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河南省正阳六大特产漂洋过海

河南省正阳六大特产漂洋过海

正阳县,隶属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东南部,地处淮汝之滨,南与罗山、信阳隔淮河相望,东邻新蔡、息县,北靠汝南、平舆,西与确山接壤,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沪陕高速、新阳高速环顾四周。县域总面积1903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个办事处 、294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85万,耕地面积23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3.4亩,为全省最多。正阳史称“膏粱丰腴之地”,素有“一半米一半面,掏钱难买正阳县”的美誉,拥有花生、生猪、小麦三张全国“农业百强县名片”,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全国生猪调出第一大县,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全国油料第一县,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生态示范县、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全国首批种养结合整县推进试点县,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正阳花生”、“正阳三黄鸡”属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诸美”牌种猪、“正花”牌花生、“王勿桥”牌伏陈醋是全省名牌产品。西汉初年,置慎阳国。大将韩信的舍人栾说,因密告韩信谋反有功,于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被封为慎阳侯(侯国的都城在今县城北20公里附近)。慎阳侯裔孙栾买之,因为私“铸白金”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被逮到京城长安处死。同年废慎阳国,降为慎阳县,此为正阳设县之始。

1.正阳花生


河南省正阳六大特产漂洋过海

正阳花生,河南省正阳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正阳花生以优质珍珠豆型特色著称,花生米粒外观整齐,含油量高,营养丰富,加工后口味好。正阳花生以优质珍珠豆型特色著称,花生米粒外观整齐,含油量高达55%以上,比其它品种高8-10个百分点,含蛋白质28%左右,且富含有1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正阳花生用于榨油出油率高,加工效益好,加工的食品或炒货具有香、酥、脆的突出特点,细腻好吃,是内销加工,外销出口的优质原料。正阳花生产品已远销到湖南、广东、广西、山东、江苏、福建、河北等省市,并转港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商青睐。

2.王勿桥伏陈醋。

河南省正阳六大特产漂洋过海


王勿桥伏陈醋是河南省驻马店正阳县王勿桥乡的一大特产。其起源于秦代,系祖传秘方,工艺独特,具有五百年历史。

伏陈醋伏的制作,从芒种开始,先取大麦和小麦进行筛选,再把精选出的大麦放在锅里用水煮。此醋浓厚醇厚,香而微甜,有三绝举世称奇:第一绝是点滴过汤,不搅自酸;第二绝是开瓶数年,永不腐坏;第三绝是扶胃降压,强身健体,举世无双。

3.先谈生姜:


河南省正阳六大特产漂洋过海

河南省正阳六大特产漂洋过海

陡沟镇位于正阳县西南部,北距县城27公里,南临淮河。全镇辖 16个行政村,总面积105平方公里,10万亩耕地,辖16个村,263个村民组,总人口3.7万人。2002年全镇实现财政收入466万元,农民储畜存款余额达6345万元。 常年种植面积在9000亩左右,塑料大棚500亩。名优产品生姜大蒜,以其独特、浓郁的辛辣风味俏销四方。 尤以

手工馒头、空心挂面最为著名,与生姜、大蒜并称陡沟四大特产。

“陡沟镇有种植生姜的历史。”河南省正阳县世世代代,家家户户种植生姜,陡沟生姜自清朝开始种植,至今有200多年历史,陡沟 “五湾”(隗湾、戴湾、张湾、周湾、祝湾)等沿淮村一带因盛产生姜而得名。

“陡沟生姜是地方特产”。陡沟生姜以品质好、味香而闻名,有”陡沟的姜,陡沟的蒜,陡沟的挂面销江南,陡沟的馒头真香甜”的美誉。生姜、大蒜、手工馒头、空心挂面并称陡沟四大特产。

“陡沟生姜,肉肥丝长,切片发青,不打卷,长煮不变形,脆而不烂,辣而味久,含水份低,晒干率高,表面光滑。”村民代建发说,陡沟生姜是烹调佐佳品,且有温中去寒、医治感冒、脱发、止呕、健胃等功能。

正阳县人民种植生姜,在每年的清明前后催芽,谷雨下地,霜降收获,全年生长期在210天左右。种植时需要深耕细耙,施足底肥,打畦定株,三角栽培,以前还要插杆搭棚,现在改进了技术不用搭棚了。陡沟生姜今已引种到安徽、山东、河北、湖南等地,畅销河南、湖北及全国其它省市的大中型制药厂。

4.谈大蒜。​

河南省正阳六大特产漂洋过海

陡沟大蒜,俗称“齐头黑”,瓣大、皮薄、肉厚、味辣而甜。含维生素C、碳水化合物、及硫、磷、铁等多种营养,有消炎解毒、杀菌治痢、防治脑炎等功能。每年收获期,河北、内蒙、山西、湖北、山东及河南各地到陡沟购买大蒜的车辆络绎不绝,常被抢购一空。

“陡沟镇的姜,陡沟的蒜,陡沟的挂面销江南,陡沟镇馒头真香甜”,气候分界线的淮河赋予了陡沟独特的自然环境,也孕育了陡沟特色产品的形成与发展,大蒜以其独特浓郁的辛辣风味,多年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远销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等地,年种植5600多亩,年产蒜苔1500吨,蒜头1000多吨。

