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目中的歷史電視劇神劇是什麼,為什麼?

梅益冬


我心目中最好的電視劇,是《走向共和》。

中國最好的歷史劇導演,非張黎莫屬。

目前網上公認的最好的五部歷史類電視劇是《大秦帝國》、《大明王朝》、《雍正王朝》、《貞觀長歌》和《走向共和》。其中,《大明王朝》和《走向共和》是張黎導演的。

即使是虛構成分較多的電視劇中,張黎導演《錦衣衛》《人間正道是滄桑》《少帥》等精品。

之所以專門拿出《走向共和》來說,主要是因為這部電視劇幾乎是開創了世紀之初歷史劇大潮的先河。

生活在2019年的我們,很難理解21世紀初歷史話題有多麼火爆。現在我們看到的絕大多數優秀電視劇,都是誕生於2001年到2005年,2005年之後,幾乎再也見不到優秀歷史劇了。也許,是觀眾們口味更叼了,也許是中國的電視劇導演和演員江郎才盡了,也許是,娛樂圈認為的熱門歷史話題都已經拍完了。

最近幾年的歷史片,要麼就是抗戰神劇,要麼就是瑪麗蘇古裝劇,要麼乾脆就是各種虛構架空的改編劇。除了《琅琊榜》等少數精品,都是些什麼玩意!

言歸正傳,《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好處有這些:

1,《走向共和》在歷史劇雲集的世紀之初,絕對能夠傲視群芳。

《走向共和》講述的是,甲午戰爭到張勳復辟期間12年的清末民國曆史,這一段歷史,對近代中國來說至關重要,但是很少人有勇氣挑戰。這部劇成功以慈禧、李鴻章、袁世凱和孫中山四大主角給你講述了完整的清朝滅亡民國興起的歷史。

在當時,二月河的康熙雍正乾隆三部電視劇打著歷史正劇的旗號夾帶私貨,引發熱潮,除了1997年的《雍正王朝》有點意思,另外兩個幾乎全是胡說八道。雍正王朝裡面的鄔斯道是最大敗筆,好像一個人神機妙算就能改變歷史一樣。

2005年的《江山風雨情》,講述了崇禎末年的悲情故事,王剛演的王承恩讓人第一次認識到太監的良心。不過,給皇太極和范文程的洗白,太不要臉了。


2,《走向共和》中出現了太多經典臺詞,至今震撼人心。

載灃“我大清自有國情在此!”(拒絕改革)

袁世凱“背叛一個人和背叛自己的政治道德是兩回事,咱們搞的是政治,跟老百姓的道德那是兩碼事,那些個俗人的道德觀念,何足論哉。在政治圈子裡,就沒有個人道德,團體的利益高於一切,對咱們來說,就是國家利益。”(談戊戌告密)

辜鴻銘“愛國主義是惡棍的最後避難所,換言之,假愛國主義之旗號,惡棍們就可肆素無忌憚了。”(談東南互保)

李鴻章“身懷利器,殺心自起……讓若有了生殺之權,就嗜殺無忌,有了行政之權就作威作福,有了度支之權就為己斂財。甚至有一點小小的權力,比如說縣衙的差役,收稅的小吏,官員的隨從,如果把權力都用的無所不用其極,那真的是國將不國啊”

這些臺詞,太多融入了製作團隊對政治和歷史的理解,太多話深刻到掏心窩子,太多話聽了扎耳朵。


3,《走向共和》第一次讓我們不再臉譜化認識歷史人物。

慈禧,是一個賣國求榮的老妖婆嗎?看完這部劇,你才知道他也許只是一個善於弄權樂於享受的老太太;

李鴻章,是一個貪汙腐敗的背鍋俠嗎?看完這部劇,你才知道他也許是本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卻最終被個人勢力綁架,甚至凌駕在國家利益至上的權臣。

