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都差不多,聯想和華為為什麼成就區別如此之大?

數學壓軸陳老師


主要是因為領導人的不同,領導人的格局決定了企業發展的上限,任正非重視研發投入,收穫了很多的技術,聯想從柳傳志開始確定的貿工技路線開始就放棄了技術。

看看這些年聯想和華為的研發投入金額就很明顯了。

聯想成立於1984年,最初是中科院下屬的一個校創業企業,是一個典型的以技術起家的公司,依靠倪光南院士主導開發的聯想漢卡獲得了第一桶金。此時的聯想很注重技術研發,然而國內的電腦行業在當時還比較落後,聯想的研發也並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於是在90年代初期,聯想發生了柳傳志主導的“貿工技”與倪光南院士主導的“技工貿”的道路之爭,最後的結果大家也看到了,柳傳志的“貿工技”路線大獲全勝。從此聯想的戰略中貿易營銷成為了企業的驅動力,放棄了技術研發的路線。接下來面對國內經濟的迅速發展、PC的普及聯想電腦取得了很好的業績,成為了當時國內最大的計算機企業,也是最大的科技公司之一。再接下來通過併購ThinkPad讓聯想將事業拓展到了全世界,聯想做的很大了,貿工技路線中的貿和工都成功了,但是技一直躺在角落裡不受重視。


反觀華為,成立的時間雖然比聯想晚幾年,最初的華為只是代理國外的交換機也並不像聯想一樣有倪光南院士這樣的技術大咖。然而任正非選擇了與柳傳志完全不同的道路,華為在過去二十多年對於技術的投入有目共睹,從一個交換機代理商變成5G通信標準的主要參與者。根據華為剛剛公佈的2017年年報,華為共研發人員約8萬名,佔公司總人數的45%。研發費用支出為人民幣897億元,約佔總收入的14.9%。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3940億元,累計獲得專利授權74,307件;其中,90%以上專利為發明專利。


聯想和華為都是科技企業,科技企業最重要的就是研發和創新,從90年代聯想確定了貿工技路線後,聯想就註定無法超過華為。

  


萌哈科技


如今的局面,實際上是二者選擇的發展戰略不同造成的。

在AI社長心目中,華為與聯想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是非常優秀的企業,二者的產品可以說在全球範圍內都屬於領頭羊級別,是中國科技企業的代表。但就近幾年的情況來看,相較於聯想,華為的成績無疑更領先、更出眾一些。

早期,聯想在各方面都是遠超華為的,成立於1984年的聯想,在1992年銷售額就突破了17億,而華為成立於1987年,1992年的銷售額才剛突破1個億。
這樣的差距一直持續到2014年,在這一年,兩家公司的銷售額已經不相上下,華為是465美元,而聯想為463美元。然而,相差無幾的銷售額背後,二者的淨利潤卻是天壤之別,華為淨利潤是45億美元,而聯想只有8.29億美元,還不及華為的五分之一。
2016年的華為收入已達到5216億,淨利潤371億人民幣,聯想控股淨利潤只有48.59億元;另外,根據2017年7月公佈的世界五百強名單顯示,華為已進入前一百名,位列83名,聯想卻是226名,

顯然,起步雖晚的華為卻後勁十足,如今已經將聯想遠遠地甩在了身後。如此大的落差,很大程度上是手機業務上的戰略不同造成的。

聯想在發展戰略上更多的動作是買買買:
為了成為PC龍頭老大,2004年12月,聯想12.5億美元收購IBM認為是負累的個人電腦部門;
為了坐上手機市場第三把交椅,獲得與三星、蘋果一戰的實力,2014年1月,聯想29億美元巨資收購摩托羅拉移動;
為了搶奪全球服務器市場,2014年9月,聯想23億美元收購IBMX86服務器業務。
AI社長並不否認併購是一個提高自身實力的有效手段,但是,收購回來的業務並沒有讓聯想自身已有的產品實現技術上或者運營上的突破,更何況收購回來的品牌還都是業內頂尖級的,這就很尷尬了不是。
同樣也是在不停地買買買,蘋果就做的很好了,收購回來的公司全部都為自身的產品而服務,也因此,蘋果一直創新不斷,品牌自身價值也越來越高。
反觀華為,從一開始就專注於技術研發。有記者調查發現,在過去的10年中,華為在技術方面年年都下血本,2014年華為研發支出佔總收入的14.46%;2015年研發支出佔比12.8%。

