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技術與汽車碰撞,未來的交通和出行會如何變化?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升級,私家車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常用的交通工具。隨之出現的,是停車難的問題。“繞樹三匝,何枝可依”放在今天能夠形象地表達出轉了許久找不到停車位的情形。

類似的情境還有很多,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深有體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技界與車企一直在尋找方法。近日,大眾宣佈與德國漢堡機場建立合作關係,該公司希望於2020年之前,在旗下的賓利、奧迪、保時捷、蘭博基尼等車型中加入自動停車技術。

除此之外,大眾還計劃在與汽車有關的其他方面加入新技術。不只是大眾,越來越多的車企與科技公司都加入到這一行列之中。新技術的加入,不僅能夠提升汽車的一系列功能,還能夠有效改善交通狀況。而且這些技術還能“觸類旁通”,在與汽車相關的其他方面也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自動停車有效解決“停車難”問題,傳感器AI技術應用其中

近些年來,停車問題一直困擾著眾多中國民眾。根據清華同衡規劃院與中國城市公共交通協會聯合發佈的《2016停車行業發展白皮書》顯示,2016年,北京市汽車保有量為548萬輛,可停車位僅有193萬個。這意味著,平均每2.84輛車共用1個車位,車位缺口多達355萬個。

根據國家發改委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大城市汽車與停車位的比例在去年為1:0.8,中小城市為1:0.5,而這一比例在發達國家則為1:1.3。中國停車位比例嚴重偏低,全國範圍內停車位缺口保守估計超出5000萬個。

停車問題不僅困擾著車主,還會直接造成交通惡化。美國方面的相關研究表明,城區中30%的交通流量和擁堵是由於汽車轉圈找停車位造成的。在美國,車主為了找停車位平均耗時6~14分鐘,大城市則達到18~20分鐘。

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旁邊僅有15個街區的空間,車主每年找停車位導致的額外駕駛里程就達到152萬公里,耗費掉17.8萬升的汽油,產生730噸氣體排放。雖然中國並無這類數據,但和美國的情形恐怕不相上下。可見解決停車難的問題,是急迫且必需的。

當新技術與汽車碰撞,未來的交通和出行會如何變化?

有了大眾的新技術,奧迪、保時捷等大眾汽車車主可以利用傳感技術更快找到停車位。他們可以在車庫入口下車,然後利用地圖導航與傳感器將汽車“召喚”到停車處。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事故,這些置入了新技術的汽車將被隔離在停車場的非公共區域進行“停車測試”。

大眾方面在聲明中表示,自動停車技術能夠為人們創造更便捷並且無壓力的出行方式,因此希望這項技術能夠被儘可能多的人接觸到。大眾高管Johann Jungwirth表示:“自動停車將是道路上的一個里程碑。”

在中國,有關部門也針對“停車難”的問題採用了新技術。為緩解城市交通擁堵、規範停車秩序,北京將在明年對路側停車位全部實行電子收費,而其中主要應用到的是地磁感應與視頻樁兩種技術。

地磁感應設置在車位中間,有車駛入即可進行監測,其穩定性高,安裝便捷。視頻樁則是在車位的某個角安裝視頻裝置以檢測車輛出入,記錄車輛軌跡與車牌號,並且實現自助繳費。此外,中國還大力推行智慧停車系統及自動識別車牌等新技術。

所謂智慧停車,也就是將GPS定位技術、GIS技術、無線通信技術等綜合應用於停車位的採集、管理、導航等一系列服務,從而實現停車位資源利用率最大化與停車服務最優化。

去年興起的NB-IoT技術與LoRa技術應用於智慧停車之中。NB-IoT技術利用窄帶通信覆蓋廣泛、密度大等優勢,使停車設備直接聯網,通過地磁、充電樁、道閘等設置將信息傳輸至網絡平臺。該技術目前由華為聯合多家通信運營商進行研發與推廣,逐漸形成共同平臺與行業規範,能夠使小區聯網組成大網絡。

可以看到,智慧停車在操作過程中運用到了傳感技術。說起傳感技術,美國斯坦福大學和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研發了一項應用於自動駕駛汽車的激光傳感技術。與傳統的傳感技術相比,新技術具備更強大的功能與更高的可靠性,而且價格也更加實惠。

當新技術與汽車碰撞,未來的交通和出行會如何變化?