袁世凱,是一個熱衷權力鬥爭的舊官僚獨裁者嗎?看完這部劇,你才知道他也許從投筆從戎以身許國的熱血青年,變成一個推動改革進步的權臣,而稱帝,也許只是受不了誘惑罷了。

康有為,是一個推動改革運動的孤膽英雄嗎?看完這部劇,你才知道康有為的改革措施不切實際,反倒在海外的招搖撞騙很有成就,至於最後擁護張勳復辟,更是厚顏無恥。

比較敗筆的是孫中山,這是整部劇中最臉譜化的人物。

4,《走向共和》巧妙處理了一些歷史懸案,看起來更有味道。

近代最有名的懸案比如光緒之死案,衣帶詔和譚嗣同詩句案,在這部劇中都有很好的展現。

講到光緒之死時,讓光緒高高興興聽著登基的樂曲,忽然摔倒死掉,隆裕皇后、慈禧太后、李蓮英甚至袁世凱,都有殺人嫌疑,但都不像。給人無盡的想象和猜測。

講到譚嗣同詩句和衣帶詔,一方面表現出康有為振振有詞煞有介事的“忠臣良將”風範,一方面找人當眾揭穿他。人們看到的歷史,不知一面而是多面。

張振武之死,明確就是袁世凱的謀略,一方面除掉異己分子,一方面讓黎元洪身敗名裂。宋教仁之死,也是平靜敘述死亡過程和各方反應,各方都是自說自話,沒有把兇手的帽子直接扣在誰的頭上。趙秉鈞之死,稀裡糊塗,也符合歷史真實。

這大概時最巧妙還原歷史真實的處理方式了,誰是誰非任你評價。

5,《走向共和》的眾多演員,在相貌上神還原歷史人物。

這個不必說了,網上對比資料特別多。

如果《走向共和》真的有缺點的話,那就是一些及其巧妙的戲說,被人誤解為是真實的歷史了。


歷史知事


不朽的猴王,我心裡的神劇,永遠的86版《西遊記》

我最喜歡的一部電視劇,也是我心中的神劇絕對當屬86版《西遊記》。我出生在86年的農村,沒有趕上神劇首播時候的盛況,當然即使早出生幾年也不可能趕上,因為那時的農村沒有電,更不用體電視機了。現在在我的記憶裡已經無法描述第一次看86版《西遊記》的場景了,因為它被重播次數超過3000多次,每次追劇總是激情澎湃,看了很多次,我的第一次當然早已灰飛煙滅。 喜歡西遊記,就是喜歡它的本身神話傳說題材。傲來國花果山一塊頑石,汲取天地精華,歷經幾百載,最終孕育出了明靈石猴王~齊天大聖。猴王歷經苦難,拜須菩提為師後學的七十二變,成就通天本領。後玉帝玉帝招安不成,被猴王大鬧天宮,最終還是如來佛祖見出面將大聖鎮壓於五指山下。歷經風雨五百年,終被唐僧所救,師徒二人踏上了取經的路途。隨著豬八戒、沙悟淨的加入,師徒四人一路破除艱難,除掉各種妖怪,最終成功到達西天,完成取經任務。劇中把人神話,將現實中不敢與說你的題材內容幻化成神生的角色。不知道吳承恩寫西遊記的時候是否內心就有一隻猴王,假這隻猴子來達到翻山倒海,扭轉乾坤。

喜歡西遊記,喜歡老一輩藝術家的無私奉獻,滿滿的職業道德。86版《西遊記》由楊潔老藝術家指導,由六小齡童、徐少華、馬德華、閆懷禮等老藝術家主演,82年成立劇組,幾乎走遍全國省市自治區,併到泰國取景拍攝,開創了電視劇國外拍攝的先河。《西遊記》在1986年春節一經播出,老少皆宜,轟動全國,六小齡童用他精湛的表演演繹的孫悟空,幾乎成了觀眾心中的一個定式,百看不厭,成為一部公認的無法超越的經典,當年劇中的演員也都成了人們心中永恆的偶像。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天不怕地不怕、可以踏平無數坎坷的猴王之夢。

