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真的是罗锅吗?

鱼鱼鱼__出没


“刘罗锅”是清朝乾隆、嘉庆两朝的名臣,本名刘墉(1719~1804),字崇如,山东诸城人。

“刘罗锅”是刘墉的外号。

说起“刘罗锅”这个外号,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说是乾隆给他起的。当时刘墉考中了状元,乾隆钦点名单时,发现刘墉是个驼子,于是给他起了一个刘罗锅的外号,并写了一首打油诗:

人生残疾是前缘,口在胸膛耳垂肩。

仰面难得见日月,侧身才可见青天。

卧似“心”字缺三点,立如弯弓少一弦。

死后装殓省棺椁,笼屉之内即长眠。

乾隆说的话很尖酸刻薄,说刘墉耸肩缩脖,弯腰驼背。不能抬头见日月,躺上才能看见天。比喻的刘墉很形象贴切,说刘墉死后不用棺材盛殓,用蒸馒头的笼屉就可以了。讲真乾隆够损的。



△《宰相刘罗锅》剧照

当时刘墉一听皇上御封自己为刘罗锅,急忙跪下谢主隆恩。清朝还有一个规定,皇上御封大臣,大臣每年还要额外得到一笔不小的奖赏。本来乾隆是想讥讽刘墉的身材,拿刘墉开涮,想不到刘墉急中生智白得了一笔银子。

刘墉谢过恩,站起身来不慌不忙拿起笔来写了一首回诗:

驼生脊背可存粮,人长驼背智谋广。

文韬伴君定国策。武略戍边保家邦。

臣虽不才知恩遇,承蒙万岁赐封赏。

别看罗锅字不多,每年白银两万两。

乾隆一听写得不错,龙颜大悦,钦点刘墉为状元。



△《宰相刘罗锅》剧照

当然电视剧是戏说历史。真实历史上刘墉是大学士刘统勋的长子,是个文学家和书法家,当然也是个政治家。

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并非状元,也不是宰相,而是一个标准的学者,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经常以“教育部”官员的身份到地方选拔人才,主管考试工作。

刘墉与和珅并没有多少交集,更谈不上斗智斗嘴,以他的身份没资格与和珅斗。并且他也不受乾隆待见。同时刘墉谈不上是一个出色的清官。

乾隆死后,和珅被杀,这时嘉庆才重用晚年的刘墉,刘墉向嘉庆进言:和珅一案应尽快结束,不要扩大打击面,追究和珅一人责任就可以了,嘉庆采纳了这个建议,和珅一案很快平息。



真实历史上刘墉是个山东大汉,1米八的大个子,并不是罗锅。

80多岁的刘墉被嘉庆重用。嘉庆看到常年躬身读书写字的刘墉背有点驼,因此亲切称刘墉为“刘驼子”。这是刘墉外号“刘罗锅”的出处。

其实清朝录用官员的标准是很严格的:“五官端正,身体健康,仪表堂堂。”如果是一个猥琐的人,怎么能显示出官威来,驼背或者身体有残疾的,不会被选中作为朝廷的命官。从这一点反推刘墉也不是一个罗锅。


秉烛读春秋


  答:宰相刘罗锅不罗锅,好像是一米九的帅哥。

在《宰相刘罗锅》这部影视剧中刘墉的形象是一位小老头,并且还是驼背,这才被叫做罗锅,但在历史中真正的刘墉并不是此番形象,和影视剧中的形象完全相反。

  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是清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大学士刘统勋长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刘墉是山东诸城人,刘墉的出身并不贫寒。刘墉祖父刘启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雍正乾隆两朝重臣,官做到太子太傅、吏部和刑部等尚书,可以说是世家出身,也是一时的显贵。

  刘墉生于1719年,乾隆十六年(1731年)考中进士,随后就当了侍讲,也就是陪皇子读书之类的官儿。这种官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是靠近皇帝,因此升迁的机会非常多。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刚过了四年,刘墉父亲刘统勋因为在准葛尔战争中措置失当,被夺官下狱治罪。刘墉受到牵连,也被夺职下狱。后来事实调查清楚,刘统勋并没有太大过失,乾隆帝就下旨释放了刘墉。

