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裝酒滴酒不漏,裝水揮失殆盡”:側面解讀契丹“酒海”器具蘊意

“裝酒滴酒不漏,裝水揮失殆盡”:側面解讀契丹“酒海”器具蘊意

提起契丹,相信大家首先想起的就是金庸先生所著的《天龍八部》裡面的喬峰。提起“酒海”,大家的第一反應可能是這個詞形容有很多很多的酒。

事實上,酒海指一種大型的盛酒容器。因其盛酒量多,故稱“海”

如今講起酒海,人們聽得最多的或許是其作為器具,要求繁瑣且不易的製作過程。酒海的製作工藝比較特殊,一般使用檀木,容易保留酒的氣味,而且吸收酒中的不好的物質,使酒更加香醇。“裝酒滴酒不漏,裝水揮失殆盡”便是形容酒海的特點。而酒海本身被賦予了一定的時代力量和意義。現今,仍有許多地方利用酒海制酒,利於酒的熟化。

那麼,當酒海是作為一種酒器出現在世人的生活中,又為什麼會與少數民族契丹聯繫在一起?

一. 契丹農業為酒的生產提供必要保證

契丹古屬遼河一帶,在今東北大部分區域,疆域大部分位於北溫帶大陸性氣候。生存環境尤為冷冽,漠北之地,風勁雪寒。宋人詞載:“北渡桑乾冰欲結,心畏穹廬三尺雪。南渡桑乾風始和,冰開易水應生波。——《渡桑乾》.蘇轍”。契丹從事遊牧生活,隨著季節的變化移動居所,雖然是遷往溫暖的地方,卻也乍暖還寒。一種由牛羊乳汁製成的湩,作為一種可以禦寒的酒流行於人民之間

加之契丹與中原的邊界地區頻繁接觸,不斷的搶食中原地區的生存資料以延續自己族群的發展。酒也不可避免的作為其中誘因之一。

“裝酒滴酒不漏,裝水揮失殆盡”:側面解讀契丹“酒海”器具蘊意

釀酒離不開糧食,由於地理位置特殊,契丹的農業發展一直是一個先天性弱勢,但是契丹皇室的重視以及各項政策的實施,農業得到極大的改善。

據《遼史》記載“懿祖生勻德實始教民稼穡,善畜牧,國以殷富”。勻德是耶律阿保機的祖父,可見契丹族至少在公元九世紀中葉就已經開始農業生產。“ 太祖平諸弟,弭兵輕賦,專意於農 ” 。“尋詔有司勸農桑,教紡績 ……以事耕種。”太宗耶律德光也多次下詔保護農田莊稼。

契丹建國後,野心不斷膨脹,覬覦南下戰爭,掠奪大量資源和肥沃的土地,人口,牲畜,並有意開始武裝軍隊,攻滅渤海國,佔據燕雲十六州,獲得廣袤的農業區,鼓勵子民開墾荒地,並設置了相應的獎勵。為遼代農業的高度發展打下基礎。

宋遼“澶淵之盟”之後,雙方進入長達百年的和平安穩時期

,農業得到很大的提升,耕地範圍也在持續擴大,增加糧食產量,豐富人民的基礎果腹之用,國家糧倉有了儲糧,剩下大量的糧食便用於造酒。

二. 契丹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

文化軟實力的輸出保持著中原地區一直作為各小國的中心地位,使得眾國慕名而來,遣派使者學習其文化,以使自身長久的發展,強壯的軍事力量,同時友好睦鄰,降低戰亂的發生性。

“裝酒滴酒不漏,裝水揮失殆盡”:側面解讀契丹“酒海”器具蘊意

其一:儒家文化的包容能力使得其持久的輸出到各個地方,並且受到以漢族為中心,各民族的敬仰與自身教化

契丹與中原接壤,與中原的政治經濟中心較近,是一個漢化程度極高的國家,自東漢末年誕生起至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的500年中,始終生活在漢文化的天空下。契丹建國後,漢人的逐漸增多,漢文化不斷滲透在其每個角落,由於儒家的忠君報國,天人合一,君主集權統治等思想主張有利於契丹統治者鞏固其地位,從而極有必要提倡中原文化的傳播,深入人心。

至聖孔子也愛好飲酒,《論衡》有記“文王飲酒千鍾,孔子百觚。”可知飲酒是積極提倡的,但是“惟酒無量,不及亂”又體現一種飲酒的品德,即喝酒要節制,不可亂於人。

其二:祭祀

祭祀之禮從最初的群族部落便開始,每個地方又有每個地方祭祀的不同之處,總體來說,中原地區的祭祀禮儀是最完整和完善的,已經形成一種規範制度化的存在。

在祭祀方面,契丹深受中原儒家文化的影響,建立宗廟,牌位,以對逝者追悼。契丹皇室祭祖有告廟儀、謁廟儀的禮制規定。祭拜祖先有一套完整儀式,對於進酒數目和酒器也有規定限制。

“裝酒滴酒不漏,裝水揮失殆盡”:側面解讀契丹“酒海”器具蘊意

《遼史》卷四十九志第十八記載:“吉儀祭山儀......皇帝,皇后各舉酒二爵,肉二器,再祭。大臣,命婦右持酒,左持肉各一器。......執事郎君二十人持福酒,炸肉,詣皇帝,皇后前。”

