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到底难在哪里(同事、领导、能力、人际关系)?

老夏分析师


说实话您提的这些都很重要,根据每个公司不一样可能侧重点不一样。

在这里分享一下我最近的切身体会:我是在一个国有平台上班,昨天公司要召开全员大会,会议前天已经下发通知。据小道消息透露会议议题是关于我们部门负责人晋升公司总经理的选举和任命,所以我们部门所有人员都很高兴也很重视。但是就在昨天早上会议签到时间截止、董事长宣布会议开始的时候,我们部门有两个同事竟然还没到(会议时间是上午上班时间半个小时后),领导们已经提前进场,所以会议室关门不允许人员进出,他们两个就一直没有进来参加会议。会议结束后签到表被发到工作群里通报,我们部门部长(部长是我们部门副职)被点名批评,三年来公司第一次出现旷会处理的处罚:我们部门评优评先降级处理,未参会个人年底不参与所有考评,取消所有评优评先资格。

说句实话上面处罚确实有点严重,但是我并不感到过分和意外,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会议之前说不来会影响我们部门负责人的晋升,起码面子上挂不住,可能领导会想这两个人是有多不满意我才会干出来这种事情。这可能是一个意外,但是也反应出了他们两个人个人觉悟不到位,没有集体荣誉感和团结精神,如果你碰见这样的同事,以后你还敢和他们协同工作吗?部门领导还会把重要任务交给他们吗?


1李颖康1


每一个人对同一份工作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有些人能说会道比较活跃,天生就适合做销售性质的工作,如果让他每天低头做自己的事情,可能就会觉得工作沉闷没有意思。

而有的人性格就比较沉默,那就比较适合低头做自己的事情,如果让他去处理人际关系接待客户对于他而言可能就比较困难了。

还有一个就是要看自己实际所遇到的情况了,有些公司领导不好搞,但是同事之间可能相处和谐,而工作内容也是自己所喜欢的,那这个工作所有的地方除了领导都满意,就会放大的领导的弊端,从而越来越不喜欢领导最后可能会对工作都厌烦。当然也不排除有些领导是真的喜欢搞事情,乱指挥将工作弄的一团乱,导致工作难做。

人多的地方总会有矛盾产生,其实大部分公司的同事之间都会有一些小的矛盾存在,只要同事之间有竞争利益等相冲突,迟早都会产生矛盾的,而在工作中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必定要和同事相互协作。如果碰上不配合自己的同事,那工作也就开展不下去了,当然就会觉得工作困难了。

能力在工作中很重要,但却不是唯一,有能力的人不一定工作就顺顺利利的,而没能力的人不一定工作就开展不下去,有的人没有能力却能够爬到很高的位置。

至于人际交往关系也是很重要的,却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用到的,有些工作并不需要自己去面对面的与人沟通,当然工作需要用到的话,而自己不擅长人际关系的处理,那工作确实是有点困难。

当在工作中遇到了才知道自己的工作到底难在什么地方,每个人都不一样,面对的工作不一样,自然为难的地方也不一样。


徐徐图乔


工作最难的地方,往往都在于处理人际关系。

IBM大中华区沃森医疗咨询总经理,在谈到他的成长经历的时候,讲到IBM的一个老前辈,曾经教过他三个常识模型,让他受益匪浅。

这三个常识模型,分别是技术常识、商业常识和政治常识。技术常识是指那些能够帮助你把工作做得更好的基础技能;商业常识是指那些能够给公司带来财务价值的业务技能;政治常识则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人际技能。

技术常识是最简单的技能,通过认真的学习就能获得;商业常识有些难度,体现的是一个人综合的思维价值;政治常识则是最困难的,因为人这辈子最难的就是把人做好,把人做好就是处理好方方面面的人际关系。

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每个人都需要这三个常识,而且随着职业的发展,职位越高,对后两个常识的要求就越高。

