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新國學宣言》連載七

《新國學宣言》連載七

編者按:2012年,出於對時代現狀的回應,潘麟先生撰寫了《新國學宣言》。國學者,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之別名。宣言者,公開表白一思想或一主張,以求廣為人知之謂也。《新國學宣言》言近旨遠,微言大義,概括總結了當今時代的頑疾,剖析了傳統文化受到漠視的深層原因,闡述了新國學的含義和主要特徵等重大問題。現將《新國學宣言》陸續發佈於此,以饗讀者。


什麼是國學

——中國人文化身份的認同


4.儒佛道是中國文化的主流

中國文化大體上分為兩個發展階段:漢以前和漢以後。在漢以前,中國文化以儒、道、墨三家為主體。秦後墨家式微,退出歷史。整個漢一朝在思想文化上只有儒道兩家。迄至東漢明帝時,史籍正式記載,印度佛教開始傳入我國。自此,中國文化格局逐步走向定型——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幹。這三家文化體系彼此融攝、會通、比照、互動、衝突、借鑑,援另兩家為參照的自身反省,如此構成了交錯互動、此起彼伏的中國文化發展史。

《新國學宣言》連載七

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

自東漢始,中國人開始全面吸收和消化另一個文明古國——印度文化的精華——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印度文化的精神之花,是印度文化的精粹和生命所在。整個印度文明用了數千年的奮鬥,只是為了促成佛教的誕生。事實上,佛教也沒有令印度人失望,如約而來,應運而生。佛教誕生後,擷取和融攝了印度數千年來的智慧成果。佛教對印度文化裡的哲學、宗教、文學、修行、藝術、倫理等等,給予了最為徹底和全面的反省、整合、提煉,令印度文化從此獲得了巨大的飛躍——而這一切皆肇始於大聖釋迦牟尼佛的開悟和悟後四十九年的傳法佈道。這一代表印度智慧乃至人類智慧最高成果的佛教,同樣贏得了中國人的敬重與喜愛。在中印兩國人民齊心合力下,用了上千年的時間,來吸收和消化這個文化、這個智慧體系。最後終於成功地將這門文化吸收進來,並給予了很好的消化與創新,形成了一個新型的佛教——中國佛教。這個全新的中國式佛教與印度舊時之佛教相比,有如下之不同:

⑴佛教文化的傳承者由在印度時以出家和尚為主,轉為在中國以出家在家兩眾共主,有時則以在家眾為主。

⑵佛教文化在印度時經論散亂,到中國後,中國人花大力氣翻譯和整理佛教經論,並集結歸類,形成了《大藏經》這一佛教經律論三藏之總彙,大大方便了學者的研習和傳播。

⑶佛教文化在印度時思想流派混雜,到中國後,中國佛教學者進行了深入的疏理和體系化,繼而創立了中國佛教特有的八大兩小,共計十個宗派(唐初法藏大師所創之華嚴宗;唐玄宗時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大師所創之密宗;唐太宗時玄奘大師所創之唯識宗;東晉時慧遠大師所創之淨土宗;唐初終南山道宣律師所創之律宗;隋唐時吉藏大師所創之三論宗;唐武則天時慧能大師所創之禪宗;隋時智顗所創之天台宗;梁武帝時真諦三藏法師所創之俱舍宗;姚秦時僧睿法師等所創之成實宗)。這八大兩小十個宗派在中國的相續誕生,標誌著佛教思想文化在此前吸收了印度數千年的文明和智慧成果的基礎上,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階段——開始融攝和吸收了中國思想文化的智慧和成果。故中國佛教十個宗派具是中印智慧之結晶,漢印文化會通的成果。

⑷傳入中國後的佛教在規章制度、生活習慣、思想傾向等方面大大的中國化了,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現了相反的轉化。同時,佛教在接受中國化改造過程中,也在全方位並持久地影響著中國的文學、藝術、風俗、建築、信仰、倫理和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等。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同樣也是中國佛教化的過程。佛教傳入中國不久,中國人即接受佛教為“我們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因而增加了一個重要的成員——佛教文化。

《新國學宣言》連載七

▲禪宗“吃茶去”公案 ▲莫高窟“春遊圖”

⑸印度向來不重視歷史,印度文化中沒有歷史意識和歷史視角。而中國是“歷史學家的天堂”,是世界最重視歷史記載和歷史意識最強的民族。佛教進入中國,被影響後,也開始注重佛種的歷史記載和研究,也開始了歷史意識的覺醒和習慣於用歷史視角來考量佛學。