  出狱后刘墉当了翰林编修,被外放为督安徽学政。这个官是个肥缺,掌握着一省生员考试选拔的大事,对于营造关系网有很大用处。不过刘墉也是有操守的人,他一上任就大力纠治贡监吏员履职不力的积弊,因此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嘉奖。

  刘墉后来历任知府、道台等职,因为父亲的余荫,逐步做到按察使、巡抚、左都御史等大官,最终又回到京城,在乾隆帝身边供职。大概正是如此丰富的任职经历,才让他在民间留下许多痕迹和传说。

  不过刘墉的性格并非民间传说和影视剧中那么耿直,也没有与和坤搞过多么激烈的斗争。《清史稿》他的本传中,只记载了一次与和坤有关的事,就是一同到山东调查该省巡抚国泰贪污之事,还因此立了功,被授官为工部尚书。至于和乾隆皇帝抖机灵、斗智斗勇的事迹,更是半点也无。

  不过翻阅史书,类似事件倒也并不是空穴来风。刘墉的父亲刘统勋,倒是经常干这种事。乾隆在位时,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大学士张廷玉声望如日中天,家族、亲故、子弟遍布朝野,影响非常不好。刘统勋就上书说,为人臣者嚣张成这样,不是自保其福的方式,朝廷应该体念他的功劳,对他们家人当官稍加抑制,也好保全张家的名声。

  乾隆有一段时间非常恼怒州县仓库空缺,想尽数罢去当地官吏,而从在京的笔贴式中选人代之。这件事不太合乎常规,乾隆思来想去不敢贸然决断,便叫来刘统勋询问,说:“我考虑这件事都三天了,还拿不定主意,你看如何?”

  事情牵涉重大,弄不好会引发地方官的集体抵制,但如果在这个关头替地方官说话,又会引发乾隆的反感,刘统勋便沉默不语。乾隆焦急地责怪他不为皇帝分忧,刘统勋巧妙地回答:“皇上如此圣明,尚且想了三天都没有答案,老臣昏庸,哪能一时半会儿就有对策。我想回去之后好好思考,再来回覆。”

  乾隆被拍了个小马屁非常受用,也不便再多问。但是刘统勋这种方式,其实已表露了他的态度。第二天,刘统勋回来给乾隆上奏,说州县的情况还是地方官熟……还没等说完,乾隆就会心一笑说:“你说的对。”于是中止了这件错事。

  据记载,他身高有一米九多,在清朝,应该是巨人般的存在了。那刘墉为何被称为刘罗锅?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想要出人头地就要参加科举考试,而想要参加科举考试就要符合“身、言、书、判”四项标准,就是身体素质、相貌堂堂、口齿清晰、语言流畅而且头脑清晰,思维敏捷。所以刘墉既然中了进士,就说明刘墉符合四项标准,所以刘墉并非罗锅。而且在当时按照规定,中了举人的,还要考试“大挑”,这一科不考文采。也不考口才,只靠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以字形来比拟身形。“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方头大脸身体直长,“日”指高矮肥瘦适中,符合以上四个字便有入选的可能。“身”指身体歪曲,“甲”指头大身体小,“气”指肩膀一边耸一边平,“由”指头小身体大,只要有符合这四条的,就算是中了举人,也是要落选的。

  而且清朝的官场很注重官员的相貌,在乾隆时期比其他时期更为重视,所以刘墉既然是科举出身,那么一定要符合乾隆选用官员的标准,如果刘墉是罗锅,那么在乾隆时期一定是不可能中进士的。更不可能做到内阁大学士的职位。

  刘墉辅佐过的两个皇帝,乾隆和嘉庆,身高都是一米七左右,属于中等的身高。我们知道,古代君主很重要,君主的权力是最大的。所以,刘墉虽然身高比两个皇帝高很多,但却在他们面前不能展现出来,他要驼背显得自己跟皇帝们一样。不然,皇帝就要仰望他了。刘墉为了在乾隆、嘉庆面前不高一节,他就低下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驼背,人也没之前看上去那么高了。所以,嘉庆就给他取了个“刘罗锅”的称号,这个称号也就流传了下来。

