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土爭端從來無解?為何印巴克什米爾爭端永遠看不到解決的希望?

靜夜史


歷史上獨立國家查謨-克什米爾土邦——克什米爾衝突的根源

克什米爾地區原本是被1747年由普什圖族建立的阿富汗帝國統治,之後被錫克帝國統治;

1846年,英國贏得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後,將克什米爾地區賣給查謨的多格拉人,於是查謨-克什米爾土邦建立。根據英國和錫克帝國的《阿姆利則條約》,查謨-克什米爾土邦的領土範圍是西起維拉河、東到印度河,合計21萬平方公里。隨後,坎巨提、拿嘎爾、吉爾吉特等地區也加入查謨-克什米爾土邦。

1947年印巴分治時,英國給查謨-克什米爾三個方案:

1、加入印度;

2、加入巴基斯坦;

3、成為獨立國家。

英國的看法是:查謨-克什米爾土邦如果選擇獨立,會在獨立不久後被印度、巴基斯坦、中國所滅,這是最壞的方案。

當時查謨-克什米爾土邦的現實是:

國王貴族階層信奉印度教,希望加入印度;

平民百姓信奉伊斯蘭,希望加入巴基斯坦;

國君哈里 辛格則希望保持獨立。


1947年英國撤軍後查謨-克什米爾土邦被由親巴基斯坦的部落和巴基斯坦士兵組成的克什米爾解放軍進攻,在查謨-克什米爾土邦政府軍被擊敗後,印度、中國迅速反應,分佈出軍佔據一部分,形成三國共佔的局面:

截至2010年:印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土邦的43%土地,查謨、克什米爾山谷、拉達克、錫亞琴冰川;巴基斯坦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土邦37%土地,自由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中國控制查謨-克什米爾土邦20%的無人居住區,喀喇崑崙走廊、阿克賽欽。

1963年巴基斯坦和中國簽訂《中巴關於中國新疆和由巴實際控制其防務的各個地區相接壤的邊界的協定》,承認了中國控制部分。

印度到現在都沒有承認中國控制部分,依然聲稱自己擁有查謨-克什米爾土邦的全部主權。

見下圖:

北部綠色是巴基斯坦控制地區;南部黃色是印度控制地區;虛線是中國和印度實質控制線,即阿克賽欽地區;黑色豎線區域是喀喇崑崙走廊;整個黃線是查謨-克什米爾土邦界線,即印度聲稱擁有的界線。

別看整個查謨-克什米爾地區很大,但很多地方都是無人居住,完全是山脈皚皚。基本上克什米爾衝突都是發生在克什米爾谷,如圖:

這是印度控制區域內。這個區域是克什米爾衝突最多的地方——主要是從巴基斯坦跨境的叛亂分子活躍之地。

基本上印度控制了大部分克什米爾地區可居住面積土地。從形勢上來說,印度並不吃虧。


克什米爾衝突的本質

英國按照宗教進行印巴分治,雖然讓印度和巴基斯坦成為兩個國家,但導致了信奉伊斯蘭的孟加拉國獨立,查謨-克什米爾土邦陷入衝突。但這能怪英國嗎?至少英國做了最大的努力。

面對一個上層信奉印度教、下層信奉伊斯蘭的國家,怎麼選擇,都會引起不滿和衝突。

印度和巴基斯坦衝突的本質是對查謨-克什米爾土邦可居住土地的爭奪;

印度和中國衝突的本質是控制新疆出入西藏的戰略通道。

宗教問題,無解,先打著吧,打累了自然就和平了。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印巴克什米爾問題就是一個死局,除非印巴雙發有一方做出讓步,否者這個問題根本無解。其實按照蒙巴頓方案克什米爾地區大部分應該歸屬巴基斯坦。

因為在克瑟米爾地區77%的人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按照方案這些人口是應該加入巴基斯坦的。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克什米爾人,也是願意加入克什米爾的,但是由於克什米爾地區的上層偏向印度,才有後面這些破事。