正是因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不强,所以很多人在工作中会感到困难和煎熬。凡是人际关系能力比较强的人,一般来说他们的综合能力也相对突出,不会感到多么的困难。

所以,要想改变工作困难的现实状况,就必须瞄准问题,提升人际交际的能力。

处理好人际关系最难

一、掌握正确的领导方法,处理好与下属的关系

与下属的关系,是最容易处理的,因为你作为领导,对下属有管理和领导权,没有下属会拒绝一个领导的关怀和热情。但是,也需要在领导方法上多讲究讲究。

1.做好工作的统筹谋划和部署安排,对下属进行合理的分工,并明确工作责任;

2.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把合适的下属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让下属发挥他的长处;

3.主动帮助下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4.理思路教方法,对下属要多一些耐心的帮带,不要一出问题就横加指责;

5.不要做“马后炮”式的领导,要知道下属执行力不强大部分原因在于领导;

6.尊重下属,关心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不要做蛮不讲理的官老爷;

7.多与下属沟通和交流,掌握他们的现实思想状况,拉近情感上的距离。

领导与下属关系不好,大多出现在领导的管理方法上,要么是官僚思想太重,对下属不够尊重,要么是工作安排混乱,下属无从下手。所以,一定多在领导方法上下功夫,提高领导下属的能力。

增强领导力

二、注重谈判和价值交换,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

同事之间的关系,相对不好处理。有句话说得好:明明相同的两只鸡,但每只鸡都觉得自己是更大的那只。所以,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就需要非常讲究技巧了,需要在价值交换上下足功夫。

1.不要试图和同事做朋友,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什么想法都和同事说;

2.不要和同事之中的小人计较,宁肯认怂也不要和他们有过多的纠缠;

3.在你自己份内工作完成的基础上,如果可以请多帮助同事;

4.对待同事的无理要求,对于那些蹬鼻子上脸的人,一开始就要拒绝他们;

5.处理同事关系,要多讲究现实利益,以利动之,不要讲太多道理;

6.只要同事没有影响到你,不要对同事的“三观”做出评判,甚至是去影响别人的生活。

在职场工作,大家都是来赚钱的,处理同事关系一定要灵活变通,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要太实在,也不要把每个人都当好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和小人纠缠,与小人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远离他们。

与同事多讲究现实利益

三、换位思考并成就领导,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

处理与领导的关系,是职场人必备的一项能力,其重要性毋庸多言。因为领导对我们的工作具有评判权,领导喜欢并赏识我们,不仅会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还会让我们早日实现事业成功。

1.不要当面顶撞领导,哪怕你是对的,任何时候都要顾及领导的面子;

2.背地里不要评论领导,不管是说好话,还是说坏话,说好话会受到同事的排挤,说坏话迟早会传到领导的耳朵里,所以干脆什么都不要说;

3.认真把领导的交代的事情干好,尽量不要出现什么差错,这是和领导处好关系的基础;

4.在领导接受的时候,可以提意见建议,领导不接受的时候,不要愤世嫉俗,记住你的工资是领导发的;

5.可以的说,多找领导帮帮小忙,这跟人性的特点有关,领导帮你越多就越喜欢你;

6.多站在领导的位置考虑问题,想领导之所想,为领导之想为,成就领导就是成就自己。

很多人处理不好与领导的关系,原因就是触犯了这六点之中的一点或多点。处理与领导关系,有时候不要太在乎对错,很多时候对错真的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一个人身在职场能否赚到钱、能否有所发展。

不要太纠结于对错

可以说,每个身在职场的人,都会因人际关系而烦恼,而且工资中的大多数烦恼也来自人际关系。

处理好人际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际的工作生活中多思考多总结,另外还要聚力改变一些错误的观念。只有直面人际关系的问题,解决问题,你才有可能破除工作的困局,早日实现事业成功和财务自由。


职场韬略


不妨结合婚姻来看工作,看看各阶段的工作路障到底为何。

总的来说,找个地儿工作,跟找个人结婚,是差不多的。同样是寻寻觅觅,试试探探,有时候浓情蜜意,也少不了拌嘴斗气,有常年忠贞的,也有频频劈腿的——都不外乎一段关系里的磕磕绊绊。

