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與商王武丁多次激戰的鬼方國,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何後來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庭州行者


鬼方是商周時代的一方豪強!

《易經·既濟》中記載,商朝高宗下令攻打鬼方,三年時間才攻克,高宗就是商朝的中興皇帝武丁。

要知道商朝是統一的高度集權的奴隸制王朝,戰鬥力不可謂不強。

這個以玄鳥為圖騰的王朝攻打一個部落沒能摧枯拉朽也就罷了,打鬼方卻花費了三年時間,其實力可見一斑。

鬼方也被稱為“鬼國”,應該是由其族現實生活中裝束之一的面罩,和鬼方族系所崇拜的骸俄偶像所致。

前者因其形制別具,飾者容貌醜陋,後者崇拜對象獨特,面目猙獰,形象兇惡。這一裝束和宗教信仰,在華夏民族看來,是“非我族類”,非我華夏文明之邦,是野蠻落後的“鬼”、“夷”。

清末民初,王國維博採前人成果,廣涉經史文物,加以縱橫聯繫,融會貫通,作《鬼方昆夷儼猶考》,認定殷代鬼方即後之昆夷、儼猶、戎、狄、匈奴,其分佈在中國的西北以迄北方廣大領域,。

到了近代,郭沫若先生主編的《中國史稿》,更把鬼方的具體地域認定為“今陝北、內蒙及其以北的。並且這個結論基本符合實際,因而得到近代大多數學者的公認。

在歷史上鬼方經常被認為是落後的遊牧族群,其實這種看法是不準確的。

鬼方部落生產力水平相對發達,並不完全是遊牧民族,且同中原各族發生聯繫,互通往來。

從自然環境中,我們可以窺知一二,鬼方在今山西南部地區,並不適合遊牧,而是比較宜於農耕和狩獵。山西南部雖則多山,可其間有汾水、沁水及其支流所沖刷成的河谷和大量的盆地,並覆以黃土層,肥沃易耕,也算是種田之佳地。

不僅如此,晉南的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雨水按時充足而至,可以很好地潤澤農作物。公元前 的氣候環境和現代有很大差異,當時的山地,不像現在這麼荒涼,而是森林茂密,生機盎然,各種動物竄於其間。

因此,鬼方是從事農業和狩獵業的民族,和商朝的生產方式高度相似,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鬼方其戰鬥力的來源。

商代的鬼方是周王朝中的媿姓諸族氏和隗姓赤狄的祖先。

在商朝末期,鬼方內部出現問題發生分裂,一部分族眾投降了商王朝,並且積極向商朝靠攏,成為商王朝在今晉南的屬族,並在文化上開始向商朝學習。

商滅周興,這部分鬼方族人又臣屬於周王朝,其中的“懷姓九宗”封授給了晉國,其餘則被遷封到周王朝的其它地區,他們又開始了周化,鬼方於周朝初期即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臣服於中原王朝,並開始華夏化,另一部分則繼續遊離於中原王朝之外,後者應占鬼方人數中的大多數。

有史料證明,這部分鬼方遷到了今俄羅斯北部。


白話歷史君


殷商時期方國眾多,鬼方國是其中之一,也是其中特別難纏的一個。甲骨文中關於鬼方的卜辭達到500多片。主要就集中在武丁時期。



《漢書·西羌傳》中也有:“武丁徵西戎鬼方,三年乃克。”


婦好舉重兵攻鬼方,武丁花了三年才收服鬼方,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鬼方的勢力也是很大的。


那麼,這麼難纏的鬼方到底是何方神聖?


據部分學者推測,鬼方及其後裔赤狄的人種應該是印歐人種。


從它的名字【鬼】字來看,鬼最原始的意思是“似人之異獸”。看到這有的人或許會說,鬼方這麼可怕的嗎?獸類,難道不是人類嗎?


當然不是,這只是對異族人的一種稱呼。鬼方當然也是人類。並且有學者考證,他與“禺”同屬。是吐火羅人、虞氏、禺氏在晉南的殘留。


而《山海經》中有“禺似獼猴而大”。意思是說禺與獼猴很像,但是比獼猴大得多。像獼猴這當然是一種比喻。但從中也能看出,鬼方的外表應該明顯區別於一般的商人。所以才會用像獼猴來形容吧。這和當時的中國人用“洋鬼子”來形容金髮碧眼的外國人類似。其實,為什麼中國人會用“洋鬼子”來叫外國人,都有一個鬼子,是否就是沿襲了商周時期稱呼異類的說法呢?


