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到底難在哪裡(同事、領導、能力、人際關係)?

老夏分析師


說實話您提的這些都很重要,根據每個公司不一樣可能側重點不一樣。

在這裡分享一下我最近的切身體會:我是在一個國有平臺上班,昨天公司要召開全員大會,會議前天已經下發通知。據小道消息透露會議議題是關於我們部門負責人晉升公司總經理的選舉和任命,所以我們部門所有人員都很高興也很重視。但是就在昨天早上會議簽到時間截止、董事長宣佈會議開始的時候,我們部門有兩個同事竟然還沒到(會議時間是上午上班時間半個小時後),領導們已經提前進場,所以會議室關門不允許人員進出,他們兩個就一直沒有進來參加會議。會議結束後簽到表被髮到工作群裡通報,我們部門部長(部長是我們部門副職)被點名批評,三年來公司第一次出現曠會處理的處罰:我們部門評優評先降級處理,未參會個人年底不參與所有考評,取消所有評優評先資格。

說句實話上面處罰確實有點嚴重,但是我並不感到過分和意外,如果這個事情發生在會議之前說不來會影響我們部門負責人的晉升,起碼面子上掛不住,可能領導會想這兩個人是有多不滿意我才會幹出來這種事情。這可能是一個意外,但是也反應出了他們兩個人個人覺悟不到位,沒有集體榮譽感和團結精神,如果你碰見這樣的同事,以後你還敢和他們協同工作嗎?部門領導還會把重要任務交給他們嗎?


1李穎康1


每一個人對同一份工作的看法都是不一樣的,就像有些人能說會道比較活躍,天生就適合做銷售性質的工作,如果讓他每天低頭做自己的事情,可能就會覺得工作沉悶沒有意思。

而有的人性格就比較沉默,那就比較適合低頭做自己的事情,如果讓他去處理人際關係接待客戶對於他而言可能就比較困難了。

還有一個就是要看自己實際所遇到的情況了,有些公司領導不好搞,但是同事之間可能相處和諧,而工作內容也是自己所喜歡的,那這個工作所有的地方除了領導都滿意,就會放大的領導的弊端,從而越來越不喜歡領導最後可能會對工作都厭煩。當然也不排除有些領導是真的喜歡搞事情,亂指揮將工作弄的一團亂,導致工作難做。

人多的地方總會有矛盾產生,其實大部分公司的同事之間都會有一些小的矛盾存在,只要同事之間有競爭利益等相沖突,遲早都會產生矛盾的,而在工作中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一個人獨立完成,必定要和同事相互協作。如果碰上不配合自己的同事,那工作也就開展不下去了,當然就會覺得工作困難了。

能力在工作中很重要,但卻不是唯一,有能力的人不一定工作就順順利利的,而沒能力的人不一定工作就開展不下去,有的人沒有能力卻能夠爬到很高的位置。

至於人際交往關係也是很重要的,卻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用到的,有些工作並不需要自己去面對面的與人溝通,當然工作需要用到的話,而自己不擅長人際關係的處理,那工作確實是有點困難。

當在工作中遇到了才知道自己的工作到底難在什麼地方,每個人都不一樣,面對的工作不一樣,自然為難的地方也不一樣。


徐徐圖喬


工作最難的地方,往往都在於處理人際關係。

IBM大中華區沃森醫療諮詢總經理,在談到他的成長經歷的時候,講到IBM的一個老前輩,曾經教過他三個常識模型,讓他受益匪淺。

這三個常識模型,分別是技術常識、商業常識和政治常識。技術常識是指那些能夠幫助你把工作做得更好的基礎技能;商業常識是指那些能夠給公司帶來財務價值的業務技能;政治常識則是指處理人與人之間矛盾衝突的人際技能。

技術常識是最簡單的技能,通過認真的學習就能獲得;商業常識有些難度,體現的是一個人綜合的思維價值;政治常識則是最困難的,因為人這輩子最難的就是把人做好,把人做好就是處理好方方面面的人際關係。

在職業生涯的不同階段,每個人都需要這三個常識,而且隨著職業的發展,職位越高,對後兩個常識的要求就越高。

正是因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不強,所以很多人在工作中會感到困難和煎熬。凡是人際關係能力比較強的人,一般來說他們的綜合能力也相對突出,不會感到多麼的困難。

