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歷史上真實的楊廣是怎樣一個人?

贏家造型揚哥


隋王朝第二位皇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本名楊英,小字阿摐,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在位14年,是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嫡次子。

楊廣容姿美儀,少聰慧,初封雁門郡公。開皇元年(581年),冊立為晉王,參與滅陳朝,兄楊勇早死,楊廣於開皇二十年(600年),被冊立為皇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正式即位。在位期間,修隋朝大運河,營建東都洛陽,遷都洛陽,改州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頻繁發動戰爭,西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濫用民力、窮奢極欲,引發全國範圍農民起義,天下大亂,導致隋朝崩潰覆亡。

大業十四年(618年4月11日),江都兵變之後,為宇文化及叛軍所弒。隋恭帝楊侗追諡為明皇帝,廟號世祖;唐高祖李淵追諡為煬皇帝,夏王竇建德追諡為閔皇帝,《全隋詩》錄存其詩四十餘首。

由上述,不難判斷,楊廣實際還是比較有理想有作為的一代帝王,不是花瓶。尤其是修鑿大運河,奠了後世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路向,這一點功不可沒。當然,俢鑿遠河帶來的結果是民力耗盡,社會財富消散及矛盾激化,為隋亡重要原困之一。但亦可視為,煬帝以一代人為代價,為中國的第一個盛世準備好了條件,此為其一。

其二,開鑿運河的直接原因是徵高麗。隋唐兩代視高麗如芒刺在背,不惜國力傾力攻伐。原因很簡單,高麗做大,己成中原腹腋大患,基於國祚社稷著眼,對高麗不能看著越來越強,所以,打高麗含有存亡開繼之意。

這說明,煬帝的目光視野及措施都無問題,問題是開皇盛世的短暫社會積累,不足以支撐煬帝的野心和抱負。最終丟了天下。

而對於一個失敗的有為君主,以暴虐無道的面目出現,再正常不過,一是因為有為必以強力為前提,成功則萬美加身,失敗就很難避免剛愎自用的指摘;二是用失敗證明其失道,是歷上後世王朝對上一世王朝抹黑,證明自己合法性的慣用方法。

其中還有一點,煬帝出身蠻族之鮮卑,遊牧民族的風俗習慣雖經漢化,但還有殘留,家室的兄終弟繼當為時俗,甚至包括母親,如漢代的匈奴,唐時高宗納武則天為後可為例證,所以傳其荒淫兄嫂等說應該成立,而且史書畢竟為儒生所撰,對蠻俗持批評立場,加上眼光侷限,楊廣今天的形象也就可以理解了。


長春柳五


歷史上真實的楊廣

楊廣他是隋文帝的第二個兒子,他登上了皇位這一生可謂是順順利利,但是後世之人對於他的評價全是罵名,聽到隋煬帝這個名字,很多男孩很多人的腦海中會浮現昏庸無道,不顧百姓安危,只顧貪圖享樂等等這些,而且最後還導致了國家的滅亡,而且曾經有著這樣一段傳說,隋煬帝聽說揚州的瓊花特別的美就想要去看一看。

  但是根據當時古代的交通狀況來看,如果走陸地再轉水路來回折騰折磨幾次,應該也要好幾個月,那時候的情況恐怕早已經凋謝了,不僅要耗費很多的人力物力,光是身體上的來回折騰,就已經是承受不住,所以說隋煬帝就命令自己的手下直接開通了京杭大運河,於是乎民間百姓們就開始跟著受苦,我們先不管這個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只是先簡單的說一下。

  開通京杭大運河到底有著哪些好處和壞處?京杭大運河的開通極大的促進了南北之間的經濟交流,並且直到現在還發揮著重要作用。那麼楊廣真的只是想要去看花才開通的京杭運河嗎?其實不然,在現實中是楊廣從小的時候就非常的聰明好學,而且刻苦用功,還非常的喜歡詩文,甚至做事情也懂得如何去變通。對於國家大事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說隋文帝楊堅在眾多的兒子中獨獨就喜歡他一個人。