目前考古發掘發現的鬼方聚居城堡有幾十處,規模較大的有李家崖遺蹟、辛莊遺址。



  • 李家崖古城址東牆豁口



另外,也有民間傳說說《封神榜》中陳塘關總兵李靖的夫人,也就是哪吒的母親就是鬼方人。


鬼方人去了哪?

在武丁之後的甲骨文卜辭就很少提到鬼方了。可見當時要麼就是收服了鬼方,要麼就是鬼方大規模的遷走了。鬼方屬於半農半牧的部落。在春秋戰國時期,鬼方改名為【赤狄】。繼續在晉南附近生活,後來在“晉滅赤狄”後逐漸分崩離析,部分遷移,部分融入了華夏民族,這其實和元朝與蒙古帝國很像。



文物考古聊歷史



文獻和金文記載的“鬼方”和殷商時期真實的“鬼方”,應該不是一回事;和武丁激戰的並非真“鬼方”;這個“鬼方”的去處,商史研究者們有具體說法。

一,足可慶幸的是,19和20世紀相交之際,甲骨文被發現;而且,甲骨文的研究目前業已相對深入。這使現在的人們,能夠更清晰地窺見3000年前殷商之朝發生的很多事情——包括商代曾存在很多“方國”,“鬼方”是其中之一這件事。 二,“方國”,是清末大儒孫詒讓1904年提出的概念。甲骨文中多有帶“方”字的卜辭,有六種用法——純粹指方向;地域之四方;天帝所轄四方;殷商“四土”之替代;城邑之名為方;方國之方。廣義的“方國”,是泛指殷商時期所有與中原王國對稱之國,大部分在甲骨卜辭帶“方”字;小部分不稱“方”,而稱“王”、“侯”、“伯”、“子”。稱“王”的方國,是地處邊境四個異姓之國;“侯”、“伯”、“子”,是有封地的方國。“鬼方”屬於前一種帶“方”的方國。

三,從甲骨卜辭中可以看到,當時的方國,大約有一百四十多個,與商王朝的關係有三種——

第一,始終與商王朝為敵的。如巴方、馬方、基方、土方等等,共26個,其中稱方的16個。

第二,與商王朝時敵時友的。如沚方、羌方、北羌、召方等等,共51個,其中稱方的26個。

第三,一直與商王朝為友的。如鬼方、井方、亞方、戈方等等,共64個,其中稱方的11個,稱侯伯子的45個,稱王的3個。

商代史學者認為,商王朝與方國之間,是統屬與被統屬的上下級關係——方國必須為商王朝打仗、戍邊、納貢——包括祭祀所用犧牲和人牲;占卜所用龜甲和獸骨;禮儀所用石磬和銅戈;提供女子、貞人、巫人、芻奴、士兵等。商王朝則要保障方國不受侵略,還要派人幫助農耕等等。以上這些,甲骨卜辭都有記載。但是,這種統屬和被統屬的關係比較鬆散,因此有的方國不服商王朝統領,還有的經常反叛。 四,“鬼方”始終與商王朝為友,有甲骨卜辭為證。

第一,《合集》8591/1、8592/1等多篇卜辭,表示了商王對鬼方安危的關心。

第二,《合集》6474/1的卜辭,記載了商王帶領鬼方征討叛逆,祈求先王保佑取得戰爭勝利。

第三,《懷特》1650/4的卜辭,說商王命令鬼方到王都參加重要祭祀活動。

第四,《合集》203正/1卜辭,強調鬼方有為商王朝抓捕羌人的義務。

第五,《合集》5577/1卜辭,講到了鬼方有人在商王廷“掛職”當“小臣”。

第六,《合集》1114/1卜辭,記載了商王手下為了祭祀,對鬼方進貢的“人牲”進行“割解”。

總之,商王朝與鬼方的密切程度非同尋常。(根據周人概念所畫的鬼方位置圖)