印度雖然國力不咋地但是有非常強的大國沙文主義,不斷擴張軍備企圖稱霸印度洋。不過在印度洋南亞這個區域,印度就是唯一的超級大國,印度不斷的蠶食周邊小國的領土,控制這些小國。還直接出兵佔領了錫金這個國家。周邊這些小國是敢怒不敢言,畢竟在這個區域三哥就是老大,雖然三哥在國際上也就是個三流國家,但是三哥在南亞這個區域還是一個超級大國。

印度往嘴裡扒拉東西容易,你想要讓印度往外吐東西這個就非常難了。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歸屬問題上是佔大便宜的,因為在這個地方信仰印度教的人口很少,按照蒙巴頓方案印度分不了多少地方,因為克什米爾地區的王公信仰印度教,在選擇歸屬問題上傾向印度,後來又積極的拉攏印度勢力,最終印度出兵克什米爾,才有了今天的克什米爾問題。

按照三哥的性格面對巴基斯坦這樣的比他弱的國家,印度肯定是非常強硬的,肯定是寸土不讓。而巴基斯坦呢本來就吃了大虧,怎麼可能在做出新的讓步呢。雖然巴基斯坦的軍事力量不如印度,但是歷次印巴衝突印度都沒有佔到便宜。

其實按照情理上來看克什米爾地區是應該歸屬巴基斯坦的,為什麼!因為這個地方絕大部分的居民都是信仰印伊斯蘭教的。而印度對待少數民族,對待非印度教的異教徒也沒有那麼友好,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大部分人民過的並不幸福。

隨手關注 每天更新優質軍事內容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戰國奇略


由於克什米爾的宗教信仰和政治立場不同,印巴克什米爾爭端可能會長期存在下去,且永遠看不到解決的希望。最樂觀的結果就是保持現狀,最糟糕的結果就是兵戎相見,印巴武力爭奪克什米爾的控制權。印度與巴基斯坦爭奪克什米爾發生過三次大的戰爭,從軍事力量上來看,印度的軍事力量要強於巴基斯坦,但是巴基斯坦有其他國家的援助,所以在印巴領土爭端當中並不示弱。

1947年,在“印巴分治”時英國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伯爵,按照印度半島的宗教信仰對印度和巴基斯坦進行了“分而治之”的方案,歷史上被稱作“蒙巴頓方案”。按照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而在克什米爾的領土歸屬問題上,蒙巴頓卻讓克什米爾的王公貴族來決定這就導致了歸屬問題的分歧。按理說,當時克什米爾的穆斯林佔了77%,應該歸屬巴基斯坦。而克什米爾的王公卻信仰印度教,所以,克什米爾的貴族傾向於印度。在當時國內形成兩個黨派,信仰印度教的國民會議黨希望加入印度,穆斯林會議黨希望希望加入巴基斯坦。由於克什米爾國內形成兩邊倒,對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出現了分歧。

克什米爾土邦哈里·辛格大君在加入印度還是巴基斯坦的問題上猶豫不決。結果導致查謨和克什米爾河谷地區的穆斯林起義,他們要求加入巴基斯坦。起義導致了局勢的失控,哈里·辛格大君遂向印度方面求援,申請加入印度。印度出兵鎮壓,穆斯林起義由於裝備落後,沒能控制當時的局勢,所以給了印度空軍介入克什米爾的機會。穆斯林處於弱勢,巴基斯坦也介入其中,雙方你爭我奪,各自佔據地盤形成了對峙局面。

1948年1月,聯合國安理會設立了印巴問題委員會,建議雙方停火,然後舉行公民投票。1949年1月1日,起停火開始生效。停火時,印度已經佔領了克什米爾3/5土地和3/4人口,大部分地區被印度控制。後來,印巴在1965年9月和1971年11月,又發生了兩次敵對行動。直到現在,巴基斯坦控制了西北部地區(自由克什米爾和克什米爾北部地區),印度控制了中部和南部地區(查謨·克什米爾邦)。從這種對峙局面來看,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是無法解決了。不過按照“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來說,克什米爾應該劃歸為巴基斯坦,畢竟克什米爾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由穆斯林組成,所以印度佔領克什米爾是一種不人道的行為。