  关于刘墉被称为“罗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本身刘墉常年伏案写作、学习,驼背这个习惯也渐渐养成了。我们都知道他是文官,需要经常写文书。文官不像武官一样,武官要出征,要上战场,还要操练士兵。在清朝当官,要看很多东西,文章写得好不好,长相外貌有没有问题,出身怎样,这都是要看的。在选官的时候,刘墉还年轻,肯定没有驼背的问题,等刘墉当了几十年的官之后,长期伏案,驼背的问题日益严重。等他到了八十岁之后,就更加了。所以,被称为“刘罗锅”也是不稀奇的事情了。

  刘墉是清朝不可多得的好官,清官。在一些讲述刘墉的电视剧里,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这样一位清廉的官员。在我们的印象里,他老是和清朝巨贪和珅斗智斗勇。和珅的贪,刘墉的清廉,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都是人们茶余饭后聊天的内容。有时候我们也要拨开云雾,其实刘罗锅并不“罗锅”,相反还是一米九的高富帅呢。




xiaocao449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一部《宰相刘罗锅》,让刘罗锅这个形象深入人心。

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又是什么样的呢?

历史上的刘罗锅,名叫刘墉。是乾隆朝的重臣之一。

不仅不是状元出身,也不是真的就是个罗锅,更没有同和珅斗来斗去。

刘墉山东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是顺治朝的进士,祖父曾官至四川布政司,父亲刘统勋也是乾隆朝名臣,官至大学士。

所以凭借着祖上阴德,在乾隆十六年,以恩荫举人之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考中为官。

这就开始了刘墉的官宦生涯,一直做了五十多年的官,直到垂老。

刘墉为官清正,历任乾隆、雍正、嘉庆三朝,中间有起起落落,最高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刘墉为什么在民间被称为“刘罗锅”呢?

原来刘墉是文官,书法造诣深厚,甚至被誉为清朝的四大书法家之一。《清史稿》就有记载:“墉工书,有名于时。”不仅字写得好,他还酷爱藏书。

刘墉书法

经常伏案工作,使得刘墉上了点年纪之后,就有些驼背。于是嘉庆皇帝就戏称刘墉为“刘驼子”,这也是刘罗锅这个说法的由来。其实到了嘉庆朝时候,刘墉已经年近八十了,背驼点也是很正常的。

综上,便是刘罗锅这个人的一些简单介绍。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刘墉,外号刘罗锅。但刘墉其实不罗,只是长期的伏案,背有些驼,被嘉庆皇帝戏称“刘驼子”,由此得名。不过那时,刘墉已经是80岁的老人了,可以杖朝了。

刘墉,生于1719年、康熙58年,卒于1804年、嘉庆9年,得享85寿,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当官50多年,去世前两天还上朝,可谓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老劳模一枚。

刘墉是官宦世家,父亲刘统勋更是朝廷宰相。他32岁中进士时,虽是恩荫省份,却有扎实的功底。传说,本来刘墉考中的是状元,但乾隆皇帝想选一个平民才俊,所以刘墉被降格。

刘墉官声很好,在戏说和正史中都是正面人物。尤其是他和纪晓岚、和珅有一段时间同朝为官,引得野史争先戏说,一时风头强劲。确实,这段时间刘罗锅很出彩,不过不是戏中幽默风趣、游刃有余的正面人物,而是,明哲保身、惟和珅是瞻的老油条。不能说怀,只是官场混久了,多了一层保护膜而已。人在河边走,那能不湿鞋。

历史人物,为了现实需要,常作诸多演绎。真的历史其实比戏更精彩。

如果你不懂得现在,就看看历史,因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如果你不懂得历史,就看看现在,因为历史正在重演。





对瑀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根本就不罗锅,这是《宰相刘罗锅》中的一大硬伤。

剧中刘罗锅是贫寒子弟出身,然而真实的刘罗锅不仅不贫寒,而且家境相当优渥,称得上是贵族子弟。

刘墉的祖父是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吏部尚书,称得上是显赫世家。


所以,刘墉从小接受的是贵族精英教育,绝不是乡下小私塾野路子教育,刘墉的起跑线比一般人早了两辈子。

刘墉22岁时,考中了进士,成了皇子的伴读,虽然官不大,但整日与皇帝为伴,抬头不见低头见,那提拔的机会多了去了!

