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橫空出世,由“曹操墓”看曹操為人,和曹操的一生

2009年底,“曹操墓”橫空出世。2009年12月27日,曹操高陵“西高穴大墓”在河南安陽得到考古確認。“西高穴大墓”位於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在安陽市的西北大約30公里。2010年6月11日,國家文物局將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列入“200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算是中國考古學界對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的認同。6月12日,央視直播對該墓的再次挖掘。

可是,對該墓是否真是曹操墓,一直爭論不休。從事魏晉南北朝歷史研究的張國安博士在其著作《顛覆曹操墓》中稱該墓很有可能是曹操孫子的墓葬,研究盜墓史的倪方六在其博客中稱挖掘出的所謂“曹操頭骨”的真身疑是盜墓賊,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則表示就現有成果看無法就該墓是否為曹操墓做出最終結論,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長徐蘋芳則斷言該墓不可能是曹操墓。當然,還是有不少人認同該墓為曹操墓的,這裡面聲音最強烈的是河南一方和考古隊。

“曹操墓”橫空出世,由“曹操墓”看曹操為人,和曹操的一生

河南安陽曹操墓

雙方的爭論,不亞於三國爭戰。人們對曹操墓如此關注,與曹操“七十二疑冢”的傳說有關。《三國演義》裡,曹操是以“古今來奸雄中第一奇人”的形象出現的,那麼曹操的“奸”,最能通過哪件事情看出來呢?為《三國演義》做點評的毛宗崗給了我們答案

“曹操平生無真,至死猶假,則分香賣履是也。臨死無真,死後猶假,則疑冢七十二是也。”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曹操一輩子奸詐,不露真相,至死還假,證據就是臨死安排妻妾分香賣履而不安排家國大事,安排七十二疑而不明確真正的墳墓。第七十八回,《三國演義》寫曹操臨死前遺言

又遺命於彰德府講武城外,設立疑冢七十二:“勿令後人知吾葬處,恐為人所發掘故也。”囑畢,長嘆一聲,淚如雨下。須臾,氣絕而死。

毛宗崗引用北宋文學家蘇軾的話對此評價說曹操“平生奸偽,死見真性”,意思是說曹操偽裝了一輩子,臨死現了真性假。其實,“七十二疑冢”並不是《三國演義》原創,早在北宋,王安石就寫了一首詩

“青山如浪入漳州,銅雀臺西八九邱。螻蟻往還空隴畝,麒麟埋沒幾春秋。”

這裡的“八九邱”“埋沒”“麒麟”等詞語暗喻曹操的七十二疑冢,雖然不知何據,但它卻是中國古籍中最早關於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記載。其後,南宋詩人范成大在《攬轡錄》裡又記載說:“過漳河,入曹操講武城,周遭十數里。城外有操疑冢七十二,散在數里間。傳雲操冢正在古寺中。”范成大則直接提出了“七十二疑冢”的說法。更有意思的是,從元代開始,有些學者還以實地的考察見聞,來證明曹操“七十二疑冢”說並非虛傳。如元代學者納新《河朔訪古記》記載說:“城外高邱七十二所,參錯佈置,巋然相望,世雲曹操疑冢。”清代學者傅洪澤在《行水金鑑》裡也記載說:“西望群山,東望林木,有曹操疑冢、銅雀臺。此水往東更寬,水發汪洋,地溼難行。”這類出於史志的記載,更讓人相信“七十二疑冢”的說法。

“曹操墓”橫空出世,由“曹操墓”看曹操為人,和曹操的一生

清代時期曹操墓繪圖

綜合各種說法,曹操“七十二疑冢”位於邯鄲市南30公里處的磁縣磁州鎮的南部及西南部一帶,那裡遍佈著大大小小的土丘100多處。不過,對曹操“七十二疑冢”的有無,若有,具體方位是哪裡,人們一直有爭議。在清代,關於曹操“七十二疑冢”又有了三種新的說法:王士禎認為曹操疑冢已經被髮掘,康熙時有一部《堅瓠續集》認為曹操墓在漳河水下,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裡有一篇《曹操冢》,說曹操墓在許昌城外。