所以,要想改變工作困難的現實狀況,就必須瞄準問題,提升人際交際的能力。

處理好人際關係最難

一、掌握正確的領導方法,處理好與下屬的關係

與下屬的關係,是最容易處理的,因為你作為領導,對下屬有管理和領導權,沒有下屬會拒絕一個領導的關懷和熱情。但是,也需要在領導方法上多講究講究。

1.做好工作的統籌謀劃和部署安排,對下屬進行合理的分工,並明確工作責任;

2.知人善任,人盡其才,把合適的下屬放在合適的位置上,讓下屬發揮他的長處;

3.主動幫助下屬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

4.理思路教方法,對下屬要多一些耐心的幫帶,不要一出問題就橫加指責;

5.不要做“馬後炮”式的領導,要知道下屬執行力不強大部分原因在於領導;

6.尊重下屬,關心他們生活中的困難,不要做蠻不講理的官老爺;

7.多與下屬溝通和交流,掌握他們的現實思想狀況,拉近情感上的距離。

領導與下屬關係不好,大多出現在領導的管理方法上,要麼是官僚思想太重,對下屬不夠尊重,要麼是工作安排混亂,下屬無從下手。所以,一定多在領導方法上下功夫,提高領導下屬的能力。

增強領導力

二、注重談判和價值交換,處理好與同事的關係

同事之間的關係,相對不好處理。有句話說得好:明明相同的兩隻雞,但每隻雞都覺得自己是更大的那隻。所以,處理與同事之間的關係,就需要非常講究技巧了,需要在價值交換上下足功夫。

1.不要試圖和同事做朋友,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能什麼想法都和同事說;

2.不要和同事之中的小人計較,寧肯認慫也不要和他們有過多的糾纏;

3.在你自己份內工作完成的基礎上,如果可以請多幫助同事;

4.對待同事的無理要求,對於那些蹬鼻子上臉的人,一開始就要拒絕他們;

5.處理同事關係,要多講究現實利益,以利動之,不要講太多道理;

6.只要同事沒有影響到你,不要對同事的“三觀”做出評判,甚至是去影響別人的生活。

在職場工作,大家都是來賺錢的,處理同事關係一定要靈活變通,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要太實在,也不要把每個人都當好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和小人糾纏,與小人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遠離他們。

與同事多講究現實利益

三、換位思考併成就領導,處理好與領導的關係

處理與領導的關係,是職場人必備的一項能力,其重要性毋庸多言。因為領導對我們的工作具有評判權,領導喜歡並賞識我們,不僅會對我們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還會讓我們早日實現事業成功。

1.不要當面頂撞領導,哪怕你是對的,任何時候都要顧及領導的面子;

2.背地裡不要評論領導,不管是說好話,還是說壞話,說好話會受到同事的排擠,說壞話遲早會傳到領導的耳朵裡,所以乾脆什麼都不要說;

3.認真把領導的交代的事情幹好,儘量不要出現什麼差錯,這是和領導處好關係的基礎;

4.在領導接受的時候,可以提意見建議,領導不接受的時候,不要憤世嫉俗,記住你的工資是領導發的;

5.可以的說,多找領導幫幫小忙,這跟人性的特點有關,領導幫你越多就越喜歡你;

6.多站在領導的位置考慮問題,想領導之所想,為領導之想為,成就領導就是成就自己。

很多人處理不好與領導的關係,原因就是觸犯了這六點之中的一點或多點。處理與領導關係,有時候不要太在乎對錯,很多時候對錯真的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一個人身在職場能否賺到錢、能否有所發展。

不要太糾結於對錯

可以說,每個身在職場的人,都會因人際關係而煩惱,而且工資中的大多數煩惱也來自人際關係。

處理好人際關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實際的工作生活中多思考多總結,另外還要聚力改變一些錯誤的觀念。只有直麵人際關係的問題,解決問題,你才有可能破除工作的困局,早日實現事業成功和財務自由。


