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說襄陽隆中是野史作家習鑿齒留給襄陽的歷史負資產?

行雲和尚


習鑿齒明確指出了,諸葛亮的躬耕地,也就是家就在隆中,而在三國時期是屬於南陽郡鄧縣,位置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而後來這個隆中在襄陽,成了襄陽隆中。

這是最早的,關於諸葛亮在荊州家的最明確的表述,也是襄陽隆中說的最有利的證據,那對於南陽說與隆中說,襄陽隆中說的證據是最多的,而南陽說相對來說就比較少,也比較,也比較不符合邏輯。

我們可以簡單來說幾條。

一般說到諸葛亮的躬耕地,一些人就拿出師表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還說諸葛亮說錯了,應該是躬耕於襄陽才對嘛。

但其實,襄陽隆中說也認為這句話也是躬耕於南陽的。

此是三國時期躬耕於南陽就意味著,現在還在河南省南陽市嗎?這個顯然不能,因為這裡面的南陽指的是南陽郡,南陽郡與南陽市是不能等同的。

現在的南陽市大概只是南陽郡的一半多一些,而南陽郡在現在的幾個市裡,比如平頂山市,南陽市,襄陽市等等。

這是一個簡單的邏輯,其實並不需要太多的說明,即使南陽郡與南陽市都叫南陽,但是在地理與歷史上面並不能等同,不能一看到南陽,就覺得那肯定是南陽市的,這個顯然是不對的。

有的人認為南陽郡與南郡是以漢水為界的。可是這個說法也很有問題。

第一,以漢水為界,戰國時期的分界,而到了東漢末年,已經過了四百多年,你能拿1600年左右的地圖來說現在的地方嗎?這個不合適吧。

第二,他們認為隆中在漢水之南,而南陽郡不能跨過漢水來管轄隆中,不知道他們知道不知道,有五個縣屬於南陽郡,但在漢水南岸,另外長江穿過南郡,難道漢水比長江還寬嗎?南郡可以,為什麼南陽郡不可以?

所以,還請多拿一些證據來說明吧,至於什麼後來的詩詞之類的,就不用拿出來了。

值得一說的,第二批的歷史文化名城明確說了,襄陽隆中是諸葛亮的故居,而南陽武侯祠堂是紀念諸葛亮的地方。


歷史簡單說


《元、明、清三代正史均以國家名義認定“亮本布衣,躬耕《元、明、清三代正史均以國家名義認定“亮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臥龍崗)”》

一、解決諸葛亮躬耕地之爭的方法論。

首先將問題簡化:

1、諸葛亮說“亮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若無異議,則躬耕地在南陽,即南陽說成立。

2、襄陽說主張躬耕地在今襄陽隆中,而襄陽隆中漢代屬南陽,所以與諸葛亮自稱躬耕地在南陽不矛盾。當前廣泛認同躬耕地在襄陽隆中、南陽臥龍崗二者其一。

3、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若襄陽說能舉出證據以證明隆中漢代屬南陽,則襄陽說成立,若襄陽說舉證不能,則襄陽說不成立,即南陽說成立。

4、當前襄陽說沒有舉出確鑿證據證明隆中漢代屬南陽,即不能證明襄陽說成立。所以目前理論上仍然是南陽說成立。

5、當前許多人有意無意迴避上述實質問題,而糾纏於“茅廬對”、“隆中對”、諸葛亮的親戚朋友……等無法證實的問題上,只能是攪亂一禍渾水,與問題的解決無補。

二、科學認定:諸葛亮躬耕地的“襄陽說”不成立。

1、諸葛亮躬耕地 “襄陽說” 所舉證據,根據公認的《無效證據排除法》全部認定為無效證據。所以根據“充分理由律”,諸葛亮躬耕地“襄陽說”因舉證不能,而不能成立。

2、按照科學的證明原則,既然沒有任何證據可以否定“亮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所以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說”當然成立。