喜歡西遊記,喜歡西遊記得團隊組成。看完西遊記都知道唐僧無能確有領導力,猴王萬能卻到處惹事生非,豬八戒懶惰保守,沙悟淨踏實肯幹。我們無法穿越到過去,不知道《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是否研究過團隊精神,這個團隊組合在現在社會中也是最堅固,最有創造力的組合。曾在一本國外著作上看到了類似西遊記團隊的例子,該書提出一個優秀的團隊應該具有四種人,分別是:貓頭鷹、兔子、烏龜、松鼠。其中貓頭鷹起著領導的作用,像唐僧;兔子是不拘一格的創新者,像孫猴子;烏龜是保守的反對者,像豬八戒;松鼠是注意細節的實幹者,像沙僧。吳承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給我們組織好了這麼一個團隊,而現在只需要我們去發掘需要的人,鐵三角的組合,無往不利,距離成功不會遙遠。

《西遊記》是國產電視劇的精品,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神劇”。這部電視劇給一代又一代人帶去童年歡樂,最終沉澱成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西遊記》代表著那個生機勃勃、踏平坎坷的純真年代。


光影似流年


《抗日奇俠》,這裡人物各個都是高手,牛逼的狠,可以說上天入地,無所不能,手撕人,力大無比,比力王還兇殘。打小日本都是很輕鬆,如踩螞蟻感覺,特別是日本人那多機槍,都是打不著他們,不可能日本武士是水貨,我笑慘!還有那些人體質強不得了,中子彈 還可以爬起來再殺幾個鬼子,就連小日本都怕,殺不死哦!都怕啊!日本人說,子彈不行,我用刀撒,連砍幾刀,還是幹不翻這幾位英雄。

一段情節中,一個女英雄好像被日本人調戲後,那個女英雄最後用連弩公把日本人射翻完,太牛逼!

到最後實在不行,還是有幾位英雄獻身。


IMAX028


武林外傳我個人比較喜歡 在我們95後的童年時期 一部給我印象比較深刻的電視劇 我記得那個時候這部電視劇每個臺輪流播放我們當時吃飯的時候必看的電視劇情節搞笑而且不存在一點,就是你中間不看了追不上武林外傳是一個個小故事組成的,這點就是比較適合我們那樣那種小孩,因為家長給看電視的時間也不是很多我認為他是我們當年的一個神劇,我個人比較喜歡 相信和有許多和我有一樣體會的人


阿湯的歷史世界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給大家看一條新華社的國際新聞:《泰國國家電視臺將重播1994年版》!

94版三國演義長達84集,除了播出後引起全國萬人空巷的效果之外,本片還走出海外,在日本、泰國多次播出,深受全球觀眾的喜愛。

《三國演義》殺青後,泰國就派人過來跟任大惠接洽。任大惠要價一集6000美元,泰方討論了一會兒說:可以,任先生什麼時候給片子?

日本來談購片的時候說片子不錯,但言外之意是太長了。任大惠說,不管你們最後刪減成多少集,必須84集一塊買。最終1.5萬美元一集賣到日本,三年播兩次。到了三年期的時候,日方又給任大惠打電話說,“任先生,我們想播第三遍。”問還要加多少版權費?

這部電視劇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論是演職人員的敬業程度,還是劇本道具的仔細程度幾乎讓後來者無法超越。


要說《三國演義》有多優秀,這個話題我們先得從中國電視史聊起。

電視和電視劇在中國的發展起源於1958年,雖然起步較早,但是當時受制於經濟和技術,只是少量人可以觀看電視。

直到了改革開放後,電視走進千家萬戶,1981年,王扶林導演的9集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開中國大陸電視連續劇之先河。隨後電視和電視劇迎來了一波大發展。整個八十年代的電視熒屏可以說精品不斷,83年的《霍元甲》,85年的《上海灘》、《濟公》,86年的《西遊記》,87年的《紅樓夢》都引發集體準時準點觀看電視劇的效應。

到了90年代,央視當時決定拍攝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這是自建國以來中國自主拍攝的首部長篇劇集,在經過多位編劇的辛苦整理,最後花費兩年時間準備的文學劇本依然長達84集。


而且《三國演義》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動用人力物力最多、投資最大的一部連續劇。以史為鑑就拿劇組中的幾個逸事舉例說明,為何這部影片是神作!