職場韜略


不妨結合婚姻來看工作,看看各階段的工作路障到底為何。

總的來說,找個地兒工作,跟找個人結婚,是差不多的。同樣是尋尋覓覓,試試探探,有時候濃情蜜意,也少不了拌嘴鬥氣,有常年忠貞的,也有頻頻劈腿的——都不外乎一段關係裡的磕磕絆絆。

也如同婚姻,幸福的工作狀態總是相似,而不幸的工作狀態,各有各的不幸。仔細端詳一番,總能從中尋出些蛛絲馬跡,看看它們是如何影響了婚姻質量。

1

當一個人初入職場,尋覓心儀的工作,那模樣像是首次相親:悉心整理生平過往,揀選出能給人看的,錯落有致地排版到個人簡歷裡,再捯飭捯飭,加點花紋和顏色。現在可以體面地去相親——不對,去應聘了。

雖然不少人在學生時代便有實習經歷,但那些充其量不過是露水情緣。唯有這以社會人身份,尋覓的第一份全職工作,比以往意義都更重大。它的目的很明確:結婚。

如果見面過程順利,雙方看對了眼兒,便開始嘗試著建立關係了。入職的新人總是很賣命的,勤勤快快又聽話;HR也是極和善可親的,忙裡忙外做好入職鋪墊。——通常這是在剛進入公司的頭2個月,雙方都在積極塑造第一印象。

有些人的難受,從這個階段就開始了。

有人發現“真正工作”以後,跟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樣,明明學得是技術活兒,過來以後卻需要見客戶,時刻準備好大展身手,卻端茶倒水自掉身價;在學校說話沒遮攔,這邊卻得仔細琢磨著,把自己弄得人模人樣,有頭有臉;從前只需要應付GPA這一道鬼門關,現在可多了去,除了工作任務,還要熟悉公司事務……

總之,這個階段感覺不適應,確實有現實原因,最常見的是公司實際面貌跟面試預期不一致,包括人際氛圍、公司制度、入職培訓等等。但縱然有很多“職場指南”類訊息,已對此提供了足夠多的操作性建議,依然有人會持續陷入迷茫,甚至在其中迷失了自己。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如果留意,這種迷茫極有可能在相親之前便初露端倪。

“我不想工作……”,“比起工作,還是讀書好……”。類似的牢騷在即將畢業的學生裡,並不少見。比起那些對未來職業生活充滿期待的人,這些人對職場生活的態度是儘量拖延。對他們而言,面對即將到來的職場生活,失落顯然大於期待;面對這場跟工作的婚姻,他們並不憧憬,甚至有恐婚的嫌疑。

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是積極選擇“保研”的群體,確實有出於對學術熱愛的,也有想借此提高職場競爭力的,但不排除,在這群積極分子裡,也確實存在一批對工作尚未準備好的人,期待利用這個絕佳的緩衝區,暫時容納就業的恐懼。

的確,開始上班,意味著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往的生活方式,意味著個人身份的重大轉變。尤其剛剛經歷完“可能是史上最自由”的大學生活後,這轉變格外突兀:從前,是幾乎完全“自定義”的課程表;現在,是幾乎完全“被定義”的工作時間表。

實際上,“上班”這個詞的含義,本來就是“在規定的事件去規定的地點做規定的事”,並以“朝九晚五”為代名詞。很多公司都會要求員工寫週報、日報;極端一點的,會要求員工寫“小時報”——以小時為單位,彙報工作日當天的所作所為,包括幾點到幾點吃飯、打盹兒。

跟“九九六”比起來,“朝九晚五”已經算溫柔。但不管多麼溫柔,只要有一種自由,叫做“不上班的自由”,那麼但凡上班,就是對自由的失去。不僅限制了自由,還意味著責任的開始:從前的生活可以任性而為,現在背上了工作任務,以KPI之名。

從隨意到規則,從自由到限制,從任性到責任——這一系列轉變所帶來的衝擊,足以讓人不知所措,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之久。因此,比起“職場指南”裡那些技術性建議,更底層的問題是,如何儘量提前從心理上做好準備。比如,畢業前的Gap Year、校企聯合實習等類似舉措,就多少可以看做,是在為學生到職場人的身份過渡,製造緩衝地帶,以便讓準職場新人們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減輕發展性相關的心理困擾。