謀士說


一談到印巴問題,不得不得談到一個國家,它就是大英帝國,曾經的全世界最強攪屎棍,人是走了,可是有意留下了一大堆問題尾巴,把在歐洲大陸的那套大陸平衡政策玩到了全世界。一個印巴尾巴,撬動世界神經多少年,一條麥克馬洪線,把中國一直噁心到現在。


你不得不佩服英國的手段和眼光,尾巴留的恰到好處,光在亞洲就把未來的區域性大國弄得腦殼疼。回到印巴問題,克什米爾問題,打打停停,摩擦摩擦,在南亞的大陸上摩擦,是魔鬼的步伐,是魔鬼的步伐…宗教問題,地緣問題,世仇已經綁架了兩國的政治軍事,和平解決無從談起。印度要崛起謀求區域老大,而巴基斯坦則要不蒸饅頭爭口氣,槓上了。


過去巴基斯坦在反恐問題上,同美國積極合作,成了香餑餑,讓印度很失落,印度不止一次想把某些伊斯蘭武裝組織列入恐怖組織名單,結果未能如願,憋得慌,早就想借題發揮了。莫迪政府這次大動干戈,無非是政客慣用伎倆,營造緊張局勢,以期為大選造勢,估計也就是摩擦而已。

不過是打打停停的惡性循環!

克什米爾,誰松嘴誰吃虧,誰放手誰吃鱉!


那年那兔這些事


因為克什米爾爭端不是普通的領土爭端,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帶有明顯宗教色彩的爭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霸權衰落,各個殖民地獨立運動興起,英國迫於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壓力,提出來“蒙巴頓方案”,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印巴分治”方案。

當英國駐印度最後一任總督路易斯·蒙巴頓離開印度的時候,“印巴分治”方案開始生效。這個方案簡單的表述就是“穆斯林多的地方歸巴基斯坦,印度教徒多的地方歸印度”,其實這就為印巴兩國領土劃分做了明確規定,但為什麼只在克什米爾地區出現這麼大的爭端呢?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克什米爾地區的宗教力量與政治力量不對等。克什米爾地區80%的人口都是穆斯林,如果按照這一方案,克什米爾歸屬巴基斯坦。但是真正掌握克什米爾行政大權是印度教權貴,整個克什米爾高層都更願意歸附與於印度。

克什米爾爭端不止僅限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外部鬥爭,還有掌握大部分權力的少數印教徒與掌握小部分權力的多數穆斯林之間的內部鬥爭。這就決定了克什米爾問題難以解決。如果真的只是簡單的領土紛爭,我相信用不著三次印巴戰爭,打第一次的時候就能直接拿下克什米爾。而現狀卻是兩國頻繁發生衝突,關係惡化嚴重,甚至在邊境線上的士兵走正步都要比誰的腿抬得更高,這種現象也成了印巴交界處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目前印巴衝突進一步升級,雙方矛盾也在逐漸擴大。無論克什米爾問題有多難解決,我們要相信的是戰爭解決不了問題的,宗教信仰不是武力能屈服的。


國際視角淺說


一個國家的領土,是這個國家最核心的利益所在。沒有土地,國在何處立足,民在何處生存。國與國之間的衝突,因為領土問題而大打出手的事件層出不窮。歷史上如此,現在也如此,正因為領土對一個國家太重要了,所以領土爭端問題是國與國之間最難解決的問題。

從18世紀中葉開始,印度次大陸已經開始淪為英國海外的殖民地了。二戰結束後隨著全球反殖民運動的興起,印度次大陸在甘地的領導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而獲得民族獨立。

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在英女王的授權下,全權處理印度次大陸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蒙巴頓提出了《蒙巴頓方案》該方案把印度次大陸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地。也就是說把印度次大陸,這個地區一分為二成立兩個國家。蒙巴頓方案劃分這兩個國家領土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印度教教徒居住佔多數的地區劃分給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劃分巴基斯坦。