五,那麼,《易.既濟》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是怎麼回事呢?《詩經》、《竹書紀年》亦有記載。周康王小盂鼎銘文說,康王伐鬼方執酋三人、斬首四千八百多,還抓了一萬三千八十一個俘虜。羅琨先生認為,文獻、金文中的“鬼方”,與甲骨卜辭中的“鬼方”不是一個概念——前者是是周人對西北遊牧民族的統稱;後者則是專名——此鬼方非彼鬼方,《易》和《詩》的記載,是周人的概念。張亞初先生更具體地說,商之“鬼方”,是對隗姓民族的專稱。王國維很早就寫了《鬼方昆夷獫狁考》一文,亦持鬼方是一個不同時代而有變化的概念的觀點。 六,孫亞冰、林歡二位商史學者認為,卜辭中的鬼方,當為《史記.殷本紀》中“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的九侯——曾是商王朝的三公之一。這與卜辭中說到的鬼方有人在商王廷做官相吻合。《史記.集解》曰:九侯“一作鬼侯”。 根據《合集》203/1卜辭推測,武丁時期,鬼方應位於殷西地區,很可能就在陝西清澗李家崖古城遺址。《正義》引《括地誌》說,“相州滏陽西南五十里有九侯城,亦名鬼侯城”。相州滏陽,於現在河北磁縣境內。有學者認為,鬼方可能在帝辛時期,內遷至今河北磁縣一帶,與商王都比鄰。亦足見商王朝與鬼方的關係非同一般。


一老沈一


鬼方國,是先秦文獻及卜辭、金文中記載的一個存在於殷商到西周時期的強大方國。這個族群是大夏和虞氏(吐火羅族)遺留下來的後裔,大夏是在五帝時期東遷而來,又在堯舜時期大部分西遷而去,遺留下來的後裔被稱為鬼方國。

鬼方國處於殷商之西北方,活動的範圍大概在陝西北部、陝西南部及河套一帶,當時殷商有兩個屬國與鬼方及土方國相接壤。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鬼方被改稱為赤狄,繼續在晉南一帶活動,是當時的一股強大勢力,後在西晉時期逐步融入華夏民族。

商王武丁激戰鬼方

商朝征戰鬼方算是商王朝征服周邊方國中的一場大的戰爭,這場戰爭發生在商高宗武丁時期,大約在公元前1324年到前1266年期間。武丁時期的商朝,可以說是達到了極盛時期,軍事力量也是很強大的。

隨著商王朝的不斷擴張,周邊的狄、羌等國在經過長期發展後,勢力也逐漸強大,屢屢侵擾商朝邊境,這其中就有西北方的鬼方國。公元前1296年,商朝的方國下旨發生了叛亂,武丁派大將望乘前去征討,鬼方與土方乘機侵擾商朝邊境。

武丁採取先弱後期的戰略,集中五千人的優勢兵力,先征伐土方,戰事在九個月內即告結束。武丁開始準備進攻鬼方,他先派蒙侯穩住渭河流域的周人及隴西的羌,然後進攻鬼方。鬼方與土方聯合共同對抗商軍,戰事非常激烈。

武丁在兩個月內曾七次增調援軍,每次為三到五千人,總共徵調了二萬三千人。在商軍凌厲攻勢下,在公元前1293年鬼方終於潰敗,商軍勝利班師。戰事共持續了三年,是商朝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至此鬼方基本銷聲匿跡。

周王朝與鬼方的戰爭

據西周金文記載,西周對鬼方發動了數次戰爭,獲得了大量的戰俘、牛羊馬匹和許多的車輛。從康王銅器上的銘文可知,西周征伐鬼方共獲得過兩次大捷,所獲戰利品中,俘虜過萬,戰車一百多輛,另有馬、牛、羊等牲畜。

從記載的內容可知,鬼方國是一個畜牧或遊牧的民族。此時記載的鬼方國的活動範圍是在西周的西北方,隴山之西或更西是其佔據的領地。而郭沫若則認為鬼方活動在陝西北部和內蒙以北的遼闊地區,還有部分人認為是在晉南之地。

有關鬼方國的考證

李家崖鬼方都城遺址,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位於陝西清澗縣李家崖村西。都城遺址三面環水,東西築有城牆,南北以懸崖為屏障。遺址出土了大量商朝至漢代的石器、陶器、骨器、玉器和青銅器。

經考古人員確認,此古城遺址為商代鬼方都城遺址,學界認為該文化是與商周之際活躍於北方的鬼方相關。也有些學者則認為將此遺址認定為鬼方國證據不足,他們認為鬼方國可能於五帝時期的吐火羅人有關。