然而,刘墉的老爸刘统勋在准格尔战争中犯了错,结果被革职查办了,刘墉受到了牵连,后来乾隆念及旧功,就把刘墉放了出来,封他做了翰林编修。


后来,借助于刘统勋打下的人脉关系网,刘墉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从按察使、巡抚、左都御史等官,最终回到皇帝的身边,做了这辈子的最高官职—吏部尚书。

《宰相刘罗锅》中,刘墉经常恶搞和珅,经常把和珅整的灰头土脸,洋相百出。

然而真实的历史是,刘罗锅见了和珅,是客客气气,唯唯诺诺,点头哈腰,虚与委蛇,他巴结讨好都来不及,哪敢挑战和珅啊?

除非他不想混了!



而且,历史上的刘罗锅根本就不罗锅。

刘罗锅身高很高,有一米九,而乾隆皇帝不过一米七左右,臣子见了皇帝要点头哈腰,弓着身子,以便仰望圣上。

试想,这么高的个头,再弯着个腰,久而久之,背就驼了,远远地看上去,就像个罗锅一样。

而且,刘罗锅是个文官,经常伏案写作,日夜笔耕不辍,古代光线不好,刘罗锅经常要头低的很低才能看见字,时间长了患上了近视,于是头越来越低,背越来越驼了!

所以说,刘罗锅的驼背是后天形成的,不是先天就有的,《宰相刘罗锅》把刘罗锅搞成真罗锅了,这是对历史的误读。


一半秋色


这其实是受了《宰相刘罗锅》以及其他戏曲的影响,才造成了大家有这个印象。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刘罗锅,名叫刘墉,不仅不是罗锅,还是一个大高个。

清朝为官标准

古代想要当官,并不是学问好就行的,还要没有身体残疾等缺陷。因为只有面貌方正,容貌伟岸,才能体现出当官的威严。因此,在考试完之后,还要查验“身、言、书、判”等四个方面,这也是清朝选拔官员的标准。其中,“身”是排在首位,意思就是需要身体素质好,口齿清晰,高矮肥瘦适中。如果身体不正,肩膀不平,都没法做官的,更何况后背有个罗锅。而刘墉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历任太原知府、江宁知府、内阁学士等官职,也从侧面印证了,刘墉本身是没有残疾的,否则也当不了官。

刘罗锅外号的由来

刘罗锅外号的由来,其实并不是在乾隆时期,而是在嘉庆时期得来的。因为刘墉身高较高,足有一米八一米九的样子,但是面对乾隆皇帝,肯定不能俯视,只好耷拉下肩膀。刘墉的书法很好,被人称为“浓墨宰相”,常年练习书法,也使得刘墉显得有些驼背。后来到了嘉庆时期,嘉庆曾经称呼刘墉为“刘驼子”,这也成为“刘罗锅”来源的源头。只不过那时的刘墉已经是八十岁的老人了,再加上身高本来就高,驼背也很正常。

人们对刘罗锅的喜爱

但是为什么晚年才驼背的刘墉,却被后人传为一直都是“刘罗锅”了呢?其实,这背后凸显的是人们对刘墉的喜爱。刘墉父亲刘统勋是乾隆时期重臣,曾经做到了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的职位,也就是民间所谓的“宰相”了。刘墉的家族也十分兴盛,从他的曾祖父一直到刘墉的侄孙,期间一共出了三十五位举人,十一位进士和两位大学士,可谓是书香门第了。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从小便受到很好的儒家教育,也养成了刘墉嫉恶如仇、不畏强权的性格。他在任职期间,查办了大量贪腐人员,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还查办了山东巡抚国泰和大贪官和珅。人民感念他的恩德,还有《刘公案》在民间流传,关于他的戏曲,更是有很多。人们拿他和包公做比较,可见对他的爱戴。

在通俗小说和戏曲中,把刘墉演化成一个罗锅,自然更让人印象深刻,再加上嘉靖皇帝曾称他为“刘驼子”,也不算是杜撰。几百年下来,随着演艺和戏曲的流传,刘墉是个罗锅的印象,便在人民群众中固定下来。


