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諸葛亮擇主,淺析由“成名”到“功名”的距離有多遠?

引言:

成名,即名聲在外;功名,即立功成名。

成名,即名在當代;功名,即名垂青史。

縱觀諸葛亮一生,初出茅廬擇主時,“成名”到“功名”的距離也就是一念之間;選擇劉備後,“成名”到“功名”的距離窮其一生。

從諸葛亮擇主,淺析由“成名”到“功名”的距離有多遠?

諸葛亮對於“成名”、“功名”的選擇,就是擇主;從“成名”到“功名”的路程,是一生的鞠躬盡瘁。

從諸葛亮擇主,淺析由“成名”到“功名”的距離有多遠?

先從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的判斷和對擇主的考慮說起。

一、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發展趨勢的判斷

東漢漢室氣數已盡,這是人盡皆知的事,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心裡對此也跟明鏡一樣清楚。東漢將亡,天下又將何去何從?諸葛亮對此也有明確的判斷。

出山前,諸葛亮的人生軌跡。

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諸葛亮出生於琅琊陽都。諸葛家族是官吏望族,先祖諸葛豐,漢元帝時任司隸校尉,司隸校尉官有多大?其是用來監督中央官和地方官的官職。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漢靈帝時任泰山郡丞,郡丞的職位是太守的副手,泰山郡丞也就是泰山郡的二把手。

諸葛亮出生家境還算優越,不過好景不長,諸葛亮三歲時母親逝世,八歲喪父,諸葛亮只能追隨叔父諸葛玄。諸葛玄起初在袁術治下任豫章太守,袁術兵敗。諸葛玄帶著諸葛亮投奔荊州劉表。

建安二年,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病逝。十六歲的諸葛亮失去了叔父的庇護,移居南陽隆中。直到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山,這一隱居便是十年。當然諸葛亮也談不上隱居,最多算是生活所迫,無依無靠,去鄉下自力更生罷了。

從諸葛亮擇主,淺析由“成名”到“功名”的距離有多遠?

諸葛亮隱居的十年,天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建安二年,袁術稱帝。

建安四年,劉備討伐袁術,袁術病死。

建安五年,孫權繼位;曹操袁紹官渡之戰。

建安六年,曹操大敗袁紹,官渡之戰結束。

建安十二年,曹操大破烏桓,統一了北方。

對天下形勢的變化,諸葛亮瞭如指掌。諸葛亮獲取信息的途徑主要有以下4種:

1、諸葛瑾

諸葛瑾,諸葛亮的大哥。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時,諸葛瑾去了江東,服務於孫權。諸葛亮通過諸葛瑾,可以很方便的打探到東吳的消息。

2、司馬徽

司馬徽,諸葛亮的老師。人稱水鏡先生,學生遍佈三國時代各個勢力,堪稱三國時代的鬼谷子,司馬徽還是曹操核心班底潁川士族的成員。因此諸葛亮通過老師司馬徽也可以掌握各諸侯的情況。

3、親戚

諸葛亮的岳母是荊州大士族蔡瑁的姐姐,荊州之主劉表的大姨子;諸葛亮的姐夫則是荊州士人代表龐德公的兒子。諸葛亮通過他們可以即使瞭解荊州之事。

4、朋友

孟公威、石廣元、崔州平、徐庶等都是諸葛亮往來的朋友。他們多為來荊州避難的流亡士人,他們對天下形勢多有了解。

從諸葛亮擇主,淺析由“成名”到“功名”的距離有多遠?

諸葛亮掌握了各方形勢,對天下的發展趨勢也便有個初步的判斷。分析如下:

1、曹操一統天下

曹操統一北方後,必然南征,南征倘若成功,必然統一天下。不過諸葛亮對曹操南征成功與否,給曹操打了個大大都問號!為什麼呢?