附:

諸葛亮躬耕地“襄陽說”所舉以下5條證據,均重複野史《漢晉春秋》襄陽人習鑿齒的話,“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城西20裡隆中”,無法證明其真實性。根據 “無效證據排除法”,認定為無效證據。

1、《漢晉春秋》野史,認定其為無效證據。

2、《魏略》野史,純屬戲說,認定為無效證據。

3、《隆中對》這三個字宋代才出現,不能作為證據。其內容只能說襄陽在南陽之南,與躬耕地無關。認定為無效證據。

4、《元和郡縣圖志》野史,深受野史《漢晉春秋》影響,以訛傳訛。認定為無效證據。

5、明清以後所修地方誌,均把《漢晉春秋》野史當正史,以訛傳訛。認定為無效證據。

三、正史《大明一統志》早己認定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

《大明一統志》記載:“諸葛亮,本琅琊人,漢未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即南陽臥龍崗)

這是歷史上官方正史即以國家名義對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的認定。元朝、清朝正史都有相同記載。

(1)正史《大明一統志》中把宛城和南陽不加區分,即南陽郡治所駐宛城後,宛城亦稱南陽。南陽郡則專指下轄37個縣組成的行政實體。(類似於,襄陽城原為“昭明鎮”,後設立“襄陽行署”,治所駐昭明鎮,從此昭明鎮改稱襄陽城,簡稱襄城。襄陽行署專指下轄若干縣市組成的行政實體)。

(2)由此可知:諸葛亮自稱“躬耕南陽”,這裡的南陽即是宛城。

(3)所以正史《大明一統志》以國家名義認定諸葛亮躬耕地就在宛城,即今南陽臥龍崗。

(4)所以直至改革開放前各種歷史書籍皆稱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並無爭議。

四、綜上所述:

1、無任何有效證據支持諸葛亮躬耕地“襄陽說”,所以認定其不成立。

2、諸葛亮自稱“亮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是“南陽說”最有力的證據,並且元、明、清三代正史皆以國家名義予以認定。

3、如果非要說上述問題存在“爭議”的話,那麼世界上還有“無爭議”的事物嗎?

己修改於南陽(臥龍崗)”》

一、解決諸葛亮躬耕地之爭的方法論。

首先將問題簡化:

1、諸葛亮說“亮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若無異議,則躬耕地在南陽,即南陽說成立。

2、襄陽說主張躬耕地在今襄陽隆中,而襄陽隆中漢代屬南陽,所以與諸葛亮自稱躬耕地在南陽不矛盾。當前廣泛認同躬耕地在襄陽隆中、南陽臥龍崗二者其一。

3、根據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若襄陽說能舉出證據以證明隆中漢代屬南陽,則襄陽說成立,若襄陽說舉證不能,則襄陽說不成立,即南陽說成立。

4、當前襄陽說沒有舉出確鑿證據證明隆中漢代屬南陽,即不能證明襄陽說成立。所以目前理論上仍然是南陽說成立。

5、當前許多人有意無意迴避上述實質問題,而糾纏於“茅廬對”、“隆中對”、諸葛亮的親戚朋友……等無法證實的問題上,只能是攪亂一禍渾水,與問題的解決無補。

二、科學認定:諸葛亮躬耕地的“襄陽說”不成立。

1、諸葛亮躬耕地 “襄陽說” 所舉證據,根據公認的《無效證據排除法》全部認定為無效證據。所以根據“充分理由律”,諸葛亮躬耕地“襄陽說”因舉證不能,而不能成立。

2、按照科學的證明原則,既然沒有任何證據可以否定“亮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所以諸葛亮躬耕地“南陽說”當然成立。

附:

諸葛亮躬耕地“襄陽說”所舉以下5條證據,均重複野史《漢晉春秋》襄陽人習鑿齒的話,“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城西20裡隆中”,無法證明其真實性。根據 “無效證據排除法”,認定為無效證據。