也如同婚姻,幸福的工作状态总是相似,而不幸的工作状态,各有各的不幸。仔细端详一番,总能从中寻出些蛛丝马迹,看看它们是如何影响了婚姻质量。

1

当一个人初入职场,寻觅心仪的工作,那模样像是首次相亲:悉心整理生平过往,拣选出能给人看的,错落有致地排版到个人简历里,再捯饬捯饬,加点花纹和颜色。现在可以体面地去相亲——不对,去应聘了。

虽然不少人在学生时代便有实习经历,但那些充其量不过是露水情缘。唯有这以社会人身份,寻觅的第一份全职工作,比以往意义都更重大。它的目的很明确:结婚。

如果见面过程顺利,双方看对了眼儿,便开始尝试着建立关系了。入职的新人总是很卖命的,勤勤快快又听话;HR也是极和善可亲的,忙里忙外做好入职铺垫。——通常这是在刚进入公司的头2个月,双方都在积极塑造第一印象。

有些人的难受,从这个阶段就开始了。

有人发现“真正工作”以后,跟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明明学得是技术活儿,过来以后却需要见客户,时刻准备好大展身手,却端茶倒水自掉身价;在学校说话没遮拦,这边却得仔细琢磨着,把自己弄得人模人样,有头有脸;从前只需要应付GPA这一道鬼门关,现在可多了去,除了工作任务,还要熟悉公司事务……

总之,这个阶段感觉不适应,确实有现实原因,最常见的是公司实际面貌跟面试预期不一致,包括人际氛围、公司制度、入职培训等等。但纵然有很多“职场指南”类讯息,已对此提供了足够多的操作性建议,依然有人会持续陷入迷茫,甚至在其中迷失了自己。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留意,这种迷茫极有可能在相亲之前便初露端倪。

“我不想工作……”,“比起工作,还是读书好……”。类似的牢骚在即将毕业的学生里,并不少见。比起那些对未来职业生活充满期待的人,这些人对职场生活的态度是尽量拖延。对他们而言,面对即将到来的职场生活,失落显然大于期待;面对这场跟工作的婚姻,他们并不憧憬,甚至有恐婚的嫌疑。

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积极选择“保研”的群体,确实有出于对学术热爱的,也有想借此提高职场竞争力的,但不排除,在这群积极分子里,也确实存在一批对工作尚未准备好的人,期待利用这个绝佳的缓冲区,暂时容纳就业的恐惧。

的确,开始上班,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意味着个人身份的重大转变。尤其刚刚经历完“可能是史上最自由”的大学生活后,这转变格外突兀:从前,是几乎完全“自定义”的课程表;现在,是几乎完全“被定义”的工作时间表。

实际上,“上班”这个词的含义,本来就是“在规定的事件去规定的地点做规定的事”,并以“朝九晚五”为代名词。很多公司都会要求员工写周报、日报;极端一点的,会要求员工写“小时报”——以小时为单位,汇报工作日当天的所作所为,包括几点到几点吃饭、打盹儿。

跟“九九六”比起来,“朝九晚五”已经算温柔。但不管多么温柔,只要有一种自由,叫做“不上班的自由”,那么但凡上班,就是对自由的失去。不仅限制了自由,还意味着责任的开始:从前的生活可以任性而为,现在背上了工作任务,以KPI之名。

从随意到规则,从自由到限制,从任性到责任——这一系列转变所带来的冲击,足以让人不知所措,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之久。因此,比起“职场指南”里那些技术性建议,更底层的问题是,如何尽量提前从心理上做好准备。比如,毕业前的Gap Year、校企联合实习等类似举措,就多少可以看做,是在为学生到职场人的身份过渡,制造缓冲地带,以便让准职场新人们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减轻发展性相关的心理困扰。

