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平之戰中,如果趙國換成李牧領導,趙國的勝算如何?

九億少女的夢想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長平之戰其實是一場大規模消耗戰,把長平之戰完全歸罪於趙括一人身上其實是非常不講道理的。


秦趙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兵力達七八十萬。廉頗為什麼採取守勢,不是他不打,是他前面打了幾仗發現打不過。怎麼辦呢,那就固守唄。長平之戰是在今天山西晉城高平打的,秦國補給線漫長,廉頗希望熬到秦軍斷糧,自然不戰而勝。

但是趙國的情況並不允許廉頗這麼做,趙國在此前連年戰爭,國力損耗嚴重,秦國雖然戰線漫長,但是秦國有強大的國力能支撐起這一仗,但是趙國撐不下去。

所以不論秦國挑撥不挑撥,急於求勝的趙王都準備換下廉頗。

而趙括剛接手就改變廉頗的防禦策略,開始進攻,那其實也是趙王的本意。

當然,趙括本身是有大問題的,但是長平之戰趙國失敗的主要原因還是國力不濟。


趙括雖然紙上談兵,但是最後他能慨然帶著勇士戰死沙場,為國盡忠。廉頗確實是一代名將,但是他到最後卻因為權力之爭投靠魏國。

至於說李牧,長平之戰時李牧尚無法接觸到趙國高層。

李牧是一代名將不假,但是高手之間過招,看的還是誰底子厚實。如果李牧指揮長平之戰,無疑趙國的勝率會大大增加,但是頂多四六開,秦國六。


守仁讀仁


長平之戰是秦國和趙國的國運之戰,雙方几乎都竭盡全力,最終,趙國慘敗,幾乎損失了所有精銳,元氣大傷,秦國從此再無勁敵,為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關於此戰的假設數不勝數,很多人都從將領角度出發,如果趙國的統帥不是趙括,而是其他誰誰誰,趙國還會不會戰敗,事實上,我個人認為,長平之戰不同於以往的戰役,秦國是賭上國運的,所以,無論趙國是誰來指揮,最終都難逃一敗,為什麼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說說,不妥之處,還請方家多多包涵。


第一,長平之戰是一場巨大的國力消耗戰,拼的是綜合國力。誰也不會料到,因為一個小小的上黨郡,秦趙提前進入了決戰階段,趙國更加沒有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根本沒有心理準備。一開始,雙方互有勝負,可廉頗並未估算到秦國的決心,堅持認為秦國是遠道而來,力求速戰速決,他只需要堅守壁壘,等秦國糧食耗盡,自然會主動撤軍。


眾所周知,廉頗雖然老謀深算,可這次他失算了,秦國不但不撤軍,反而繼續徵發國內壯丁入伍,並源源不斷增援長平前線,戰事一拖就是三年。到了這種局面,根本不是拼將領的一時之謀了,只能拿國力來消耗了。戰國末年,論經濟實力,誰也比不上秦國,因為此時秦國已經佔領了巴蜀,而且打垮了楚國,佔領了肥沃的鄢郢之地,糧食產量遠遠超過趙國。趙國本身就是山地較多,加上連年災荒,底子薄弱,經不起消耗,東方其他五國都在看笑話,不願借糧給趙國,如此一來,即使李牧指揮,又有何良策可以解決後勤問題呢?所以,戰局一旦進入消耗階段,趙國事實上就已經敗了。


第二,李牧與廉頗相比,並不擅長堅守作戰。廉頗老將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論堅守才能,李牧並不如他。李牧最主要的功績是在北方對匈奴作戰,雖然他也曾經對秦作戰取得過勝利,可畢竟規模不大,而且對手也不是令人膽寒的白起。因此,把李牧放在多山的長平一代,並不能發揮他的運動作戰特長,他不一定比廉頗打得更好。

第三,秦國能夠最終取勝,白起的個人能力也是關鍵因素。

白起作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絕對不是蓋的,他利用地形,把現場預設在一個小盆地之中,四周已經修築壁壘,只要趙軍進入預設戰場,就只有死路一條。趙括最終按照白起的設想進入了死地。假如前線指揮換成李牧,以李牧的性格來看,他很有可能不會把全部主力衝入預設戰場,而是更加穩妥地派遣一部分兵力前往試探,這種結果只能有一個,那就是趙國的軍隊會堅持更久一些,而且會給秦國造成更大規模的殺傷,但敗局還是難以挽回的,畢竟他們已經沒了糧食,只不過,很可能會重創秦軍。

