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領導把加班時間長短作為評定是否優秀的標準,我們該怎麼辦?

愛裝櫃子的小李子


之前也有領導是這樣,經驗之談,如果你領導希望大家多加班,你只能適應這種“加班文化”。

沒有人希望加班,如果領導願意看到你們加班,工作層面要求可能會小一些,主要是態度。

1、他也有要“交待”的人:領導的領導。公司整體或者其它部門也經常加班,他必須要“平衡”這種關係,不能造成你部門不“努力忙碌”的景像。

2、拿加班時間評定優秀。一方面想一下,我們是不是有拿的出手的指標供領導參考?不然,領導拿加班說事無可厚非,加班多員工雖不能說對公司貢獻多大,但是至少時間方面為公司付出更多吧,體現對公司多一些忠誠度吧!

對於用人,人們經常會將員工分為四個象限:

  • 第一種:聰明且忠誠
  • 第二種:聰明不忠誠
  • 第三種:不聰明但忠誠
  • 第四種:不聰明不忠誠

第一種固然最好,肯定優秀。第四種必然淘汰無異議。難就難中間兩種,但是現實中大部分比例都在這,你想,如果你是領導,當員工工作績效差異不明顯時(也就是前面說的,沒有拿得出手的指標),不選“勞模”選誰呢?


謙之牧


網絡上有一個段子:當一個公司開始強調考勤、打卡的時候,可能開始走下坡路了!為什麼?因為真正優秀的公司從不會為了考核而考核。

同理,當領導把加班時長作為評定優秀員工的標準時,我的答案是涼拌,你該預備下一份工作了。

作為一枚HR,見過很多類似的管理者,結合實際案例,從員工激勵的角度分析一下,供大家參考。

第一,出發點?控制加班時長能不能解決工作效率的問題。答案是不能。

領導將加班時長作為評價優秀的標準,出發點是什麼?讓員工做更多的事情。矛盾點在於時長與效率的關係。更多的工作時間,能不能帶來高效率,高產出。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類領導者的計算方式:工作產出=效率×時間。效率越高,時間越長,工作產出越多。大多數傳統加工工廠就是這種思路。

另外一類領導者的計算方式:效率=工作量÷時間。時間越短,單位時間工作效率更高。

實際上,數學上兩個公式是一個,但是管理思維全然不同。

  • 第一類思維時間是增長因素,所以可以通過加班獲得更高產量。
  • 第二類思維時間是限制因素,時間越長,效率越低。

管理思維的不同,帶來管理方式的差異。當然兩種思路並不完全對立。

傳統型製造業大多數第一種思路,短期內的效果是極好的,長期來看忽略了人不是機器,效率是無法保持恆定不變的。所以長期看也走不通。

知識型或創意型公司,比如設計公司,項目公司。一般是第二種思路,效率是關鍵要素,時間長短與結果沒有必然關聯。所以很多設計公司,互聯網公司,都使用彈性工作制度。

第二,當加班時長作為領導評價優秀員工標準,員工感受極差,多半這種管理方式要涼。

實際上,我認為對團隊管理沒有方法,控制慾又很強的領導來說,考勤管理一定是必然的手段。至少表面從時長上控制了大家。同時也是一種懶政。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案例,朋友所在的公司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實行彈性工作時間,上下班彈性一個小時。

但是新來的總監,剛開始有一個習慣,就是快下班的時候就開始叫人溝通工作。剛開始還以為新來為了快速熟悉工作,大家都積極配合。但是三個月過去了,還是如此。辦公室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大家上班都充分彈性,最後幾分鐘打卡進入公司,因為都知道下班時間未知。下班的時候,大家都不動,都守在位置上,即使是工作已經處理完成。領導出差,上下班時間立即恢復,領導在,都等著。

實際上,他們很難受,用他們的說法是憋屈,等待下班是一種煎熬,漸漸大家也找到應對方法了,下班時間快到點,先提前吃晚飯,然後在工位上坐著,上上網也好。

大家對新領導的所作所為極為討厭,延長到時間也是敷衍,根本沒有產生任何效益。員工敷衍的後果是士氣逐漸下降,員工抱團對抗總監。後果整體效率降低,部門輸出拖延,其他部門評價降低