2

對於順利度過了初始階段的幸運兒,工作後的3~6個月,通常是試用期,也是這段關係的關鍵期:在初識彼此後,雙方需要明確關係、深入發展,而後續是否“轉正”,宣告了本次相親的成敗。

試用期有點類似於婚前同居,雖然性質不同,但形式已無兩異。像在有些公司,試用期和正式員工,僅僅只存在年假的差別。試用期也是故事最多的階段,比如,想方設法矇混過關是一種情形,就像是婚前對年齡、出身、經濟狀況等隱瞞不實。而新人單純,往往成為弱勢一方,於是“職場指南”類的訊息裡,不乏如何避免被坑的經驗之談。

上面這類情形暫且不論。只假設雙方都具備誠信基礎,那麼在此期間,是什麼在影響這段關係的走向,是什麼在決定關係中的幸福感呢?

這個時候,熟悉了公司環境,調整了預期,並且工作難度也不會太大。可能已經跟直接上級有過幾次正式的工作彙報,也跟同事們聚過幾次餐,公司裡的人際風格,逐漸鮮明起來。這個時候,團隊的人際氛圍所帶來的感受,決定了這段職場關係的質量:上級的領導風格如何?權威層級相處模式如何?跟同事的日常如何?

這個階段的不適應,通常集中於人際模式。對於從前撞見老師便躲著走的人,現在每日面對領導,可能會倍感彆扭;傾向於特立獨行的人,對於中午飯是“一個人吃”還是“跟大家吃”,糾結不已;那些重視關係、傾向融合的人,在人際距離明顯的團隊裡,顯然會感覺到孤獨和被排斥;而一個社交恐懼的人,如果掉進嘻哈打鬧成一片的團隊,則又是另一幕慘劇……

這婚,不是結給一個人,是結給一個團隊。

實際的融入,除了跟團隊已有基因的吻合度,也離不開個人適應環境和自我調節的能力。對關係越是敏感,或者工作內容跟關係越是相關,那麼融入情況便也越重要。

為了這件事,HR也是煞費苦心。相信很多新人都體驗過入職歡迎會、新人聯誼會,可能還被拉到郊外、進行過幾次“素質拓展”——這些本質都是團體活動,目標是調諧團體關係。

總之,如果此階段在工作裡產生了耗竭感,往往不是工作內容造成的,而是工作裡的關係造成的。能不能建立彼此信任、有安全感的關係,是關係能否進一步發展的關鍵。當有關於工作的糾結髮生在這裡,很可能衝突的主要戰場,涉及的是職場人際。

3

婚姻有個魔咒,叫“7年之癢”,換算到工作這邊,也有類似的“癢”。

這個時候,新人早已順利融入團隊,從學徒變成了熟練工,對個人負責的板塊遊刃有餘,對公司業務、老闆喜好、職級發展也都有了足夠全面的瞭解。眼下的問題便成了:之後如何發展,何去何從。

如果說轉正是確定了婚姻關係,明確了“在一起”,那麼決定婚姻質量的,現在成了對於工作內容本身的體驗:它是讓人無精打采,還是振奮人心?它是讓人感覺枯竭,還是煥發活力?它是讓人停滯,還是讓人成長?

譬如,有些人在工作裡可能有過這樣的體驗:工作內容的難度,跟自己的能力水平相近;或稍稍再難一點,但通過練習可以掌握並強化;整體而言,有獎勵,有成就,有遞進,像是設計合理的遊戲關卡,讓人樂在其中。工作不僅不是苦役,反而有可能令人“忘我”——這便是具備“適度挑戰性”的工作,就像總能從愛人身上,不斷挖掘到新的驚喜。對於享受激情婚姻的人而言,這應該算是幸福的典範。

也就難怪很多招聘廣告,都不約而同把“工作內容有挑戰性”當做賣點。但進一步的問題也來了:這挑戰性是否“可持續”?這關係能保鮮多長時間?