5.手工馒头。


河南省正阳六大特产漂洋过海

河南省正阳六大特产漂洋过海

河南省正阳六大特产漂洋过海


做发面馍过程:要复杂一些,至少要经过发酵粉、和发面、醒面、揭面、揉面团、做馍、蒸馍七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

首先发面要有发酵粉。这是区别于死面的关键所在,也是能否发面之要旨。制作时,事先趁天晴到田野挑选一种“大曲草”,然后晒干存放,等到需要时熬成水掺和白面粉发酵,产生酵母菌,做成像元宵汤圆似的小曲子白面团晒干。再用发酵成的小曲子做引子,掺和麦麸或玉米糁加水搅拌成发酵粉晒干。整个过程叫“抖酵子”(土话),酵子抖的好,发酵强度高,发面效果就好;反之亦然。

第二步和发面。就是抓一把干酵子放在和面盆里掺水化碎,再加面粉,不管不是杂面还是白面,根据一锅需做馍的量来掌握加面的多少,和发面的原则是“三光”:即手光、面光、盆光。达到“三光”要求,最初的发面团算是和好了,等待醒面后再揭面。醒面即发面,是看温度的高低,温度高,发面就快,当天和发面,几个小时的功夫就发好,发面的过程就是面团经发酵作用,面粒结构由密实变疏虚,由很小的面团到发面为一满盆,体积大了数倍,这样面就算是醒好了。

第四步揭面是为了馍筋道有味好吃,是个力气活。揭面需要把发面团放在案板上,事先洒一些碎粉,避免粘案板。从面盆把已发酵的面团全部取出,取干净,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这时的面团粘度增加了好几倍,一拽大长,呈虚泡状,既粘手又粘面盆。要想把发面彻底取出,就必须双手先抓碎面粉,让干湿分离,这样才慢慢把面盆、案板和手上发面清理干净,不然的话,只有眼巴巴地看着浪费一些发面粘在面盆上取不净,只好用清水清洗。然后用盆和面续子,也就是再添加面粉面团,让发酵粉渗透到更多的新添的面粉中,和好后再次醒面,揭面次数越多,馍越筋道有味,面团的体积也越来越大。

揭过发面后,仍需要再次发酵后才能揉面。时间间隔大约需要几个小时,还是看温度高低。温度低,不易发面,把醒面盆坐在温水里加温;开水也不宜,过热会把发面烫半熟。冬天气温低时必须加热,这样才能节约时间。发好面后是揉面团就简单多了,把面团分成若干份,然后一份一份地揉面,使面光、案板光、手光,边揉面边继续醒面。做馍环节是把发面团成圆柱状,估计按四指的距离垛馍成矩形状,也可把馍剂子团成圆形,摆放在案板和锅盖上,到蒸馍时在放到锅里竹篦子上。放馍剂子时,一定要四周留有适当的距离,不稀不稠,放下指头。因为在蒸馍的过程中,它会发大馍个一倍以上。有时为了少费事费时,一篦子蒸不完的话,会在铁锅的上面增加馍笼套在锅外沿上,再添一篦子,蒸馍数量至少增加一倍。在农村,蒸馍都是烧地锅柴禾,大火要烧半个小时左右,当闻到馍熟的味道基本上可停火了。

6.手工空心挂面。


河南省正阳六大特产漂洋过海

河南省正阳六大特产漂洋过海

陡沟空心挂面也是一绝,纯手工制作,工序非常繁杂,要经过20余道工序,近30个小时方可完成。下锅里一煮面条细腻、光滑、白净、吃起来入口爽滑、耐嚼劲道、有天然的面香。虽说自家镇子上就出挂面,当地人还是不怎么舍得吃,毕竟比面条贵的多,走亲访友人们会当作礼品相送,生娃娃做月子的媳妇是必吃这个的。

手工空心挂面原名龙凤面,盛产于淮河流域一带,今正阳县陡沟镇。始于唐盛于宋,因气候分界线的淮河赋予了陡沟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陡沟特色产品。相传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时,专选陡沟手工空心挂面为盛大庆典之宴品。宋、元、明、清时均为上贡朝廷之美食,又称之为贡面。手工空心挂面采用优质面粉、经过拌、揉、发酵、盘条、绕条、出筷子、上筷子、晾晒等十几道手工制作而成,条细如丝,沸水下锅,面漂即食。手工空心挂面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天然健康。富含人体所需的钙、铁、磷、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面粉发酵后,面粉里一种影响钙、镁、铁等元素吸收的植酸可被分解,从而提高人体对这些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正阳花生等六大特产加工效益好,加工的食品或炒货具有香、酥、脆的突出特点,细腻好吃,是内销加工,外销出口的优质原料。正阳花生等六大特产产品已远销到湖南、广东、广西、山东、江苏、福建、河北等省市,并转港出口到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外商青睐。​​​​

作者简历:

张子保,资深媒体人,河南省正阳县人,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他在多年的新闻工作中,共发表文学、新闻若干,创办《新莞人》报一举成名;曾因为报道《群众为县委书记下跪》一文,而轰动国内外。目前博主任北京某家媒体社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