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劉羅鍋”真的是羅鍋嗎?

魚魚魚__出沒


“劉羅鍋”是清朝乾隆、嘉慶兩朝的名臣,本名劉墉(1719~1804),字崇如,山東諸城人。

“劉羅鍋”是劉墉的外號。

說起“劉羅鍋”這個外號,電視劇《宰相劉羅鍋》中說是乾隆給他起的。當時劉墉考中了狀元,乾隆欽點名單時,發現劉墉是個駝子,於是給他起了一個劉羅鍋的外號,並寫了一首打油詩:

人生殘疾是前緣,口在胸膛耳垂肩。

仰面難得見日月,側身才可見青天。

臥似“心”字缺三點,立如彎弓少一弦。

死後裝殮省棺槨,籠屜之內即長眠。

乾隆說的話很尖酸刻薄,說劉墉聳肩縮脖,彎腰駝背。不能抬頭見日月,躺上才能看見天。比喻的劉墉很形象貼切,說劉墉死後不用棺材盛殮,用蒸饅頭的籠屜就可以了。講真乾隆夠損的。



△《宰相劉羅鍋》劇照

當時劉墉一聽皇上御封自己為劉羅鍋,急忙跪下謝主隆恩。清朝還有一個規定,皇上御封大臣,大臣每年還要額外得到一筆不小的獎賞。本來乾隆是想譏諷劉墉的身材,拿劉墉開涮,想不到劉墉急中生智白得了一筆銀子。

劉墉謝過恩,站起身來不慌不忙拿起筆來寫了一首回詩:

駝生脊背可存糧,人長駝背智謀廣。

文韜伴君定國策。武略戍邊保家邦。

臣雖不才知恩遇,承蒙萬歲賜封賞。

別看羅鍋字不多,每年白銀兩萬兩。

乾隆一聽寫得不錯,龍顏大悅,欽點劉墉為狀元。



△《宰相劉羅鍋》劇照

當然電視劇是戲說歷史。真實歷史上劉墉是大學士劉統勳的長子,是個文學家和書法家,當然也是個政治家。

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並非狀元,也不是宰相,而是一個標準的學者,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經常以“教育部”官員的身份到地方選拔人才,主管考試工作。

劉墉與和珅並沒有多少交集,更談不上鬥智鬥嘴,以他的身份沒資格與和珅鬥。並且他也不受乾隆待見。同時劉墉談不上是一個出色的清官。

乾隆死後,和珅被殺,這時嘉慶才重用晚年的劉墉,劉墉向嘉慶進言:和珅一案應儘快結束,不要擴大打擊面,追究和珅一人責任就可以了,嘉慶採納了這個建議,和珅一案很快平息。



真實歷史上劉墉是個山東大漢,1米八的大個子,並不是羅鍋。

80多歲的劉墉被嘉慶重用。嘉慶看到常年躬身讀書寫字的劉墉背有點駝,因此親切稱劉墉為“劉駝子”。這是劉墉外號“劉羅鍋”的出處。

其實清朝錄用官員的標準是很嚴格的:“五官端正,身體健康,儀表堂堂。”如果是一個猥瑣的人,怎麼能顯示出官威來,駝背或者身體有殘疾的,不會被選中作為朝廷的命官。從這一點反推劉墉也不是一個羅鍋。


秉燭讀春秋


  答:宰相劉羅鍋不羅鍋,好像是一米九的帥哥。

在《宰相劉羅鍋》這部影視劇中劉墉的形象是一位小老頭,並且還是駝背,這才被叫做羅鍋,但在歷史中真正的劉墉並不是此番形象,和影視劇中的形象完全相反。

  劉墉出生于山東諸城。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勳長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劉墉是山東諸城人,劉墉的出身並不貧寒。劉墉祖父劉啟官至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雍正乾隆兩朝重臣,官做到太子太傅、吏部和刑部等尚書,可以說是世家出身,也是一時的顯貴。

  劉墉生於1719年,乾隆十六年(1731年)考中進士,隨後就當了侍講,也就是陪皇子讀書之類的官兒。這種官雖然沒有什麼實權,但是靠近皇帝,因此升遷的機會非常多。不料天有不測風雲,剛過了四年,劉墉父親劉統勳因為在準葛爾戰爭中措置失當,被奪官下獄治罪。劉墉受到牽連,也被奪職下獄。後來事實調查清楚,劉統勳並沒有太大過失,乾隆帝就下旨釋放了劉墉。