現實中常見的情況是,一開始確實有挑戰,讓人帶著成就感工作過一段時日,但隨著業務熟練起來,現有的關卡快闖完了,新鮮有趣的關卡又發明不出來。適配度開始降低,工作內容越來越失去挑戰,越來越不滿足胃口。就像是通關之後的遊戲,就算再有情懷,一再重玩也難免乏味。於是“是去是留”的考慮,也便隨之萌芽。

在員工這邊,實際的選擇並不容易。沒有了挑戰固然乏味,但這段已然熟悉的關係本身,卻又帶來“安全感”——留下來,考驗的是耐性,是對這段關係重新恢復的信心;走出去,需要的是勇氣,是重新開始一段新關係的顧慮。

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懼。

而在公司這邊,如何安排工作任務,如何設計回報體系,職業上升路徑是否可期,公司業務空間是否足具……這些因素都決定著,到底這段關係能不能經得起“7年之癢”的檢驗,能不能經得起下一個、再下一個“7年之癢”的檢驗。

自然,實際的情況因人而異,因公司和行業性質而異。就像有人喜歡“有激情的婚姻”,也有人喜歡“細水長流的溫情”,有人受不了婚後的冷卻,有人倒也習慣了無性的婚姻。關鍵在於,當前工作所帶來的“感覺”和“體驗”,跟此階段的願望是不是適配。

況且,不是每個人都會“癢”,更不是癢了就非得變。我有一個摯友,本科畢業後就留在高校任教,這一癢就是十五年,倒也沒什麼動靜。最終在閒暇之餘,發揮特長,自學設計,去某創業團隊謀了份差事。這一招很是兩全,算是以“出軌”的方式,完美地釋放了多餘的精力。

解決方案總是各有不同的。重點在於,當曾經的可樂冒完了泡,失去了唇齒的刺激,也不再提神醒腦,該如何調諧自己,與新的局面達成一致。無論是選擇重建,或是選擇重啟,重點都不僅在於清楚自己“選擇了什麼”,也在於清楚自己“放棄了什麼”。

4

上文所描述的光景,還算得上是“有愛的婚姻”,尤其適用於大型企事業單位、適用於倡導“以公司為家”的企業文化。而反過來,在某些行業,在通過頻頻跳槽實現升值的大背景裡,有些人竟漸漸地把這做成了一樁樁“買賣婚”:賣我兩年命,買一輪跳槽加薪的機會。

於是,離婚再婚最常見,從一而終才反常。甚至有人認為再婚的次數,直接反應了視野的廣度。當然,情況並非如此極端,也並非每個人都這般劍走偏鋒。只是在以升值為首要目的、為跳槽而跳槽的背後,未免添了些薄情的味道。

既然有這類“要婚不要愛”的現實主義者,自然也便有“要愛不要婚”的理想主義者。

工作意味著自由的喪失,婚姻可能是愛情的墳墓,浪漫與現實難兩存。故此,便有了一個角色,叫做“自由職業者”,來妥協這個問題。

但凡在工作的限制和自由的熱愛間徘徊過的人,恐怕都多少對這個角色有過憧憬。只是在這浪漫色彩之下,卻又幽幽瀰漫著“不確定”的恐懼:該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這段愛情能撐多久?下一段愛情又在哪裡?——這時才發現,工作的時間表雖然是限制,卻也恰恰是這個限制,給人提供了框架,提供了指引,提供了“確定”。

這是“自由度”與“確定感”的對決:是當個安全的“不自由上班族”,還是當個不太安全的“自由職業者”呢?還真是個難題,怪不得有人糾結至深,難以抉擇。

於是越來越多的招聘廣告,又開始對工作的自由度加以強調,可能是意圖打造一個“自由的工作者”形象,來一定程度解決這個難題吧。

5

到此為止,所討論的關於工作的種種“不幸”和轉機,都暗含了婚姻平等的前提。但更真實的情況卻是,婚姻裡的不平等,是始終存在的: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員工從一開始就失去了表態的權力,只有“被安排”的宿命,就如同前段時間的網易員工“病重被辭退”事件,多少所反映出的問題。

實際情況往往更間接、也更復雜。曾經聽某位高層,說公司管理,有句話印象深刻:“有時候,公司裡的‘混亂’,是特意製造的。”

