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談“忠恕之道”,多少人把“忠”理解錯了?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一次,孔子給學生上課,他對學生曾子說,"吾道一以貫之"。曾子心領神會。孔子走後,他們同學都來問他,老師說的一以貫之到底是什麼?曾子解釋了一句話,"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說孔子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忠恕二字。

我們什麼時候會提及"忠"這個詞呢?

面對國家,我們說"精忠報國";面對工作,我們說"盡職盡忠";面對朋友,我們說"忠誠相待";面對家庭,我們說"忠心不二"……

但是,我們迴歸到實際場景,如果一個老闆跟員工強調:你們要忠誠於我!忠誠於公司!員工嘴上附和,但多多少少不往心裡去。許多工作上的抱怨、摩擦,都是在"忠"的壓力下產生,"我已經盡力了"、"我已經盡忠了"……

為什麼"忠"會讓人痛苦?

當你不能真正理解"忠"時,也就無法"恕"。

《論語》談“忠恕之道”,多少人把“忠”理解錯了?

忠恕


中心為忠,如心為恕

  • 保持內心中正,不偏不倚為"忠"。

曾子曰 : "吾日三省吾身 : 為人謀而不忠乎 ?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 傳不習乎 ? " 《論語·學而 》

"忠"是自己對自己的覺醒。每天問自己:今天"忠"了嗎?"忠"是自己對自己的教誨,自己的體會和覺醒,而不是別人強加的枷鎖。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論語·憲問》

"忠"是忠於自己。孔子說:愛一個人,不要勞其筋骨、苦其心志,行嗎?辨清什麼是"忠",不要"道"來教誨別人,行嗎?能明德體道,能擔大任,才達到如老子所言的"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

忠於別人,首先要忠於自己,忠於自己這顆心,就要經常反省一下自己這顆"心",它是否時刻忠實的遵循著"道"的法則"起心動念"呢?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對別人負責,才算真正的忠於別人。

《論語》談“忠恕之道”,多少人把“忠”理解錯了?


  • 己心如人心,人心如己心為"恕"。

子貢問曰 :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 "子曰 : "其恕乎 ! 己所不欲 , 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恕"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論語·衛靈公》

"恕"是包容體諒。"恕"的前提是"忠",躬自厚為"忠",代表自強不息。薄責於人為"恕",代表體諒他人。

比如別人犯了錯,不要輕易指責對方,先帶入對方的立場,理解對方,瞭解對方為什麼會犯錯。這是"恕"的態度。

如此的"忠恕"才為做人做事的根本出發點。

《論語》談“忠恕之道”,多少人把“忠”理解錯了?

"愚忠"害人害己,"不恕"積攢怨氣

  • "忠"心不“中”

有些"忠"看起來貌似忠君,實際上是陷他人於不義的大奸之人。

歷史上像這樣的大有人在:像春秋時齊國的易牙、開方、楚國的費無忌、秦時趙高、宋朝的秦檜等等,這些人貌似忠君,實際上全是為了自己的私利,甚至還有狼子野心。

  • "忠"的對象錯誤

曾國藩有一句話解釋誠字:一念不生是為誠。就是無念為誠,也就是說無念的忠才是真忠。

假如把在上位的君王,領導作為忠的對象,則必然去揣摩,奉迎上位者的意思,時時想著如何能讓領導滿意,如何博取領導的歡心,這樣的話,心能誠嗎?

在工作中,我們遇到這樣"愚忠"的人,我們稱之為"馬屁精",而靠"馬屁"而來的成績,能穩固多久呢?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遇到這樣"愚忠"的人,他們是討好型人格的典範,而靠討好他人建立起來的關係,有多少不是以"我累了"告終呢?

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大多人面臨的是這類對象錯誤的"愚忠"。

在這種"愚忠"的勞逸下,"不恕"是怨氣的來源。

美國心理學家艾麗斯,提出過一個情緒困擾理論。她說一個人因負面情緒而引起的人生困擾,往往不是因為事件本身,而是因為人的信念,信念又源於什麼呢?源於你對事情的判斷。而"不恕"的人,往往就是從一些片面的判斷出發,誇大了負面情緒和痛苦,所以這種負面情緒就產生了。

怨氣的來源是你的"愚忠"與內心真正的"忠"產生了矛盾。

用現實的例子說,就是你為了討好這個人去做這件事情,而對這事情,你自己本身也不太情願做。而你獻此"愚忠",不僅自己產生怨氣,還是對他人的不負責。

《論語》談“忠恕之道”,多少人把“忠”理解錯了?