  出獄後劉墉當了翰林編修,被外放為督安徽學政。這個官是個肥缺,掌握著一省生員考試選拔的大事,對於營造關係網有很大用處。不過劉墉也是有操守的人,他一上任就大力糾治貢監吏員履職不力的積弊,因此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獎。

  劉墉後來歷任知府、道臺等職,因為父親的餘蔭,逐步做到按察使、巡撫、左都御史等大官,最終又回到京城,在乾隆帝身邊供職。大概正是如此豐富的任職經歷,才讓他在民間留下許多痕跡和傳說。

  不過劉墉的性格並非民間傳說和影視劇中那麼耿直,也沒有與和坤搞過多麼激烈的鬥爭。《清史稿》他的本傳中,只記載了一次與和坤有關的事,就是一同到山東調查該省巡撫國泰貪汙之事,還因此立了功,被授官為工部尚書。至於和乾隆皇帝抖機靈、鬥智鬥勇的事蹟,更是半點也無。

  不過翻閱史書,類似事件倒也並不是空穴來風。劉墉的父親劉統勳,倒是經常幹這種事。乾隆在位時,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學士張廷玉聲望如日中天,家族、親故、子弟遍佈朝野,影響非常不好。劉統勳就上書說,為人臣者囂張成這樣,不是自保其福的方式,朝廷應該體念他的功勞,對他們家人當官稍加抑制,也好保全張家的名聲。

  乾隆有一段時間非常惱怒州縣倉庫空缺,想盡數罷去當地官吏,而從在京的筆貼式中選人代之。這件事不太合乎常規,乾隆思來想去不敢貿然決斷,便叫來劉統勳詢問,說:“我考慮這件事都三天了,還拿不定主意,你看如何?”

  事情牽涉重大,弄不好會引發地方官的集體抵制,但如果在這個關頭替地方官說話,又會引發乾隆的反感,劉統勳便沉默不語。乾隆焦急地責怪他不為皇帝分憂,劉統勳巧妙地回答:“皇上如此聖明,尚且想了三天都沒有答案,老臣昏庸,哪能一時半會兒就有對策。我想回去之後好好思考,再來回覆。”

  乾隆被拍了個小馬屁非常受用,也不便再多問。但是劉統勳這種方式,其實已表露了他的態度。第二天,劉統勳回來給乾隆上奏,說州縣的情況還是地方官熟……還沒等說完,乾隆就會心一笑說:“你說的對。”於是中止了這件錯事。

  據記載,他身高有一米九多,在清朝,應該是巨人般的存在了。那劉墉為何被稱為劉羅鍋?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想要出人頭地就要參加科舉考試,而想要參加科舉考試就要符合“身、言、書、判”四項標準,就是身體素質、相貌堂堂、口齒清晰、語言流暢而且頭腦清晰,思維敏捷。所以劉墉既然中了進士,就說明劉墉符合四項標準,所以劉墉並非羅鍋。而且在當時按照規定,中了舉人的,還要考試“大挑”,這一科不考文采。也不考口才,只靠相貌。標準是“同田貫日身甲氣由”,以字形來比擬身形。“同”指長方臉,“田”指四方臉,“貫”指方頭大臉身體直長,“日”指高矮肥瘦適中,符合以上四個字便有入選的可能。“身”指身體歪曲,“甲”指頭大身體小,“氣”指肩膀一邊聳一邊平,“由”指頭小身體大,只要有符合這四條的,就算是中了舉人,也是要落選的。

  而且清朝的官場很注重官員的相貌,在乾隆時期比其他時期更為重視,所以劉墉既然是科舉出身,那麼一定要符合乾隆選用官員的標準,如果劉墉是羅鍋,那麼在乾隆時期一定是不可能中進士的。更不可能做到內閣大學士的職位。

  劉墉輔佐過的兩個皇帝,乾隆和嘉慶,身高都是一米七左右,屬於中等的身高。我們知道,古代君主很重要,君主的權力是最大的。所以,劉墉雖然身高比兩個皇帝高很多,但卻在他們面前不能展現出來,他要駝背顯得自己跟皇帝們一樣。不然,皇帝就要仰望他了。劉墉為了在乾隆、嘉慶面前不高一節,他就低下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駝背,人也沒之前看上去那麼高了。所以,嘉慶就給他取了個“劉羅鍋”的稱號,這個稱號也就流傳了下來。

