都看不煩。

@Miss L:最愛趴在床上看書、下棋,說多少次了都不聽,越說他越趴著玩。

家長急於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又因欠缺方法,造成教育的無力。這個加長版假期對困在家中的“小神獸”們是一種考驗,對家長亦是一個考題:居家情況下,家長要如何培養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呢?別擔心,快來看看北京市特級校長和教師有什麼“金點子”吧!

家长别愁了!让孩子在家从懒散到自律,特级校长教师有“金点子”

北京市特級校長

北京市北海幼兒園

柳茹

三管齊下,幫孩子從他律到自律

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父母要相信孩子是有自我管理能力的人,給予孩子多一點耐心和等待,不斷對孩子進行引導和支持,幫助孩子能夠從容、自主地從他律走向自律。

以規則支持孩子體驗“我能行”

家庭規則的建立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邊界”,幫助孩子更好地發展自我管理能力。

制定規則時家長應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把“你要...”變成“我們可以...”,讓孩子在參與中感受到“我能行”。同時,家長要充分考慮孩子的年齡和發展水平,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思考“我的孩子能做什麼”而不是“我要孩子做什麼”。規則內容要具體明確,便於孩子理解與內化,只有規則清晰明確,孩子才會容易執行,才能體現效果。

家長也要以身作則,發揮榜樣作用。當孩子不願執行時,家長可以溫柔且堅定地告訴他:“規則定了,就要執行。如果你覺得規則不合理,那我們可以再一起協商調整,但是要認真地執行。”

以計劃喚醒孩子自我管理的“熱情”

合理地制定計劃可以讓孩子的生活更有規律,幫助孩子從他律走向自律,成為自我管理的主人。

在制定計劃之前,家長可以先聽聽孩子的想法,讓孩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計劃,感受到自己的權利和責任。執行計劃時,家長可以幫助孩子將總計劃拆分為“小目標”,有助於孩子更加從容地進行自我管理。例如,孩子喜歡跳繩,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每天跳多少,每次增加多少。在實現小目標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進行回顧與梳理,並及時分享目標達成後的喜悅,這些小小的儀式感能夠喚醒孩子自我管理的內在動力。

家長也要記得適當給孩子留一點“空白”,給予孩子一些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孩子在張弛有度中做自己成長的主人。

不讓情緒左右孩子自我管理能力的發展

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還包含對情緒的管理。幫助孩子進行情緒管理,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老師。當家長在親子相處過程中能夠示範正向處理情緒的有效方法時,孩子就會在潛移默化中自然習得。比如,每當爸爸媽媽情緒要發作時,不妨“深呼吸、笑一笑,不斷暗示自己要忍住”。

當親子間出現“情緒失控、產生衝突”的情況時,待情緒過後,家長一定要敞開心扉地和孩子回顧整個事件,平心靜氣地與孩子聊一聊。例如:“有沒有比生氣更好的解決方法?如果以後遇到同樣的事情,該怎麼做”等,幫助孩子學會並強化正確處理情緒的方法。

家长别愁了!让孩子在家从懒散到自律,特级校长教师有“金点子”

北京市特級校長

北京市昌平區機關幼兒園

劉淑新

鍛鍊幼兒自律能力,從小事做起

一塊巧克力引發的思考

在家裡,孩子喜歡吃巧克力,但是有時我們會把巧克力藏起來,可是一旦孩子發現,就可能吃得沒完沒了。假如換個方法,把十塊巧克力一次給孩子,然後告訴孩子多吃巧克力的壞處,並商量好每天只能吃兩塊,孩子答應了,就要求他按規定去做。開始時,孩子可能不能按規定去做或做得差一點,但是作為家長,一定要有耐心,不能訓斥,鼓勵他繼續努力。時間長了,孩子就會養成習慣,這是一個非常經典的教育例子。那麼生活中家長該如何鍛鍊幼兒的自律能力呢?