由於問題特殊,以上純屬假設,想象成分很大,如有不切實際的地方,還請方家指正,歡迎留言討論,但謝絕語言攻擊。再次感謝邀請。


貓叔說歷史


縱觀李牧的成名之戰,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問題。

李牧最擅長的就是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伺機而動,從最想不到的地方擊垮敵軍。

那麼如果是李牧來主導長平之戰,早期一定會與廉頗實行都樣的方法,堅壁清野,拒守不出,以待戰機。

而秦軍主將白起,同樣在等趙軍主動進攻。

於是兩方勢必會陷入長久的對峙,等待其中一方主動進攻。

而雙方都心知肚明,只要誰率先發動總攻,那都將是戰敗的哪一方。

這是關乎國運的戰爭,誰也不敢賭,也就是說誰也不會輕易出戰。

那麼對峙到最後,其實就不是李牧與白起的比拼了,而是趙國與秦國之間國力的碰撞。

幾十萬大軍,在前線人吃馬嚼,消耗巨大。

趙國的底蘊不如秦國,所以打這種持久的消耗戰,趙國根本就吃不消。

這也是趙孝成王換掉廉頗,任命趙括為將的根本原因。

就是因為廉頗與秦軍長久對峙,但趙國卻支持不了這種長久消耗,只能求速戰速決。

所以,趙國的國情、國力不變,就算是李牧領兵,也是難逃一敗。

因為對峙到一定階段,趙孝成王一定會像催促廉頗一樣催促李牧。

如果李牧依舊不出兵,那麼孝成王一定會換掉李牧。

如果李牧出兵,那麼就正中白起的下懷。

唯一的區別,就是李牧出兵時的部署,一定不會向趙括那樣,一股腦傾巢而出,而是會部署幾股兵力,相互援助,不至於全軍都陷入白起的包圍圈。

固然趙軍依舊會敗在秦軍手裡,但絕不會全軍覆沒,大部分有生力量會被保存下來。

接下來的邯鄲保衛戰,就會舒服很多。

說不定秦軍長平雖勝,但打不到邯鄲。


盜帥夜留香YE


一個幾千年的騙局。我們都知道長平之戰結束於公元前260年,那麼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秦本紀》和《白起王翦列傳》都明明白白記載著,秦昭王47年(公元前260年)秦派王齕攻上黨,然後趙國派廉頗應戰。也就是說長平之戰滿打滿算就是一年,何來三年?

然後那些人不服氣,他們說史記寫錯了!不見棺材不落淚,我們去看一個鐵證,出土的兩千多年前的秦國竹簡(雲夢竹簡),竹簡主人比秦始皇還早兩年出身,他一生參與了秦滅六國的多次戰爭,最後他當了一個秦國地方官。他墓中有很多記載秦國法律和資料的竹簡。其中有一本記載秦國曆史的《編年紀》,裡面有這樣一句話:(秦昭王)四十七年,攻長平。現在鐵證如山,長平之戰就是滿打滿算才一年,何來三年?

還有說啥趙國缺糧?蘇秦說: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如趙強。趙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

我翻遍了史書,都沒有關於長平之戰趙國缺糧或者糧食緊張的記載,倒是找到了秦國當年發生了饑荒。

昭王既息民繕兵,復欲伐趙。武安君曰:“不可。”王曰:“前年國虛民飢,君不量百姓之力,求益軍糧以滅趙。(這裡說的前年就是公元前260年)

還有趙國向齊國借糧發生在公元前259年,長平之戰他借糧前一年就結束了?那趙國為啥還借糧?因為秦國來打邯鄲之戰。也就是說長平之戰趙國不缺糧!你說邯鄲之戰趙國缺糧可以,但是請不要說長平之戰趙國缺糧!請不要張冠李戴!

所以結論是長平之戰一年都還沒有打夠,趙國也不缺糧,李牧來也會堅守不出,守到秦軍漏出破綻再小心反擊,如此李牧有6成勝算,像趙括那樣是0成。



青玉案i


勝算為零,但是敗仗也不會敗得那麼慘,頂多就是丟失上黨17郡,至少那45萬軍隊可以被帶回來。這是李牧性格決定的,李牧是窮人家的孩子,從來沒嘗過富裕仗的滋味,更不會像趙括這種富家子弟一樣敗起家來不心疼。

當時趙國換帥的主因是廉頗拒絕出城迎戰。當時的趙國情況就是餐無隔夜米,整個國家糧草都被吃光了,這時候趙王才會想著去趕緊決戰,可是趙王一天幾道聖旨都無法讓廉頗出城大戰,這裡責任主要在趙王,前線在打仗他則是在背後瞎指揮,缺糧草是可以理解,可是這麼給前線將領壓力也是不對的。我們看過李牧打仗的策略,這個人特別能忍,就忍字一功上面他對廉頗肯定是有過之無不及。假如換個李牧上來,李牧肯定採取跟廉頗一樣的防守反擊的作戰策略。這就會造成一個結果,趙軍缺糧,耗不下去,只能放棄上黨退守邯鄲,這是趙國國力決定的,李牧也無可奈何。

不過呢,由於李牧肯定不會出擊的,那麼那長平戰死的45萬趙軍肯定也不會死的。所謂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上黨17郡本來也不是趙國的,丟了也就丟了,有這45萬大軍隨便打哪裡也能奪來那麼多城池。