1、《漢晉春秋》野史,認定其為無效證據。

2、《魏略》野史,純屬戲說,認定為無效證據。

3、《隆中對》這三個字宋代才出現,不能作為證據。其內容只能說襄陽在南陽之南,與躬耕地無關。認定為無效證據。

4、《元和郡縣圖志》野史,深受野史《漢晉春秋》影響,以訛傳訛。認定為無效證據。

5、明清以後所修地方誌,均把《漢晉春秋》野史當正史,以訛傳訛。認定為無效證據。

三、正史《大明一統志》早己認定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

《大明一統志》記載:“諸葛亮,本琅琊人,漢未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即南陽臥龍崗)

這是歷史上官方正史即以國家名義對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的認定。元朝、清朝正史都有相同記載。

(1)正史《大明一統志》中把宛城和南陽不加區分,即南陽郡治所駐宛城後,宛城亦稱南陽。南陽郡則專指下轄37個縣組成的行政實體。(類似於,襄陽城原為“昭明鎮”,後設立“襄陽行署”,治所駐昭明鎮,從此昭明鎮改稱襄陽城,簡稱襄城。襄陽行署專指下轄若干縣市組成的行政實體)。

(2)由此可知:諸葛亮自稱“躬耕南陽”,這裡的南陽即是宛城。

(3)所以正史《大明一統志》以國家名義認定諸葛亮躬耕地就在宛城,即今南陽臥龍崗。

(4)所以直至改革開放前各種歷史書籍皆稱諸葛亮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並無爭議。

四、綜上所述:

1、無任何有效證據支持諸葛亮躬耕地“襄陽說”,所以認定其不成立。

2、諸葛亮自稱“亮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是“南陽說”最有力的證據,並且元、明、清三代正史皆以國家名義予以認定。

3、如果非要說上述問題存在“爭議”的話,那麼世界上還有“無爭議”的事物嗎?

4、官方偏修的史書即為正史,私人編寫的書即為野史。象網友們敘述的歷史,若無正史依據則為野史、戲說。

己修改


高A山


躬耕地研究現狀投射到中學教育領域,現行兩種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兩地說(即爭議說)‘’和‘’南陽說‘’分庭抗禮,‘’襄陽‘’說銷聲匿跡:

一、北師大版《出師表》‘’南陽‘’:‘’地名,今河南南陽‘’——躬耕地‘’南陽說‘’。

二、人教社版①《出師表》‘’南陽‘’:‘’郡名。諸葛亮隱居的隆中古屬南陽郡‘’;②人教社版《隆中對》‘’隆中‘’:‘’地名,一說在湖北襄陽,一說在河南南陽。‘’——躬耕地‘’兩地說‘’。

‘’兩地說‘’的癥結在於古隆中歸屬爭議,如果我們把古隆中的源頭——習鑿齒‘’南陽之鄧縣隆中‘’看做是一種文化重構,爭議將迎刃而解。當‘’隆中‘’傾向被證實為一種泛文化符號時,古隆中做為諸葛故居的唯一性和真實性將大打折扣(詳見微頭條文章:【此隆中非彼隆中:隆中是一種現象級文化重構】)。

襄陽是東漢襄陽侯習鬱封邑。劉表荊州牧所(軍事作用遠大於行政,相當於今天大軍區司令部)189~208年由漢壽遷襄陽,幾十萬荊州軍隨之駐紮襄陽周圍,擬備戰北方諸侯,劉備駐紮的新野相當於荊州軍北方前線司令部,防區在新野至葉縣(昆陽)之間的南陽郡廣袤地區,其間除了先後發生過曹操與張繡、張繡與劉表之間的短暫合縱連橫,大部分時間南陽郡都在劉表控制之下(202年曹操南下侵葉,表使劉備北拒,203年發生博望坡之戰,曹軍戰敗戰線回縮,專心對付北方諸侯),直到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再次南下收荊州。諸葛亮做為一介布衣‘’躬耕於南陽‘’,審時度勢隱居待主,而劉備在自己的防區內,是有充裕的時間和耐心到南陽臥龍崗‘’三顧茅廬‘’請孔明出山的。諸葛亮選擇在207年出山輔佐劉備,也是經過縝密研判,斷定曹操初定北方之後即將大舉南下,劉表荊州危在旦夕;此時出山輔佐明主劉備,足以施展自己平生抱負,三分天下而徐圖中原。