首先,要在日常相處中滲透自我管理教育。在上述例子中,孩子可以切身的體會到誘惑在自己身邊的感覺以及克服誘惑後的心理成就,擁有了一定的自律能力,並且習得控制自己行為的技能。

其次,要提供有目的的訓練活動。有的孩子明白自律的道理,知道要自我約束,但是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等原因,有時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作為家長,可以與孩子一起參與手工、遊戲、下棋、畫畫等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的活動,同時提出時間、質量上的要求,長期堅持,使孩子逐漸形成自律的能力。

家长别愁了!让孩子在家从懒散到自律,特级校长教师有“金点子”

北京市特級教師

北京市延慶區第一幼兒園

解春榮

“神獸”發威,老師來支招

家長最頭疼的往往是孩子的生活問題,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家長催著做,二是幼兒隨意做,三是幼兒明知故做。這三種情況的出現讓孩子成為名副其實的“小神獸”。為什麼孩子們會出現這種現象,作為家長又該怎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呢?社會心理學發現,影響幼兒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因素主要有下面三種。

意願和動機

研究發現,當幼兒的學習動機處於中等強度的時候,學習效果最好。家長的錯誤行為則會降低幼兒主動做事的意願,比如,家長日常行為的懶散會對幼兒造成消極影響;家長一味的嘮叨,但未關注幼兒行為的改變,就會導致“你說你的,我做我的”。

老師支招:孩子意願和動機比較弱,家長要言行一致做榜樣,絕不能出現“說了不做,做了不說”的現象。

社會適應的能力

有些家長受“重學習輕生活”觀念的影響,對幼兒是百般呵護、細緻入微,什麼事都包辦,這樣就會束縛幼兒的手腳,讓他們缺乏社會適應方面的練習,限制幼兒習慣的養成。

老師支招:沒有基本的技能也就談不上習慣的養成,一定要讓幼兒充分練習,反覆嘗試。比如,幼兒衣服不會疊,並且亂擺亂放,那麼,我們就需要跟幼兒一起利用兒歌學習疊衣服,同時還要準備適宜的櫃子或者箱子,幼兒疊好衣服就能隨時放整齊。時間久了,幼兒就形成了好習慣。

自信心

當幼兒事事依賴、處處顧惜的時候,就會出現期待照顧,懷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的情況。反之,將幼兒毫無準備地置於新情境之中,突然推向自立,也會使孩子受到挫折、喪失信心。只有難易程度適當的鍛鍊機會,才有助於孩子建立自信心,才有助於幼兒生活習慣的養成。

老師支招:多樣化的鼓勵與肯定能讓幼兒看到自己的進步,感受到克服困難後喜悅和自信。例如,幼兒養成獨立洗襪子習慣時,孩子總擔心燙到自己,擔心水灑出來,擔心自己洗不乾淨襪子等等。結合這種情況,家長就需要給幼兒準備適宜的溫水壺,適合幼兒端的水盆,示範洗襪子的方法,讓幼兒感覺自己能行。在此過程中,家長要隨時用“今天你能自己倒溫水”“今天你端那麼多水,而且沒有灑”等話語鼓勵與肯定幼兒的行為,強化幼兒信心。

家长别愁了!让孩子在家从懒散到自律,特级校长教师有“金点子”

北京市特級校長

北京小學翡翠城分校

張文鳳

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周韞玉說:“沒有學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是一種殘缺不全的教育,它必然要影響教育的實效。”孩子們只有把教育要求變成自我要求,並付諸實踐,教育目的才能真正得以體現。如何促進學生的自我教育達成呢?在這個特殊的假期裡,我們的家長要格外注意下面三點。

情理先行

一定要時時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讓孩子害怕當成教育的捷徑。家長們要相信孩子,給孩子進行自我管理的時間與機會,因為孩子身上顯現的任何一個壞習慣,都絕對不是孩子一個人的過錯,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家長們也可以用一些反面教材切入,讓孩子知道壞習慣就像小蛀蟲,天長日久可以毀掉自己的人生。

做好規劃

對於自我管理弱的孩子,幫助孩子制定切實可行的規劃尤顯重要,這是孩子改變自己的很好的抓手。這個規劃要求一天當中,起床、學習、鍛鍊等時間相對固定,儘量以整塊的時間呈現;規劃的內容還要豐富多彩、勞逸結合,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雙休日的規劃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制定,既是對孩子的獎勵也是嘗試讓孩子自我管理的契機。

督促落實

家長要教給孩子把規劃落實在行動上,如果前面的兩個環節做得到位,相信孩子在家長的提醒之下是可以完成規劃的。在一天天的鞏固中,好習慣會慢慢形成。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有反覆或者膩煩的時候,在這種關鍵時刻家長一定要堅守住底線,告訴孩子要信守諾言。家長也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規劃,和孩子互相鼓勵、互相監督完成,這樣也可激發孩子的興趣。

孩子們作為一個個的生命個體,他們只有掌控自己的命運,明晰自己的發展方向,才可以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更加充實,更具幸福感。希望家長們能夠變“危機”為“契機”,利用好假期,引導孩子從他律走向自律,學會自我管理,收穫真正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