飞熊说历史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名字叫《宰相刘罗锅》,这部剧在当时可谓是家喻户晓,茶余饭后,就等着这部剧的播出,这个剧的主人公是我们熟悉的历史人物刘罗锅,也就是刘墉。剧中的刘墉人如其名,是个罗锅,相貌丑陋,但是,他勇敢、机智、幽默、诙谐。给观众带来诸多欢声笑语。那么,就这么一个其貌不扬的人物,在历史上,真实的刘墉真的是一个罗锅吗?如果不是,那么他的外号又是怎么来的呢?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是清朝大员刘统勋之子。刘墉出生于名门,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精通书法,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师,书法家。所以,后来也被称为“浓墨宰相”。乾隆皇帝在位期间,刘墉深得乾隆喜爱,乾隆很倚重他,委任他很多要职。刘墉自身也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以清正廉明闻名于世,深得百姓爱戴,后来他也成为清朝著名的政治家。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其实并不是罗锅,在古代,选拨官员是要考核外貌的,如果一个人才华横溢,但是他长相丑陋,那么,他是不可能被选中的,所以,刘墉外貌虽然不是特别出众,但是绝对不丑陋,也不可能是个罗锅,要不然,他怎么可能进入仕途呢。

他之所以被称为刘罗锅,是和他个人的身

他之所以被称为刘罗锅,是和他个人的身体状况有关的,根据专家考证,刘墉身高有一米九,由于个子太高,他面见皇帝时,为了避免皇帝仰视他,所以,他就经常驼背,后来,皇帝就给他取了刘罗锅这个外号。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墉经常伏案写字,久而久之,就造成了驼背,民间老百姓就称他为刘罗锅了。所以,真实的刘墉并不是罗锅哦。


精彩满天下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宰相刘罗锅》是大家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里面讲述了刘墉与乾隆还有和珅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

所有的文艺作品中都把刘墉描述成“罗锅”的形象,历史中真实的刘墉真的是罗锅吗?其实不是的。

罗锅,又叫驼背。在医学上的名词是“脊柱变形”,一般是由于坐姿不正,或者小时候得过佝偻病或脊柱炎等疾病,引起脊柱形态的改变。老年人也会因为骨骼老化而引起这样的症状。

1958的时候,刘墉墓由于受到破坏而进行抢救性挖掘。当时出土了两具棺椁,分别是刘墉和他的妻子单氏,另外还出土了一些陪葬品。当大家对刘墉的尸骨进行测量的时候发现,刘墉实际身高达到了1.9米!而且并没有发现脊椎畸形的现象,也就是说他并不是一个“罗锅”。

“刘罗锅”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

刘罗锅这个词只出现在文艺作品上,历史资料中并没有这样的说法。不过无风不起浪,我认为刘墉会有这样的外号也是有原因的:

  • 刘墉活到了85岁高寿,在他年老的时候有点驼背也是正常的,嘉庆皇帝曾经称呼他为“刘驼子”,所以“刘罗锅”这个外号可能是这样来的;

  • 乾隆穿过的龙袍长度是1.4米左右,因此可以测算乾隆皇帝的身高大约为1.6米。刘墉身高1.9米,在皇帝面前肯定不敢昂首挺胸,应该是屈身弯腰。长期保持这样的姿势,就被旁人戏称为“罗锅”了。

历史上真实的刘墉出身在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刘统勋就曾担任过刑部、工部、史部的尚书。刘墉家境好,身材又高大,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高副帅”。

电视剧中刘墉与和珅水火不容,两人只要碰上准要斗上一斗,而且每次都是以和珅惨败收场。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和珅要比刘墉小30多岁,而且他担任军机大臣的时候,刘墉已年近花甲,此时的和珅才26岁。所以两人的历史形象和影视形象还是相差甚远。


水煮汗青


居史料记载和现代发现的刘墉墓相结合,刘墉为清代康熙名相,博才多学,治国有方,深受老百姓爱戴,他身高有1米8左右,由于长军累月伏案工作,身体有些弓形,看着有点驼背,并不是罗锅,罗锅是一种病,脊椎畸形,外表看着就象背上扣了一个铁锅一样。


峰回路转116334481


“刘罗锅”是戏说,以前中国识字人少,能看到历史文献的人也有限,很多都是说书人口口相传的,比如刘罗锅、包黑子、猛张飞等,因为很接地气,所以更容易被人们记住,以至于现在一说刘罗锅就是罗锅,张飞就是豹头环眼,包公就是黑脸带月牙,这真是我们中华文化和曲艺传承的一种体现,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