  甚至超過了當時的太子楊勇,就是看了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其實並不只是為了看花而已。而且還有一些人說楊廣後宮中有著好幾千的妃子,其實我們也誤會他了,隋煬帝去世之前,只留下來了三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而且歷史上有哪個皇帝的孩子如此的少,他的妃子真的到達好,幾千的話又怎麼會只有四個孩子,其實隋煬帝楊廣只有這兩位夫人。

  他也並不是好色之徒,在楊廣在位期間,他就曾經把東都遷都到洛陽,而且他還曾經做過很多的舉措,都對於後世有著很大的影響,文采很好的楊廣曾經做過一篇詩歌,一直被人們傳頌到現在,看完這些之後,不知道大家對於楊廣有沒有一個新的認識。其實歷朝歷代書寫的歷史都是勝者為王,而真實還是有待考證的。歷史上真實的楊廣,非但不昏庸,就連妃子也只有兩位。






霖霖歷史錄


不為了洗白楊廣也不為了抹黑楊廣,客觀的來說歷史上真實的楊廣絕對算不上昏君,但是隋朝確實是因為他而亡國。楊廣在帝王之中算是比較有能力,有雄心壯志的皇帝。

但是楊廣的雄心壯志有點太大了,他太急於求成,好大喜功,最終欲速則不達,反而落的亡國之下場。

隋朝之亡完全可以歸結於楊廣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急於求成,濫用民力所導致,這也是楊廣亡國的根本原因。

楊廣在位十三年,他為政的很多舉措其實都是有利於我們後世子孫,但是他也因為這些政策方針而亡國。下面分析一下楊廣主要導致其亡國的施政方針。

一、大力推行科舉制

楊廣在繼位之後一直大力推行隋文帝發明的科舉制,要知道在科舉制之前,中國政治一直是察舉制,為官者多為豪門士族,但是楊廣大力推行科舉制就不再需要看家族名望做官了,而是儘可能公平平等的去選拔人才,那這樣一來就觸犯到了豪門士族的利益。

所以久而久之豪門士族對楊廣勢必產生怨憤,豪門士族階層在王薄起義之初也已經起兵反抗楊廣了,以隋朝開國功臣楊素之子楊玄感為首的豪門士族階層趁楊廣東征高麗時起兵造反,後來被鎮壓下去,但是從這也可以看出豪門士族對於楊廣的統治還是比較有怨憤的。

二、征討四方

楊廣為人可以說是雄心壯志好大喜功,他十分喜好武功,所以在他繼位之後,隋朝四處征戰,徵吐谷渾、徵契丹、徵琉球以及三徵高麗,勞民傷財。

打仗勢必要徵集士兵,還需要耗費錢糧,雖然隋文帝留給楊廣的是一個非常富庶的政府,但是架不住楊廣好戰啊。

三、四處巡遊

最初就說過楊廣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急於求成,那麼這樣的人肯定會非常喜好炫耀自己的功績,在古代帝王中如何炫耀自己功績呢?那就是巡視四方,告知天下皇帝如何英偉。

所以楊廣登基後幾乎沒在都城長安怎麼待過,要麼打仗要麼就是四處巡視向天下炫耀自己的功績,但是皇帝巡視天下可不是老百姓出去旅遊,那是最為勞民傷財的活動,需要四處修建宮殿,需要大批錢財建造宮殿,需要徵集各方民夫建築宮殿,所以這種行為肯定會加深民怨。

四、開鑿大運河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皮日休的這首詩形容的很貼切,壓垮隋朝最後一根稻草就是這條大運河。雖然它壓垮了隋朝,但是我們後世子孫無不享受這大運河為我們帶來的交通便利,南北溝通更加融洽。