酒具極能體現祭祀的重要性和規格禮儀,為酒海的出現提供了可能性。

其三:與漢民族的持續接觸

契丹民族是騎在馬背上的遊牧民族,與農耕生活的中原人有著本質上的生活方式。雖然剽悍兇猛,卻依然有著大國風度,他們虛心學習中原文化,大量吸收中原漢族人才。

契丹在五代,唐朝和北宋時期與中原地區的互相往來頻繁且用時長,部分契丹人遷往中原居住,中原人也居住在契丹,同其進行商貿往來,生活資料的互相汲取,促使各族人民在服飾,文化,飲食等差異化逐漸減小。

契丹人向來愛飲酒,契丹的草原豪飲與中原人喝酒詩意情趣一時交匯,產生思想的共鳴。根據唐 白居易 《就花枝》詩:“就花枝,移酒海,今朝不醉明朝悔。”可看出,酒海在當時是人們在追求自我中求得自我的一種表達形式,是當時的社會發展和現狀積累而成的產物。

三. 契丹的酒文化與外交政治

契丹人喝酒的場面恢弘,婚嫁喪娶,懲戒獎罰皆繞不開酒。對待外節使臣,表達熱情歡迎的方式也是與其豪飲,喝的越多,說明誠意越重。在《新五代史》載遼世宗“性豪雋,漢使至,輒以酒肉困之,”酒海置於場地中間,大臣喝酒可自行盛取,方便及時行樂,顯示了契丹王室的繁榮景象。

“裝酒滴酒不漏,裝水揮失殆盡”:側面解讀契丹“酒海”器具蘊意

皇室與王公大臣輪番敬酒,及其熱情好客,一方面契丹國內上下皆愛酒,喝酒是常態,以喝酒來展示自己的熱情好客。契丹人好勝心強,若是能與他們在喝酒上有共同語言,在國事戰爭自然也好談。

另一方面,當時契丹的實力強悍,周圍國家皆是仰仗於契丹,不奢求國力能與其相談並論,只希望契丹的目光不要瞄準自己,讓自己國家的時數更長些。所以漢使來訪,目的是求得契丹的幫助,聯盟對外,而契丹自然高高在上,等待漢使出示誠意。

四.契丹王室與官員的崇尚,全國上行下效

酒水在整個契丹都有非比尋常的魅力,上層社會的喜愛,自然也帶動了整個社會的酒風盛行。平時過年過節,開心一刻,都少不了酒的參與。

《遼史》禮志記載:“臘,十二月辰日。前期一日,詔司獵官選獵地。其日,皇帝、皇后焚香拜日畢,設圍,命獵夫張左右翼。司獵官奏成列,皇帝、皇后升輿,

敵烈麻都以酒二尊、盤飧奉進,北南院大王以下進馬及衣。皇帝降輿,祭東畢,乘馬入圍中。皇太子、親王北群官進酒,分兩翼而行。皇帝始獲兔,群臣進酒上壽,各賜以酒。至中食之次,親王、大臣各進所獲。及酒訖,賜群臣飲,還宮。應曆元年冬,漢遣使來賀,自是遂以為常儀。”

“裝酒滴酒不漏,裝水揮失殆盡”:側面解讀契丹“酒海”器具蘊意

契丹人豪飲,上層人士具事離不開酒,凡是接觸的外來人多會震驚,但是平時之常見,所接觸之頻繁,也以習以為常,更何況是契丹中下層人士呢。

契丹棧道,城內,鄉下所開酒館之多,令人咋舌。可以說,只要賣酒,就不會破產。既促進了酒的釀造發展,也為酒海這一方便眾人飲用和儲存的器具發展。

五.手工業發展較為成熟,能夠製作酒海器具

契丹酒器眾多,對喝酒所持的態度細緻。各種階級所喝的酒不同,同時各種節日所喝的酒也不同。由此催生了各種精美酒器。

契丹擁有自己獨特的製作瓷器工藝,在與宋朝交融交流中,取長補短,衍生出別具一格的制瓷方式。比如用皮革縫製的皮囊壺,儲存酒水用的雞腿瓶等記錄著契丹的瓷器變化。

“裝酒滴酒不漏,裝水揮失殆盡”:側面解讀契丹“酒海”器具蘊意

這幅圖片是在朝陽木頭城子遼墓壁畫中,發現的珍貴“遼代酒海圖”,圖中左邊立著兩個巨大的翁,狀比人高。翁口和腹部皆有花紋,翁下有三人,似痛飲之態,歡快若出。人前置大勺,取酒而用。酒海置於幄帳門口,與漠北酒局陳設相同。據此,此圖是契丹酒海最有力和直觀的證明。

綜上所述:

契丹人愛酒從最初的保暖健體之用,到後來的文化生活享受,普遍存在於市民和貴族之間。飲酒方式,酒的種類,以及酒器的發展,背後彰顯的意義則是契丹由一個部落到建立遼朝,國家體制的變遷;人民生活的提高,文化素養和社會思想的教化,契丹與中原文化的融合和差異使其享受生活的方式也得到了提高。

酒海展示的是飲酒器具的禮儀內涵。契丹的飲酒制度和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比中原地區的還要複雜繁瑣。

對於契丹酒海的起源,歡迎大家留下自己的獨特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