果不其然,在公司做管理者360°的時候,大家一致打底。讓他們的領導全公司墊底,結果實際上也造成領導心裡不平衡,我都這麼努力了,你們還不滿意。最終受到了打擊,默默離場。

加班時長與效率並無絕對的正相關性。作為管理者,要基於業績貢獻,價值創造這個標準作為基礎,同時從人性和員工的角度把握。效率,時間是可以一定程度實現整體均衡。


會跳舞的恐龍


是你還是你們?你們都不加班?把不加班作為優秀的標準嗎?領導不傻。問題的本質不是在這裡,如果優秀給的是“你們”中的一個,誰會平衡?

疫情突然爆發,誰也沒想到,口罩不夠用,誰會想到?企業經營都想把庫存保存在最佳庫存量,可誰知最笨的方式也可能會換來最佳的效果。

工作中,並不是把加班作為衡量標準,而是要根據自己的工作性質來決定怎麼樣考核。如果你是領導,你怎麼考核呢?

不同的勞動行為和產出,領導的關注點自然不同。

1、加班是品質,勤奮的人優秀起到警示的作用

基本工作職責和效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是非盈利單位,恐怕誰都能完成基本工作,只是效率的問題,在領導眼裡並沒有什麼分別,在沒有分別的情況,怎麼考核,無論是基於感情因素還是對勤勞的一種肯定,總有個角度去衡量,對於加班的同志給個鼓勵,未嘗不可。

如果這種情況下,其他人覺得不平衡,優秀給誰會平衡呢?

圖片中這位戴美鳳教授,抄襲國外本科生的論文,得到的處罰也只是那樣,誰會平衡呢,至少她還是教授,不是麼?

在盈利為目的的公司,顯然不同,但工作量不一定均衡,投入產出比例大的員工自然會得到青睞,但是有一點,不能因為自己的素質高就飄,有時候考核可不完全按照這個標準來衡量。

你優秀的低調,華麗的卑微,註定考核也是優秀的,反之,那個勤奮的人、加班的人或許是一個標誌性的警示。

2、優秀的人容易活在自己,而領導活在團隊和未來

管理思維不同於員工思維,有句話叫“不患寡而患不均”,反正優秀都是給那個突出的人的,做不做都無所謂,努力與否也無所謂。但是,畢竟一個人的優秀並不能帶來長久的效益,你因為優秀隨時可能跳槽呢也不一定,你活在自己,而領導活在團隊和未來。

什麼樣的領導水平高,大家都認為事情是朝著這個方向走的時候,決策是反方向。

3、做不到均衡,要做典型。何不闊達一點,多點管理者思維

對於部門考核不可能一直是某一兩個人的,除了表現優秀這個標準,還有一個標準是進步,老師們經常用吧,鼓勵是對人一種尊重,一種前行的引導,是對信心的激發,做不到均衡,要做典型。

將軍要想帶好士兵,必須帶出好的士氣,那就是關心每個士兵,讓他們為榮譽而戰,而團隊而戰。

如果這樣想,“你們”似乎太狹隘了。

有的學生天資聰穎,考大學也能考個好大學,但最後也有的到水泥廠幹個小工作,有的童星從小就紅遍大江南北,但大了沒戲可拍,這都是典型的例子,勤能補拙,這個詞不會錯,加班的人不一定完全可以用這個詞來評價,至少他們在時刻做著努力,或許有一天他們就是佼佼者。

所以,沒有誰看不起誰,而是時常問自己對得起誰。

所以,這個加班時間長或許只是你的臆斷,並不只是這個因素,只是你看不到而已。

所以,優秀的品質除了本身的優秀,還有對別人的包容。


【孔甲己】左手思維,邏輯推理,十幾年職場,哪怕一個小小的建議,能啟發你的思考,那也是建議者的修為和態度,人生的路,只差一個拐點。本問答如有收穫,請不吝點個關注,收穫總是一點點積累,人也是一點點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