開鑿大運河是一項非常宏偉的項目,自古以來凡是能把水路修治好的都算是被後世傳頌的聖君,比如大禹治水,始皇修都江堰等等,楊廣也是想效仿秦始皇。

開鑿大運河確實是非常宏偉且有利於後世子孫的好事情,但是大運河不是一代人就能修通的,需要數代人的努力而完成,楊廣卻急於在有生之年開通大運河,所以他不停的加大錢糧投入,加大徵調民伕力度。

結果就是四處征戰需要民力,四處巡遊需要民力,開鑿大運河還需要更多的民力,那一下子民怨就沸騰了,參加這些對老百姓來說都是意味著九死一生的事情,所以與其被皇帝累死或戰死,那不如殊死一搏反抗皇帝。

就這樣豪門士族對皇帝有怨憤,底層窮苦百姓也對皇帝有怨憤,於是去看隋朝歷史就會發現自大業中後期,貴族起兵造反,農民起義越來越頻繁,最終釀成了隋末農民大起義,為什麼要叫做大起義,因為隋末農民起義據史書官方有記載的就有大大小小100多支起義軍,這裡麵包含了地方豪門貴族起兵造反,也包含了底層窮苦農民起義造反,這只是官方記載,還有很多小股義軍或流寇,那真是天下大亂,義軍不計其數。

歷史上真實的楊廣

楊廣這些為政舉措其實從後世角度來看都是非常不錯的政策,利國利民的決定,但是他具體辦下去的時候辦錯了,因為楊廣太著急,太急於求成,這些政策都是需要歷經數代人才能完成的舉措,他妄圖在有生之年全部實現,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事實也證明確實如此,科舉制一直到武則天時代才逐漸完善,到了唐玄宗年間才真正大成發揮出它的意義;高麗歷經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三代不停的征討,才徹底征服高麗;大運河則用了唐朝歷代皇帝心血去疏通開鑿。

楊廣其實和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很像,他和李世民都喜好武功,都是以次子身份依靠軍功而獲得權力,之後都是靠剷除太子才獲得了皇帝之位,只是兩人在中間所使用的手段略有不同,但兩人的際遇和雄心壯志是大同小異。

李世民為什麼給後世留下了名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李世民在繼位以後正是充分認識到了他和他的表叔楊廣之間的相似之處,所以處處以楊廣為鏡,吸取楊廣的不足和教訓,所以李世民成為了千古一帝有道明君。

楊廣如果能像李世民那麼善於自省及時的自我反省自我修正,那麼以他的所作所為,他不失成為一代明君的可能。

雖然隋朝亡於大運河,但是大運河絕對是讓後世子孫都受益,楊廣與李世民所差者,只是楊廣所作所為是弊在當代,功在千秋!


小島知風


對於一個歷史的研究者來說,幾千年的中華文明中,能夠稱得上千古一帝的有那麼四個人,分別是:嬴政 劉徹 楊廣 李世民。

此話一出,應該會有很多人不服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楊廣是一個弒父淫母 陷天下蒼生於水火之中頭上長瘡 腳底生濃的貨,對於很多人的刻板印象我想對大家說的是:1.影視劇屬於藝術加工不可信,那麼以前的史書類書籍應該沒毛病吧,其實不然,我們要帶著理性的思維去看,去聽去看你不可全信,不然,你會是一個沒有獨立思維能力的人;2.不可否認的是下令創立進士科,科舉制的誕生,之後歷朝歷代皆延承且完善,不僅僅如此,緩解了社會矛盾和擴大了統治基礎;不可否認的是下令開鑿大運河,就是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如今1000多年過去,依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俗話說: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天天子了


隋煬帝的這些政策沒有錯,錯的是他太急功近利了,在短短十幾年裡同時開展五項偉業,這遠遠超出了隋朝百姓的承受能力,以至於隋末盜賊蜂起,十人九盜,遍地起義。這些大事,如果花個30年、50年去做,那肯定是利大於弊,天下稱頌,但只可惜有著致命人格缺陷的楊廣無法控制住自己的異想天開和虛榮心。

