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敬畏生命—————(記明朝瘟疫)


用生命敬畏生命—————(記明朝瘟疫)


如果單說瘟疫的話,明朝應該是所有朝代最多的,不光是史書,就是當時皇帝,官員的記錄都有不少除,除了水災引發的瘟疫,還有痢疾、傷寒、瘧疾,鼠疫也大面積流行。

加之旱災、蝗災、澇災、地震、雪災、匪災,使得明代從開國之初就一直與瘟疫搏鬥。

為此,明朝也留下了“大荒之歲,必有疾疫”八個字的評價。

作為明朝的開國者,朱元璋是個虛心學習,且願意去改革的人。

鑑於每一次瘟疫來襲,民眾死亡無數。

他特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救治,上報瘟疫制度,在洪武年,官員若發現瘟疫不上報,救治措施不到位的,那是要殺頭的。

按理說,有朱元璋這麼一個狠人,明朝的官員在瘟疫救治的效率方面應該是最高效的。

恰恰相反,隨著朱元璋的狠勁兒去了,面對後面的皇帝。

官員就開始打馬虎眼,能避過則避一下。

嘉靖元年(1522)七月己巳,南京暴風雨, 江水湧溢,郊社、陵寢、宮闕、城垣、吻脊、欄楯皆壞,拔樹至萬餘株,大江船隻漂沒甚眾,直隸鳳陽、 揚州、廬州、淮安等府,同日大風雨雹,河水泛溢, 壞官民廬舍樹株,溺死人畜無算……——《武宗實錄卷151》

面對這樣的災情,當時向朝廷上報的官很少,很多官兒覺得這是小事,用不了多久,災情就會過去。

而朝廷因為得不到準確的報告,對當年的水災認識不足,沒有給出足夠的應對措施。

以至於災情不斷的發酵,演變成了瘟疫。

面對瘟疫,當時的官員想著不是上報,而是瘟疫已經發生了,這個時候上報,救治不得力,勢必連烏紗也丟了,不划算。

不如,先壓下來,等瘟疫過後再報。

筆者看到這一幕,不怕諸位笑話殺人的心都有,只可惜不能穿越過去幫忙。

所幸,當時有一個御史勇敢地站了出來。

面對殺人不見血的瘟疫,他脫下了穿在身上的官服,解開了烏紗帽的絲帶,就連掛在腰間腰牌也拿了出來。

義正言辭的說道:“抬頭是烏紗,俯首是黎民。面對芸芸眾生的性命,我不能無動於衷,就算為此丟了烏紗帽,又算得了什麼。”

眾人被這番話所感染,紛紛上奏疫情。

因得到了準確的消息,朝廷迅速給出了反應,各地官員調撥各處錢財糧米賑災,禮部向民間散發藥方,明世宗本人更是親自制《濟疫小飲子方》,“頒下所司,遵用濟民”,並命太醫直接“於朝天宮門外施藥”——《世宗實錄》

然後,朝廷宜移文各該巡撫官,親詣其地,加意撫綏。平民之困於差役者,即與優免;廬舍之淹沒、營堡之燒燬者,官給錢糧以賑濟。仍督所屬官吏,招撫流移,禁革科擾。收養遺棄、撫卹鰥寡孤獨、施藥、 掩埋遺體、為貧困之家贖回妻子等一系列的安撫措施。——《武宗實錄》

畫面到了這兒,怎麼看都是一場皆大歡喜的好事。

百姓受到了災,朝廷上下一心救治,鬧騰一番後,還給了優惠政策。

史書上留下了“全活數萬人”“民沾實惠” 等記錄。

如果光看這些,的確如此。

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災情過後,各種漏洞還是不少。

瘟疫發生的時候,一直被朱元璋依賴的惠民藥局空空如也,更有離譜的是有些地方根本就沒這一號藥房。

不光如此,小災報大災,朝廷官員敷衍其事,貪汙賑款,中飽私囊等事蹟比比皆是。

更有離譜的是疫情滿天飛的時候,不少官員乾脆遊山玩水,美其名曰為百姓祈福。

這樣的局面下,瘟疫帶來的慘烈可想而知了。

崇禎六年(公元1633年),鼠疫爆發。一時歲荒,鬥米錢半千,夏遭瘟疫,死者不計其數。

崇禎七年、八年,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一家盡死孑遺。百姓驚逃,城之為空。——《山西通志》

崇禎十年,南北直隸、山東、浙江等地大疫,五六月間益盛。“一巷百餘家,無一家僅免,一門數十口,無一僅存者”。

根據官方統計,當時的京城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人心驚畏,弔問之禮幾廢,街道上空空如也,根本無人散步。

抬頭是烏紗,俯首是黎民。十個字與其說的是一種責任,不如說是對瘟疫,對芸芸生中生命的敬畏。

正是心存敬畏,一些人主動地走向了第一線。

明朝初年,某鄉里大疫,朝染夕死,不可卒治。一時人人自危,逃離者不計其數。

郎中韓性仍堅守本地開館救人,天亮而出,日落而歸。

忙碌的時,甚至隨從將患者抬到自己家裡,直到其痊癒。

宣德年,大同地區鬧瘟疫,文人朱遜烇“遣醫載藥,遍詣鄉村治之,給至三萬餘帖”“施藥活病,遇井投之”,全活者難以數計。

(嘉靖)四十一年郡城瘟疫,人死十之七。市肆寺觀屍相枕藉,有闔戶無一人存者。燻蒿悽愴,不可忍聞。市門俱閉,至無敢出。——《晉江縣誌·卷74·祥異志》

一醫者不畏疫情,堅決走入疫情第一線救治病人,在活人無數的同時,身染疫病,不能自醫,終死於城中。

這樣的事蹟很多,作為歷史的過客,許多人連姓名也沒有留下,但我們依舊不能忘記他們的偉大。

因為在這片土地上,是他們知道敬畏生命的可貴,一次又一次的用生命敬畏生命,用生命告訴生命,再大的困難,再苦的日子終究會過去。

春天,再遲,也會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