(附圖:襄陽學者陳家駒先生根據考古資料推測,位於北津襄陽古城以南三十公里處的歐廟鄒家灣遺址為東漢襄陽城,並繪製《古襄陽城遺址城示意圖;如果此說成立,則證明襄陽說的源頭——習鑿齒‘’南陽之鄧縣隆中‘’為空穴來風。)



望峰鳶


提問者活了這麼多年,不成南陽噴子就不錯了,恐怕遠不及習鑿齒之萬一。起碼人家是公認的大史家。醒醒吧,習鑿齒作為諸葛亮“異代相知”,千餘年前就被列入成都武侯祠,與諸葛丞相千秋同祀!

在有南陽諸葛廟之前,諸葛亮荊州隱居地,《漢晉春秋》《襄陽耆舊傳》《南雍州記》《晉書》《水經注》《元和郡縣圖志》《太平寰宇記》《文選》李善注等傳世文獻就已定板了,這是任何歷史學者都會尊重的原因。搞民科,當噴子,詆譭前賢,自說自話,永遠上不了檯面。

因而諸葛亮早年“隱居於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鄧縣隆中”,是中國教育界的共識,也是每個接受過義務教育公民的基本常識。七彎八繞地提寫無聊問題,通過詆譭習大史家來否定“隆中的躬耕地”地位,不過是在與民族共識、文化常識作對,只能證明自己還不是個合格的初中生。




我們說,習鑿齒不僅不是襄陽負資產,而是南朝時襄陽仍為中國文化高地之一的標杆,最起碼中國最早的方誌之一《襄陽耆舊傳》由他而作,裡面襄陽鄉賢多是蜀漢中堅;其故居習家池作為中國田園園林建築的代表,仍保存完好至今。恰恰康熙年修的南陽武祠祠是南陽民科的負資產,一句“躬耕於南陽”讓好多人黑髮變白頭,仍然在《大清一統志》勘定的“傳說”中不能自拔,仍然在今日頭條發問。




“史才不常”的習鑿齒,晚年被東晉徵為國史編修,他辭官歸隱江西白梅。說他是野史作家,提問者讀過晉書習鑿齒傳嗎?

為了自己的迷信和利益,公然否認歷史文獻,而且詆譭其作者,其行何其卑也!


嘉會天下


透過現象看本質:隆中之爭無非還是兩個地方目前都想消費名人文化,搞旅遊產業發展當地經濟。也說明兩個城市目前都沒有拿得出手面向全國能吹的產業項目。與其嘴炮翻書,不如靜下心為自己的家鄉做點實事,天天挑事的永遠都是無所事事的,真正幹事的,誰有時間關注這些呢? 最後說一點,如果非要佐證,不如查離三國時期最近的史書,越靠後模糊的越,至少三國志寫的時候陳壽還是見過活的諸葛亮。


乎乎又要


建安六年(201年),劉備被劉表派往新野駐守。實際上,劉表處處防備劉備,讓他在前面擋槍當炮灰,防曹操。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若諸葛亮當時在宛城,那裡是曹操的勢力範圍,深入敵境是非常危險的。而且諸葛亮和他叔父投奔的是劉表不是曹操,對於想幹一番事業的諸葛亮來說,遠離劉表的權力中樞,跑到曹操的地盤上種田,顯得有些不合情理。


sorry331


轉發:

吹吹水吐吐槽 2018年12月25日

南陽說:最充分依據是諸葛亮《出師表》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襄陽說:主要靠《隆中對》,因為隆中在襄陽,對話發生在隆中,所以諸葛亮住在隆中?