當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規定,是由當地的王公土邦領主們自行決定加入誰就屬於誰。

而在克什米爾地區佔77%的穆斯林和剩下的印度教土邦王們,在到底加入誰的問題上飄忽不定。導致印巴在克什米爾地區都宣稱擁有主權,這就是印巴克什米爾領土爭端的由來。

印巴克什米爾爭端是牽扯到複雜的宗教問題和民族問題,印巴兩國為克什米爾爭端也發動過多次戰爭。印巴克什米爾問題就像夫妻倆離婚後為財產分割而翻臉,大打出手導致情義盡無充滿仇恨。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印巴克什米爾領土爭端問題,是不可能在短期內和平妥善解決的。


布丁灬楓葉賞秋


印巴克什米爾爭端在1947年才正式出現,印度、巴基斯坦也沒有什麼“源遠流長”的國恥家仇,半個多世紀的時間,怎麼就成了不共戴天的死敵了?

一提到印巴分治,克什米爾爭端,咱們往往想到的是“英帝國主義大陰謀”。

然而,大家有沒有發現,作為吃瓜群眾,咱們的印象裡面,印巴分治是英帝國主義列強故意留下來的禍端,目的是不想讓自己的前殖民地好好發展,一副幸災樂禍的樣子。

但是,真正的當事國家,無論是巴基斯坦還是印度,大部分人,尤其是中上層社會,對英國印象都超好,並沒有把印巴紛爭的源頭直接扣在英國頭上,反而對英國充滿了感激之情。

現任印度總理莫迪,也多次公開表示,感謝英國給印度創建的現代教育體系、修築的鐵路網(2萬多公里的鐵路,現在還用著)、打下的工業基礎,還有英語這一寶貴的文化財富等等....

客觀的看,與中國不同,印度是一個分裂的多民族地區,幾千年來,一直處於是邦國分裂的狀態。比如,下圖,印度著名的“大一統”王朝——莫臥兒帝國最強盛時期的印度版圖——可以看出,印度南部還是諸多分散邦國,直接控制的面積沒也多大。而且,莫臥兒王朝的國王只是個空殼,基本沒實權,說了也沒人聽,下屬的行省各自為政,幾乎就是一個個獨立王國。

這片熱土上,存在著160多個民族,200多種語言,印度教、錫克教、伊斯蘭教、佛教四大主要宗教和深入人心的種姓制度,各邦國派系錯綜複雜,卻沒有一個實力強大到足以掌握全局的民族。

更具特色的是,印度人對“神”的認同感要遠遠高於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宗教認知要遠遠高於國家認同。

從17末世紀開始,英國殖民者趁莫臥兒王朝衰敗,各邦國內訌之機,成功在這片大陸上建立起殖民統治。到了19世紀,“英屬印度”版圖到達了印度版圖的“巔峰",竟順利的把歷代印度本土王朝都不能順利統治的區域全納入了行政區劃。

二戰後的1946年,愈發力不從心的英國,決定從南亞次大陸“體面的撤出”。於是,英國政府就與印度國大黨、穆斯林聯盟展開了艱難的協商。印度教為主的國大黨堅持一個印度,穆斯林聯盟則吵吵著要建立“巴基斯坦國”。

在談判進行的同時,印度北方諸邦還頻頻發生暴亂,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互相殺紅了眼,少數民族錫克人也被捲了進去.....