但是他急於要向天下人證明自己,這才使得原本利在千秋的好事變成了亡國滅種的導火索。楊廣到底有多虛榮呢,從幾件事例我們就能看出來,如果說修建大運河還可以說利國利民,但是他為了自己的面子大建用於遊玩的龍舟艦隊就是勞民傷財了,據史料記載,楊廣的龍舟艦隊至少有五千之多,楊廣乘坐的龍舟更是巨大無比,足以堵塞江面,就算是隋朝全部的水師,恐怕都沒楊廣的龍舟多。

再比如楊廣的通西域,與西域聯結、互通有無本是好事,但是他為了顯示自己的慷慨,居然下令所有外國人在隋朝吃飯一律免費;另外楊廣為了顯示排場,還大肆搜刮民間的綢緞,將皇宮內掛滿了金銀綢緞,以讓外國人開開眼界。但外國人也不傻,當即就問:中國號稱富庶,皇宮裡的樹都纏滿了綢緞,可為什麼路上還有很多挨餓受凍的人呢?隋人不能答。可見,楊廣完全沒有考慮黎民疾苦,在乎的只是自己的虛榮,為此老百姓餓死多少都不在乎。

再比如徵高句麗,明明十萬人就能搞定的事(唐朝兩次征伐高句麗都10萬人左右),偏偏要動員百萬人征伐,使得後勤遭受巨大壓力,冬天以來,後勤斷絕,導致隋軍大批餓死凍死,三次征伐高句麗,徵一次國內一批人起義,最後直接把隋朝搞完了。更可氣的一點是,楊廣為了顯示自己的寬容,居然下令一旦高句麗人宣佈投降,隋軍就要立即停止進攻,出城以迎接投降,結果高句麗人知道後,多次假投降,使得隋軍辛苦拼殺的結果付諸東流,搞得隋軍士氣大跌。

從這幾個事例可以看出,楊廣這個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根本不考慮其他人的感受,可謂是極其的好大喜功和極其的虛榮,這樣的人,只會考慮自己的名譽,是斷不會考慮其他人的,在短短十五年裡同時開始大運河、建洛陽、徵高句麗、北巡突厥、江都遊玩、通西域這麼多大事,百姓怎能承受?再加上楊廣本人的虛榮,總是濫發錢財,使得百姓更加痛苦。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在楊廣的功業背後,是成千上萬百姓的屍骨,以至於楊廣在臨死前也向叛軍承認自己對不起老百姓,不管楊廣多麼天才,多麼具有戰略眼光,他這種以一人之私為天下之大公的行為都不值得任何同情,人類是群居動物,楊廣這種連基本同理心都沒有的人不配成為一個明君。

對於楊廣的評價,應該介於秦二世和他父親楊堅之間,基本上功過相抵,他不過是君主專制制度下產生的一個慣於意淫和幻想的偏執天才罷了。





老沈講史


隋煬帝楊廣,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

因為隋朝和秦朝都是二世而亡,因此很多演義都把楊廣寫成了和胡亥一樣的昏君。只是他被描寫的更加殘暴和聰明,因為胡亥基本是個傻子。

但實際上的楊廣真是這樣的嗎?真實的答案當然不是。

楊廣對於中國的歷史貢獻是非常顯著的。最有名的就是修建了京杭大運河。這條在中國水利史上最為著名的運河,把中國的南方和北方有機的聯繫在一起。京杭大運河的很多河段,到今天依然能夠通航,這可以說是千秋功業。

北京的通州區,有一些臨河而居的人家,他們的住宅形式和江浙地區一模一樣,據說他們的祖上就是通過大運河來到北方定居的。據此資料,央視還做過北京人南下尋根的節目,在南方的祠堂裡找到了北方家譜中祖宗的名字。這些都是大運河帶來的影響。

