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一定自卑膽小嗎,外向一定活潑開朗嗎?怎麼界定?

至藝


我們如何定義為內向或者外向呢?

大家都會下意識認為:“宅”是人們對內向者的某種刻板印象,外向就喜歡在外,比較活躍,其實成千上萬的內向者以及外向者各有不同性格。

事實上,每個人都具備內向與外向的特質,並擁有靈活轉換的空間,能夠在這條曲線中找到舒適區。

是內向還是外向,主要取決於一個人的人格。我們天生帶有內向或外向的傾向,其中包含相應的特性與需求,成長過程又進一步塑造了我們。其次取決於社會情境。這就像一條可供個人運行的軌道,可視實際狀況轉向外或轉向內。人類具備神奇的適應能力,能依據情境適當地調整想法與行動。基本上,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可能做出這樣或那樣的行為,這與內向或外向無關,而與智慧或紀律有關,也就是說,有意識決定的行為會與受到刺激而反應的行為完全不同,此外,我們在某個情境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會影響我們的判斷。此時我們的行為可能取決於全然不同的標準,諸如我們比別人強還是弱?別人對我們有什麼期待?我們想要如何展現自己我們身處的文化則是第三個因素,它或多或少地影響了我們向外或向內的傾向。

內向的人,安靜是內心的一種基本狀態,它可以讓內向者專注地、有針對性地活動。內向的頭腦更加清晰,更明白自己想要什麼,自己需要做什麼,自卑、膽小它不是內向者的代名詞,這種說法非常片面。





Mr李木子


所謂內向,外向,說的是一個人情緒,思維,語言會指向哪裡。

向內者不常吐露心聲,也很少與他人溝通情感問題,稱為內向。

向外者常與人高談闊論,願意把自己的心事情感與人分享,稱為外向。

出於主觀判斷,我們常會認為“內向”的人自卑膽小,之所以他們不願與人溝通,是害怕別人嘲笑。而“外向”的人由於經常和特任互動,會給人留下活潑開朗的印象。

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內向者”更看重自己的內心世界,對他們來說,建立一個豐富多彩的內在世界是一種快樂,他們可以一個人鑽研,一個人感慨,一個人領悟,一個人體驗,而不需要為外界而分神。

生活中,相信大家也會發現,很多內向的人都非常有想法,多是那種“十年不語,語出驚人”的類型。在旁人都在忙於維持關係,吐槽八卦的時候,“內向”人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學識和見解。

一般情況來說,內向之人更適合研究類的工作。

“外向者”自然不需要多說,大家身邊都有一些看起來精力充沛,似乎永遠都和別人有話題的人。相比內向人,外向的人更願意表達情感,在這也經常給人留下熱情的印象。

那麼自卑膽小和活潑開朗呢?

誠然,大部分自卑者會很內向。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外向型人也是會自卑的。

心理學上有種理論,認為人們往往傾向於掩飾內心,怎麼掩飾呢?用相反的行為掩飾。

所以,有些你看起來樂觀大方,性格外向的人,可能心裡非常自卑,“外向”只是一層偽裝。

如何界定呢?只能靠你自己慢慢相處,去發現,去了解。


緣起相識


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都是相對而言的。

內向的不見得一定自卑膽小,可能也會給人一種沉穩,穩重的效果。內向的人往往會幹出常人不敢做的事,不見得膽子小。

外向的人,交際能力比較強點,相對給人一種活潑開朗的一面。內心的是否真的開心活潑只有自己知道了。

所以內向不一定自卑膽小,外向也不見得真的活潑開朗!



泰山雲極頂


1.人最少有兩面

2.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

3.內向跟膽小沒有必然關係,自卑是一種心理狀態,內向是一種處世狀態,有些人只是不喜歡說一些多餘的話,可能對旁人來說這是內向,但是實際上不是這麼回事,也許混熟了是個逗逼也沒準。

4.外向的人只是從表面給人感覺容易接近,也許只是為了掩蓋內心的封閉,當然也可能是真開朗。

5.界定的話需要長時間的瞭解,對方的處事狀態及對事務的觀點,是偏消極還是積極


碼友匯


其實內向和外向分兩種。有的人是外表外向,內在內向。還有人是外表內,向內在外向。無所謂好壞,性格使然。內向並不代表自卑膽小。內向外向只不過是一種表現形式。不愛說話不代表害怕。


一把超聲刀


內向者更注重與自己內心相處,外向者花更多精力與外在接觸,這只是個人不同的選擇,沒有好壞之分。

內向與外向是我們給出的一個對性格的籠統界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許一個別人認為“內向”的人突然“外向”了,或者突然從外向變內向了,都是很正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