另外,這種技術還能被應用於航天、機器人、考古學、地圖繪製及大氣物理學等諸多領域。現下該技術處於研發初期,其應用對象主要是機場、商店中的掃描設備。下一階段,該技術將應用於自動駕駛汽車中。

可以看到,汽車與新技術結合之後,許多問題都能得到有效的解決,也能使得我們的生活更為便利。其實新技術與汽車結合之後不只能夠有效地解決停車問題,還能在許多方面起到作用。

二、新技術與汽車“結合默契”,“觸類旁通”功能多

以大眾為例,除了在停車技術方面有所佈局之外,大眾在其他與汽車有關的新技術方面也表現出“野心”。目前,漢堡機場的電動與混合動力保時捷車型能夠與“充電機器人”交流,機器人可通過手臂給汽車充電。另外,大眾計劃明年能測試“V2X程序”,它可使自動駕駛汽車與附近網絡交流,還能讓汽車根據天氣情況或交通事故自動更新路線。

此外,大眾公司還計劃研發一種先進的技術。當車主外出之時,有些瑣碎的事情可以交給汽車去做。如“奧迪AI區”計劃。依託先進的技術,奧迪將能夠自行洗車或加油。車主可以憑藉應用程序選擇他們的車要做什麼事情,然後讓車自行完成即可。

這種技術甚至還能將汽車後備箱作為一個GPS定位的快遞點。這樣快遞員就能在車主不在的時候將包裹投遞到後備箱。“奧迪AI區”的洗衣店也可以把車主要洗的衣服扔進後備箱裡。

這聽上去有一點科幻,不過新技術與汽車的結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人類方式,這一點毋庸置疑。

例如榮威RX5搭載的是阿里的車載專用系統YunOS for Car,其宣傳語是“一輛會幫你買咖啡的汽車”。該系統擁有獨立的ID身份賬號,能夠使汽車養成記憶駕駛路線的習慣,以便在突發狀況出現之前通知用戶並提供新的路線。

它還能預判用戶的需求,如在途中給愛喝咖啡的用戶提供咖啡店的信息,為用戶推薦專屬音樂,提醒並推送最近的加油站等。其終極目的是打造以地圖為核心的完整互聯生態,讓車變得更有“人情味”。

目前,許多汽車還有一項非常好的AI配置,就是疲勞檢測系統。根據研究表明,由疲勞駕駛導致重大交通事故的比例為10%~20%。德國保險公司的調查結果顯示,高速公路上的死亡事故有20%都是因為疲勞駕駛。NHTSA(美國公路交通局)的工作人員則表示人在疲勞時,事故發生的可能性會上升4~6倍。

所以,疲勞檢測系統就尤為重要。奔馳是最早應用這一技術的廠商之一,通過紅外線攝像機記錄車主閉眼時常及眨眼頻率。一旦發現超時,駕駛室內的警報就會立即響起。

除了在汽車主體中應用新技術之外,汽車的零部件中也可應用。在2016年的日內瓦車展中,固特異發佈了名為Eagle-360的球面輪胎。其中配有傳感器,可利用磁場發揮功能,收集路面信息傳輸給車主,甚至還能將信息傳輸給路管局,有效避免潛在危機。

當新技術與汽車碰撞,未來的交通和出行會如何變化?

有了這些先進技術的滲透,我們儘可以想象未來汽車的模樣。比如安放在方向盤中的感知系統,只要握住方向盤,我們的腦波反應就可以被檢測。或者我們無需開鎖,只要刷臉就能被自己的汽車識別,自動開門並發動。還有的廠商在研發針對“路怒”症狀的系統,在偵測到車主情緒不穩定之時,會適當給予提醒。

當新技術與汽車的結合更加緊密,人們的出行可能會更加輕鬆便捷。我們也許可以放心地將開車的事情交給系統,這對於一些僅僅將汽車當作出行工具的人而言是再好不過的了。其實,寶馬在100週年紀念慶典上發佈的Vision Next 100 Concept概念車就預設了類似的出行方式。其方向盤可以收納起來,讓汽車自行駕駛。

汽車與新技術的結合正在進一步發展中,汽車將不僅是交通工具,還可能成為能夠“讀懂”人類的機器人,為人類的出行增添更多樂趣,並且更大程度上保證安全。不過,這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為不論什麼技術的發展都是循序漸進的,並且也需要設施與律法的健全來為汽車的改變保駕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