圖:華為自主研發的麒麟處理器

而聯想研發支出佔收入比就弱爆了,除了2015年佔比高達2.6%之外,其餘從未超過2%。如今的聯想手機,在網絡和各大店面裡,已經很難發現它的足跡。

專利方面,截至2015年底,華為累計申請了52550件國內專利和30613件外國專利,專利申請總量位居全球第一。
也正是因為堅定不移地走專業化發展道路,華為的核心能力才不斷增強。AI社長也是對華為的模式相當看好,產品驅動營銷,這絕對是一個良性循環。

AI財經社


一個企業的發展,是由四部分決定的。

首先,創始人。聯想的創始人柳傳志老爺子,退休的有點早了,過早地把聯想的未來交給了職業經理人。而職業經理人更擅長的是業績,而非戰略。時間久了,必定會出現增長瓶頸。華為的創始人任正非老爺子,一直致力於華為的前瞻性設計,始終敦促華為的發展。

創始人在,企業精神就在。創始人不在了,企業精神很可能會發生改變。

其次,戰略。企業戰略是指導企業十年乃至二十年發展的關鍵性問題。聯想這幾年的戰略變化比較快,戰略方向有點多。從Pc到移動端,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在一個十年中,企業戰略發生了三次轉移。而華為自從決定開啟消費者終端業務後,一直沒有變,而且華為堅持的管道業務,也是一直沒有變過。

因此,在戰略上,華為明顯高出聯想,這種高不是具體內容,而且戰略穩定性,有了穩定性,才能朝一個方向走,越走越近。

第三,人才。華為在人才儲備上是明顯高於聯想的。記得十年前,華為去學校招聘,要麼是碩士以上學歷的發展要麼就是尖子生,而且學校至少是985或211的。這種儲備,時間久了,厚積薄發的效力一定會呈現。而這方面,聯想的標準就寬鬆的很多。另外,從員工的收入方面來看,華為的員工收入也是明顯高出聯想,因此,員工的工作效率,對崗位的在意程度也不是同日而語。

第四,組織架構。華為比較早地完成了組織架構創新,一方面強調正規軍的作用,比如任正非在引進西方先進管理措施的時候就提出一個削足適履的概念,即先固話,再松化,很具有國情特色,另外,華為的矩陣式管理,對於項目的形成,展開和執行有著很大的先進性,有著很高的執行效率。這方面,聯想實際上也沒有可以拿得出手,或者為人熟知的創新理論。

當然,華為也好,聯想也罷,都是中國民營企業的驕傲,都是世界五百強。

每個企業,無論方向如何一致,但由於基因不同,最終都會出現完全不同的變化,很正常。


互聯網觀察家


我來梳理一下華為和聯想從創辦到今天所走過的路。在一些關鍵時刻的選擇,決定了今天他們的境遇。

華為十八萬員工,一半是研發人員。

每年百分之十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發。是銷售收入不是利潤。這樣的投入規模別說在中國,放眼世界也是非常高的比例。

華為由任正非創建於1987年,總部在深圳。早期註冊資金兩萬。是一家民營企業。華為有今天的成就離不開任正非對技術的痴迷。



在早期研發程控交換機時,由於企業剛創辦不久,資金有限,任正非借高利貸投入研發。有次他對科研人員說,失敗了你們可以換個工作,我只能從這裡跳下去了。可見當時的悲壯,和華為實力的單薄。

在資金耗盡之時,產品研發成功,填補了國內空白,也讓華為有了自己的產品。不在代理國外的產品銷售。華為從此走上了研發創新之路,成為一家真正的科技企業。

聯想的發展指導導致了它的今天。

很多人都知道,聯想內部以前有一次,關於是技術優先還是貿易優先的討論。倪光南支持技術優先,他認為科技行業的競爭力就是技術創新。柳傳志支持貿易優先,他認為只有把產品賣出去才能讓企業活下去。