吐火羅人,也就是文獻中記載的大夏與虞氏人,他們從中、東歐遷徙到中、東亞,最遠的一支到達中國的晉南,後在東部蒙古人種部落的擠壓下,又逐漸西遷而去。但這些吐火羅人顯然沒有全部西遷,他們有部分融入了有陶氏堯部落,形成了陶唐氏,裡面應該還包括有月氏人。這個群體便是商周時期被稱作鬼方的族群。

鬼方在商周的打擊之下,大部分西遷,遺留下來的少部分在春秋時期,演化成赤狄,之後又以丁零的名字出現在史籍中。到了漢朝,這些人南遷到蒙古高原,被稱為狄歷和鐵勒。到西晉時,鬼方的後裔已逐漸融合到華夏民族。


野史也是史


對於鬼方有兩種說法:一是商時北方遊牧民族,二是西南的少數民族。前者較為主流(本文支持這個說法),而後者的支持者主要有--王質、朱熹、範匯等。武丁伐鬼方最早見於甲骨文,其次就是源於商末周初的周易。前者講武丁打敗鬼方,迫使其從原址遷徙。後者說高宗用了多年時間才擊敗鬼方--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非實數,指多年,有成語三番四次)克之。破解“鬼方”關是個鬼字,甲骨文“鬼”字是一帶著奇怪面具或(及)奇怪冠帽的人的象形。



在一萬前,白嶺海峽是有天然“陸橋”連接現時的東北亞的迭日涅夫角與北美洲的阿拉斯加的。然在一萬年前已經開始有生活於東亞北部,也就是中原的漠北方,及現俄羅斯遠東的大片地區的印第安人的祖先,不斷的陸續向北美遷徙。而傳統印第安人的羽冠及其常常將面部進行誇張的化妝,就恰恰是訖今所見成系統的最早期中國文字--甲骨文的“鬼頭”的象形。因此上古華夏的古鬼方之國與現北美洲大陸土著印第安人有著相同的祖先。上古華民發覺“鬼”字恰恰從形象上講就很符合他們,所以把其稱為鬼方就是這個意思了。


在中國上古的一本地理百科全書:《山海經》其又是一本上古神話集,書中海內經曾經提及…在北海附近,有一個叫“釘靈國”,他們的人膝下有毛,腳是馬蹄,擅長於奔跑。其相當傳神的以神話的手法,反映了上古華夏漠北之野,鬼方遊牧民族的形象。他們基本上是以馬代步,是馬上民族,所以移動快速如奔馬。然北美印第安人的騎射自古以來就可以媲美匈奴人及其後裔蒙古鐵騎。

大約在3250年前,商高宗武丁對長期侵擾商朝的鬼方發動征戰,戰事頗為艱苦,拉鋸多年後,以商王奪得了階段性的勝利,甲骨文講這樣使不少鬼方之民發生大遷徙,他們有些西去至現中亞一帶(也許更遠),一些則追尋祖先的腳步,東去北美洲,與自己的以前遷至的族人匯聚成現印第安人的祖宗。也有一些遠離殷界,繼續與夏未商初,由夏朝故土北遷而至的薰鬻(這裡的是指夏桀的兒子,並非黃帝統一華夏攻打的這個暈粥)後裔與部族通婚混居。夏的遣民從來就沒想過真正放棄故土,這時他們與鬼方之民於盛商之時,也只好遠遠逃離商界以免商的征剿!蟄伏若干百年後…一個給世界歷史產生驚天動地影響的民族--匈奴由此形成,匈奴人的崛起,以及其後裔蒙古鐵騎,對亞歐大陸產生劃時代、泣鬼神的深刻影響…使得歐亞大陸的史學家談及--匈奴王阿提拉的“上帝之鞭”,蒙古鐵騎之“黃禍”之時:雖然數百數千年已過仍心有餘悸!好的,問題回應於此。


洪範書齋


鬼方是商周時居於我國西北方的少數民族,是早在史前時期就生活在中國北方草原的印歐族群,即是堯舜以前居於北野的山戎、獫狁和燻粥統一後之舊部。商、周時期,鬼方跟商、周兩朝激戰過,秦漢時期鬼方遷至匈奴北部,更名為丁零。21世紀以來,經我國、原蘇聯、蒙古的考古發掘及研究工作,證明鬼方遷到了南西伯利亞東起貝加爾湖西至巴爾喀什湖一帶。