①曹操剛統一了北方,如果短時間內南征,容易後院起火,軍心不穩。

②曹操兵力優勢在於騎兵,南方湖泊河流星羅密佈。即使曹操的騎兵過得了長江,也發揮不出兵力優勢,而長江以南吳楚之地善於水戰。

再來看看毛玠為曹操設計的規劃書。毛玠的戰略規劃是從最基本的政治和物質說起的,如下:

①爭取政治優勢—奉天予以令不臣。

毛玠勸說曹操接應漢獻帝,以漢獻帝彰顯正統地位,以漢獻帝名義征戰各諸侯。

②夯實物質基礎—屯田制,發展農業,積蓄軍備。

戰亂、乾旱、蝗災、瘟疫等使東漢末年民不聊生。毛玠建議曹操實施屯田制,修建水利工程,發展農業,為統一天下夯實物質基礎。

從諸葛亮擇主,淺析由“成名”到“功名”的距離有多遠?

曹操按照這個規劃,步步為營,統一了北方。只是曹操南征時,操之過急,導致赤壁之戰的失敗,沒有統一南北成了曹操一生的遺憾!

2、孫權分江而治

江東新秀,孫權的崛起,成了曹操統一南北最大的障礙。倘若孫權能抵抗住曹操南下,那麼天下的第二種局面就出現了,即分江而治。

孫權多次對荊州用兵,“破其舟軍”、“虜其人民”、“斬殺黃祖”,大有吞併荊州之意。如果孫權吞併荊州,逆江而上奪取益州,則與曹操分江而治的局面形成。

事實確實如此,魯肅為孫權設計的戰略規劃,分三步走:

①征伐劉表,佔據荊州;

②全據長江,分江而治;

③靜觀其變,以圖天下。

從諸葛亮擇主,淺析由“成名”到“功名”的距離有多遠?

孫權正是按照魯肅的戰略規劃一路走過來的。只是赤壁之戰後,孫權為了加強“全據長江”的防禦縱深,本著“守江必守淮”的原則,執著於合肥之戰。為了減輕長江防線的壓力,將荊州南郡借給了劉備,如此孫權便偏移了魯肅的戰略路線,這是後話。

3、三足鼎立

如果能有一股勢力,能夠阻止孫權吞併荊州、益州,還能聯合孫權阻止曹操過江,那麼天下第三種局面就出現了,即三足鼎立

這種局面是諸葛亮能夠建功立業的局面,同時也是諸葛亮有“成名”到“功名”的跨越。

這股勢力,就是諸葛亮苦苦尋找的勢力。諸葛亮南陽躬耕十年,就是在暗中觀察,誰可以做自己功成名就的載體。

看諸葛亮如何尋找這個人,又為何選擇了劉備?

從諸葛亮擇主,淺析由“成名”到“功名”的距離有多遠?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在這個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時代,諸葛亮如何實現王佐之才呢?諸葛亮又為何選擇顛沛流離的劉備呢?

二、諸葛亮的選擇

首先,諸葛亮不會選擇曹操、孫權。因為曹操的“一統天下”戰略,孫權的“分江而治”戰略都已經實施,並且都已經取得了階段性勝利。如果諸葛亮選擇曹操、孫權,只能協助曹操、孫權在已定的戰略路線上前進,諸葛亮只能做他人的嫁衣,最多可以做到在當代的“成名”,而實現不了名垂青史的“功名”。諸葛亮要想名垂青史的功名,就需要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並且諸葛亮還必須得是“三足鼎立”的總設計師。

除了曹操、孫權,諸葛亮還可以選擇誰?我們先看看還有誰可供諸葛亮選擇

諸葛亮初出茅廬時,曹操統一了北方,摩拳擦掌欲南征;孫權擁有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劉表佔據荊州;劉備附著劉表於新野;劉璋佔據益州;張魯盤踞漢中。

除了曹操、孫權,在諸葛亮的候選表裡也就只剩下了劉備、劉表、劉璋、張魯。

劉表,胸無大志,只求保得荊州一方樂土,況且年事已高,劉表的兩個兒子劉琦、劉琮難堪大任。劉璋、張魯也都是懦弱之輩,曹操未到,就給曹操拋出了橄欖枝。

從諸葛亮擇主,淺析由“成名”到“功名”的距離有多遠?

