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全球供應鏈期待復工緩解,多家機構預測:後續經濟有望反彈

全球供應鏈期待復工緩解,多家機構預測:後續經濟有望反彈

導讀:

目前,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暫未就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作出評估,但認為中國政府有充足政策空間穩增長。


世界銀行表示,正監測此次危機的更廣泛經濟和社會影響,中國政府有足夠政策空間應對疫情,並且已採取相應措施增加市場流動性,這將減少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作為“世界工廠”,中國經濟活動受到的衝擊,已經迅速被全球廠商感受到。


最近,從現代汽車因來自中國的零部件耗盡而暫停在韓國的生產活動,到富士康中國工廠無法完全復工導致蘋果公司不得不推遲發佈新款iPhone等等,大型跨國企業的供應鏈被打亂甚至中斷,這樣的故事吸引著各界的關注。


中國A股上週在憂慮中重新開市,不出市場所料遭遇“黑色星期一”,但隨著市場迅速為病毒疫情“定價”,恐慌和憂慮情緒似乎已明顯釋放,股指在之後幾個交易日持續收復“失地”。有分析指出,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一定程度上已經為中國未來的經濟投下了信心一票。


記者梳理了包括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在內近十家華爾街投行的研判觀點後發現,儘管市場普遍認為,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將會遭遇較大沖擊,但當疫情得到控制後,中國經濟有望迎來強勁的反彈,尤其是在中國政府各項政策的支持下,他們預期疫情對中國全年經濟的影響或不會太大。值得一提的是,多家機構提醒,應注意疫情對全球供應鏈造成的影響。


全球供應鏈承壓,期待復工緩解


由於富士康、和碩兩大供應商受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蘋果公司的iPhone手機供應可能會陷入短缺,蘋果已將2020年第一季度的iPhone出貨量預期下調了約10%。


新加坡晨星公司分析師Don Yew認為,此次事件或令蘋果更重視在華業務過於集中的現狀,從而令其想要解決這一問題。他還指出,如果富士康無法如期復工,蘋果將不得不把3月發佈下一款iPhone的計劃推遲數週


因為湖北是中國重要汽車生產基地之一,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在疫情中所受的衝擊很快得到了體現。


據報道,韓國現代汽車已經不得不暫停在韓國的生產活動,因為來自中國的零部件已耗盡。其他汽車製造商面臨同樣的難題,特斯拉、大眾、豐田等全球汽車製造商如何應對挑戰,成為近期市場關注的焦點

。比較幸運的是,在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特斯拉上海工廠已於2月10日復工生產。


國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分析認為,整車組裝的及時生產特性帶來了零部件的低庫存特徵,若疫情持續較長,汽車製造業內部存在一定的結構性供應鏈風險。有觀點認為,如果各大車企在中國的生產延後,可能在全球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


“汽車行業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考慮到中國在全球電子產品供應鏈中的地位,除了通常的春節生產中斷外,進一步停產可能會產生較大影響。”摩根大通私人銀行亞洲投資策略部主管吳安瀾也認為,生產中斷是眼下值得重點關注的問題。


國際評級巨頭穆迪也在最新全球宏觀經濟報告中指出,工人撤離可能會令在受傳染地區運營的全球企業面臨產量損失。由於暫時的生產延誤可能導致供應鏈中斷,在中國境外運營並嚴重依賴受傳染地區生產的上游產品的企業也將面臨壓力。


不過,分析指出,隨著中國各企業陸續復工,上述情形料將得到緩解。連日來,中央各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已經出臺了多項政策舉措,幫助企業營造良好環境,恢復正常生產經營。


比如,央行等五部門就聯手要求加大對小微、民營企業和製造業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降低綜合融資成本。商務部則發文要求紡織、機電等六家商會,協助因疫情導致未能按時履約交貨的企業出具不可抗力事實性證明,以減少損失等。各地方亦推出許多實招為中小企業紓困,支持實體經濟渡過難關,其中還專門提到突出做好協助重點企業復工工作。


2月3日,商務部副部長王炳南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中國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也相信處於全球供應鏈各環節的政府和市場主體,會為來自中國的商品、服務和輸華的商品提供更多貿易便利。


市場預期一季度經濟暫時受挫


受到疫情擴散的影響,中國的消費和生產活動大幅放緩。高盛基於疫情控制相對樂觀(基準情形)與相對悲觀的情緒進行了研判,認為在基準情形下,疫情有望在一季度末基本得到控制,從而允許各類控制措施在二季度大幅解除,經濟活動得以恢復。


穆迪和標普暫時維持對中國2020年經濟增長預測不變,認為當前評估疫情影響仍為時過早。穆迪認為,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是暫時的,維持2020年中國GDP增速5.8%的預測不變。但穆迪也強調,關於此次疫情的持續時間和強度仍存在較高的不確定性,未來可能調整預測。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最新觀點指出,對於市場和全球經濟而言,更重要的是看疫情的破壞會否持續下去。最好的情況是,

該疫情將被迅速遏制,隔離將被很快解除,從而導致增長反彈。這正是在SARS疫情之後發生的事情,當時中國和全球的經濟增長僅在短短几個月後就恢復了常態,而且對經濟的影響在全年看來很不起眼。如果新型冠狀病毒的發展情況類似,那麼對今年經濟增長的拖累約為50個基點。


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Chetan Ahya預計,中國的決策者可能會通過加快基礎設施支出和實施其他形式的政策支持來減輕經濟影響。摩根士丹利的初步評估是,如果情況在兩個月內開始正常化,那麼全球經濟同比增長率可能會因此在第一季度下滑0.15至0.30個百分點,然後在2020年的剩餘時間內走向復甦之路。


中國有足夠政策空間來應對疫情


對於國際上擔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將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衝擊全球供應鏈拉低今年世界經濟增速,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11日回應稱,

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的大小,取決於疫情防控的進展和成效。中國有能力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至最低。


目前,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暫未就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作出評估,但認為中國政府有充足政策空間穩增長。


世界銀行表示,正監測此次危機的更廣泛經濟和社會影響,中國政府有足夠政策空間應對疫情,並且已採取相應措施增加市場流動性,這將減少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IMF表示,雖然短期內疫情可能會對中國經濟造成影響,但中國政府擁有充足的政策空間來穩定經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大,有資源也有決心有效應對此次疫情,必要時中國也有足夠的財政空間來採取行動。


摩根士丹利認為,中國的財政政策會保持積極。在疫情爆發之前,中國政策制定者就已經通過加大財政支出提高支持經濟增長的力度。該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預計,若未來幾周經濟下行的風險加劇,將有更多措施支持經濟增長。


總體而言,摩根士丹利預計,2月至3月中國經濟數據將暫時出現疲軟,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那些更容易受到中國增長乏力影響的經濟體也會出現疲軟。但是,假設疫情在兩個月內得到遏制,加上該行認為驅動增長的基本面因素仍然完好無損,經濟應該能從第二季度開始返回復甦之路,全球經濟增長率有望在2021年第一季度達到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