隆中屬於襄陽,而諸葛亮自述自己是南陽人,這就出現了矛盾!

這也就是南陽襄陽爭端的本質,但真相只有一個,問題出在哪裡?!😎

先說一下爭端的現狀:

首先,諸葛亮自述肯定沒錯,除非有病誰也不會把自己家說錯!這個是頂級實錘,不接受任何反駁!南陽說立於不敗之地,襄陽說被一票否決!

為解決這一困境,襄陽說提了一個觀點,即隆中古代屬於南陽管轄,現在歸襄陽管轄。這樣一下子就把諸葛亮自述“躬耕於南陽”的實錘給化解了!

很巧妙吧!😏

但事實是這樣的嗎?我們先看一幅Google地圖:

1.南陽距離隆中直線距離250裡(紅線),襄陽距隆中不到10裡(黃線),隆中為何要捨近求遠歸南陽管理?你不會把離天安門10裡遠的三里屯劃歸天津管轄吧?😂

2.漢江是天險,古代交通不便很難渡過,即便是在現代行政區劃分也多以高山大河為界。而以漢江為界(圖中藍色線條水域),南陽在江北,襄陽、隆中都在江南,南陽如何跨江管理隆中一小片山地?為何相距250裡遠的南陽,還要跨江去管理一小片山地;而相距僅10裡陸地相連的襄陽又為何不就近管理?設計這個行政區劃分方案的人腦回路似乎過於清奇!

3.襄陽是荊州治所,地位很重要,三國時期戰亂頻繁,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眠?襄陽如何敢讓北方政權跨江管理眼皮子底下,距離首府10餘里的地方?把天險拱手相讓,難道不怕軍事威脅?

從地理、經濟、軍事的常識上分析,這都是不解之處!

當然以上只是“據常識分析”,以下是史料記載:

《史記》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初置南陽郡”。 註釋引《正義》曰:“秦置南陽郡,在漢水之北。”

《資治通鑑》:“秦置南陽郡,以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

《晉書·地理志》:“漢水以北為南陽郡。

《南都賦》(東漢):“陪京之南,居漢之陽”;“流滄浪而為隍,廓方城而為墉”。

(注:南都賦作於130年以後,諸葛亮大約195年遷於南襄,時間只差60年,是最有參考價值的!北邊以方城為城牆,南邊以滄浪(漢江)為護城河!這說的已經非常精確了!)

當然包括東晉·習鑿齒都曾在《襄陽記》中自己說過:“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 (這個人專門提一下,是因為爭端和他關係很大,後面會細說。)

以上前四部全是正史名篇,從秦至漢到晉記得明明白白:南陽、襄陽分界線就是漢江!

這和我們的常識分析是一致的!所以從史料記載和常識分析都可以得出,不存在隆中古代屬於南陽的問題,那麼再根據《出師表》躬耕於南陽的自述,諸葛亮不可能躬耕於隆中,《隆中對》撒了慌!

那難道諸葛亮和劉備分析三分天下的事是子虛烏有?非也! 這件事從很多史料都可以看出其真實性沒有問題,真正的問題出現在《隆中對》這個“名字”上!

為何這麼說?因為這一篇對話記載本不叫《隆中對》,三國志作者陳壽記載的時候甚至沒有名字,後來叫《草廬對》。甚至在三國時期連“隆中”這個地名都不存在,從漢代到西晉的史料中,這個地方被稱為“阿頭山”,隆中這個名字直到東晉才開始出現在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中!三國時期壓根沒有隆中什麼事,那怎麼可能會有《隆中對》這個名字?!

這就要說上面多次提到的那個人:習鑿齒!