關於曹操陵墓,還有一種說法。在曹操的故鄉今安徽亳州城南,有一座龐大的曹氏宗族墓群,人稱“曹四孤堆”。有關專家認為這裡很有可能是曹操歸葬亳州的墓地。《三國演義》裡“七十二疑冢”的說法是不符合歷史的。曹操墓不但沒有七十二個假身,而且其位置是可以根據歷史記載進行考察和測定的。曹操本人生前曾經對自己陵墓的位置有所安排,據《三國志》所載之曹操遺令說


“曹操墓”橫空出世,由“曹操墓”看曹操為人,和曹操的一生

三國志中記載的曹操遺令

據此,曹操墓實際上就在曹魏鄴城西門豹祠之西的地勢較高和開闊的平原上。而且,據《晉書》記載,魏文帝曹丕也完全遵照其父遺願安葬了曹操,以從“先帝儉德之志”。曹操主動公佈了陵墓的地點,說明沒有設置疑冢的主觀動機。同時,先前被普遍認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磁縣墓群,經考古發掘,被確認為是北朝墓群,與曹操墓無關。

《三國演義》寫曹操遺言建疑冢,是為了刻畫曹操的“奸雄”形象。《三國演義》寫曹操一生,有假無真,人們見到的只是一個假曹操。寫死曹操是假的,是為了突出活曹操亦是假的,正所謂“不獨假曹操是假,即真曹操亦是假”。元陶宗儀《輟耕錄》引宋人俞應符《題曹操疑冢詩》說

“曹操墓”橫空出世,由“曹操墓”看曹操為人,和曹操的一生

元陶宗儀《輟耕錄》引宋人俞應符《題曹操疑冢詩》

認為七十二疑冢之設置,正是曹操奸詐欺人之舉。

《三國演義》裡,曹操最大的特點就是“奸”。從《三國演義》的回目上可以看出曹操的“奸雄”形象:第二十回“曹阿瞞許田打圍”,第二十三回“禰正平裸衣罵賊”,第二十四回“國賊行兇殺貴妃”,第七十八回“傳遺命奸雄數終”,這裡的“阿瞞”“賊”“國賊”“奸雄”,都是用來稱呼曹操的。“七十二疑冢”則典型地表現了曹操的奸詐。《三國演義》淋漓盡致地描寫了曹操的奸詐。

曹操奸詐的段子,在《三國演義》裡不勝枚舉,現在僅舉殺華佗一事進行討論。《三國演義》描寫華佗為曹操治頭風病,建議實施外科手術

佗曰:“大王頭腦疼痛,因患風而起。病根在腦袋中,風涎不能出,枉服湯藥,不可治療。某有一法:先飲麻肺湯,然後用利斧砍開腦袋,取出風涎,方可除根。”操大怒曰:“汝要殺孤耶!”佗曰:“大王曾聞關公中毒箭,傷其右臂,某刮骨療毒,關公略無懼色。今大王小可之疾,何多疑焉?”操曰:“臂痛可刮,腦袋安可砍開?汝必與關公情熟,乘此機會欲報仇耳!”呼左右拿下獄中,拷問其情。

最後,華佗死於獄中。這件事情上,曹操表現出來的奸詐多疑,有似於遺言設置“七十二疑冢”。

其實,歷史上,曹操殺華佗不是因為奸詐多疑,而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是封建社會專制者的習慣性動作而。《三國志》和《後漢書》都記載了華佗之死。曹操請華佗為他治療頭風頑症,華佗用針扎胭俞穴位,效果很好。後來,曹操想把華佗留在身邊做他的私人醫生,華佗卻以收到家書,想回家小住幾天為藉口,請假回家,到家後又託詞妻子有病,一直不回。華佗回家後,曹操曾經多次寫信催他回來,還曾命令郡縣官員將華佗遣送回來,但是華佗還是不肯回來。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查看,如果華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賜給四十斛小豆,並放寬期限;如果華佗說謊,就拘捕押送他回來。於是華佗就被交付許縣監獄,審訊後本人認罪。

“曹操墓”橫空出世,由“曹操墓”看曹操為人,和曹操的一生

曹操雕像

荀彧替華佗向曹操求情,曹操不理,將華佗處死了。曹操後來說:“佗能愈此。小人養吾病,欲以自重。”曹操認為華佗能治療他的頭風,想借此“自重”。據《後漢書》分析,華佗久假不歸,是要挾曹操給他官職。但是,向來賞罰嚴明的曹操,又怎會給一個他眼中的私人醫生高官呢?當然,曹操殺華佗,從根本上說還是華佗觸犯了其權威。

