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从唐玄宗怠政入手,浅析造成安史之乱的几大原因及历史影响

前言

唐代在经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国势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开元年间都达到鼎盛状态。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朝由盛转衰,同时造成了唐代藩镇割据的局面。一介天朝为何如此不堪一击,造成安史之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从唐玄宗怠政入手,探究安史之乱爆发的几大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从唐玄宗怠政入手,浅析造成安史之乱的几大原因及历史影响

大明宫遗址

唐朝自李治首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武则天更进一步将此制度化,即大量选拔低品官员进入政事堂,使资历不足的低级官员,若得君主信用,亦能一步荣登宰相之位。宰相之势因此大为削弱,皇权则极大加强。此制也为李隆基所沿袭,他在位前期,纵然是姚崇、宋璟、张说等政绩卓著的贤明宰相,也不过是拜相数年即遭调换,就是防止他们久居要职,形成政治势力,对皇权形成阻碍。

而等到李隆基自满怠政,沉溺到音乐艺术等个人享乐中去后,便将帝国大权交给李林甫这个行政能力极强的代理人,让他连续担任首席宰相整整十九年,完全放弃开元年间对宰相的种种制衡和调换措施。关于李隆基怠政之事,《新唐书》中有如下记载:

"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考其始终之异,其性习之相远也至于如此。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从唐玄宗怠政入手,浅析造成安史之乱的几大原因及历史影响

唐玄宗像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唐玄宗后期,李林甫摸透了玄宗的骄侈心理,让他纵情声色,享尽奢靡,自己得以杜绝言路,扶植私党,专断朝政。李林甫虽有杰出的行政能力,在天宝年间依旧保持了帝国军政机制延续运转,但他个人私念远大于政治操守,他妒贤嫉能,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更是屡起大狱,对那些能力强的重臣能臣能诛则诛,不能诛杀则想尽办法流放,此举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与斗争。

同时,他又堵塞"边帅入相之路",对玄宗称胡人忠勇无异心,淳朴单纯,建议他用安禄山等胡人为镇守边界的节度使,而安禄山也因兼三大兵镇独掌十八万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实力及野心。安禄山正是利用唐王朝的内外矛盾,实力日趋衰落的情势起兵反唐的。因此不得不说李林甫为安绿山的反叛助了一臂之力。关于李林甫劝谏唐玄宗的事,在《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记载的:

"是以功臣居大官者,皆不为子孙之远图,务乘一时之权以邀利,无所不为。向使禄山有百里之国,则亦惜之以传子孙,不反矣。为今之计,俟天下既平,莫若疏爵土以赏功臣,则虽大国,不过二三百里,可比今之小郡,岂难制哉!于人臣乃万世之利也。"

从唐玄宗怠政入手,浅析造成安史之乱的几大原因及历史影响

李林甫图

继李林甫之后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徇私误国"之人,他妒贤忌能,嚣张跋扈,甚至公行贿赂。奸臣当朝,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杨国忠曾"屡于上前言其悖逆之状"向李隆基告状,后安禄山以"清君则,诛杀杨国忠"

讨伐杨国忠为名,起兵叛唐即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的政治经济的方面不可调和的尖锐的矛盾,才是最终导致战乱爆发的根源。

之后随着各种矛盾的不断累积,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化。关于李林甫劝说玄宗用胡人为节度使之事,《新唐书》中有如下记载:

"以陛下雄材,国家富强,而夷狄未灭者,繇文吏为将,惮矢石,不身先。不如用蕃将,彼生而雄,养马上,长行阵,天性然也。若陛下感而用之,使必死,夷狄不足图也"

从唐玄宗怠政入手,浅析造成安史之乱的几大原因及历史影响

安禄山画像

中央与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准确地说,是唐朝的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中央与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则是造成暴乱最为重要的因素。由于唐朝后期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坏,自玄宗时期起,便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这些招募来的职业军人受地方军阀的收买笼络,和将领形成一种特殊的盘根错节、牢不可分的关系。

在开元盛世以后,边防普遍设立了节度使制度,使他们的权力愈来愈大,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中央军不仅兵力不足,而且平时也毫无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不堪一击。地方军阀的日益强大,与中央政权矛盾日益增深,至天宝末年,终于爆发成为安史之乱。关于安禄山等节度使反叛之事,在《资治通鉴》中有如下记载:

"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命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大同;诸将皆引兵夜发。"

从唐玄宗怠政入手,浅析造成安史之乱的几大原因及历史影响

杨玉环像

民族之间的矛盾

民族之间的矛盾,也是令此次战乱爆发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自南北朝以来,大量契丹人、奚人迁入河北北部,唐太宗打败突厥人以后,又将许多突厥人迁徙在这一带居住。他们的习俗与汉人不同,互相歧视,胡人安禄山正是利用这点拉拢当时的少数民族上层,作为反唐的骨干。

史载安禄山于天宝十三载(754年),一次提升奚族和契丹族二千五百人任将军和中郎将。在他的收买下,大量少数民族投靠叛军。关于李隆基封胡人为节度使之事,《新唐书》中有如下记载:

"帝然之,因以安思顺代林甫领节度,而擢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专为大将。林甫利其虏也,无入相之资,故禄山得专三道劲兵,处十四年不徙,天子安林甫策,不疑也,卒称兵荡覆天下,王室遂微。"

从唐玄宗怠政入手,浅析造成安史之乱的几大原因及历史影响

古代长安城

历史影响

安史之乱席卷了整个河北、中原和关中(这里此前是唐朝的经济中心),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地理格局,衣冠南渡之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在时局动荡后又一次达到了高潮,并且一直持续到了两宋时代。在动乱之后,黄河流域被诸多藩镇盘踞,其中像最强大的河朔三镇截留了税收贡赋,使中央政府很难从黄河流域获得足够的财源,而江南地区则较为牢固地掌握在唐朝皇室手中。

南方的税收从此开始,通过大运河流入关中的京畿,由此则开了中国东南税赋供养北方的政治中心的先河。其次,此次战乱中断了中原王朝在中亚的存在。从张骞凿空西域到安史之乱的爆发,中原王朝在中亚地区陆陆续续地维持了六七百年,在唐朝时期,中原王朝对于中亚的控制更是达到了巅峰。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西域军队大量撤回中原协助平叛,吐蕃切断了河西走廊,并且最终蚕食了大唐在西域的全部领土。

从唐玄宗怠政入手,浅析造成安史之乱的几大原因及历史影响

大明宫复原图

虽然唐朝晚期又收回了河西走廊,但是玉门关之外的领土却一直未能被收回。到了两宋时期,陇西河西也落入异族手中,蒙元时期虽然中原王朝领土到了巅峰,但中亚绝大部分地区却属于察合台汗国,明朝虽然把手伸到了新疆,但是也仅仅止于哈密,而且控制力薄弱,中原王朝下一次深入中亚腹地,掌控今天的新疆,也已经是安史之乱爆发近千年以后的清朝平定准噶尔部之后的事了。关于安禄山起兵反叛的经过,在《资治通鉴》中有如下记载:

"禄山先遣将军何千年、高邈将奚骑二十,声言献射生手,乘驿诣太原。乙丑,北京副留守杨光翙出迎,因劫之以去。太原具言其状。东受降城亦奏禄山反。"

从唐玄宗怠政入手,浅析造成安史之乱的几大原因及历史影响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势图


结语

安史之乱前,唐代的社会可以说是到达了封建社会的顶峰。而安史之乱的发生,不仅破坏了北方的经济生产, 还影响了政治格局。对中央来说,此次动乱打碎了帝王对臣子的威慑,而历任皇帝都无力重新振塑皇室权威,致使宦官掌权。也有皇帝想要重振大唐,比如唐文宗,但甘露之变直接击碎了他作为皇帝最后的权威。

安史之乱的确大大地削弱了唐王朝,但是唐王朝在此次动乱后并不像很多人所认为的"一蹶不振"。遭遇了战乱的大唐看似政局不稳,藩镇割据,但表面的分裂遮掩不了它的政治光芒和时代价值。战乱之后,经过代宗、德宗时期的恢复,唐王朝到了九世纪初呈现了一系列"中兴"的迹象:宪宗时期对内镇压藩镇,重振中央权力,宣宗时期对外从吐蕃手中收复河西。唐王朝的积极应对,不仅让帝国在安史之乱后又延续了一百多年,更深远的影响到了中国后续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 《资治通鉴》

2. 《新唐书》

文章内容为本号100%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