1、《三國演義》當時投資多達1.7億元,如果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基本上在30億上下,可以說是大手筆,大投資。而這些巨大的經費,基本上都被用到了電視劇本身。

在這1.7億的經費中,劇組在涿州搭建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兩個攝影棚,每個棚的面積為1200平方米,兩棚共耗資約4000萬元;劇組在無錫還建造了“三國城”共耗資2000萬元;在涿州修建的漢城牆”、“街道”、“銅雀臺”約耗資3000萬元;在拍攝完三國後,涿州和無錫的兩大影視基地此後仍在為各影視劇組服務。

而三國演義為了龐大的演員群體共製作服裝1000餘種、3萬多套,耗資約500萬元;道具近7萬餘件,耗資約700萬元;

上面這些加起來就已經1億多元了,剩下的7000萬元直接投入電視劇的拍攝。

2、根據《三國演義》總製片人任大惠介紹,的平均酬金是150塊錢一集,工作人員最高一檔工資一集225塊錢,鮑國安、唐國強、任大惠,王扶林以及各個導演、製片主任算第一檔。製片人任大惠算了一筆賬,7950萬元大部分都是花在了服裝、道具、置景上。

唐國強更是笑稱:“我們人人都是二百五(每集片酬只有250元左右)。”為了拍片,許多人一二年沒回家。一位新加坡導演曾考察過《三國演義》劇組,他感慨萬千地說:“你們真正是在為中華民族拍戲!”

3、《三國演義》一共有5個劇組,光是包車就120輛。五個劇組還曾輾轉包括河北、內蒙古、四川、寧夏、甘肅、青海、西藏、江蘇、湖北、雲南等在內的十餘個省、市、自治區取景。就為了真實的場景。

4、有6位專家分別為演員授課,內容包括三國的時代背景、漢代禮儀、漢代風俗、古代戰爭與陣法、古典名著的改編等。

5、劇組動用了規模空前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僅動用群眾演員一項就達到了40餘萬人次。

其中,1992年6月拍攝的“官渡之戰”,便動用瞭解放軍一個師的兵力,近2萬人次的兵力和價值40萬元的道具裝備;

拍攝“火燒赤壁”時,劇組動用了9臺攝像機和1架直升機,分別從水、陸、空三個方向同時拍攝,動用船隻72艘,大火燒掉50多車木柴,20多噸汽、柴油,一共用了2500個群眾演員,“都是解放軍戰士,要求他們都穿黑色鞋子,不能朝天看,不能嬉戲打鬧等。”

6、演員敬業。諸葛亮借東風拍攝於1994年初的隆冬時節,扮演諸葛亮的唐國強卻必須披著單薄的道衣,光腳散發,飄然而行。兩天的拍攝結束,他的雙腳已經凍得又紅又腫了。

在河北拍“關羽之死”時零下39度的嚴寒,連機器偶爾都凍得不轉了,但是陸樹銘身著戰袍,在雪地裡足足跪了20多分鐘。劇組殺青時,陸樹銘說:“三年啊,如今讓我一下子放下這把青龍偃月刀,脫下這身關公服,真捨不得,多想再演一遍。”

飾演董卓的裡坡老師本身1米8的大個子,體重80多公斤,但是導演還嫌他不夠胖,於是三伏天還要給他帶著沉重的頭套,裡外三層衣服外,還得在肚子上捂上一條大棉被。

鮑國安老師在扮演曹操前後,甚至都發表了多篇相關論文……

……

二十五年過去了,後來拍攝的多部三國相關的影視劇層出不窮,但是能在質量上超過94版《三國演義》的影片至今也沒有看到,如今這部影片現在又要在泰國重播,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以史為鑑在寫三國相關文章和問答的時候,也是首選94版三國電視劇作為配圖,可以說這部電視劇中的人物完美符合讀者對於小說《三國演義》的認知,在曹操、諸葛亮、關羽等核心人物形象上,至今沒有看到有哪部影視劇的角色可以超越他們。

豆瓣上只有五萬餘人評價,而9.3的評價我認為還是低了,應該在9.5分以上才對,不知道各位讀者認同否?