方國是夏、商、週三代時期中原王朝冊封體系之外的小國家,羌方、鬼方都是當時比較強大的方國。有人認為鬼方是一支東進的雅利安人,他們入侵中國,遇到了商朝王后婦好,經過多次激戰,鬼方敗退。婦好墓中出土的殉葬遺骸顯示,有白種人的遺骸,由此可知鬼方這支雅利安人被商朝打敗了。婦好是商朝著名的軍事將領,曾一次率兵1.3萬人遠征羌方,戰勝而歸。

周初,武王滅商後曾將鬼方放逐至涇、洛以北,令其按時入貢。後來鬼方經常反叛周王室,威脅鎬京的安全,周康王命盂率領大軍進攻鬼方,雙方激戰於今陝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經兩次大規模作戰,周軍斬殺鬼方4800多人,俘獲其4名首領及以下1.3萬多人,還繳獲了很多車馬和大量牛羊。周軍將鬼方又驅逐至遠離鎬京的汧隴和岐周以西。

春秋時,鬼方稱作赤狄;其後,又以丁零的名字出現在史籍中。秦漢時期,丁零臣服於匈奴,後跟漢朝合作擊潰了北匈奴。三國時,丁零有一部分仍在今貝加爾湖以南遊牧,稱北丁零;一部分遷徙至今新疆阿爾泰山和塔城一帶,南與烏孫、車師,西南與康居為鄰,稱西丁零。現在俄羅斯境內的涅涅茨人就是北丁零的後裔。


大秦鐵鷹劍士


鬼方國的確很神秘


中國歷史數千年,漫長的歷史不但催生了輝煌的歷史,其中也有數十個政權出現在這中原大地上。商朝就是其中有史可查的最早一個,商朝建立者是成湯,史料記載他攻打夏桀以獲取天下,勢力範圍北到燕地,南到江淮,西到陝西,東到大海。數百年後商王帝辛無道,最後被周武王趁機滅掉。


但是商朝的歷史並不完善,那個時候由於文字的不成熟,記載的大事很有限。所幸商人還有甲骨文留存於世,它們證明著大商帝國曾經的輝煌。

至於鬼方國的記載,就更少了

鬼方國曆史上商周時期比較靠北的一個國家。商朝時鬼方曾與中原有大規模的戰爭,後來鬼方被武丁打敗後一蹶不振,一部分在周朝時內遷中原,與中原各民族相融合並最終與華夏族融為了一體。另一部分在不斷遷徙的過程中,放棄了“鬼方”這一部族名號,使得“鬼方”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鬼方國在古籍中有一些記載,那是商周時期在我國西北地區生活的一個少數民族部落,在歷史上對於鬼方的地理位置有兩種觀點,源於《竹書紀年》中“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於荊”,就這個荊字引起了不同的解釋。

有的說荊是指湖北南漳縣的荊山,有的說這是指陝西的荊山,為此雙方爭論了幾百年,1983年5月,考古學家確認陝西省清澗縣李家崖遺址,是商代鬼方都城,至此爭論結束。

鬼方的地理位置得以確認,為什麼叫鬼方?這是因為這個民族在實際生活中有一種很奇怪的面罩,還有就是鬼方族系的崇拜偶像是骸俄偶像,這兩者都給人面目猙獰、形象兇惡的印象,所以就被稱為鬼方。

鬼方所處的地理位置大致在今天的山西陝西內蒙古一代,那裡的氣候和地理條件並不適合放牧,所以鬼方不是一個完全的遊牧民族,而是狩獵和農業比較發達的民族。

當時的氣候條件和現在不同,特別是山西南部地區森林茂密,野生動物棲息在林間,所以為鬼方發展農業和狩獵,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在這樣的環境下,鬼方民族的生產力水平並不低下,所以《易經》記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這意思就是說商朝的高宗就是武丁,征伐鬼方,用了三年時間才取得勝利。

說起武丁有個故事很有趣,說是武丁繼位以後,決心振興商朝,但是覺得身邊沒有賢臣輔佐很是鬱悶,於是他就三年沒有說話,把所有的政事都交給冢宰處理。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天晚上他就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仙人名字叫“說”,他把這個人的體貌特徵牢記於心。

夢醒之後,他就把手下的文武大臣仔細的觀察了一遍,沒有一個像的,於是下令遍尋此人,結果真的找到了,在一個叫傅險的地方,這個叫說的人正在服刑——築路,於是官員把這個囚犯帶到武丁面前。