2

对于顺利度过了初始阶段的幸运儿,工作后的3~6个月,通常是试用期,也是这段关系的关键期:在初识彼此后,双方需要明确关系、深入发展,而后续是否“转正”,宣告了本次相亲的成败。

试用期有点类似于婚前同居,虽然性质不同,但形式已无两异。像在有些公司,试用期和正式员工,仅仅只存在年假的差别。试用期也是故事最多的阶段,比如,想方设法蒙混过关是一种情形,就像是婚前对年龄、出身、经济状况等隐瞒不实。而新人单纯,往往成为弱势一方,于是“职场指南”类的讯息里,不乏如何避免被坑的经验之谈。

上面这类情形暂且不论。只假设双方都具备诚信基础,那么在此期间,是什么在影响这段关系的走向,是什么在决定关系中的幸福感呢?

这个时候,熟悉了公司环境,调整了预期,并且工作难度也不会太大。可能已经跟直接上级有过几次正式的工作汇报,也跟同事们聚过几次餐,公司里的人际风格,逐渐鲜明起来。这个时候,团队的人际氛围所带来的感受,决定了这段职场关系的质量:上级的领导风格如何?权威层级相处模式如何?跟同事的日常如何?

这个阶段的不适应,通常集中于人际模式。对于从前撞见老师便躲着走的人,现在每日面对领导,可能会倍感别扭;倾向于特立独行的人,对于中午饭是“一个人吃”还是“跟大家吃”,纠结不已;那些重视关系、倾向融合的人,在人际距离明显的团队里,显然会感觉到孤独和被排斥;而一个社交恐惧的人,如果掉进嘻哈打闹成一片的团队,则又是另一幕惨剧……

这婚,不是结给一个人,是结给一个团队。

实际的融入,除了跟团队已有基因的吻合度,也离不开个人适应环境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对关系越是敏感,或者工作内容跟关系越是相关,那么融入情况便也越重要。

为了这件事,HR也是煞费苦心。相信很多新人都体验过入职欢迎会、新人联谊会,可能还被拉到郊外、进行过几次“素质拓展”——这些本质都是团体活动,目标是调谐团体关系。

总之,如果此阶段在工作里产生了耗竭感,往往不是工作内容造成的,而是工作里的关系造成的。能不能建立彼此信任、有安全感的关系,是关系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当有关于工作的纠结发生在这里,很可能冲突的主要战场,涉及的是职场人际。

3

婚姻有个魔咒,叫“7年之痒”,换算到工作这边,也有类似的“痒”。

这个时候,新人早已顺利融入团队,从学徒变成了熟练工,对个人负责的板块游刃有余,对公司业务、老板喜好、职级发展也都有了足够全面的了解。眼下的问题便成了:之后如何发展,何去何从。

如果说转正是确定了婚姻关系,明确了“在一起”,那么决定婚姻质量的,现在成了对于工作内容本身的体验:它是让人无精打采,还是振奋人心?它是让人感觉枯竭,还是焕发活力?它是让人停滞,还是让人成长?

譬如,有些人在工作里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工作内容的难度,跟自己的能力水平相近;或稍稍再难一点,但通过练习可以掌握并强化;整体而言,有奖励,有成就,有递进,像是设计合理的游戏关卡,让人乐在其中。工作不仅不是苦役,反而有可能令人“忘我”——这便是具备“适度挑战性”的工作,就像总能从爱人身上,不断挖掘到新的惊喜。对于享受激情婚姻的人而言,这应该算是幸福的典范。

也就难怪很多招聘广告,都不约而同把“工作内容有挑战性”当做卖点。但进一步的问题也来了:这挑战性是否“可持续”?这关系能保鲜多长时间?