另外楊廣在位時,發動了針對高句麗的戰爭。儘管結果是非常的悲慘,大敗而歸。幾十萬隋軍將士的屍骨被高句麗人築成了“白骨京觀”。但是作為當時中原政權迫在眉睫的敵人,這個戰爭是無法避免的。

等到李淵建立了唐朝,和高句麗的戰爭一直沒有停歇,一直到了他的孫子唐高宗李治的時候,才取得了對高句麗壓倒性的勝利。時間跨度是非常大的。唐軍著名將領薛仁貴就是征討高句麗的主將。

很多演義都把修運河和徵高句麗當成楊廣的罪過,這是很失偏頗的。

楊廣之所以快速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他對世家大族的鎮壓。兩晉南北朝以來,天下形成了許多實力強大的世家,如清河崔氏,山東盧氏等等,他們把控了大量的教育資源,進而也就把控了天下人進階朝廷的梯子。天子經常會被他們聯起手來掣肘,有利於百姓但不利於世家的政令難以推行。

楊廣是個急性子,他即位後就開始對世家的問題進行處理。他發明了科舉制度,旨在讓更多的百姓能夠受到教育,從而擺脫世家對朝廷官員系統的控制。於是世家和楊廣之間成了生死矛盾,無法調和。最終,隋煬帝被趕下臺,身首異處。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依然在進行著與世家的鬥爭。所以公允的說,楊廣作為皇帝,肯定有很多槽點,但是功績同樣是不可抹殺的。


任十三讀史


縱觀楊廣在位14年,建新都,鑿運河,東征西討,都是勞民傷財的大工程,也許楊廣有遠大的志向,想成就不世之功,但他太急功近利,人還是要穩穩當當的走。楊廣或許能做個開拓疆域的隋煬帝,但是卻做不好一個穩固江山的守業者。

楊廣是昏君也是暴君,楊廣之罪在於當代,功業卻又是利在千秋。



未知的古今歷史


1、爭奪皇位時,是偽君子;坐上皇位時,色心方顯,荒淫無度。楊廣的母親獨孤伽羅特別善妒,楊堅寵愛的女人不是被她殺就是被她整,因此獨孤伽羅也特別不喜歡她的兒子們妻妾成群,太過濫情。楊廣於是包藏色心,表面上只寵愛正室蕭氏(後來的蕭皇后),以此來博取其母獨孤伽羅的信任和憐愛。而太子楊勇正是因為犯了其母獨孤伽羅的這個“善妒”的大忌,經過獨孤伽羅多次吹耳邊風,被怕老婆的楊堅給廢了。當然楊堅廢楊勇,還有個重要原因是楊廣確實比楊勇有才能,做過滅南陳的總指揮。楊廣被立為太子後,當其父病重時,他色心就提前暴露出來,在他父親住的地方調戲他父親兩個漂亮的妃子——宣華夫人和容華夫人。最後被他將死的老父楊堅知道,氣憤並莫不後悔地說了句:“獨孤誠誤我也!”後面就駕崩了(據說是楊廣一手策劃殺死的)。當楊廣做了皇帝以後,宣華夫人和容華夫人都被其烝(玷汙),另楊廣大量採聚漂亮民女入宮侍寢,荒淫之性昭然若揭。


2、好大喜功。徵高句麗雖然有大一統的目的,但不得其時,也不得其利,三次征討,民不聊生,國內風起雲湧,起義不斷,這也是導致隋很快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打通西域通道,這個功勞很大,為以後大唐繼漢再次掌控西域地區導了先。開鑿大運河,功過參半,功在後世,過在當時。大運河當時主要還是為了楊廣遊玩江南以及運糧北上打仗之用,這也是極盡民力民財,怨聲載道。大修都城和宮殿,也耗費巨大人力和財力。