我是以史為鑑,每天都有靠譜的歷史故事,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最近看《長安十二時辰》,越發覺得有些那部神劇的樣子,雖無七八分相似,也有一二分的內核。倒是世事皆如棋局,萬事萬物都新,可偏就命運要翻雲覆雨,權謀之術,也不過如此罷了。

超七萬人看過的歷史劇,獲評9.7分的國產第一劇《大明王朝1566》可當神劇一詞?

貪官與清官之說

《大明王朝1566》整個故事以“倒嚴”為主線,講述的是嘉靖在位最後五年的故事,展示了嘉靖明朝一代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故事的梗概似乎很好理解,也就是太極兩端,奸臣嚴嵩(倪大紅 飾)與清官海瑞(黃志忠 飾)之間的博弈,其中還穿插著海瑞不懼強權,敢於向腐朽封建的皇權發起挑戰之戲。

貪官與清官的宿命之說,向來是古代朝廷最津津樂道的故事,在《大明王朝1566》中,講得是如此的精細與讓人著迷。

清官之流“海瑞”就像是一把利劍,勇敢而徹底地去揭露封建社會的荒唐與黑暗,在長久的歷史長河中,歷朝歷代似乎有忠臣便有奸黨,有清流便有濁流。貪官與清官,到底誰對百姓有用?還是要借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一段經典的辯論來剖析。

當日,和珅帶著酒與紀曉嵐在獄中一論,和珅先對紀曉嵐說,

和:行行行,君忠我奸,君廉我貪,君善我惡,行了吧?天下清名被你佔光,天下惡名被我佔光,既然如斯,你我還不當飲上一杯嗎?

而紀曉嵐飲酒之後卻反問和大人關於燕城府其大小官吏將賑災糧食換成了麩料發放給災民一事。

和珅以倍感欣慰來回答,解釋說這一斤糧食可以換三斤麩料(牲畜吃的),這也就象徵著,原來只能救一個人的食糧,現在可以救活三個人,還連續發問

即將餓逝世的人,已經不是人了,那就是牲畜!快餓逝世的時候,還管你什麼麩糠呀,那是好東西!草根,樹皮,土壤,均可以吃!你是一介書生,你只會坐在書齋裡讀讀聖賢書、罵罵當朝者而已!你見過吃觀音土活活脹逝世的人沒有?你見過千里平原,所有樹木的樹皮都全體被啃光的情景嗎?這換孩子吃呀,那就是鍋裡的一堆肉!

一時間,鐵齒銅牙紀曉嵐也啞口無言。

和珅知道,不管朝廷撥下多少賑災食糧,永遠也不夠,這官字兩個口,只先餵飽了上面那個口,才能去喂下面一個,所以他允許下面人貪,因為只有他們貪夠了,餵飽了,才會有人賣命。

《大明王朝1566》在清官與貪官的敘述上不如這場辯論來的直白,而是將這個道理隱藏在整個劇情之中,雖整個故事以“倒嚴”為主線,其核心劇情,也就是“改稻為桑”的國策是如何施行,到最後又是如何失敗的,這樣的挫折雖然沒能扳倒嚴黨,但後加上“血經”一戰,嚴黨已苟延殘喘。可嚴黨的倒塌,並沒有讓國家變得富強,百姓變得富有,天下依舊民不聊生,國庫依舊虧空,百官依舊如履薄冰。

貪官與清官,到底誰對百姓有用,實則無解,清官如鳳毛麟角,貪官如黃河之沙。在我看來,揭示的也就是,海瑞口中的正道,理想社會,要想落到實處,還得仰仗別的人才可,而別的人斷不可能如他一般,最後落的還是一地雞毛的結局,他想要的體制改革,實際盤根錯雜。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大明王朝1566》最大的優點在於,將皇帝融進了清官與貪官的辯論賽之中,這是在其他歷史劇中很少有的現象,權謀一術,雖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實際上很少有人能夠把它描繪得淋漓盡致。