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一方面煽動和參與仇殺,一方面又互相指責對方是種族仇殺的策劃者。英印政府在旁邊簡直看傻了眼,平日裡安貧樂道,整日拜神的阿三們互毆起來,戰鬥力簡直跟剛經歷過的納粹有一拼。

終於,在幾經周折之後,“分而治之”的《印巴分治方案》/《蒙巴頓方案》出臺了。將龐大的印度分成了3塊,其中最大的一塊是現在的印度,另兩塊分佈印度東西,都叫巴基斯坦。通過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還成功肢解了巴基斯坦,1972年1月19日東巴基斯坦獨立,成了孟加拉國。

在印巴劃界的過程中,由於雙方的仇視和極端不信任(但他們都信任英國人,就是這麼神奇的國度),還提出了個么蛾子——劃界者必須與雙方毫無關係,要由對印度完全不瞭解的英國人進行,以保證劃界人不帶有任何的傾向性。

最終,劃界工作由一位英國上議院法官在總督府閉關兩月,用一張並不太精確的地圖完成的,期間未與任何印度本土人接觸過。以閉門造車的形式,硬是給印巴兩國劃好了分治的國境線。

結果,這個國界劃分的漏洞百出——將穆斯林的聚居地劃給印度,印度教徒的聚居地卻劃給了巴基斯坦。一經公開,又引發了新的一輪騷亂....

基於《印巴分治方案》,英國體面的撤退,但該方案對土邦(相對獨立的省市,名義上歸土著王公——”大君“管轄)歸屬問題的說明非常含糊:“土邦可以基於地理聯繫加入印度自治領或巴基斯坦自治領,但不允許獨立建國。

試想,如果有土邦正好處於印、巴兩國邊界,這個土邦怎麼決定歸屬?還真存在這樣的土邦,那就是——克什米爾。

克什米爾大君是印度教徒,而70%-80%的居民卻信仰伊斯蘭教;克什米爾不同區域分別傾向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雖然克什米爾名義上由大君管轄,但是,此時他說了也啥都不算——克什米爾大君自己早都提前逃到了印度。

在克什米爾歸屬上,巴基斯坦提出要用“公投”的形式決定(占人口絕大多數的穆斯林肯定傾向巴基斯坦);而印度方面認為,當初克什米爾統治者是印度教徒,加入印度順理成章,和穆斯林民眾沒關係。

1947年10 月 26 日克什米爾大公在印度簽署了加入同意克什米爾地區印度的文書。次日,印度軍隊直接進駐克什米爾,巴基斯坦隨即表示不承認克什米爾大公的文書,也派兵到了克什米爾,兩個嶄新的國家圍繞克什米爾爆發了首次戰爭。

第一次印巴戰爭的結果是,印度控制了克什米爾地區大約2/3的土地與3/4的人口。巴基斯坦控制了另外1/3的土地與1/4人口。這次停火奠定了後來雙方對克什米爾控制的範圍。

此後的70多年,印巴都在一直找機會兼併克什米爾,大小衝突不斷,兩國的仇恨也由此越積越深,成了南亞次大陸最不穩定的因素。聯合國也多次介入克什米爾問題,按照聯合國的決議,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應由公民投票來決定。但是,雙方在“是否舉行”、“如何舉行”的問題上始終無法取得統一意見。

此外,除了宗教和歷史恩怨外,克什米爾的地緣位置也註定了它成為爭端的中心。克什米爾自古就是南亞的咽喉,涉及巴基斯坦的命脈,印度的力量以及大國之間的角力。

進入本世紀,印巴克什米爾邊界的大小摩擦仍是日常,但雙方作為擁核國家,也算清醒——“小打怡情、中打傷身,大打同歸於盡”,誰都儘可能的避免把矛盾和摩擦上升為正式的戰爭。

比如,本週印巴互相擊落飛行員事件,第一天互相指責,說了大堆”狠話“以後,第二天馬上又表態:“不會貿然讓衝突大規模升級。”印方的飛行員還在視頻中誇讚——“巴基斯坦這邊的茶味道棒極了”。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阿克賽欽不屬於克什米爾,相反,中國倒是丟了拉達克,小編注意一下


噴子狗的親爹


都想要控制,失棄克什米爾就會給巴基斯坦帶來滅頂之災。


神聖卡瓦格博


因為這兩個國家都沒有秦檜這種歷史人物,沒有賣國的傳統,更沒有大手一揮那種奇特智慧的革命家和改革家,而且他們國家的每一個階級都是有祖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