優己


勝算感覺談不上,最多就是雙方互有死傷撤兵即使潰敗秦國也是慘勝趙國也不至於大傷元氣。

具體來說,

統帥上,秦將殺神武安君白起,和趙國晚期李牧都是四大名將之一,在統帥能力上都是一流。

軍隊上來說,數量相當幾乎都是傾全國之力,趙國軍隊也算是七國軍隊中除了秦虎狼之師以外戰鬥力最強的,特別是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以後戰鬥力更盛,兩軍硬拼誰也不討好。

最後就是國內經濟和君主能力來說了。秦國近百年變法國力強大農耕經濟發達,秦昭襄王更是一代霸主成熟的政治家。趙國雖有武靈王胡服騎射但更多侷限於軍事改革,且趙國國土狹小,人民尚武遊俠風氣盛行不事農桑經濟國力難以支撐。而此時趙國君主年輕氣盛貪功浮躁和昭襄王不可同日而語。



電商企鵝


我來分析一下:

一、經濟實力:

打仗打的就是經濟實力,而且長平之戰耗時3年,國力虧空,秦國經濟力量強盛,更有巴蜀糧倉。趙國地處戰爭中心,連年戰爭沒能全力以赴發展經濟,戰爭拼的是經濟,因此趙國戰敗是必然。

二、軍事對比

秦國軍隊適合防禦,不善於進攻。趙國軍隊善於速戰速決,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趙國的軍隊多以騎兵為主,擅長偷襲,速戰速決的快攻,就是一個ADC。而秦國的軍隊是輜重兵,是Tank,然而前期秦國主帥王齕;趙國主帥廉頗,打消耗戰打了3年,

三、運籌帷幄

秦國和趙國都期待戰事早日結束,然而秦國有範睢在積極謀劃,而且秦國人心穩定,因為是獵人角色,而趙國則是獵物的角色,人心惶惶,趙孝成王身邊的平原君趙勝陽謀還可以,可是玩陰謀就比不過,腿腳不利索的範睢大人了。

四:在長平之戰中,如果趙國換成李牧領導,趙國的勝算如何?

這個問題應該改一下,在長平之戰中,如果趙國軍隊主帥換成李牧領導,趙國的勝算如何?

幾個比較:

經濟實力:秦國>趙國

軍事實力:秦國≥趙國

運籌帷幄:秦國>趙國

綜上所述,趙國要想戰勝秦國,有兩種,

其一,開始的時候出奇兵,就好比用曹洪在南郡利用500校刀手,拖垮了周瑜的5000人的先鋒,然後再派出1萬人把對方給滅了!

其二,趙國有充足的糧食後援補給,


很顯然這兩個假設都不成立,因為秦軍主帥王齕也是當世名將,而且是老司機,經驗豐富。

第二種,趙國地處山西,河北,內蒙古一帶,本就不是糧食生產基地,煤炭資源倒是很豐富。

故此在長平之戰中,如果趙國軍隊主帥換成李牧領導,趙國的勝算也好不到哪裡,敗局已定。


天山折梅腿


在長平之戰中“如果將趙括換為別的將領趙國能不能贏”這是大多數讀者在想的一個問題!長平之戰趙國戰敗,大多數人為之嘆息!

題主說將趙括換成李牧,在這裡我認為趙國還是不能取勝!為什麼這麼說呢?主要還是由趙國的綜合國力決定的!趙國其他的不缺就是缺糧缺能耕種的土地,正因為這個原因趙國才大膽的收下上黨這塊肥肉!李牧常年在邊塞與胡人打仗,統兵能力無可挑剔,但是要放到長平這個戰場,在防守三年之久後決戰,趙國彈盡糧絕,贏面不大!守下去,糧草不濟。出去攻打決戰又一時難以克敵!就算不被包圍,也會失敗,當然這樣秦國也會有更大的損失!

趙國戰勝秦國的機會在戰爭開始的時候,但那時統兵將領是廉頗,善守不善攻!如果提前換將結果未可知!


聽聽不見碧海藍天


長平之戰,是歷史上署名的戰役,不說勝負,真力以少勝多的戰例,不是沒有,而是有很多例,就將帥而談,什麼人喜歡進功,什麼人善於防守,白起號稱戰神,他也確實有這個能力,李牧能守,白起遠道而來,當然希望速戰,不然給養就是大問題,兵力雄厚,此兵最嬌,脫住是最好的辦法,耗誰能堅持,誰就能出奇兵攻擊,這在三國演義中已介紹過關於黃忠暫夏侯淵的戰例,尤其是趙國沉不住氣,你的實力能否抗衡,這裡不管是李牧還是廉頗,誰都沒有勝算,趙括這傢伙不懂兵法,等於以卵擊石,安能不敗。


盧教練6


反正要亡國,不如散盡國庫,糧庫!把四周守邊部隊全拉過來,十歲以上的男女全上陣和秦國就一拼!任周圍幾路來!我就一路拼!上路前把國土分成五份畫圖送給另外五國。再通知秦國打敗了,地皮歸五國分跟秦國無關。反正趙國地皮當年搶晉國的送了就送了!沒糧食?那就吃傷兵!吃秦兵屍體!反正都得死!豁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