3、興科舉,重視人才。楊廣本來愛好打仗,特別看重武將,對武將也很好。因此像麥鐵杖、沈光、張定和、魚俱羅、李景等武將都是拼死為其效力,只可惜楊廣手下沒有像李靖這樣的統帥型人才。科舉制度的推進,打破了貴族對權力的壟斷,民間有志有才之人開始展露頭角,也算是給唐代選拔人才提供了借鑑和指導,為唐代人才繁盛打下了基礎。另楊廣重藏書,大力推行儒學,並興辦學校,這也是為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楊廣其實蠻想像漢武帝一樣文治武功,但他操之過急,沒有漢武帝時期的人才配製,另戰略上的重大失誤,導致他武功方面遠遜漢武帝。一是沒有像桑弘羊這樣的理財官,能夠在後方合理調度,對民力民財損傷不會太急太狠。二是沒有像衛青和霍去病這樣的罕見統帥。三是楊廣打仗是以陣地戰和攻堅戰為主,焦點在高句麗,兵源數量龐大,又是後方長途運送物資;而漢武帝時主要是閃電戰和殲滅戰為主,焦點在匈奴,兵源數量遠遜楊廣,但兵精將良,並以就地屯耕為主,又以戰養戰。在文治方面,楊廣跟漢武帝其實相差沒那麼大,都尊儒家,重人才,可惜隋因武功滅亡的太快,不然加以時日,文治人才定不比漢武帝時期少。


4、楊廣是一個文采出眾的詩人,寫過不少好的詩詞。“寒鴉飛數點,流水繞孤村”就出自此人之手,後來被秦觀“抄襲”去了。


人性是複雜的,帝王尤甚,功過譭譽必然都會伴身。作為後來人儘量學古人人性中好的一面,這樣整個社會才會走向好的方面。


文史醒言


隋煬帝(569—618年),名楊廣,楊堅次子。581年封晉王。588年十月,為行軍元帥,統兵伐陳。滅陳後,晉為太尉。他平時偽裝仁孝儉樸,博得文帝歡心。600年,立為太子。604年七月,文帝死(相傳為楊廣所害),楊廣即位,殺死兄長楊勇。即位以後,他下令開通大運河,還設進士科,促成科舉制的形成。隋煬帝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依仗國力富強,驕奢淫逸,好大喜功。他在位時,幾乎年年徵發繁重的徭役,總計十餘年間被徵發的勞動人民不下1000萬人次,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他年年遠出巡遊,三遊江都,三至涿郡。每次出遊,大造離宮,從行的人幾十萬,騷擾地方百姓,社會生產受到嚴重破壞。他三次發兵進攻高麗。隋煬帝的暴政,終於激起全國範圍的農民大起義。為了躲避起義烈火,他第三次遊江都。勸阻南下的人,都被殺死。到了江都,他還讓地方官去民間挑選美女,充實後宮,仍然整日花天酒地。他預感到末日臨近,就對蕭皇后說:“好頭顱,誰當斫(zhuó,斧砍)之!”618年三月,右屯衛將軍宇文化及等率軍士發動兵變,衝入江都宮中,用綢巾將他縊死。

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客觀上對南北經濟交流起了很大作用;三次派人去流求(今臺灣),又派人去西域,加強了內地同邊境的聯繫;設進士科,促成科舉制的形成。隋煬帝的暴政,無休止的兵役和徭役,農民背井離鄉,大量田地荒蕪,社會生產嚴重破壞,隋末農民起義爆發,隋亡、兩者比較,隋煬帝是一個罪大於功的暴君。

楊廣即位後,也做了一些收買人心的事,把政治體制也做了些改革,多少也取得一點政績。

功績較大的是創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科舉制,主要是進士科的建立,這為選拔下層優秀知識分子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第二是修訂了法律,主要是將隋文帝末年比較嚴酷的法律進行了改革。隋文帝在晚年也犯了些錯誤,法律的嚴酷就是其中之一。隋煬帝將一些殘酷的法律條文取消,或者是減輕處罰程度。但這也僅是表面文章,是沽名釣譽。在隋煬帝統治晚期,他也像他的父親一樣殘忍了許多,不再按照法律做事,專斷性很強。