  關於劉墉被稱為“羅鍋”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本身劉墉常年伏案寫作、學習,駝背這個習慣也漸漸養成了。我們都知道他是文官,需要經常寫文書。文官不像武官一樣,武官要出征,要上戰場,還要操練士兵。在清朝當官,要看很多東西,文章寫得好不好,長相外貌有沒有問題,出身怎樣,這都是要看的。在選官的時候,劉墉還年輕,肯定沒有駝背的問題,等劉墉當了幾十年的官之後,長期伏案,駝背的問題日益嚴重。等他到了八十歲之後,就更加了。所以,被稱為“劉羅鍋”也是不稀奇的事情了。

  劉墉是清朝不可多得的好官,清官。在一些講述劉墉的電視劇裡,我們充分認識到了這樣一位清廉的官員。在我們的印象裡,他老是和清朝鉅貪和珅鬥智鬥勇。和珅的貪,劉墉的清廉,以及他們之間發生的有趣故事,都是人們茶餘飯後聊天的內容。有時候我們也要撥開雲霧,其實劉羅鍋並不“羅鍋”,相反還是一米九的高富帥呢。




xiaocao449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一部《宰相劉羅鍋》,讓劉羅鍋這個形象深入人心。

但是歷史上真實的劉羅鍋,又是什麼樣的呢?

歷史上的劉羅鍋,名叫劉墉。是乾隆朝的重臣之一。

不僅不是狀元出身,也不是真的就是個羅鍋,更沒有同和珅鬥來鬥去。

劉墉山東人,出身於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是順治朝的進士,祖父曾官至四川布政司,父親劉統勳也是乾隆朝名臣,官至大學士。

所以憑藉著祖上陰德,在乾隆十六年,以恩蔭舉人之身份,參加了當年的會試和殿試,並考中為官。

這就開始了劉墉的官宦生涯,一直做了五十多年的官,直到垂老。

劉墉為官清正,歷任乾隆、雍正、嘉慶三朝,中間有起起落落,最高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劉墉為什麼在民間被稱為“劉羅鍋”呢?

原來劉墉是文官,書法造詣深厚,甚至被譽為清朝的四大書法家之一。《清史稿》就有記載:“墉工書,有名於時。”不僅字寫得好,他還酷愛藏書。

劉墉書法

經常伏案工作,使得劉墉上了點年紀之後,就有些駝背。於是嘉慶皇帝就戲稱劉墉為“劉駝子”,這也是劉羅鍋這個說法的由來。其實到了嘉慶朝時候,劉墉已經年近八十了,背駝點也是很正常的。

綜上,便是劉羅鍋這個人的一些簡單介紹。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劉墉,外號劉羅鍋。但劉墉其實不羅,只是長期的伏案,背有些駝,被嘉慶皇帝戲稱“劉駝子”,由此得名。不過那時,劉墉已經是80歲的老人了,可以杖朝了。

劉墉,生於1719年、康熙58年,卒於1804年、嘉慶9年,得享85壽,歷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四朝。當官50多年,去世前兩天還上朝,可謂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老勞模一枚。

劉墉是官宦世家,父親劉統勳更是朝廷宰相。他32歲中進士時,雖是恩蔭省份,卻有紮實的功底。傳說,本來劉墉考中的是狀元,但乾隆皇帝想選一個平民才俊,所以劉墉被降格。

劉墉官聲很好,在戲說和正史中都是正面人物。尤其是他和紀曉嵐、和珅有一段時間同朝為官,引得野史爭先戲說,一時風頭強勁。確實,這段時間劉羅鍋很出彩,不過不是戲中幽默風趣、遊刃有餘的正面人物,而是,明哲保身、惟和珅是瞻的老油條。不能說懷,只是官場混久了,多了一層保護膜而已。人在河邊走,那能不溼鞋。

歷史人物,為了現實需要,常作諸多演繹。真的歷史其實比戲更精彩。

如果你不懂得現在,就看看歷史,因為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如果你不懂得歷史,就看看現在,因為歷史正在重演。





對瑀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劉羅鍋根本就不羅鍋,這是《宰相劉羅鍋》中的一大硬傷。

劇中劉羅鍋是貧寒子弟出身,然而真實的劉羅鍋不僅不貧寒,而且家境相當優渥,稱得上是貴族子弟。

劉墉的祖父是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是吏部尚書,稱得上是顯赫世家。


所以,劉墉從小接受的是貴族精英教育,絕不是鄉下小私塾野路子教育,劉墉的起跑線比一般人早了兩輩子。

劉墉22歲時,考中了進士,成了皇子的伴讀,雖然官不大,但整日與皇帝為伴,抬頭不見低頭見,那提拔的機會多了去了!