忠之道,嚴以律己

我們考量一個人是否"忠",是看他的底層邏輯,底層價值觀裡,對"忠"的定義。因為每個人其實都在"忠"於自己內心的執念。

要想保持一顆真正忠誠的心,不僅要在內心建立起正確的自我價值判斷,還要不斷地修正自己的不足和失誤。人要"忠"於正道,所謂"道"就是道德典範,人性價值展現而來的道德影響力,忠於典範的人,從典範身上學習了人性的積極的倫理道德價值,從而完善了自身。

  • 領導守其"忠",才能感染員工"忠"。

每個人都會"見賢思齊焉"。如果領導先以身作則,把"忠心"獻於如大道般"中正"的事業,那又有誰會不願"忠"於他呢?

要想企業產生凝聚力,領導者更應該著重於"忠"的修煉。領導者的個人魅力和格局,往往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若核心都敗壞了,員工所"忠"的到底為何物?

  • 與人交往反省自己“為人謀而不忠乎?”

忠於自我也是忠於別人。我們說幫朋友辦事,有沒有盡心盡力,"忠"就是最好的體現。

比如當朋友有困難,向你尋求幫助,如果你看到了他真的難處去盡心幫他,你就不會抱怨;如果你因為幫助朋友而抱怨,沒有做到“忠”,你就不應該幫助他。

我們幫助別人,需要培養看到別人真正需求的能力,而不是僅僅附和他以為的“需求”。

《論語》談“忠恕之道”,多少人把“忠”理解錯了?

恕之道,寬以待人

真正善良的人,都懂得寬恕他人之過。

羅曼·羅蘭說:"對人抱持一個'恕'字,原諒別人的缺點,不去故意挑剔別人,這就可以獲得一種自在的快樂。"

曾讀過一個故事:

一群人,把一個犯錯的女子拉到基督面前,憤恨地要求基督嚴懲她。

基督看了看他們說:"你們當中,若有誰沒有過失的,就可以用石頭砸她。"結果,所有的人,都悄咪咪地離去了。

當別人犯錯時,把他逼到絕境,以此來顯示自己的高尚,可悲的是,很多人不知道這是惡。

同樣的是,當別人正在犯錯時,用"恕"來化解。

古代有一位老禪師,一天晚上在禪院裡散步,發現牆角有一張椅子。

禪師心想:這一定是有人不顧寺規,越牆出去遊玩了,老禪師搬開椅子,蹲在原處觀察,沒多久,果然有一位小和尚翻牆而入,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

當他雙腳落地的時候,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老師,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

但出乎意料的是,老禪師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件衣服。"

小和尚感激涕零,回去後告訴其他師兄弟。爾後,再也沒有人夜裡越牆出去閒逛了

"恕"比"怒"更有力量,"恕"喚起人們心中的正念,"怒"只能增加對方圓其錯誤的理由。

《論語》談“忠恕之道”,多少人把“忠”理解錯了?


“忠恕”內涵延伸

"忠"指自己處事之準則 , "恕 "指對他人之態度。

這樣的"忠恕"便可以構成人內心情感和以什麼態度和情感去對待他人的準則 , 可以奉行終生 , 成為人生做人做事,以及處理社會人際關係方面的準則,一以貫之。永遠堅持"忠 "與"恕 "便是仁義的關鍵。

夫妻之間,如果有一方不"忠",一方不"恕",這個家庭就很難美滿和諧。現在家庭中出軌的很多,這就是不忠;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吵一架,誰也不肯原諒對方,這就是不恕。這樣的家庭,能幸福嗎?

在單位,現在跳槽的人越來越多,誰待遇好就跟誰幹,說走就走,沒有任何情義可言,這就是不忠;領導對下屬呢,不理解員工的生活處境,不體察員工的疾苦,動不動就罰款,訓斥,這就是不恕。試想一個沒有忠恕的公司企業,它能發展好嗎?

小家庭需要"忠"才能和諧長久,大家庭也需要盡"忠"的人才,才能展現仁義之光。所以,以“忠”處世,以“恕”待人,“忠恕之道”是我們為人處世的必修之課。

《論語》談“忠恕之道”,多少人把“忠”理解錯了?


參考文獻:

《論語譯註》 楊伯峻

《百家講壇》 于丹

《論語別裁》 南懷瑾

《四書章句集註》 朱熹



本期@禺先生將從儒家文化核心中,"忠孝仁義禮智信"幾個方面來分享《論語》,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關注@禺先生,一起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