皇帝朱厚熜(陳寶國 飾)練道修玄二十載,不曾上朝,卻始終把控著大明朝的軍政、經濟大權,維持住朝堂穩定的原因就在於,“他的道”,劇中有一段經典的臺詞就是在闡述這樣的道。

所謂江山是名江山而非實指江山,古人稱長江為江,黃河為河,長江水清,黃河水濁,長江在流,黃河也在流,長江之水灌溉了兩岸數省之田地,黃河之水也灌溉了數省兩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濁而偏廢。

這也就是說,在他的心中,清官之流需要存在,貪官一派也需要存在。每個人所做的事情,都是又自己所處的位置所決定的,嚴嵩的位置,決定了其黨羽密佈,他的位置也決定了自己將成為皇帝的臂膀,成為皇室一族的隱形利益代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國庫虧空的事,不可能從天子口中挖吃食,那就只能從百姓口中拿窩窩頭。

但搜刮民脂民膏的事,當然不會是皇帝去做,清官就更不可能了,在這一層面上來說,皇帝與貪官是一脈相承,站在同一個利益場上的。但大多數的清官看不到這一層,海瑞也看不到,他們以為只要絆倒了嚴黨,這個國家就可以好起來,殊不知,皇室利益與百姓利益才是導致所有一切的根源。


嘉靖並不是明朝皇帝一人,他的背後是隱喻了中國歷史的千百帝王鬼影。封建制度的制度性肌理被描述得細緻入微,在中國那麼多歷史劇裡,只有它把封建皇權的原罪精緻地描繪出來;在中國那麼多寫腐敗的劇中,也只有它把病人的病因寫得清清楚楚,實乃神劇也。


四月辣椒


大唐反恐二十四小時---《長安十二時辰》自上線以來,討論熱度持續高漲,劇中錯綜複雜的人物線,故事線讓人越看越上頭。


在這麼多的歷史劇中,我覺得它絕對有實力稱得上是神劇的,這部劇製作精良,它最吸引我的一點就是劇中有很多有趣的歷史梗,在這些有趣的歷史梗中,你會體會到劇組的用心與細緻。


先簡單梳理一下這部劇的大背景

時間點: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

此時開元盛世結束,唐玄宗想無為而治,讓政李林甫(劇中右相林九郎),退居幕後,寵幸楊玉環(劇中嚴太真)。

第一集報時“巳正”(9:00-10:59)註釋是“大荒落”,“萬物熾盛大出,豁然而落,古云大荒落”。萬物進入極勝,然後突然間轉弱的時間,影射大唐開始由盛轉衰。

劇中隱藏的歷史梗

1

李泌是靖安斯司丞,在穿著方面,他總是披著一件道袍,因為他還修過道。李泌歷經四朝,對於歸隱修道這一項目可是三進三出,頗為熟悉。


自幼聰明得他,深得唐玄宗賞識,讓其進入翰林,為東宮屬官,後遭宰相楊國忠記恨,歸隱名山修道去了;(第一次)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即位靈武,召李泌參謀軍事,被權宦李輔國誣陷,再次隱居衡嶽修道;(第二次)


唐代宗即位後,召為翰林學士,卻遭宰相元載排擠,又歸隱修道去了。(第三次)


好慘一男的!!

但李泌是真正獨善其身和兼濟天下的人,被排擠不自怨自艾,心懷天下,何時需要他,他便會毫不猶豫挺身而出。


2

姚汝能是個兼職小說家,他平時會偷偷寫點東西,然後在黑市上刊印。



在劇中有一集講到姚汝能覺得張小敬這個人有意思,想把他寫進小說裡。歷史上,姚汝能的書了真的出現了張小敬這個人物。


《安祿山事蹟》,署名是華陰尉姚汝能

,書中講述到天寶十年,楊國忠出行,突被一群軍隊圍起來,楊國忠斥責他們是不是要學安祿山造反,軍人們說:“你是逆賊,還說誰?”,騎士張小敬先把楊國忠射下馬,然後割下他的頭顱,割害他的屍體。