這個人是三國以後、西晉以後、東晉時期的,距離諸葛亮時代100多年後的一個流行作家,在當時有一定的影響力!

1.他很崇拜諸葛亮。

2.他是襄陽人。

3.他編造了很多“故事”混入史籍。他的主要理念叫“史為今用,以今觀史”,意思就是歷史應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為當今的政治需要服務。他在這個理念下杜撰了很多東西,給後世的歷史考證帶來很多麻煩!這個觀點被後來很多著名歷史學家,比如裴松之、劉知己所批判!他杜撰的很多“故事”也被後世用其他實錘史料證偽!最可怕的是他記錄的東西真真假假,九真一假,摻雜一起很難分辨,有很強的欺騙性!

而僅就其對於諸葛亮的一些記載來看,比如收錄《後出師表》。這一篇一直被認為是偽作,三國志並未收錄入諸葛亮名下。其行文風格迥異,裡面一些內容也與史實不符!比如陳壽三國志記載趙雲卒於229年春,相信一國史官對於自己國家的柱國大將的生死應該不至於弄錯吧!然而在228年做的後表中卻說趙雲已經死了!😂 習鑿齒治史不謹可見一斑!

正是這個人,在經過一番“考察”之後,認為諸葛亮是自己老鄉,隱居在隆中,所以把這篇《草廬對》改名叫《隆中對》!而後酈道元引用了習鑿齒的說法,記載在水經注中,又由於酈道元的影響力,很少人會去深入考證這個說法的真實性,錯誤就此埋下!

由於原文沒有正式名字不方便記憶,習鑿齒加了名字,並通過自己影響力讓《隆中對》這個名字流行起來!關於動機自己腦補!😏

《隆中對》這個名字流行起來之後,就逐漸出現了爭議!

而由於南北朝期間,南陽被北方政權控制,襄陽屬於南方,南方漢人政權對於諸葛亮的祭祀活動也就從南陽轉移到了臨近的隆中進行!隨著時間的推移,隆中也就越來越成了一個古蹟……

補充部分:

1.有人說漢江不是天險是小河

想以此推翻高山大河作為分界線的常理分析。

這是用Google earth測量的隆中附近江面的寬度……為了防止有人說這不是漢江,還選在旁邊有個大橋的參照物!

想想你們在學校跑1000米或800米的感受吧!

我承認我跑步不行,沒見過什麼世面……😂

2.關於“隆中”地名

史籍上可查到的這個地方本叫“阿頭山”,直至100多年後,東晉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為其改名為“隆中”!

也就是三國時代壓根沒有隆中這個地方,怎麼會有《隆中對》?所以《隆中對》這個名字才是後人篡改的!😂

3.關於諸葛玄

有人提到諸葛亮投奔在襄陽做官的叔父諸葛玄,因此諸葛亮必須在襄陽躬耕。這個推論成立嗎?

諸葛亮投奔諸葛玄,和諸葛玄曾在劉表手下做官都是史實。可是他們避而不談的是:

①諸葛玄是195年帶諸葛亮投奔荊州,隨後即被派遣去豫章做太守,並於197年死於戰亂;期間總共僅2年時間,在襄陽怕是1年都不到;

②諸葛玄的墓在今平頂山市境內,與南陽北部鄰接;落葉歸根,這說明諸葛玄是在平頂山安家而非襄陽;而諸葛亮要麼應該在諸葛玄家中,要麼應該隨他去豫章,唯一不可能長期住在親戚不在的襄陽!

4.關於黃月英

諸葛亮娶了襄陽人黃承彥的女兒,所以諸葛亮一定在襄陽隱居?

他們避而不提的是諸葛亮弟諸葛均,根據《諸葛氏譜》記載“亮為弟均,取南陽林氏女為婦,期年生子旺”。

諸葛兩兄弟是住在一起的,襄陽根據諸葛亮岳父是襄陽人就認定諸葛亮隱居襄陽;那麼南陽人是否可以根據諸葛均娶了南陽林氏而認定諸葛亮隱居於南陽呢?!