現在諸葛亮的候選單裡,就只剩下劉備了,萬幸的是劉備身上完全具備了諸葛亮實現“功成名就”的條件。

1、劉備廣播仁義,漢室之後,打著匡扶漢室的旗幟。“匡扶漢室”的旗幟,更容易使諸葛亮實現名垂青史的功名。

2、劉備一直過著顛沛流離,居人籬下的生活,迫切需要一塊自己的根據地,某種程度上跟諸葛亮“三足鼎立”有共同的需求。

3、劉備手下缺少一流的謀士,正好可以使諸葛亮發揮自己的才能。

4、劉備擁有,關羽、張飛勇冠三軍的將才和常勝將軍趙雲。為諸葛亮“三足鼎立”提供了保障。

劉備有求,諸葛亮有應,兩者一拍即合。劉備三顧茅廬給諸葛亮交付了答卷,諸葛亮用《隆中對》也給了劉備滿意的答卷。

從諸葛亮擇主,淺析由“成名”到“功名”的距離有多遠?

劉備不辭辛苦,三顧茅廬,諸葛亮也實時的拿出了《隆中對》,即是回報劉備,也是為自己功名鋪路。

三、諸葛亮功名的載體—《隆中對》

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曹操佔據北方,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據長江之險,經三世積累,劉備沒能力與其抗衡。荊州地理位置優越,益州天府之國,荊州、益州之主無能,劉備奪取荊州、益州,奠定三足鼎立。等天下有變,劉備可以兵分兩路北伐,一路出秦川,走祁山;一路出荊州,走宛洛,可圖天下。

從諸葛亮擇主,淺析由“成名”到“功名”的距離有多遠?

《隆中對》同樣分三步走:

1、外結孫權,佔據荊州;

2、奪取益州,三足鼎立;

3、兵分兩路,可圖天下。

這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它既有劉備一生奮鬥目標,又有諸葛亮畢生追求的“功名”。諸葛亮的路選擇了,剩下的就看諸葛亮怎麼走了。

從諸葛亮擇主,淺析由“成名”到“功名”的距離有多遠?

諸葛亮一路走下來,也並非一帆風順,而是荊棘載途。

四、從“成名”到“功名”,也絕非一步之遙

諸葛亮選擇了劉備,選擇名垂青史。做出選擇,不易;為選擇的付出,更加艱難!

從諸葛亮擇主,淺析由“成名”到“功名”的距離有多遠?

1、關羽、張飛二兄弟不服

諸葛亮首先碰到的問題就是關羽、張飛的不服。劉備三顧茅廬時四十六歲,而諸葛亮二十六歲。四十六的老者屈尊就卑請二十六歲的少年,關羽、張飛自然不服。這是諸葛亮碰到的第一個難題。

2、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之戰

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打亂了諸葛亮戰略規劃。荊州的丟失使諸葛亮北伐的“兩條腿”,瘸了一條;夷陵之戰與東吳的交惡,使《隆中對》聯孫抗曹的策略化為泡沫。這一些戰略規劃的破壞,使諸葛亮的功名也即將付之東流。

3、白帝城託孤,劉備的警告

劉備白帝城託孤,“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 不才,君可自取”,看似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實則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警告。自此,諸葛亮輔佐著扶不牆的阿斗,在實現自己功名的路上,艱難行進。這也是人常常感嘆“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

從諸葛亮擇主,淺析由“成名”到“功名”的距離有多遠?

4、諸葛亮歷時七年,五次北伐,最後魂隕落定軍山。

諸葛亮不畏艱難,在魏蜀力量懸殊得情況下,五次北伐,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為了心中那個“功名”,用一生闡述了什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從諸葛亮擇主,淺析由“成名”到“功名”的距離有多遠?

五、總結

諸葛亮作出了選擇,選擇了“功名”,而“功名”的實現,除了劉備,別無他擇。“成名”和“功名”的選擇是一念之間,而從“成名”到“功能”的距離卻遙不可及,耗盡了諸葛亮的一生。

諸葛亮克復中原的目標沒有實現,但其名垂青史的功名實現了。諸葛亮留在青史的是一個“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清名!

1、《三國志》

2、《後漢書》

3、《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