现实中常见的情况是,一开始确实有挑战,让人带着成就感工作过一段时日,但随着业务熟练起来,现有的关卡快闯完了,新鲜有趣的关卡又发明不出来。适配度开始降低,工作内容越来越失去挑战,越来越不满足胃口。就像是通关之后的游戏,就算再有情怀,一再重玩也难免乏味。于是“是去是留”的考虑,也便随之萌芽。

在员工这边,实际的选择并不容易。没有了挑战固然乏味,但这段已然熟悉的关系本身,却又带来“安全感”——留下来,考验的是耐性,是对这段关系重新恢复的信心;走出去,需要的是勇气,是重新开始一段新关系的顾虑。

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惧。

而在公司这边,如何安排工作任务,如何设计回报体系,职业上升路径是否可期,公司业务空间是否足具……这些因素都决定着,到底这段关系能不能经得起“7年之痒”的检验,能不能经得起下一个、再下一个“7年之痒”的检验。

自然,实际的情况因人而异,因公司和行业性质而异。就像有人喜欢“有激情的婚姻”,也有人喜欢“细水长流的温情”,有人受不了婚后的冷却,有人倒也习惯了无性的婚姻。关键在于,当前工作所带来的“感觉”和“体验”,跟此阶段的愿望是不是适配。

况且,不是每个人都会“痒”,更不是痒了就非得变。我有一个挚友,本科毕业后就留在高校任教,这一痒就是十五年,倒也没什么动静。最终在闲暇之余,发挥特长,自学设计,去某创业团队谋了份差事。这一招很是两全,算是以“出轨”的方式,完美地释放了多余的精力。

解决方案总是各有不同的。重点在于,当曾经的可乐冒完了泡,失去了唇齿的刺激,也不再提神醒脑,该如何调谐自己,与新的局面达成一致。无论是选择重建,或是选择重启,重点都不仅在于清楚自己“选择了什么”,也在于清楚自己“放弃了什么”。

4

上文所描述的光景,还算得上是“有爱的婚姻”,尤其适用于大型企事业单位、适用于倡导“以公司为家”的企业文化。而反过来,在某些行业,在通过频频跳槽实现升值的大背景里,有些人竟渐渐地把这做成了一桩桩“买卖婚”:卖我两年命,买一轮跳槽加薪的机会。

于是,离婚再婚最常见,从一而终才反常。甚至有人认为再婚的次数,直接反应了视野的广度。当然,情况并非如此极端,也并非每个人都这般剑走偏锋。只是在以升值为首要目的、为跳槽而跳槽的背后,未免添了些薄情的味道。

既然有这类“要婚不要爱”的现实主义者,自然也便有“要爱不要婚”的理想主义者。

工作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婚姻可能是爱情的坟墓,浪漫与现实难两存。故此,便有了一个角色,叫做“自由职业者”,来妥协这个问题。

但凡在工作的限制和自由的热爱间徘徊过的人,恐怕都多少对这个角色有过憧憬。只是在这浪漫色彩之下,却又幽幽弥漫着“不确定”的恐惧:该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这段爱情能撑多久?下一段爱情又在哪里?——这时才发现,工作的时间表虽然是限制,却也恰恰是这个限制,给人提供了框架,提供了指引,提供了“确定”。

这是“自由度”与“确定感”的对决:是当个安全的“不自由上班族”,还是当个不太安全的“自由职业者”呢?还真是个难题,怪不得有人纠结至深,难以抉择。

于是越来越多的招聘广告,又开始对工作的自由度加以强调,可能是意图打造一个“自由的工作者”形象,来一定程度解决这个难题吧。

5

到此为止,所讨论的关于工作的种种“不幸”和转机,都暗含了婚姻平等的前提。但更真实的情况却是,婚姻里的不平等,是始终存在的: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员工从一开始就失去了表态的权力,只有“被安排”的宿命,就如同前段时间的网易员工“病重被辞退”事件,多少所反映出的问题。

实际情况往往更间接、也更复杂。曾经听某位高层,说公司管理,有句话印象深刻:“有时候,公司里的‘混乱’,是特意制造的。”

