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 ┃ 簡述周朝的“鄉學”和“國學”


傳統文化 ┃ 簡述周朝的“鄉學”和“國學”

一、歷史淵源

我國的學校產生非常早,早在奴隸制時期的商周就已經有學校了。

春秋時期的學校有“國學”和“鄉學”之分。國學和鄉學並不是學科或者學別上的不同,而是學校之間的區別。如果非要用更形象的說法來比較的話,國學就是皇家貴族學校,擁有頂級學區房的學校,而鄉學則是普通學校。

國學在國都,是國君和貴族子弟所進的學校。歷來講的所謂“國學”,都是指“國立學校”的意思。鄉學是國人子弟所進的學校。

在學校學習認字以外,主要是各種禮節和射箭、駕車的技術。學校每年要定期進行射箭比賽,其中優秀者即補為相應的官職。

國學和鄉學都是官府辦的,稱為官學,所謂“學在官府”,春秋以前所有的學校都是官學。

傳統文化 ┃ 簡述周朝的“鄉學”和“國學”

二、二者區別

根據《周禮》6 鄉6遂的建制,周代王城和諸侯國都的近郊為鄉,設家、比、閭、族、黨、州等6 鄉;遠郊為野,設家、鄰、裡、酇、縣等6 遂。居住在6 鄉的平民,叫做國人,他們多為士或庶人,他們的子弟有進入鄉學受教育的權利。這就是先秦時期國學和鄉學最本質的區別。當然了,國學和鄉學學習的內容也都差不多,其餘的只是些命名上的不同。

居住在6 遂的都是奴隸,也叫做野人。6 遂不設學校,因此,奴隸的子弟是被剝奪了受教育權。

西周國學又分為小學、大學兩級。要求學習的主要內容是“六藝”,包含6門課程,即:禮、樂、射、御、書、數。

西周時期的大學分為五學:東為東序,西為瞽宗,南為成均,北為上庠,中為辟雍。

東學東序,為習舞、學干戈羽龠之所,由樂師主持;西學瞽宗,為演習禮儀、祭祀先王先賢之地,由禮官主持;南學成均,為學樂之所,由大司樂主持;北學上庠,為學書之所,由善書者主持。

傳統文化 ┃ 簡述周朝的“鄉學”和“國學”

三、教育內容:(六藝教育) 

1,2禮樂    

(1)禮樂教育是六藝教育的中心             

(2)禮,包括各種社會政治倫理道德和行為規範。             

(3)樂,包括詩歌、音樂、舞蹈 

 3、4、射御    

(1)射指射箭的技術訓練                 

(2)御指駕馭馬拉戰車的技術訓練  

5、6、書數    

(1)書指文字讀寫             

(2)數指算法、計算  

六藝的教育特徵:1、既重視思想道德,也重視文化知識                 

2、集中式傳統文化,也注重實用技能                 

3、既重視文事,也重視武備                 

4、既要符合禮儀規範,也要求內心情感修養  

大學教育:   (1)入學年齡:王子入學的年齡為15歲,其他人20歲入學  

(2) 修業年齡:學程為9年     、

(3)考核和獎罰:在第一三五七九學年定期考核包括德行和道藝達到“大成”,才算合格

結束學業。  

合格學生:獎勵官職、爵位、俸祿。 不合格學生:採取嚴正措施,說教以感化之,不停者則流放遠方永遠不再使用。  

      (4)大學的教學計劃:春誦、夏弦、秋學禮、冬讀書。

小學教育:  (1)入學年齡:15歲是眾子級不分平民子弟入學年齡        

(2)學習年限:7年        

(3)首先強調的是德行教育。


國人子弟所進的鄉學,相當於國學中的小學程度,其學習年限是否規定7年,尚不清楚。至於家塾、黨庠、州序怎樣銜接,更無史料可查。

鄉學包括塾、序、庠(xiáng

)、校  

在鄉學學習的國人子弟學成後,如果德行道藝都很優秀,經過鄉里大夫的考察,可以向負責六鄉教化的民政官員司徒薦舉,稱為"選士"。司徒再從選士中考定更為優秀者薦舉給天子或諸侯,經過認可以後,便能升入大學(辟雍或泮宮),稱為"俊士"。

西周雖然建立了薦舉制度,但是,經過層層篩選,真正能進入大學的國人子弟,畢竟是少數。鄉學學成的學生,經過地方官員的考查,成績優秀的,將擔任地方政府的低級官吏。

西周的學校教育特點:1、學在官府2、官師合一3、文武並重

傳統文化 ┃ 簡述周朝的“鄉學”和“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