3

唐代愛豆許鶴子的出場堪比現在的偶像演唱會現場,而這人在歷史上實為唐代著名宮廷歌手許和子,劇中許鶴子的裝扮頭飾也參照了唐朝彩繪女舞俑的形象去打造。


4

封大倫請元載幫忙辦事時拿出的“郎官清”,是上品好酒,《唐國曆補》裡有寫到:“酒則有……京城之西市腔,蝦蟆陵、郎官清、阿婆清。”劇中可看出酒的顏色是青綠色的,是唐代好酒的一種標誌,白居易的詩文裡面也曾寫過“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唐宋皆有這一種酒。



5

唐代實行與“均田制”配合執行的“租庸調製”賦稅制度。

“租”--用了國家的田,就得給國家上繳租金。

“庸”—如果不想服役的話,可以用“調”,既絹、者布等來抵,這樣“以調代役”的做法叫做“庸”

均分田產,按人頭繳納田租,服徭役、繳納布帛。這個制度在初行時因為均田和準確的人口登記,效果立竿見影,促進了大唐前期的繁榮昌盛。


到了中期,人口登記與實際不符,土地兼併也大量存在,田已經不均了,人死了田還在,稅還要繼續繳納,虧空的稅強加在繼承的人的身上,因為稅負過重,有些人就選擇棄田逃走。


“我唐一半子民,都深受當前稅制之苦,不得不脫田逃籍,遊浪四方”劇中太子與李泌的這一番對話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


從一件衣服,一個行為,一壺酒,一句話等等細節就能從中探索出其中隱藏的歷史淵源,可見製作團隊對這部劇的用心,好劇值得更多的人去品味,真心推薦大家去看看。


郭兒


我心中的歷史神劇是李幼斌版的《亮劍》,該劇講述了革命軍人李雲龍抗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歷史時期,軍人本色始終不改的故事。

此劇可稱之為抗日戰爭的經典,當時這部電視劇剛出來的時候我自己看了不下10遍。直到現在我有時間還會找出來回味一下。此劇除了後面的幾集比較平庸之外,其它的都是越看越想看,越看越激動,恨不得自己也置身其中,加入抗日戰爭的隊伍中,為抗日戰爭出一份力。後面雖然還出了幾部只是更換了演只的《亮劍》,但個人感覺還不及李幼斌版的《亮劍》一半那麼精彩,並竟經典不是那麼好超越的。

李幼斌版的《亮劍》中我最喜歡的角色就是李雲龍,其就是典型有性格又有能力的人。而李幼斌的演技可以說是完美解議了李雲龍的這個角色。

這個部電視劇中讓我感受最深,最經典難忘的有兩個劇情,其一就是李雲龍的第一任老婆被鬼子抓去平安城,李雲龍沒有命令帶兵攻打平安城的劇情。攻城時鬼子以其老婆要挾,要求停戰十五分鐘,而李雲龍深知停戰十五分鐘會給部隊造成多大傷亡,最後李雲龍親自下令開炮。最後城門破開了戰爭結結束了,但其老婆也死於炮彈中。所謂手心手背都肉,而且開炮的命令還是他自己下的,可想而知其內心是多麼的痛苦。

其二是其警衛員和尚被土匪殺害,其沒有親自命令帶兵攻黑雲寨,殺了土匪為和尚報仇。雖然最後李雲龍為和尚報仇了,但這一劇情想想就心痛,和尚這麼好一個兵,沒死於抗日戰爭中,而死於土匪手中,想想就覺得憋屈。


藝術生活阿興


我心中的歷史電視劇神劇是《三國演義》。

從中學起,我就喜歡讀《三國演義》,被書中氣勢磅礴的戰爭、叱吒風雲的人物、詭詐驕逸的權謀所深深震撼。後來,又看了多個版本的《三國演義》,其中尤以張紀中版《新三國》為最。覺得不解渴,再讀《三國志》,回頭再看電視劇《新三國》,看出了更多不同的東西。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時期,天下紛爭,英雄輩出,既是中國從皇權政治到士族政治的分水嶺,又是從秦漢走向盛唐所必須經歷的“陣痛期”。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股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三國時期,群雄並起,縱橫開闔,劉關張桃園結義,義字為先;曹孟德挾天子威,一代梟雄;孫仲謀意氣風發,江東稱王,一時多少豪傑,橫刀立馬、氣吞萬里如虎。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動盪的時代,也為華夏民族留下眾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故事,更為華夏文明增添了多民族交融、多元發展的更多可能。