经历过企业内部动荡的人,该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已经不仅仅是说,某个员工的去留是“被领导决定”;实际上,员工可能连这一重被特别关注的“待遇”都没有,仅仅只能处于重重利害关系里,在一系列连锁反应之后,被动地接受链条最末端的结局。

这种最为不幸的婚姻,已经超纲,就只好交给“公斗”剧去演绎吧。


予一念


个人观点:就目前我的工作经历看,我觉得难在个人能力上。

同事、领导、人际关系,这三点,在我所入职过的公司部门里,都相对比较简单。

一方面跟工作本身有关,工作里大家都很忙,公司也没有加班费,所以大家就尽量上班时间处理完所有事情。下班后,尽量不打扰彼此的休息时间,所以大家也没空勾心斗角。

另一方面跟我们这个部门的薪资结构有关,大家都是入职时谈好的固定工资,不存在谁的业绩多少每个月奖金高低,大家之间没有什么利益纠结。

至于年末的奖金,就要看我们部门的全体成员任务完成情况了,分到每个人头上,或许有差别,但是也没差别到别人眼红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我所入职的公司部门大家关系都还不错,能力范围内,大家互帮互助。

就如上面所提到的,因为全年奖金跟任务完成情况相关,所以能力就特别重要了。

1、要在时间节点内,尽可能让合作方配合你完成任务—沟通能力;

2、要及时保质保量的完成领导交代的工作—执行能力;

3、要跟同事协作完成同一个任务—协作能力;

4、要让合作方心甘情愿接受最终结果—平衡能力;

这些能力都是我感觉迫切需要提升的能力,或许由于我倾向把时间用来提升自己吧,所以我潜意识中总会选择简单的人际关系环境。

因为我一直认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对自己其实是一种严重的内耗,打个比喻就是,我在前面冲锋陷阵,还要分出精力时刻注意后方的刀子,不不不,这种环境我是拒绝的。


职场成本兔


第一:确定各自身份岗位及责任,明确上下级关系和所属关系!第二:直接领导者管理统御下属有方,目标一致,执行力坚决!第三:团队核心人员专业知识出众,合作意识强!


清风1568611


如果你问的是:“做好”工作难在哪里?

那回答就是,首先,当然是工作能力!

做好你的工作,来源于勤奋的执行和勤奋的思考,如果依然做不好,那就是能力不足。需要去提升工作能力。而工作能力又要依据不同的职业岗位需求,除了经验和技能知识,也有可能包括:同事之间的合作,同领导之间的配合与沟通。这都是工作中“情商”部分的能力,也不能忽视,毕竟如果你的工作是需要“团队协作”才能起作用的,那“人”这个因素就对“做好”工作起到了很大作用。而如果是“单打独斗”模式比较多的工作,那你在前期,更是要提高自己基础的“工作技能”,让自己先成为“一面旗帜”立于职场中。

如果你问的意思是指“如何混好职场”?

那从字面上能感觉到,也许你的工作能力不温不火,也没有过多需要提升的空间,就是照例行事。那你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如何在在职场中能舒舒服服安度一生。那你就注重“人”吧。《安家》里面,不就有两年不开单,但是也没有被男老板和同事挤兑的“吉祥物”吗?虽然电视剧会夸张,但是现实职场中也不乏毫无职业技能或者业绩平平,但任能在职场长期生存的人。那这部分职员,他们与“人”的关系(比如领导同事等),一定不会太差。

提问题有时候,也是在寻找一种答案,问问你自己提问的时候,其实心里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就去寻找什么样的答案。

如果你希望两边都占!那恭喜你。你一定会做好工作的,因为你已经知道了解决难题,不能只用“一边手”。但是注意“左手和右手也是有侧重的,不是两只手都用来拿筷子和写字,所以一般情况下其中一只手承担的任务会更多”。所以,也要分清楚主次!



十亿咖


人际关系很重要


小光头0


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是一个点可以说的清楚的,能力是基本要求,其他的要综合来看。


尚你美觅韵


综合来讲工作还是难在个人能力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