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IMF:貿易一體化將提振實際投資,宏觀經濟因素才是決定雙邊貿易平衡的最主要因素

當地時間4月3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率先發布了4月《全球經濟展望》報告(WEO)的三章分析性章節,研究了大型企業市場力量的崛起對宏觀經濟的影響、貿易摩擦對資本品價格下降及投資趨勢的影響以及影響雙邊貿易的主要因素。

繼續促進市場競爭,防止巨頭企業“贏家通吃”

一段時間以來,人們開始擔心,大型成功企業的支配力不斷增強可能導致了近期的經濟增長疲弱和收入不平等加劇。

IMF在WEO的章節2“企業市場力量的興起及其宏觀經濟效應”中,通過研究27個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近100萬家公司從2000年以來的數據發現,截至目前,不斷攀升的企業市場力量對經濟的負面影響相當有限。但若不加以制止,未來可能會對增長和人們的收入造成更大的影響。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採取不同的政策來確保市場競爭。

IMF以利潤率,即公司的產品定價與生產成本的比例這一指標來衡量企業的市場力量。

其發現,2000年以來,公司平均利潤率增長幅度較溫和,發達經濟體的公司增加了近8%,新興經濟體增長幅度較小,不到2%。

但在行業內,較高的利潤率始終集中在一小部分公司中。具體而言,自2000年以來,前10%利潤率最高的企業增幅超過30%,而其餘90%的企業利潤率基本持平。

“這就是所謂的“贏家通吃”。在許多市場中,更具生產力和創新能力的企業市場支配力不斷上升,因為它們攫取自營無形資產、網絡效應和規模效應的能力更強。”IMF稱。

其指出,這種現象帶來了一些令人擔憂的趨勢。

一方面,自2000年以來,市場支配力增強對國民收入中工人收入佔比總體下降的貢獻度不低於10%,即整體降幅為2個百分點,市場支配力增強貢獻了0.2個百分點。而因為資本收入的增加往往主要令高收入人群受益,這就導致了工人間收入不平等情況更嚴重。

另一方面,2000年以來,利潤率上漲還導致企業投資萎縮,而投資是其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伴隨巨型企業市場支配力的增加,其可以通過提高售價和減少產量來增加利潤,這進而導致企業對資本的需求下降,進而抑制投資。

IMF:贸易一体化将提振实际投资,宏观经济因素才是决定双边贸易平衡的最主要因素

基於此,IMF建議政策制定者應確保所有企業之間的公平競爭環境,特別是在利潤率增加最多的非製造業中。

要達到這一政策目標,IMF建議要降低國內准入門檻(例如減少初創企業的行政負擔),並減少對貿易活動和服務部門外國直接投資的壁壘。

其他措施還包括引入市場檢查等加強競爭法和相關政策的特點,改革公司稅制度,以此對其憑藉市場支配力獲得的超額收益徵稅,並確保知識產權規則能在更大程度上鼓勵顛覆性創新而不僅僅是漸進式創新。

貿易一體化促使資本品價格下降,提振實際投資

在WEO第3章“資本品的價格:投資驅動因素受到威脅?”中,IMF通過對40個經濟體的30多個部門的價格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貿易一體化是機械和設備價格相對於消費價格下降的最大因素。

“來自國外的更大競爭導致國內資本品生產商降低價格,同時提高生產力,而生產力的提高也有助於降低資本品的相對價格。”IMF稱,資本品價格相對消費價格的下降反之又極大地推動了實際投資。“我們估計,資本品關稅每降低1個百分點,就會導致投資增加0.4個百分點”。

根據上述推論,IMF稱,貿易一體化使資本品價格下降,並鼓勵實際投資,這為降低貿易壁壘和重振全球貿易提供了額外的理由。

IMF:贸易一体化将提振实际投资,宏观经济因素才是决定双边贸易平衡的最主要因素

IMF指出,對所有經濟體而言,避免保護主義措施、恢復貿易自由化將有助於維持資本品相對價格下降的速度,從而推動發達經濟體乏力的投資增長,並支持發展中國家需要的資本深化。

其以新興市場和低收入發展中國家關稅為例稱,兩者資本品的平均關稅分別為4%和8%,仍有降低貿易壁壘的空間。

IMF還稱,支持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經濟體的資本品生產部門的創新也至關重要。鼓勵研發、創業、技術轉讓的政策以及對教育和公共基礎設施的持續投資都有助於支持創新。

但IMF也提示稱,政策制定者還必須注意到一些工人和行業在機械和設備相對價格下降時可能面臨的困難,應該設計一些幫助這些工人應對潛在的失業的政策,包括構建廣泛的社會安全網,設立再培訓、技能培養、職業流動、地域流動類的項目等。

宏觀經濟因素才是影響雙邊貿易的主要因素

基於對超63個國家和34個部門過去20年數據的研究,IMF在WEO第4章““雙邊貿易的驅動力和關稅的外溢作用”中,試圖瞭解和量化雙邊貿易平衡變化的驅動因素。

其發現,關稅引起的特定兩國間的貿易平衡的變化,往往會通過貿易轉移,被該國與其他貿易伙伴國的雙邊平衡變化所抵消,因此,對該國的總貿易平衡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相反,IMF稱,驅動貿易的主要是宏觀經濟因素。

“我們發現,過去二十年間雙邊貿易平衡的大部分變化都是由宏觀經濟因素的綜合影響所導致的,這些因素包括財政政策、信貸週期,以及在某些情況下的匯率政策和對貿易部門的廣泛補貼。相形之下,關稅變化發揮的作用要小得多。”其稱。

例如,IMF稱,宏觀經濟因素佔1995年~2015年美德貿易差額變化所有因素的約20%,佔中美貿易差額變化影響因素的比例更高達95%以上。

IMF:贸易一体化将提振实际投资,宏观经济因素才是决定双边贸易平衡的最主要因素

不過,IMF也坦言,這並不意味著關稅不會傷害國家。

其稱,在以全球價值鏈衡量的全球經濟背景下,生產同時在多個國家進行,關稅的大幅增加可能帶來顯著的長期經濟成本和連鎖反應,從而使全球經濟惡化。

“我們發現,關稅的增加尤其會損害產出、就業和生產力,不僅對那些徵收及被徵收關稅的經濟體,對價值鏈上下游的其他國家也會產生影響。”

其指出,對於大多數國家而言,如今,製造業關稅增加1個百分點的負面影響比1995年時更大。對於德國和韓國這類擁有大型製造業、高度融入全球供應鏈的國家而言,帶來的影響分別約佔GDP的0.5%和0.6%。

基於上述研究發現,IMF獲得了兩個主要的政策結論。

其一,對於貿易平衡的討論應側重於宏觀經濟因素,其決定了貿易總額的平衡。

因此,政策制定者應避免扭曲型的宏觀經濟政策,例如在需求已經強勁時還提供刺激的順週期的財政政策,或大幅補貼會加劇失衡的出口部門。

其二,從多邊層面上削減關稅和例如進口配額或各國不同的產品標準等其他非關稅壁壘將有利於貿易,長此以往,還能改善經濟。

因此,IMF建議政策制定者應取消最近頒佈的關稅措施,並加強削減現存貿易壁壘的努力,以此來繼續促進自由和公平貿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