經歷過企業內部動盪的人,該對這句話深有體會。已經不僅僅是說,某個員工的去留是“被領導決定”;實際上,員工可能連這一重被特別關注的“待遇”都沒有,僅僅只能處於重重利害關係裡,在一系列連鎖反應之後,被動地接受鏈條最末端的結局。

這種最為不幸的婚姻,已經超綱,就只好交給“公斗”劇去演繹吧。


予一念


個人觀點:就目前我的工作經歷看,我覺得難在個人能力上。

同事、領導、人際關係,這三點,在我所入職過的公司部門裡,都相對比較簡單。

一方面跟工作本身有關,工作裡大家都很忙,公司也沒有加班費,所以大家就儘量上班時間處理完所有事情。下班後,儘量不打擾彼此的休息時間,所以大家也沒空勾心鬥角。

另一方面跟我們這個部門的薪資結構有關,大家都是入職時談好的固定工資,不存在誰的業績多少每個月獎金高低,大家之間沒有什麼利益糾結。

至於年末的獎金,就要看我們部門的全體成員任務完成情況了,分到每個人頭上,或許有差別,但是也沒差別到別人眼紅的地步。

在這種情況下,我所入職的公司部門大家關係都還不錯,能力範圍內,大家互幫互助。

就如上面所提到的,因為全年獎金跟任務完成情況相關,所以能力就特別重要了。

1、要在時間節點內,儘可能讓合作方配合你完成任務—溝通能力;

2、要及時保質保量的完成領導交代的工作—執行能力;

3、要跟同事協作完成同一個任務—協作能力;

4、要讓合作方心甘情願接受最終結果—平衡能力;

這些能力都是我感覺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或許由於我傾向把時間用來提升自己吧,所以我潛意識中總會選擇簡單的人際關係環境。

因為我一直認為複雜的人際關係,對自己其實是一種嚴重的內耗,打個比喻就是,我在前面衝鋒陷陣,還要分出精力時刻注意後方的刀子,不不不,這種環境我是拒絕的。


職場成本兔


第一:確定各自身份崗位及責任,明確上下級關係和所屬關係!第二:直接領導者管理統御下屬有方,目標一致,執行力堅決!第三:團隊核心人員專業知識出眾,合作意識強!


清風1568611


如果你問的是:“做好”工作難在哪裡?

那回答就是,首先,當然是工作能力!

做好你的工作,來源於勤奮的執行和勤奮的思考,如果依然做不好,那就是能力不足。需要去提升工作能力。而工作能力又要依據不同的職業崗位需求,除了經驗和技能知識,也有可能包括:同事之間的合作,同領導之間的配合與溝通。這都是工作中“情商”部分的能力,也不能忽視,畢竟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團隊協作”才能起作用的,那“人”這個因素就對“做好”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而如果是“單打獨鬥”模式比較多的工作,那你在前期,更是要提高自己基礎的“工作技能”,讓自己先成為“一面旗幟”立於職場中。

如果你問的意思是指“如何混好職場”?

那從字面上能感覺到,也許你的工作能力不溫不火,也沒有過多需要提升的空間,就是照例行事。那你問這個問題的目的是:如何在在職場中能舒舒服服安度一生。那你就注重“人”吧。《安家》裡面,不就有兩年不開單,但是也沒有被男老闆和同事擠兌的“吉祥物”嗎?雖然電視劇會誇張,但是現實職場中也不乏毫無職業技能或者業績平平,但任能在職場長期生存的人。那這部分職員,他們與“人”的關係(比如領導同事等),一定不會太差。

提問題有時候,也是在尋找一種答案,問問你自己提問的時候,其實心裡想要什麼樣的結果,就去尋找什麼樣的答案。

如果你希望兩邊都佔!那恭喜你。你一定會做好工作的,因為你已經知道了解決難題,不能只用“一邊手”。但是注意“左手和右手也是有側重的,不是兩隻手都用來拿筷子和寫字,所以一般情況下其中一隻手承擔的任務會更多”。所以,也要分清楚主次!



十億咖


人際關係很重要


小光頭0


打鐵還需自身硬,不是一個點可以說的清楚的,能力是基本要求,其他的要綜合來看。


尚你美覓韻


綜合來講工作還是難在個人能力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