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啥意思?

雖然不想承認,但中國的社會就是一個“人情社會”,要想“吃得開”,要想“混的好”,就要處理好方方面面的人際關係,而與人打交道是最難的,畢竟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誰又能知道誰的真實想法呢?


那有沒有什麼處理人際關係的“黃金法則”呢?有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大量與人際關係有關的經驗教訓,通過諺語或者俗語的方式表現出來!

民間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啥意思?


今天我就“拋磚引玉”,簡簡單單給大家說一個與人際關係有關的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

首先來看“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

“哥走侄不親”,字面意思很簡單,做大哥的不在了,留下的侄子和侄女一般也就和其他叔叔姑姑的關係淡了。大家應該都見過類似的例子,如果哥哥去世後留下的孤兒寡母沒有改嫁還好,一旦改嫁,關係就幾乎算是徹底斷絕了!


”姐去門檻斷”的意思和上一句相差不多,意思是做姐姐的去世了,姐姐孃家這邊的人就和姐夫一家沒什麼關係了,甚至連門都不會登!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原因,根源在於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度”。

那何謂“宗法制度”呢?

據《中國通史》所載:宗法制度確立於夏朝,發展於商朝,完備於周朝,是由氏族社會父系家長制演變而來的,是王族貴族按血緣關係分配國家權力,以便建立世襲統治的一種制度。

民間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啥意思?

說白了,維繫宗族關係的紐帶是血緣關係,血緣越近,關係越親密,血緣越遠,關係越淡薄。哥哥在世時,其他的叔叔姑姑與哥哥血緣關係緊密,連帶著與侄子侄女的關係也親密,哥哥一旦去世,侄子侄女與叔叔姑姑可就是隔代親了,血緣關係遠了自然就沒有那麼親密了!

如果姐姐逝世的話,姐姐孃家的人與姐夫一家更是徹底沒有了血緣關係,關係自然會漸行漸遠!

除此之外,還涉及到一些利益的糾葛與交往的忌諱,哥哥與姐姐逝世後,有可能會出現遺產繼承、贍養老人等方面的利益糾葛,家長裡短的也說不清道不明,這會讓本就岌岌可危的關係雪上加霜!

而且哥哥去時後留下孤兒寡母,當叔叔的時常上門探望,難免會傳出一些風言風語,姐姐去世後也一樣,如果孃家這邊的妹妹與姐夫聯繫密切,也會傳出一些流言蜚語,人言可畏呀,中國人看中臉面,自然不會去招惹這些是是非非!

民間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啥意思?

如此說來,“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還是有些道理的,這裡面涉及到血緣關係、利益糾葛、交往忌諱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是勞動人民經驗智慧的結晶!

“兄死叔就嫂”

字面意思是兄長過世後,小叔子娶自己的嫂嫂為妻,有些人可能會將其等同於“收繼婚制”,但二者還是有所區別的,“收繼婚制”來的更為“狂野”一些,不僅“弟繼兄妻”,還有“子繼父妻”的情況,多見於舊時的少數民族。

值得一提的是,“兄收弟妻、弟繼兄妻”的行為在明清兩代是被嚴令禁止的,據《明律集解.附例.戶婚》所載:“兄亡收嫂,弟亡收婦者,各絞”,然而法律雖是如此規定,民間卻是不以為然,“兄收弟妻、弟繼兄妻”的情況屢禁不止,直到近代還經常發生。

究其原因,根源在“窮”,“兄收弟妻、弟繼兄妻”多發生在偏遠山間,山中貧困,為延續香火常常舉全家之力為長子娶妻,其他兄弟卻是沒了娶妻的希望,如此情況之下,長子過逝,家中長輩自然想讓嫂嫂嫁給小叔子。

而且長子若是留下子嗣,孤兒寡母也無法生存,改嫁他人又怕孩子受到虐待,思來想去,還是嫁給自己人來的靠譜一些,再者說來,孤兒寡母也不好再嫁,多種因素的“合力”作用使得“兄收弟妻、弟繼兄妻”的情況頗為常見,官方雖明令禁止,卻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也不是什麼違法亂紀的勾當。

民間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啥意思?

“兄收弟妻、弟繼兄妻”的情況雖然情有可原,卻是有悖於綱常倫理,因此為儒家正統思想所不容,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種情況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低了!

小結: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俗語前兩句還是頗有道理的,即使放到現在也有借鑑意義,但是“兄死叔就嫂”可就有些封建糟粕的意思了。

現代社會很少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也告訴我們古人的經驗並非全都是對的,我們應該秉持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精神來對待古人的經驗教訓!

當然,這句俗語雖有借鑑意義,卻並非絕對的真理,畢竟現實生活中“哥走侄更親,姐去還登門”的例子也不少見,我們不能以偏概全,就連“兄死叔就嫂”也並非絕對不可以,法律又沒有明文禁止,如果兩人真是兩情相悅,又有何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