第三是興辦學校,訪求遺散的圖書,並加以保護。楊廣恢復了被楊堅廢除了的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還組織人編寫了《長洲玉鏡》四百卷,和《區宇圖志》一千二百卷,這對於保存我國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貢獻。

隋煬帝在位期間搞了一些大的工程,主要是修建東都洛陽,以及開鑿大運河。大運河從北方的涿郡到達南方的餘杭,南北蜿蜒長達五千多里,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水運大動脈。 此外他還組織修建洛陽城的工程。

隋煬帝歷來以殘暴著稱,其實他也很有文才,不過才能沒有用到正地方,反而成為他鄙視文人所依賴的條件。他如果看出來誰的奏章是在指他的過錯,是在進諫,他肯定要想方設法地打擊報復,因為說話內容刺激了隋煬帝而被賜自盡的大臣有很多。在三次征伐高麗結束後,太史令庾質因為勸諫他不要到洛陽巡遊,說應該讓百姓有個喘息的機會,結果被他殺死。時間一長,大臣們就沒有敢於進諫的了。這就為小人的橫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隋朝末年,隋煬帝親眼看著自己的江山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一潰千里,無法挽救。各地的將領也有很多割據稱帝的,從太原起兵的李淵也意圖自立為皇帝。但他明知道日子不多了,還沒有忘記和嬪妃們尋歡作樂,醉生夢死。他甚至還對蕭皇后說:“那麼多的人想把我趕下去,代替我來做皇帝。我就是被趕下去了,也能做個長城公,你也能做第二個沈後(就是南朝陳的末代皇帝陳叔寶的皇后沈氏),咱們還是喝酒吧,何必自尋煩惱。”

公元618年,即隋煬帝即位的第十四年的三月,侍從的衛士們推舉宇文述的兒子宇文化及為首領,發動了兵變,隋煬帝最後被勒死,時年五十歲。後來的諡號是“煬帝”,是評價最低最壞的一種。隋文帝楊堅原來奪取的是北周宇文氏的帝位,最後自己的兒子又被宇文氏的人所殺,歷史在這轉了一個小圓圈。不過帝位沒有再傳回去,而是到了李姓那一邊,歷史演進到了唐朝。






影視職員


很多人討論“楊廣之才非常人所能及”,討論中很多人都不否認楊廣是暴君,但對楊廣是昏君卻又都很含糊其辭,好像有才的君王不可能昏似的。

其實這兩者並不矛盾,楊廣有才氣不假,會做好詩,自稱“天下皆謂朕承籍緒餘而有四海,設令朕與士大夫高選,亦當為天子”;但這並不排斥他同時也是一個昏君,同樣是他的一句話“我性不喜人諫,若位望通顯而諫以求名,彌所不耐。至於卑賤之士,雖少寬假,然卒不置之地上。汝其知之!”已明明白白地說明了這一點。

一個明君是要愛護百姓、廣開言路、善於發現人才並使用人才的。楊廣在這些方面一些兒都沒做到。不恤百姓是不用說的了,嫉妒文才殺薛道衡,拒聽忠言殺高熲,掩耳盜鈴殺宮女,連幫他繼位立下大功的張衡勸他幾句不要濫用民力也殺!再加出言輕狂逼反楊玄感,如此君王,誅殺老臣,言者有罪,如再不稱昏君,真不知昏君其為何物了。

至於他那些“功業”,其實是個皇上只要不是個傻子都想去做的。楊廣運氣好,碰到他老子留下這麼好的一個基業,他又是個最愛出風頭的,當然是當仁不讓地要去做啦。既然是皇帝要做,又不管百姓死活,那當然也就能做成啦!直到最後輕狂到眼高手低地來一句“高句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從此一頭栽在棒子手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