然而,劉墉的老爸劉統勳在準格爾戰爭中犯了錯,結果被革職查辦了,劉墉受到了牽連,後來乾隆念及舊功,就把劉墉放了出來,封他做了翰林編修。


後來,藉助於劉統勳打下的人脈關係網,劉墉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從按察使、巡撫、左都御史等官,最終回到皇帝的身邊,做了這輩子的最高官職—吏部尚書。

《宰相劉羅鍋》中,劉墉經常惡搞和珅,經常把和珅整的灰頭土臉,洋相百出。

然而真實的歷史是,劉羅鍋見了和珅,是客客氣氣,唯唯諾諾,點頭哈腰,虛與委蛇,他巴結討好都來不及,哪敢挑戰和珅啊?

除非他不想混了!



而且,歷史上的劉羅鍋根本就不羅鍋。

劉羅鍋身高很高,有一米九,而乾隆皇帝不過一米七左右,臣子見了皇帝要點頭哈腰,弓著身子,以便仰望聖上。

試想,這麼高的個頭,再彎著個腰,久而久之,背就駝了,遠遠地看上去,就像個羅鍋一樣。

而且,劉羅鍋是個文官,經常伏案寫作,日夜筆耕不輟,古代光線不好,劉羅鍋經常要頭低的很低才能看見字,時間長了患上了近視,於是頭越來越低,背越來越駝了!

所以說,劉羅鍋的駝背是後天形成的,不是先天就有的,《宰相劉羅鍋》把劉羅鍋搞成真羅鍋了,這是對歷史的誤讀。


一半秋色


這其實是受了《宰相劉羅鍋》以及其他戲曲的影響,才造成了大家有這個印象。其實,歷史上真實的劉羅鍋,名叫劉墉,不僅不是羅鍋,還是一個大高個。

清朝為官標準

古代想要當官,並不是學問好就行的,還要沒有身體殘疾等缺陷。因為只有面貌方正,容貌偉岸,才能體現出當官的威嚴。因此,在考試完之後,還要查驗“身、言、書、判”等四個方面,這也是清朝選拔官員的標準。其中,“身”是排在首位,意思就是需要身體素質好,口齒清晰,高矮肥瘦適中。如果身體不正,肩膀不平,都沒法做官的,更何況後背有個羅鍋。而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歷任太原知府、江寧知府、內閣學士等官職,也從側面印證了,劉墉本身是沒有殘疾的,否則也當不了官。

劉羅鍋外號的由來

劉羅鍋外號的由來,其實並不是在乾隆時期,而是在嘉慶時期得來的。因為劉墉身高較高,足有一米八一米九的樣子,但是面對乾隆皇帝,肯定不能俯視,只好耷拉下肩膀。劉墉的書法很好,被人稱為“濃墨宰相”,常年練習書法,也使得劉墉顯得有些駝背。後來到了嘉慶時期,嘉慶曾經稱呼劉墉為“劉駝子”,這也成為“劉羅鍋”來源的源頭。只不過那時的劉墉已經是八十歲的老人了,再加上身高本來就高,駝背也很正常。

人們對劉羅鍋的喜愛

但是為什麼晚年才駝背的劉墉,卻被後人傳為一直都是“劉羅鍋”了呢?其實,這背後凸顯的是人們對劉墉的喜愛。劉墉父親劉統勳是乾隆時期重臣,曾經做到了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的職位,也就是民間所謂的“宰相”了。劉墉的家族也十分興盛,從他的曾祖父一直到劉墉的侄孫,期間一共出了三十五位舉人,十一位進士和兩位大學士,可謂是書香門第了。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從小便受到很好的儒家教育,也養成了劉墉嫉惡如仇、不畏強權的性格。他在任職期間,查辦了大量貪腐人員,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還查辦了山東巡撫國泰和大貪官和珅。人民感念他的恩德,還有《劉公案》在民間流傳,關於他的戲曲,更是有很多。人們拿他和包公做比較,可見對他的愛戴。

在通俗小說和戲曲中,把劉墉演化成一個羅鍋,自然更讓人印象深刻,再加上嘉靖皇帝曾稱他為“劉駝子”,也不算是杜撰。幾百年下來,隨著演藝和戲曲的流傳,劉墉是個羅鍋的印象,便在人民群眾中固定下來。


飛熊說歷史


小時候看過一部電視劇,名字叫《宰相劉羅鍋》,這部劇在當時可謂是家喻戶曉,茶餘飯後,就等著這部劇的播出,這個劇的主人公是我們熟悉的歷史人物劉羅鍋,也就是劉墉。劇中的劉墉人如其名,是個羅鍋,相貌醜陋,但是,他勇敢、機智、幽默、詼諧。給觀眾帶來諸多歡聲笑語。那麼,就這麼一個其貌不揚的人物,在歷史上,真實的劉墉真的是一個羅鍋嗎?如果不是,那麼他的外號又是怎麼來的呢?