歷史上的曹操,不但沒有“七十二疑冢”暗寓著的奸詐多疑,而且是一個襟懷坦蕩、大度豁達的人,他有著待人以誠以信的一面。曹操陣營有很多降將,曹操對待他們充分信任,賞罰一視同仁。張遼、徐晃、張郃三人都是降將,與曹操嫡系樂進、于禁一樣得到重用,都位列曹營五子良將。

“曹操墓”橫空出世,由“曹操墓”看曹操為人,和曹操的一生

曹操像

官渡一戰大破袁紹後,從繳獲的戰利品中發現書信一束,都是許都及軍中諸人暗通袁紹準備將來賣身投靠的“效忠信”。有人勸曹操逐一對點姓名,收而殺之。曹操說當時袁紹強大,他自己尚且不知道能否自保,何況是眾人呢!曹操命人把所有書信一把火燒掉,不查不問,對那些當初想背叛他的人,像以往那樣任用。此事在《三國志》及裴注引《魏氏春秋》中均有記載。古往今來的政治家,襟懷如此曠達者,有幾人呢?

“挾天子以令諸侯”則是曹操“奸詐”的最重要“證據”。《三國演義》裡,以敬奉的名義,把天子挾持到許昌,藉此號令異己,暗行逆之事。對此,很多學者已經為曹操“平反”。呂思勉先生在《三國史話》中認為曹操挾天子並沒有使他佔到很大的便宜因為漢獻帝當時並沒有號召力。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國》中“挾天子以令諸侯”和“奉天子以令不臣”分而論之,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三國演義》的說法,“奉天子而令不臣”才是曹操的初衷。

“曹操墓”橫空出世,由“曹操墓”看曹操為人,和曹操的一生

曹操雕像

聯軍討伐董卓時,各路諸侯為了自保而擁兵不前,曹操率先全力進攻董卓。單憑這一點,曹操對朝廷的熱情奉獻就超過當時的很多霸主。當時,並非所有人都把漢獻帝看成是香餑餑漢獻帝被董卓餘部挾持,全無皇家權威,漠然無視者有之,趁火打劫者有之,落井下石者也有之,很少有人想奉迎漢獻帝。當時袁紹有條件奉迎天子,但是他為了私利卻沒有這樣做。曹操前後兩次排除困難並最終把皇帝接到自己身邊,使朝廷得到最起碼名義上的尊重。

曹操是始終尊重朝廷的。袁紹一度想立劉虞為帝,曹操拒絕,並明確提出:“諸君北面,我自西向。”意思是說你們立你們的新帝,我還是忠誠於西面的漢獻帝的。孫權曾經上表勸曹操稱帝,曹操不聽,說:“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這一系列的言行,雖然有權謀的成分,但是也說明曹操心中還是有朝廷的。袁術龜縮壽春稱帝,劉備固守益州稱帝,孫權偏安江東稱帝,曹操早早地統一了中原,俗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最有能力稱帝的就是他,然而,他卻始終未稱帝。雖然他也說過自己做周文王為後代稱帝鋪路的話,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的是,曹操對漢朝是尊重的。

“曹操墓”橫空出世,由“曹操墓”看曹操為人,和曹操的一生

曹操畫像

《三國演義》渲染曹操誅殺董承、伏完、伏皇后等情節,把曹操寫“國賊”,將董承、伏完等人的死寫成“為國捐軀”,第六十六回直接在回目裡寫“伏皇后為國捐生”。《三國演義》的描寫基本符合歷史,但是,拋開同情弱者的思維,深入地想一下:董承等人動手於前,曹操反擊於後,難道曹操非得乖乖地把頭伸到他們的刀下,才算是忠臣嗎?假設曹操不進行滅絕性反擊,政權落到董承等人手中,漢獻帝就會擁有實際權力嗎?東漢的敗落就是敗落在外戚、宦官的手裡,目睹著天下如何大亂的曹操對此一清二楚。誅董承、殺伏完的同時,曹操也規定了自己的外戚一律不得干涉朝政。