武丁和他一交談就發現這個人是個聖人,於是就封他為宰相,這個人輔佐武丁把商朝治理的很好,因為是在傅險發現的他,所以也叫他傅說。這件事情就說明武丁求賢若渴,朝思夜想,在夢裡找到了賢相。

當時的商朝是一個統一的奴隸主專制政權,有很強的組織能力,軍隊的戰鬥力也比較強大。根據歷史記載,商朝出兵打仗軍隊的規模一般是3000到5000人。這次征伐鬼方用了三年,這期間肯定損兵折將在所難免,後續又有軍隊前往支援也是肯定的,所以這次商朝出動的軍隊規模,肯定比以往的3000到5000的規模要大得多,這也反證了鬼方的強大實力。

鬼方這次被打敗了以後,他們的出路無外乎三條,一是遠遁,二是隱匿,三是遷徙。到了商朝的末期,鬼方也發生了內部分化,一部分歸順了商朝,周朝取代商朝之後,這部分鬼方人歸順了周朝,其中的“懷姓九宗”封給了晉國,但是大部分的鬼方人都遷徙了。

根據2000年以來,經中國、前蘇聯、蒙古的考古發掘得出的研究結論證明,鬼方遷徙到了南西伯利亞的東起貝加爾湖西至巴爾喀什湖一帶。歐洲的白人有亞馬遜女戰士的傳說,以鹿為圖騰的文化延續到了德國,這也為今後的研究指明瞭一條道路。

到了春秋時期,他們被稱為赤狄,到了後來又被稱為丁零,兩漢時期他們遷徙到蒙古高原,史稱狄歷。而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的學者王國維認為,鬼方就是獫狁、戎、狄、匈奴的祖先。


小小嬴政


“鬼方”這個詞,在甲骨文、鐘鼎文、《易經》《詩經《竹書紀年》中都有記載。後來的研究者覺得對“鬼方”的描述還不夠清楚,於是便產生了“鬼方北方說”和“鬼方南方說”。而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鬼方”為“方國”,是基於商朝有許多小國都稱“方”而考量的,例如土方、呂方、苦方、龍方、馬方、蜀方、孟方、羌方、周方等。

也有直接說鬼方就是西羌的,認為其活動範圍大約在我國的西北地區,這種說法即“鬼方北方說”,典型代表為揚雄、班固等。宋元以後,朱熹等人根據《竹書紀年》記載的“武丁三十二祀伐鬼方,次於荊,三十四祀王師克鬼方,氐羌來賓”,這也就是“鬼方南方說”推定為荊楚西南一帶,有人結合殷周地形圖揣度其範圍大約包括今湖南西北小部分、重慶東南部分、貴州大部和廣西西北、雲南東部部分地區,但是,“鬼方北方說”則認為“荊”指今陝西境內的荊山。

《竹書紀年》記載“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於荊”,後人圍繞這個“荊”究竟在什麼地方爭論不休。“鬼方北方說”派說“荊”指的是陝西境內的荊山,“鬼方南方說”指地是湖北境內的荊山,為此爭論了幾百年。

我國境內有五座荊山,但最為出名的是湖北省南漳縣的荊山。一般來說,沒有特別說明,這裡的荊山應當指最具代表性的湖北境內的荊山才對。

《山海經·山經·中山經》多次提及“荊山”。根據文意判斷,書中的“荊山”應當是湖北荊山。古文中的地名單反輸掉地名“荊”字,人們的第一反應一定是“荊楚”。荊州時大禹時九州之一,劃分的時間已經非常遙遠了。而“荊”,有時又稱楚國,它是楚國的別稱,也可以連稱“荊楚”。

楚國建國於周成王時期,晚於商代武丁時期一百年。所以《詩經·商頌》說的“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是後代言前代的事情,那就是除了後阿里的“荊楚(楚國)”之地,還有“鬼方”,故“鬼方男方說”認為《易經》《竹書紀年》《史記》記載的武丁討伐“鬼方”跟《詩經》記載武丁討伐荊楚是同一件事情還是站得住腳的。

“鬼方北方說”認為甲骨卜辭載“鬼方易”是指“鬼方”向遠方逃走或遷走的意思。不知道“鬼方易”出自哪一片甲骨,但是關於“易”字,根本就沒有“逃走、遷走”的義項。

同時“鬼方北方說”派提及經考古發掘研究,已證明“鬼方”最後遷到了南西伯利亞東起貝加爾湖西至巴爾喀什湖一帶,可是考古發掘的道德是為數不多的青銅器和一些城牆,沒有關鍵性的文字類文物出土,很難支撐起觀點。