⑹儒道兩家不喜歡宗教儀式和信仰體系的建設,而是將宗教的功能和作用融攝於人文之中,成為一個“實踐的宗教”“生命自覺的宗教”,而不是一個“信仰的宗教”“求神靈或菩薩救贖的宗教”。受此影響,佛教傳入中國後,很注重佛教哲學的闡述和生命自覺的提倡,而大大地淡化了佛教通過信仰來獲得救贖的強調。儘管時至今日,佛教仍然沒有完全脫去它作為一個有著豐富而獨立的信仰體系的宗教擁有的所有宗教都有的偶像崇拜、教主、神靈譜系、儀軌和信眾等,但就其教義上大大增加了哲學思辨和學術內涵,以及對理性、知性和邏輯等的重視與提倡,卻是顯而易見的歷史事實。這些讓佛教除了始終是一個有國際影響的大宗教之外,它更是一個博大精深的生命哲學、倫理學、邏輯學、美學、史學等學術體系。

自東漢以後,中國文化以儒佛道之三足鼎立為其不變的格局綿延至今,佛教作為印度文化之核心和代表全盤移植到中國,併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這充分說明,中國文化是由中印兩個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的文化匯流而成的,是中印兩國人民的智慧之結晶。故中國文化實是整個東方文化之代表,它融攝了印度河文明、恆河文明和黃河文明、長江文明這四條大河之文明成果。

《新國學宣言》連載七

儒、佛、道三家代表人物依次為:孔子、釋迦摩尼、老子

《周易·繫辭傳》曰:“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以這句話來形容儒佛道三家文化之特性是十分貼切的。就特性而言,儒家以德立體,所求在於德性之知(德智)和德性之理,可簡稱“性智”與“性理”。此智為道德創造之智,故曰“德智”或“仁智”;此理為道德的先天存在之理,故曰“天理”或“性理”。此仁智和天理為宇宙之基、人倫之本、道德之源、智慧之體,先天地已在,後天地不滅。故可創造出人倫和天地萬有一切,為一切價值與意義之所依所本。在儒家看來,道德之源即天地之源、萬有之源、人生之源、生命之源,更是人存在的價值與意義之源,儒者在此基礎上立言、立功、立德,在此基礎上成就文化創設。

…………

《新國學宣言》後記

2012年秋,我自印度訪學歸國不久,百事纏身,只能勉強抽出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從事著述。於是我來到南國某城開始閉關寫作。當時計劃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寫作出一部關於《心經》的註解之書和一篇關於國學的長文。當我把《心經》註解出來時(即現在大家看到的《〈心經〉直解》一書),所剩僅幾日而已。雖然我在這有限的幾天內晝夜不停地寫作,遺憾的是隻能完成一小部分——就是大家看到的這個半篇《新國學宣言》。出關後,我四處講學並主持東方生命研究院的日常教務與科研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閒”對我來說幾成奢望,故這個殘文至今無法完璧。與其完璧無期,不如早早公佈出來,以就教於方家。姑且告慰自己曰:殘缺也是另一種美。

就某方面而言,像《新國學宣言》這樣的文章是寫不完的,她永遠在路上。故此文僅僅是一個拋磚引玉之作,需要所有志在國學復興者和民族復興者共同來繼寫,若干年後,方可成就一篇真正的輝煌之著。

潘 麟

記於長安


作者簡介:潘麟先生,中華文化促進會理事,當代傑出的原創型學者。先生年幼時即與聖學相契感通,日夜涵養於東方文化諸學派經典。及至成年,先生深感學問必要實踐方能致用,遂遠離家鄉,遍訪賢達,投師於當代多位賢能、大德、學者、思想家之門下,廣學博覽,艱苦實證,歷經磨難,融會貫通,集東方文化之大成於一身。

潘麟先生的代表著作有《家門沒上鎖》《皇冠瑜伽——從身心健康到生命覺醒》《〈大學〉廣義》《到彼岸賞月——〈金剛經〉的智慧》《〈瑜伽經〉直解》《以心傳心——潘麟先生講授皇冠瑜伽》《直指生命的真相——〈心經〉直解》,英文著作“Come up to the Great Guru”(2010年於印度出版發行),“Crown Yoga: from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o Life Awakening”(2019年於美國出版發行),並撰有各類學術論文近百篇。

此外,先生是當代罕見的實證型學者,系千古絕學——皇冠瑜伽(心傳體系)、茶道(正宗禪茶體系)、禪舞(飛天舞體系)、獅子吼(梵音唱誦體系)、光明大圓滿(阿底瑜伽,虹身成就體系)等若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代傳承人。



·END·


▼往期回顧▼

《新國學宣言》連載七

《新國學宣言》連載七

《新國學宣言》連載七

《新國學宣言》連載七

《新國學宣言》連載七

《新國學宣言》連載七


更多精選文章、潘麟先生著作有聲書、公益視頻和課程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東方生命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