劉墉,字崇如,號石庵,是清朝大員劉統勳之子。劉墉出生於名門,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精通書法,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師,書法家。所以,後來也被稱為“濃墨宰相”。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劉墉深得乾隆喜愛,乾隆很倚重他,委任他很多要職。劉墉自身也奉公守法、廉潔自律,以清正廉明聞名於世,深得百姓愛戴,後來他也成為清朝著名的政治家。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其實並不是羅鍋,在古代,選撥官員是要考核外貌的,如果一個人才華橫溢,但是他長相醜陋,那麼,他是不可能被選中的,所以,劉墉外貌雖然不是特別出眾,但是絕對不醜陋,也不可能是個羅鍋,要不然,他怎麼可能進入仕途呢。

他之所以被稱為劉羅鍋,是和他個人的身

他之所以被稱為劉羅鍋,是和他個人的身體狀況有關的,根據專家考證,劉墉身高有一米九,由於個子太高,他面見皇帝時,為了避免皇帝仰視他,所以,他就經常駝背,後來,皇帝就給他取了劉羅鍋這個外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墉經常伏案寫字,久而久之,就造成了駝背,民間老百姓就稱他為劉羅鍋了。所以,真實的劉墉並不是羅鍋哦。


精彩滿天下


我是水煮汗青,我來回答。

《宰相劉羅鍋》是大家非常喜歡的一部作品,裡面講述了劉墉與乾隆還有和珅之間鬥智鬥勇的故事。

所有的文藝作品中都把劉墉描述成“羅鍋”的形象,歷史中真實的劉墉真的是羅鍋嗎?其實不是的。

羅鍋,又叫駝背。在醫學上的名詞是“脊柱變形”,一般是由於坐姿不正,或者小時候得過佝僂病或脊柱炎等疾病,引起脊柱形態的改變。老年人也會因為骨骼老化而引起這樣的症狀。

1958的時候,劉墉墓由於受到破壞而進行搶救性挖掘。當時出土了兩具棺槨,分別是劉墉和他的妻子單氏,另外還出土了一些陪葬品。當大家對劉墉的屍骨進行測量的時候發現,劉墉實際身高達到了1.9米!而且並沒有發現脊椎畸形的現象,也就是說他並不是一個“羅鍋”。

“劉羅鍋”這個外號是怎麼來的?

劉羅鍋這個詞只出現在文藝作品上,歷史資料中並沒有這樣的說法。不過無風不起浪,我認為劉墉會有這樣的外號也是有原因的:

  • 劉墉活到了85歲高壽,在他年老的時候有點駝背也是正常的,嘉慶皇帝曾經稱呼他為“劉駝子”,所以“劉羅鍋”這個外號可能是這樣來的;

  • 乾隆穿過的龍袍長度是1.4米左右,因此可以測算乾隆皇帝的身高大約為1.6米。劉墉身高1.9米,在皇帝面前肯定不敢昂首挺胸,應該是屈身彎腰。長期保持這樣的姿勢,就被旁人戲稱為“羅鍋”了。

歷史上真實的劉墉出身在官宦家庭,他的父親劉統勳就曾擔任過刑部、工部、史部的尚書。劉墉家境好,身材又高大,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高副帥”。

電視劇中劉墉與和珅水火不容,兩人只要碰上準要鬥上一鬥,而且每次都是以和珅慘敗收場。實際上,歷史上真實的和珅要比劉墉小30多歲,而且他擔任軍機大臣的時候,劉墉已年近花甲,此時的和珅才26歲。所以兩人的歷史形象和影視形象還是相差甚遠。


水煮汗青


居史料記載和現代發現的劉墉墓相結合,劉墉為清代康熙名相,博才多學,治國有方,深受老百姓愛戴,他身高有1米8左右,由於長軍累月伏案工作,身體有些弓形,看著有點駝背,並不是羅鍋,羅鍋是一種病,脊椎畸形,外表看著就象背上扣了一個鐵鍋一樣。


峰迴路轉116334481


“劉羅鍋”是戲說,以前中國識字人少,能看到歷史文獻的人也有限,很多都是說書人口口相傳的,比如劉羅鍋、包黑子、猛張飛等,因為很接地氣,所以更容易被人們記住,以至於現在一說劉羅鍋就是羅鍋,張飛就是豹頭環眼,包公就是黑臉帶月牙,這真是我們中華文化和曲藝傳承的一種體現,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