退一萬步說,曹操真的把權力還給平庸一生的漢獻帝,那很可能漢朝在曹丕稱帝之前就早早地告別歷史舞臺了。從196年被曹操迎到許昌,漢獻帝一共做了25年皇帝。就當時的形勢看,要是沒有曹操捍衛著朝廷的地位,漢獻帝會坐龍椅那麼久嗎?曹丕稱帝毀了曹操一世“英名”,讓曹操落了一個“奸臣”的名聲。可是,以今天的眼光看,曹丕稱帝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有利於中國的統一。要說篡位,怎麼沒人指責漢室是從秦朝那裡“篡”來的呢?《三國演義》是典型的以漢室為中心,這並不是完全正確的歷史觀。

“曹操墓”橫空出世,由“曹操墓”看曹操為人,和曹操的一生

曹操畫像

《三國演義》借“七十二疑冢”刻畫曹操的“奸雄”本性,歷史卻證明曹操是一個大英雄。曹操憑著自己的遠見卓識,結成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終於統一了北方,發展了生產,與孫權、劉備鼎足而立。後世對曹操頗有好評。《三國志》稱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傑”。唐太宗說曹操“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餘,萬乘之才不足”。魯迅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毛澤東對曹操推崇備至,他說:“曹操統一北方,創立魏國,那時黃河流域是全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制,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這些難道不該肯定?難道不是了不起?”

當然也有很多對曹操的負面評價,例如,明代思想家顧炎武說過

孟德既有冀州,崇獎跅馳之士,觀其下令再三,至於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於是權詐迭進,奸逆萌生。”

立場決定態度。站在封建正統的立場上,曹操就是一個“奸雄”;站在歷史貢獻的立場上,曹操就是一個英雄。毛澤東說得好:“說曹操是白臉奸臣,書上這麼寫,劇裡這麼演,老百姓這麼說,那是封建正統觀念製造的冤案,還有那些反動士族,他們是封建文化的壟斷者,他們寫東西就是維護封建正統。這個案要翻。”

在曹操墓的認識問題上,也有一個立場問題。站在曹操是“奸雄”的立場上,羅貫中就把傳說中的“七十二疑冢”寫進《三國演義》。站在經濟開發的立場上,就會在證據牽強的情況下,迫不及待地宣佈安陽西高穴大墓為“曹操墓”。

“曹操墓”橫空出世,由“曹操墓”看曹操為人,和曹操的一生

曹操墓地址

據安陽西高穴大墓考古隊公佈的現有證據看,僅憑“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刀”“魏武王常所用慰項石”及墓室內一男二女屍骨等所謂的六大非直接證據,難以斷定這墓就必然是曹操墓。此外,所謂刻有“魏武王”的材料是從盜墓者手中追回,來源就更不可靠另外,“魏武王”不是曹操的專有稱呼,除曹操外,歷史上還有三人叫“魏武王”。在質疑聲裡,有關方面就籌備巨資建設與曹操相關的旅遊與遺址項目,大力進行圍繞著所謂安陽西高穴“曹操墓”的經濟開發,其立場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安陽西高穴“曹操墓”的橫空出世,反映了文化過度市場化和學術浮躁的弊端。但是《三國演義》裡的“七十二疑冢”的描寫,卻是成功的文學創作,體現了我國文學擔當時代責任的優秀傳統。對曹操的評價,都帶著時代的烙印。唐朝以前,人們對曹操的歷史評價並不低。兩宋直至明清,大臣篡位之事雖未出現,但柄權弄奸、媚事敵國的權臣卻並不鮮見,在民族戰爭頻發,民族矛盾越來越突出、尖銳的背景下,夷夏之辨的觀念空前強化。所以曹操在這一時期被冠以奸臣的帽子。

“曹操墓”橫空出世,由“曹操墓”看曹操為人,和曹操的一生

曹操墓墓道

《三國演義》將曹操寫成了奸雄,體現了當時的社會倫理觀念。從濟世之才”“治世之能臣”到“亂世之奸雄”,再到戲曲舞臺上的白臉奸賊,最後到《三國演義》登峰造極的刻畫,曹操奸臣的形象逐步被定格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三國演義》經久不衰,具有永恆的經典魅力,除了其成功的文學創作之外,與其擔當民族責任,倡揚民族倫理,鼓勵民族價值觀是分不開的。當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價值觀。可是,站在今天的視角上,我們有必要揭開《三國演義》的文學面紗重新給曹操定位,重新認識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