劉玄德、曹孟德、孫權、袁邵、袁術、劉表……一代代梟雄逐鹿中原,建立千古霸業;

諸葛亮、魯肅、周瑜、荀彧、郭嘉、司馬懿……一位位謀臣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

關羽、張飛、趙子龍、黃蓋、太史慈、張遼……一個個將軍金戈鐵馬,馳騁萬里沙場。

一個個英雄的傳奇,不僅僅寄託著我們“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文化思想,也承載著權謀與詭辯、忠義與奸邪的傳統價值觀,更映射著每一個人心中的英雄夢、武俠夢。


暗盒子


要說國產歷史電視神劇,當屬82--88央視版的《西遊記》、83山東衛視祝延平版的《武松》,94央視版《三國演義》、87央視版《紅樓夢》,這幾部劇可以說至今無人超越。

稱得上是“神劇”的,我認為只少必須俱備如下二個條件:

1、影響力或話題性。這幾部劇播出的時候,可謂萬人空巷,這雖然與當時電視機、電視劇的普及有關,但同時期也有大量電視劇在播出,這幾部劇特別突出,特別是其對後來電視劇的製作、觀眾的審美養成,及至國產電視劇、電影創作的整套規範動作,產生的影響力之大、之深、之久,是其它電視劇遠遠不及的。

近幾年歷史正劇少,多為也宮鬥劇,實際上談不上是歷史劇,其中有少數劇播出的時候,引起了巨大的話題,影響的面看上去也很廣,但都是一陣風,因為所謂話題,多是製作公司運作的結果,而不是觀眾自發形成的。如《琅琊榜》《甄嬛傳》之類,走得是流量、娛樂的路子,價值觀、主題淺薄,終究是曇花一現。這其中只有1998年的《還珠格格》影響力最大,但因其質量比不過上述幾部劇,所以算不得神劇。

2、製作質量的經典性。影響電視劇質量的因素太多了,故事線、人物、道具、節奏、戲劇衝突、價值觀等,無一不影響著電視劇製作的質量,這幾部劇因為有小說作底子,故事線豐富、節奏安排合理,同時人物形象豐滿,演員的演技樸實到位,場景有歷史感(那時的道具雖簡單、也沒有多少現代高科技的東西,但顯得真實,不虛華),配樂恰當好處,很多人物形象和音樂已成為經典中的經典,後來拍的幾版都只有模仿的份。

拿老版《三國演義》來說,整個製作體現出了那個時候的最高水平,整部劇構思獨特,情節、節奏安排合理,劇中的人物刻畫、臺詞、美術、歌詞、音樂的創作以及對於歷史氛圍的營造都很統一,呈現出一種滄桑、雄健和悲壯的歷史氛圍,這種風格可以說與三國的時代是相符合的。你看老版三國,人物雖然說著文言+白話,但一點也不會讓人彆扭,你會覺得三國時代就是那個樣子,而沒有人為刻意製造出的痕跡。唐國強演的諸葛亮、鮑國安演的曹操均入木三分,堪稱經典。你看83年山東衛視版的《武松》,你會覺得祝延平就是你心中的武松,他的形象、氣質、武藝、故事,就是你心目中水滸好漢的樣子,其中的景陽岡打虎、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等打戲拍得最為真實,最為經典。其他如《西遊記》中六小齡童扮的孫悟空、《紅樓夢》中陳曉旭扮的林妹妹,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豐滿,成為大家心中不可替代的典型形象。

近十幾年製作質量較好的國產歷史劇有《大明宮詞》《大宋提刑官》《天下糧倉》《康熙王朝》《漢武大帝》《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大宅門 (2001)》 《大秦帝國之裂變 (2009) 》,這些劇的人物塑造得不錯,歷史感也營造得還可以,但放在較長的歷史上看,影響力還是不夠,所以算不得神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