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三年級從“上等生”淪為“下等生”?3個方法助孩子重新歸位

最近,朋友跟我聊天說,她的女兒悅悅上三年級後數學考試經常都只有70多分,過80分的都很少,更不用說90分了,連一向有優勢的語文都很少90分,85分以下是常態。對此,她很苦惱,原來一、二年級時孩子可是班上的小學霸呀,語文、數學經常都是100分,從沒下過95分,怎麼一到三年級就由“上等生”淪為“下等生”了。

聽了朋友的傾訴後,我仔細回想了一下我孩子讀三年級時的情況,這才發現當時班上不少孩子的學習就是從三年級開始走下坡路的,看來這種情況還挺普遍的,也有人把這稱為“三年級現象”。

不少家長認為,學習不好,那就補,於是開始幫孩子報各種學習輔導班,企圖完成通過藉助外部力量解決問題,殊不知這種“頭痛醫頭”的方式,不可能起到持續效果。


三年級從“上等生”淪為“下等生”?3個方法助孩子重新歸位


出現這種問題,如果處理不當,孩子更大的可能性是學習成績上不去,自信心受損,甚至出現厭學,無法完成學業。

一、三年級從"上等生"淪為"下等生"的負面影響

1、影響孩子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高中學習成績上不去埋下了種子

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培養,三年級是孩子學習逐漸定型的重要階段,一、二年級家長可能會坐在旁邊陪伴孩子做作業,到三年級則需要家長教會孩子做計劃、整理錯題、做筆記,這個時候,如果家長單純追求分數上的改變,讓孩子陷入題海中或者不作為,忽視了學習習慣這個長線學習品質的培養,必將得不償失。


三年級從“上等生”淪為“下等生”?3個方法助孩子重新歸位


據不完全統計,小學三年級和高二成績相關係數0.82,三年級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說小學三年級的學習習慣決定了高考的學習成績,這種說法並不誇張。

2、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形成,為出現厭學、網癮等不當行為提供了溫床

百度百科自信心的定義是一種反映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項活動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性,是一種積極、有效地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意識特徵和心理狀態。

從這個定義中不難看出,自信心來源於自我的評價。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最初對於自己的評價來源於家庭,進入學校後,同學和老師的影響開始發揮作用。如果說一、二年級的主要任務是適應學校生活,那三年級開始就正式進入了學習時代了,學習難度明顯加大,對孩子學習能力上的要求更高。而三年級又是人的自信心形成的關鍵期,他們是在接受別人的評價中發現自身的價值,產生自豪感,對自己充滿信心,這時由於成績下降,容易受到班級同學的歧視,導致自我評價過低,對自己失去信心。


三年級從“上等生”淪為“下等生”?3個方法助孩子重新歸位


孩子出現厭學、網癮等不當行為與自信心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劃等號,自信心不足會導致孩子不想學習、逃避學習,通過上網、喝酒、鬧事等不當行為逃離學習,而且一旦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這樣不當行為,又會進一步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的重要性在此不累述,可以說它影響一個人的方方面面,從學業、事業到家庭再到健康,甚至生命。因此探討“三年級現象”形成的原因顯得尤為重要。

二、三年級從“上等生'淪為“下等生”的原因探析

1、不良的學習習慣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近年來最流行的育兒觀念,於是出現了大量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已經完成一、二年級的課程內容的學習,孩子上課剛開始還有點新鮮感,到後面發現老師教的自己都知道,作業都會做,考試拿100分很容易,於是上課開始搞小動作、不聽講,回到家做作業需要陪在旁邊、盯著,不然就是東摸摸、西看看,就是磨蹭著,1個小時就能做完的作業量,非要到睡覺時間才匆忙做完。因此養成上課不聽講、做作業不講效率、作業不認真的不良學習習慣。


三年級從“上等生”淪為“下等生”?3個方法助孩子重新歸位


三年級學業難度一上升,原有的知識儲備不足以應對,想好好聽講、發現小動作還是停不下來,想快點做完作業,發現有不會的題目,不知道怎麼辦。

其實,“三年級現象”就是在提醒家長和孩子,孩子的學習習慣有問題,需要進行調整。

2、被動式的學習模式

應試教育有個典型特徵就是老師在上面上課,學生在下面聽,學生除了聽講以外,對課堂的參與度很低,我們把這種學習模式叫做灌輸式學習或者被動式學習。被動式學習有個好處,在大班教學時,老師能夠把控課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任務。由於資源性問題,現階段,這種學習模式仍為絕大多數學校採用,但是高考改革已經跑到了前面,語文考試已經不侷限於課本,數學考試肯定大綱以外的題。高考導向下的小學學習也是如此,從三年級開始,學習難度第一次爬坡,單靠被動式的學習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現在學習的要求。


