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人物志」宝应清朝榜眼——季愈

季愈,字退如,号秋圃,季时贵次子,江南扬州府宝应湖西季家河人,康熙甲子中式四十九名举人,康熙庚辰会试第二、殿试一甲第二。


「扬州人物志」宝应清朝榜眼——季愈

季愈在家中排行第二,从小聪明好学,十几岁便考中秀才,康熙二十三年考中举人,名列第49名。此后,又进京考进士,屡败屡战,坚持不懈,经过16年的奋斗,终于在康熙三十九年一举成功,名列第二名(总305人),俗称“榜眼”,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能进入前三名在科举时代是无上荣光的事情。当时考中进士的人按照四类分配:前三名直接进入翰林院工作,担任编修和教官;二甲中选一部分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深造三年,三年后考核定级再安排工作;二甲中的一部分及三甲中的一部分直接安排工作,一般担任基层州县的知县;第四类是待岗,等候安排。这就是“三鼎甲”被世人看重的原因。

  季愈考中榜眼的消息传来,在家乡引起巨大轰动,人们奔走相告,争相传播季愈创造的奇迹,这可是当地有史以来在科举考试中取得的最高荣誉。季家河的大地上数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季愈的父亲季时贵在衙门当差,对宝应湖西一带的乡亲特别友好,照顾颇多。有一次,季时贵奉命带队搜查恶霸刘某的院宅,在其家中寻得一本小册子,上列数十位宝应湖西乡亲名单。季时贵知道名单上的这些人本来都是良民,都是被刘某胁迫的人,如果如实把名单上报,许多人要进牢房吃官司。一路上,季时贵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乘船过湖时,他假装不小心突然落入湖中,就手把小册子塞入水底污泥中。审案时,季时贵又帮助乡亲们说情,使得这些乡亲逃过一劫。当季愈考中榜眼时,乡亲们都说是其父亲积善积德的结果,此事还被载入方志和家谱中。据乾隆时期著名学者李调元《淡墨录》记载,当年文坛领袖王士祯见到进京赶考的季愈,看了他的文章和书法,考前就曾断言此人“必为鼎甲”,可见季愈靠的是雄厚的实力,而不是什么父辈的德行。

  康熙四十三年,同乡、户部郎中刘中柱(字雨峰)调任真定知府,季愈作长诗《赠别刘雨峰出守真定》:“东风阵阵燕山路,芍药初开莺碎语。飞絮成团扑面来,夕阳柳外行人去。使君逸气何翩翩,粉署为郎几历年。分符典郡守钜鹿,股肱四辅称豪贤。青门祖道倾畿甸,风流太守人争羡。五马朱幡照眼明,行看化雨随军遍。有客停杯望远天,骊歌唱罢独凄然。半亩荒园留我住,一竿落日为君牵。年来闭户红尘里,编篱莳药呼知己。典衣酤酒对春风,剪烛分题兴无比。诗成喝起月当头,击钵狂歌白更浮。夜合香庭同赏夏,蓼花书屋共寻秋。君今出守伤离索,苍茫令我情怀恶。尊酒论文谁复同,暮云千里空摇落。临歧握手重叮咛,屈指龚黄绩政新。知君奏最承明早,禁苑花开再卜邻。”此诗热情称赞刘中柱出色的才华,回顾了两人之间多年来结下的深情厚谊,表达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愁绪,祝愿他在真定知府任上能像汉代循吏龚遂与黄霸那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下好名声。这首诗歌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用典自然精巧,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性,季愈的才华由此可见一斑。

  一次,康熙皇帝到翰林院视察工作,看到季愈的文章和书法,十分欣赏,赞不绝口,当场挥写一幅书法赠给季愈,季愈把御书带回家乡,由其后代珍藏多年。康熙四十五年,季愈出任会试同考官,不久迁詹事府右中允,又升詹事府庶子。四十七年十月,他担任顺天武举乡试正考官,四十八年(1709)二月,提督广东学政,主要负责广东省院试、岁科两试,并督察各地学官和生员。当时,季愈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没有任满三年便病逝于广东学政任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