《史記·楚世家》中說陸終有六個兒子,第六個兒子叫季連,“羋姓,楚其後也”。季連被楚國王族尊為始祖。《大戴記·帝紀》稱:“陸終氏娶於鬼方氏”。遠古時代,山川阻隔,交通閉塞,不似後世交通漸趨發達,所以荊楚距“鬼方”不會太遠,故“鬼方”在遙遠的北方不大可能,在荊楚的西南面倒是可能。雖然這裡面有神話傳說,但是誰也不敢說中國古代的神話完全是神話。


同時《詩經·商頌》中高度稱讚殷高宗武丁時大書特書 其功績曰:“撻彼殷武,奮伐荊楚。深入其阻,裒荊之 旅。有截其所,湯孫之緒。”而《易經》、《竹書紀年》、《史記》只記載了武丁討伐“鬼方”且並無討伐荊楚的記載。學者們據此認為史書記載的都應該是武丁開疆闢土中中厥功至偉的大事,所以它們記載的都是同一件事,即《詩經》所載武丁討伐“荊楚”之事就是《易經·經濟》所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之事。

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著作《周易內傳》中更是直接表示“楚人尚鬼,故曰鬼方。”並把屈原的《離騷·山鬼》、宋玉的《高唐賦》和《神女賦》中的巫山雲雨這些宗教祭祀作為楚人好鬼的佐證。

似乎鬼方南方說更加科學一些,而鬼方的地位置趨近於楚,或者直接就是楚國,不過學術界至今還沒有關鍵性證據證明,以及鬼方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家(部落),也毫無記載。

而1983年5月,考古學家確認李家崖遺址為商代鬼方都城,李家崖遺址在清澗縣,處於榆林東南部與延安交界處及無定河、黃河交匯處。之後,經我國、原蘇聯、蒙古的考古發掘研究工作,證明鬼方遷到了南西伯利亞起貝加爾湖西至巴爾喀什湖一帶,這麼說來,那似乎鬼方就是匈奴的祖先.......


江畔初見月


鬼方是商周時期居住在我國北方的少數民族之一,屬於印歐人種。在《山海經》、《竹書紀年》、《史記》中都有記載,他們也並不是完全消失,而是融合、進化和發展成其他民族。

1983年,在陝西省榆林市清澗縣李家崖出土了商代鬼方都城的遺址。

從現在已經出土的甲骨文中,有記載“鬼方易”,意思就是鬼方向遠方遷徙或者是逃走了。經過上世紀和本世紀在俄羅斯、蒙古國和我國的考古研究,得出了他們遷徙到南西伯利亞貝爾加湖到巴爾喀什湖一代。

上古時期,他們就生活在我國北方,堯舜時期,中國稱他們為“山戎”、“獫狁”、“燻粥”等名字。

周朝的時候,稱他們為“獫狁”、“嚴狁”等,他們最開始是被周武王流放到周朝西北部的。後來趁著大周內亂,時常侵擾周朝西北部。於是在周康王二十五年的時候,被周康王派遣盂這個人討伐。

戰爭爆發的地點大概在今天的陝西西北部、山西北部和內蒙古西部一帶。這場戰爭最後殺死鬼方4800多人,俘虜4位部落首領和1.3萬餘人,自此以後鬼方不敢再內犯。

春秋以後,中原國家對他們稱作“赤狄”,《山海經》、《史記》、《漢書》、《魏書》中也寫作“丁零”或者“丁靈”。

西漢和東漢時期,北方草原上最強大的是匈奴,而鬼方則在這一時期遷移到蒙古高原,這一時期稱他們為“敕勒”或者“鐵勒”。

(商王武丁討伐鬼方)

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本的鬼方也在不斷的和其他民族融合和交流,最後演變成兩大族群——即回紇和突厥,而後來的契丹族其實也是他們的後裔。

所以說鬼方族其實就是幾千年來一直在中國北方草原和中國人糾纏不休的少數民族,只不過不同時期他們的稱呼不同罷了,而且他們的民族文化和歷史由於缺乏文明,沒有像華夏文明一樣一直保存和延續下來。

他們給人的感覺就是每一朝代的北方少數民族都不一樣,但其實他們都是源於一個共同的祖先,只是在時間的流逝中不斷的融合和更新。

(李家崖鬼方都城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