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遊走在靈魂深處的鄉愁|曹建紅

終於等到你了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更多精彩

游走在灵魂深处的乡愁|曹建红

遊走在靈魂深處的鄉愁

——讀王俊才老師的《所問》

曹建紅

如果說悲憫是文學人文性關懷的一種基本品格的話,那麼她所燭照出的人文情愫正是其深深打動讀者心靈的地方。

讀王俊才老師的詩,總能讓我從那些極富畫面質感的、樸素、清純、明麗的意象中捕捉到隱藏在文字背面的那些個憂鬱的悲憫,以及繁華落盡之後真淳的鄉愁情結。正是這些,凝結著詩人對生活或者說是對生命照觀之後濃濃的底蘊所散發出來的光芒,構成了他詩歌獨特的美學色彩,帶給人們強烈的心理震撼與衝擊。

譬如《站臺上》,詩人把目光聚焦在一位返鄉的農民工身上「他手裡捏著一張火車票/象捏著他的自己的命/陳年的咳嗽/緊緊跟著他/好像也要急切的回家。」表面平靜的敘述,隱含著怎樣複雜、深厚的情感潛流。這種特定情景中鮮活著的生活細節裡極富藝術張力的表達,在意象之外還原了鄉愁無限豐富細膩情感特質,而所有這些卻都被隱藏在了「畫面」之外,像極了中國傳統國畫中的「留白」技法。從而使得文本產生了「象外之象」、「意外之意」、「弦外之音」。拓展著讀者想像和再創作的空間,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社會意識和情感蘊藉,使之籠罩上一層悲憫的人性關懷的光亮,燭照著人們前行的路。

再如《在異鄉》「容得下一個小火爐/就容得下一個人取暖/小酒館的老闆/更像一個顧客/火苗咳嗽一聲/他就深呡一口」。小酒館裡詩人與店主「我們交換著方言對飲/好像失散多年的弟兄」。夢裡不知身是客,那份孤寂中的悲涼同樣隱藏在深深的鄉愁裡。那份淡淡的溫暖裡同樣流淌著動人心魄的憂傷。而最後一節「我們都好像在流浪/流浪在不知道行蹤的地方」。出人意料的地,把這個「轉瞬即逝的場面」推向了更為廣闊的生存背景當中,如攝影師手中的長鏡頭一樣,將文本有限的內涵推向更為開闊的維度。使得詩人個性化的生命體驗融入了人們命運走向普遍宿命的思索當中,因而有了更為深廣的詩意開掘……

諸如此類的意象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讓我們把目光再次回到他的故土情結裡,看看這裡面究竟是什麼樣子。透過《所問》讓我們找尋遊走在詩人靈魂深處鄉愁的味道,找尋他精神情感的詩意棲居地帶。「我問二舅/大舅大妗埋在哪兒啦?/」這是尋根。「二舅一指,他們揹負了一生的黃土」這是迴歸。而那土地,就奇蹟般地「返青了!」。復活了的土地的是一個象徵。意象又是這樣的獨特:「一群青黃不接的羊群/咩咩地叫著(媽~媽)」從她的身旁走過。這深沉博大的土地啊。載承了人類多少的夢想,奮鬥,掙扎,然而我們卻永遠走不出她的牽掛。一代代,一輩輩生生不息。我們都是她的孩子,怎能不對他心存牽掛?而我們又是如此的「青黃不接啊。」「青黃不接」裡又隱含著怎樣的情思與焦渴?詩人就這樣淡淡的一筆,就勾起了讀者對故土的眷戀,與深深的思索……

有評論家說:優秀的文學作品,它所構建的是一個「觸媒」一樣的開放的構架。而讀者完全可以憑藉各自的經驗和想像,最終完成作品的再創作。從而得到更加完美的認知和審美愉悅。這方面我相信王俊才老師是做了苦心孤詣的探索和營造的。而這只是詩歌文本形而上層面的特徵,而更為重要的是:流淌在詩人血脈和意識深層的,對鄉土的那份熾熱的赤子情懷與對土地上人們命運走向和生存狀態的深切關注與悲憫。才是他詩歌厚重的精神內核,折射出他獨特的人性關懷的光華。而遊走在詩人心靈深處的那份鄉愁,正是他的作品鮮活著的靈魂,如一泓清泉滋養、潤澤著讀者心靈的原野。這也正是他詩歌得以贏得社會公眾認可與讀者欣賞的一個重要因素。正如那枚「桃柳坡人」的印章一樣,打上了詩人獨具特色的美學烙印,流淌著鄉愁的味道,一步步融進了人們心房。我們期待著他更多、更好的作品面世,祝願他的藝術之樹常青。

曹建紅,男,山西武鄉人。現供職於汾西礦業生活服務公司靈石管理中心總調度室,靈石作家協會會員。

游走在灵魂深处的乡愁|曹建红

[email protected]

長按二維碼,發現不一樣的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