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傳承”怎麼離得開“文武”擔當

國學“經典傳承”怎麼離得開“文武” 擔當

文武之道,陰陽之道。《易經》是群經之首,國學是經典集成。國學經典即陰陽思想的應用之學,文武則是陰陽思想的轉換之道。單純的為學國學而學國學,只能是空對空一場空;一味的為健體強身,也只能是缺少高度的迴歸環繞。唯有“文武兼修”,才能承載起“經典傳承”的擔當。

如何以“文武”傳承“國學經典”,也不外乎得做到四點:“通達情理,深根固底,習以為常,深入淺出。”具體來說:

國學“經典傳承”怎麼離得開“文武”擔當


“通情達理”就是要做到“原始反終”。

黑洞理論告訴我們:在浩瀚的宇宙裡,要想從以光年為單位的A點到Z點,當歷時彌久;而若把宇宙“摺疊”,再從A點到Z點,無需中間歷程,只需返向歸於原始。

換句話說,如果只是正向進行,一味的追求各種形式的健身運動,不重視原始的呼吸行氣習練,只能是達到外在“健”的數量,絕對達不到內在“康”的透亮;一味苦練毛筆書法的外在用筆技法,而不重視周天呼吸,那也只能成為熟練的匠人,絕達不到通神漢字的神韻和唯美。

“深根固底”就是要做到“漢字歸根”。

文武即陰陽,漢字亦陰陽。無論武學還是經典,都是建立在漢字歸根思維的基礎之上。不識漢字而習悟經典,一定是對經典偏離的越來越遠。只有建立以漢字解識為核心的全息思維體系,才能真正還原於國學經典的“原貌”。

行為是種習慣,有效突出才行;習慣是種力量,固定系統才靈。漢字解析不過五千,習悟經典半途遠偏。

國學“經典傳承”怎麼離得開“文武”擔當


“習以為常”就是要做到“領悟內觀”。

缺少了氣息流暢與內觀動態的哲學藝術,愛好的結果也終將歸於身體的勞累與虛榮的愛慕;一味的苦學熬夜,連最基本的思維方法和左右腦轉換的能力都沒有,真可謂是“無知而無畏”;如此失去的不僅是想學出好成績的志向和希望,損傷的還有自己的身心和脾胃。如是等等,無一例外。

而以《易經》為依據演繹的道家內觀功夫,早就明確了這一點:“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個“功”指的就是“內觀”行氣功夫,“反”亦是“內觀”,最大的“弱”不外乎“氣”的縹緲。可見,“內觀行氣”才是習練領悟的陽能,越是外在目標的遠大,越是要向內在求練真功;外求多遠,內練多深;內求越真,外達諸身。

“深入淺出”就是要做到“大道至簡”。

明理是為站居高處,固底是為領略深度,內觀是為習達通透,淺出是為簡明應用,此《易經》四象周正之法也。

中醫的玄妙全在大道至簡,草藥的功效突顯生命的強悍;上醫之治未病,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才是大道至簡的極致內涵。

中醫如此,武學亦然。“瞧準只需一下”,內勁催發覆燃。八八六十四卦的應用,全在六十四倍速下的擇一複選。

國學“經典傳承”怎麼離得開“文武”擔當


總之,陰陽之法如海潮推浪生生不息。文以載道,武以生文,最大限度的挖掘文武能量的經典源泉,才是對國學傳承的承載與擔當。

關於“文武兼修”與“經典傳承”的問題,您怎麼看。歡迎交流討論,關注評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