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最認同的儒家思想有哪些?


須跪拜磕頭的禮教;需歌功頌德的君權,須俯首聽話的三綱五常。

儒家思想說到底,就是規範人際關係的。所以它屬於倫理學範疇。它既不是研究哲理的哲學,更不是研究自然的科學。

一、儒家以主持葬禮起家,孔子打小吃百家飯、當吹鼓手、學會了葬禮禮儀,最後也學會了主持典禮的司儀。對於何時下跪、何時拜、何時磕頭是他掌握的禮儀專業知識。當衛靈公問到怎樣打仗怎樣退敵時孔子說“我只會禮儀不會打仗”那不是謙虛而是實情。也沒有以儒教可以治國的深奧含義。

古時候主持葬禮可能跟主持會議或典禮大致有相同或類似的情況吧?主持葬禮可以追思逝者宣揚一種精神的同時可以主張一種觀點,儒家可能認為這是宣揚一種思想的極好機會,所以儒家特別注重典禮、禮儀之類活動,在這類活動中形成了儒家禮教。

在春秋戰國孔子時代,舉行各種典禮就是體現政權權力的象徵。禮制就是構建“國家”的規範。所以孔子對諸侯的各種僭越視為“是可忍孰不可忍”對重大事件。所以孔子認為“克己復禮”是他終身為之奮鬥的的最大目標。但他受歷史的侷限,看不到周朝滅亡是歷史的必然。

先撇開典禮禮儀的作用不談。談談人際關係的禮節,禮節實質是人與人之間的示好表示,和親近的關係的表示。人與人之間示好,可以握手錶示無敵意,施禮表示敬意、以擁抱表示親近的關係。均表現了人與人之間平等關係。而跪拜磕頭,首先把自己人格上降低了低人一等,低人於N等。跪拜故人、跪拜賢人、跪拜聖人、跪拜大人,跪拜官人,反正對於你敬仰的任何人都要跪拜,十足的奴隸性格。儒家禮教就是培養你低於他人的思想意識。它有利於奴隸制社會里奴隸主與奴隸之間的關係,有利於思想上控制奴隸不讓其反抗造反,有利於治控奴隸。

二、君主的職責是管理國家,管理好了國家有利於穩定、有利於民生、有功於民眾的。君主的工作是應當尊重的。但治理國家是由一人說了算,還是由協商制度、廣納意見,民主說了算是有區別的。哪一種制度可以避免失誤和錯誤是有本質區別的。儒家思想不講求民主和集思廣益,一味的對君主歌功頌德,諂媚權力,就是助長獨斷專行。從《論語》的鄉黨篇裡可以把孔子的表現看得一清二楚。從後來的董仲舒到程朱理學更是把皇權提高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兩千多的歷史就是一部皇家改性更名的歷史。人人都想爭取到那個至高無上的權力。

三、三綱五常是調劑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三綱以維護絕對等級關係,五常以作為調劑社會生活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以什麼維護社會生活人際關係?也不是儒家思想內容作為唯一標準。社會人際關係首先是人在社會生產關係中的角色地位,以及各個角色應盡職責、權力、義務來定位。對職責的明確化。社會道德以各盡其職各盡其責來要求個人更加合理,比用“仁義禮智信”五常要求更加有約束力、更加合理化。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儘量詳細的規定各個角色的具體職責,以法律法規固定,依法治國,而不是靠聖心治國、聖賢治國。設置合理科學的制度依法治國比聖賢治國更可靠。

仁義禮智信對個人的修養並非毫無作用。但個人的社會定位不明確的時候,它是那麼的蒼白無力。而且它建立在三綱基礎上的話,他就是維護特權階層的工具了。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時候他用“仁義禮智信”的哪一條可以饒你不死呢?你不死,就是沒有“仁義禮智信”這五常。當代社會里不容許君的這種獨斷專橫,君為臣綱就不成立;父為子綱也不成立,父母有養育之恩,子女理當報恩。但父為子綱就不成立。子女強過父母的例子多的是。就是子承父業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也多的是。社會以個人的貢獻評價一個人,而不是根據一個人的父親輝煌評價一個人。夫為妻綱更是荒唐。夫妻二人共同組成家庭共同撫養兒女贍養老人。有共同的義務和權利,怎麼能成為一個是另一個的綱?所以當代社會強調三綱五常毫無意義,純粹是開歷史的倒車。

對三綱五常討論前先把現代國際概念、個人在社會中應有的地位,公民與國家的關係、公民應有的責任、權力、義務討論清楚,對國家的安定、人民的團結、社會的和諧發展,更有意義。


淡淡一掬水


儒家思想被認同兩三千年,並得到弘揚,大家最認同是道德!道德所包含的“仁義禮智信”,道德能得到認同、傳承、讚頌的是公平!俗話說“要想公道,你我顛倒”,換位思考!這是道德的核心——公平!比所謂法律還要公平、公正、民主!所以說,所謂新中國、新社會,更要弘揚、學習儒家思想——道德!


竹林堂堂主


我最認同的是因人施教,遺憾的是從未發生過。


教育反思者


我知道。那就是不要有思想。對外我們十幾億人民不答應。對內我們想成立啥就成立啥。你敢反對一句為人民服務。所以我感覺儒家思想最好的就是人民要聽話。君還是君。領導就是領導。辦了企業才知道任何一個部門都能管你。有需求找誰都找不到。而且儒家思想精髓就是各種理由早已給你找好。就像有關部門究竟是哪些部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