三年級從“上等生”淪為“下等生”?3個方法助孩子重新歸位


3、情感轉折期的身心影響

三年級的孩子正是8、9歲的年齡,這個年齡的孩子將面臨一個重大的轉折期,情感從外露、淺顯、不自覺向內控、深刻、自覺發展,但情緒控制能力有限。進入三年級後,孩子明顯長高,力氣變大,運動量也變大了,再加上學習上難度增加了,孩子娛樂的時間變少了,兩者一相加,孩子壓力倍增,很容易產生疲倦感。這時,孩子就會想方設法宣洩自己的情感,容易變得浮躁,學習不踏實、不容易靜下心,專注力大打折扣。


三年級從“上等生”淪為“下等生”?3個方法助孩子重新歸位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認為,“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唐太宗李世民說:“凡諸藝業,未有學而不得者。病在心力懈怠,不能專精耳。”

學習一旦喪失了興趣和專注,就轉為壓力,壓力持續發酵,就會導致自信心喪失,進而轉化為厭學,厭學發展到極致,甚至會轉化為厭惡、厭倦、厭棄生命。

三、三年級從“上等生'淪為“下等生”,三個方法助孩子重新歸位

1、營造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

(1)準備一個專門的學習場所

在家中開闢一塊區域,作為“學習角”,結合孩子特點,佈置得溫馨、舒適一點,與孩子一起選擇一些童書、報刊擺放在四周,讓孩子隨時可以接觸到圖書。

(2)父母愛學習、愛看書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上學後,學習的責任就歸學校了,但其實,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下班就是看電視、刷手機,孩子就會抱怨作業多、學習苦,喜歡玩電子產品,父母愛學習、愛看書,孩子自然就會在學校回來後看書、學習。

(3)與孩子討論學習中的問題

父母關心孩子學習,瞭解孩子學習的困難和具體情況,幫助孩子提高學習能力,而與孩子討論學習中的問題是最好的方式。通過這個過程,將孩子良好的的預習、複習、作業、作息等習慣構建起來。

三年級從“上等生”淪為“下等生”?3個方法助孩子重新歸位


一個良好的家庭學習氛圍,收穫的是一個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孩子,他們即使遇到了“三年級現象”,也很快能夠調整過來,重新歸位。

2、親子交流多采用“啟發式”溝通

“就知道玩,快去做作業!”“快起床,別遲到了!”“飯也不會吃,掉一桌子了!”......這些話是不是很耳熟,是的,這是很多父母的口頭禪。父母們是在這種“命令式”的教育中家長的,自己當父母了,不自覺地重複著當年父輩的教育方式。然而,“命令式”教育培養的孩子是聽話、照做,這樣的孩子只會照本宣科地讀書,不能滿足當今教育的需要。

親子溝通中改“!”為“?”

“就知道玩,快去做作業!“有的孩子不聽不做,有的孩子聽了,馬上去做作業,但下次還是會出現。而如果採用“啟發式”溝通,父母會引導孩子去注意到作業沒做完帶來的問題,如被老師批評,作業還是逃不掉等,進而讓孩子思考解決的辦法,如何才能快速完成作業?如何避免作業質量不佳?還可以引導孩子注意到作業快慢、質量問題與上課情況的關係,讓孩子學會專注聽課。通過這些引導,讓孩子學會獨立自主地去解決好自己的問題。

三年級從“上等生”淪為“下等生”?3個方法助孩子重新歸位


孩子學會自己發問,找到自己問題所在,針對性地去改善,那麼“三年級現象”將會很快得到改善。

3、給孩子空間,多肯定、多鼓勵

既然“三年級現象”與這個年齡孩子的身心發展有關,那麼家長應該安下心來,幫助孩子學會認識自己的情感,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肯定他們在學習中的努力,鼓勵他們突破自己。

(1)給孩子空間

情感轉折期的孩子無疑是煩躁的、迷茫和恐懼的。信任孩子、尊重孩子,這是給孩子最好的愛。學習期是漫長的,任何人都是會遇到困難,信任孩子能夠通過自己有習得克服困難的能力、尊重孩子能夠習得克服困難的方法,這就是最好的愛。給孩子適當的空間,讓他去成長,這是最好的方法。

(2)多肯定、多鼓勵

身心發展影響著“三年級現象“,反過來,”三年級現象“也影響著孩子的身心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更需要父母的肯定、鼓勵,父母一個眼神,一句“今天按照計劃完成任務,真好,我就知道你可以把自己管理好”,就可以讓他們在下一次安排時間時更注意,更專注地按時間安排做事。

三年級從“上等生”淪為“下等生”?3個方法助孩子重新歸位


孩子在愛中得到滋養,他們就有了面對一切困難的勇氣,“三年級現象”就只是個試金石了,還有什麼可怕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