討論的結果是倪光南離開聯想,聯想執行柳傳志的思想,以銷售為導向。聯想的銷售冠軍成了柳傳志的接班人,他就是楊元慶。在楊元慶的主導下,聯想更是不重視研發創新。

導致聯想十年的研發費用不如華為一年的研發費用多。

聯想和華為創辦時間相近,聯想靠著中科院這個大樹快速發展,任正非在深圳靠兩萬塊錢開始創辦華為。今天兩家企業發展天差地別。

如果可以,請點一個贊,謝謝你對我付出的肯定


百舌說


華為和聯想都是世界五百強企業,且在手機領域深耕多年,華為近幾年手機業務發展勢頭很猛,用自己研發的麒麟處理器,,手機攝像和徠卡合作,MEAT9,P10銷量還是不錯的,縱觀聯想,這幾年已不見聯想手機的蹤影

和聯想比,華為在通訊研發技術方面的經驗技術更為成熟一些。華為是全球最大通信設備供應商之一,隨著5G的發展,華為參與定製5G標準,華為主推的PoIarCode極化碼方案,成為5G控制信道場景編碼方案,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通信設備的民營通信科技公司,總部位於中國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華為基地。經營的範圍無線電,微電子,通信,路由,交換,,還有這次移動無線通信側設備採購華為和中興佔70%市場


聯想集團是1984年中科院計算所投資20萬元人民幣,由11名科技人員創辦,是一家在信息產業內多元化發展的大型企業集團,富有創新性的國際化的科技公司。聯想涉足許多領域,房地產,汽車,煤炭,化工,白酒


西安photo


擔任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而言,楊元慶是優秀企業家。從研究生畢業,選中了當時最前沿、草創時的計算機領域,加盟聯想,一路拼殺。既能在二三線城市小街大巷中推銷各種計算機,打印機,迅速帶起一支鐵軍;到創建聯想電腦品牌,最終把神般的國外品牌收購到自己版圖,從中國走向世界,成為世界級公司的掌舵者(銷量世界前二位)。 這是了不起的的。 但還需繼續努力,不斷前進。 (轉)


慶和01


聯想的那個楊元慶出了收購IBM就沒什麼其他的出眾才能08年金融危機還的請柳傳志扶持危局。這樣的人怎麼行還無法放棄,有點日企的感覺。守著舊有市場無法開拓新市場,開拓新市場就得跟進時尚潮流求變求快。


大兵62178


華為手機麒麟芯片研發了這麼久花了這麼多錢最後還是買的ARM架構,架構中除了近期研發的GPU,基帶是華為的,其它的呢?反觀聯想如果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有另外一種除X86架構以外的架構可以選擇聯想也不會放棄的。其實做芯片不難,難的是研發芯片架構,華為沒有ARM架構會是什麼樣子大家比我清楚。


與摩共舞1972


用過聯想手機的就知道,那質量真不敢恭維,我個人覺得,這應該是兩個公司發展思路不同,聯想更像資本驅動型企業,關注的是市場佔有率,各種資本收購。華為更像技術驅動型企業,說到手機通訊方面的發明專利華為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公司戰略不同導致現在不同的局面。聯想品牌相當混亂且沒有爆款,讓其在手機市場越來越沒存在感。之前手機質量詬病不說,後期對手機系統打磨像一個山寨公司做的,配不上世界500稱號。可以說用心不足。


陽之影


聯想是貿工技思路,但是發展到如今也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優勢是渠道,所處的電腦行業處於競爭激烈的飽和狀態。而華為處於多年高速發展的通訊行業,技術起家有核心競爭力,技術換代快,到現在行業還處於高速發展快速換代的狀態,同時還有渠道優勢。早期聯想內部就有貿工技和技工貿之爭,不好說誰對誰錯,不過後期聯想發展缺少核心技術是事實,買了摩托羅拉移動也是為了專利使用權,代價不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