5.關於司馬徽

有些人信口雌黃說司馬徽、徐元直、孟公威、石廣元是襄陽人,是諸葛亮的師友,所以諸葛亮隱居在襄陽!

請問潁川人同意嗎?這些人都是潁川名仕,潁川在南陽東北部鄰接!曾在襄陽附近遊學,知道什麼叫“遊”嗎?這是不是自己打自己臉?

要怪就怪大部分河南人嘴笨,守著老祖宗留下的燦爛文化卻說不出來!別人拿本沒什麼公信力野史小記都可以口吐蓮花,你們放著二十四史的皇皇鉅著卻百口莫辯!😴

如果不賭氣客觀來說,南陽和襄陽是同屬南襄盆地的兩座歷史名城,距離相對也比較近。直到今天雖然分屬兩省,但風俗方言都基本相同,襄陽也說的河南話,兩地民間交往頻繁!那麼可以相見,歷史上很多兩城的著名人物也免不了會兩地流動!就諸葛亮而言,你不能以在襄陽生活過,就否定他在南陽生活過,相反依然成立!我比較反感的是,什麼都想爭,都想吃獨食!諸葛亮出師表上自述一個躬耕於南陽,你就得趕快跳出來,拼了老命證明他沒在南陽躬耕過,都是襄陽的!這就是典型的地方利己主義在作祟!

希望多一點理智,少一點信口雌黃、胡說八道!

…………………………………………

另外,南陽自古以來都是大市,秦朝建立南陽郡,漢延秦治,現南陽市為治所。而襄陽直至三國時期還是一個小縣城,隸屬於南郡!

轉機出現在劉表身上,190年大將軍何進(南陽人)委派劉表為荊州刺史,管理荊州。那時荊州包括南陽、南郡、江夏、武陵、長沙等七郡,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概念。然而荊州被軍閥割據,被邊南陽是袁術,南邊長沙是蘇代,而當時的襄陽縣夾在幾大勢力中間,被土匪盤踞,相互攻伐。劉表無法上任,於是便服入宜城求助當地土豪蒯家,又聯合襄陽縣蔡瑁家族,從襄陽剿匪開始,逐漸平定荊州,也因此把荊州臨時治所駐紮在襄陽。

到208年,諸葛亮出山,曹操南征吞併劉表。劃南陽郡南部的樊城、棗陽等地和江南的襄陽、宜城等地,組建襄陽郡!以上都是有詳實史料可查的,不是我瞎說。

你能想象在戰亂頻發的動亂時期,短短的十幾年間,一個偏僻小縣城能孕育出燦爛的文明?什麼都是他的,旁邊的秦漢大郡、東漢陪都、大漢兩大功臣張騫、霍去病封地,曾培養出五羖大夫百里奚、商聖范蠡、科聖張衡、醫生張仲景、光武帝劉秀、雲臺二十八宿、何進、鄧艾、黃忠、魏延、許攸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大師的南陽郡,到了三國襄陽一出突然變得一無是處了?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襄陽更不是!如果你是諸葛亮,你是傾向於到一個有著燦爛經濟文化底蘊的城市遊學,還是到一個剛從土匪手中搶回來的偏僻的小縣城遊學?你去哪能學什麼?😂所以我看不是南陽變了,是突然冒出來一些人惡意掠奪文化資源,肆意抹黑原產地!😂

退一步說,襄陽的文化是繼承自南陽的文明!今天的襄陽,有一半土地,就是江北的樊城棗陽等地是南陽培育出的(但不包括江南岸襄陽城西十幾裡的阿頭山)!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襄陽還是說的河南話而非湖北話!

諸葛亮在228年,也就是襄陽郡正式成立20年後,劉表遷襄陽38年後,仍然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一方面是從地理上明確指出他是在南陽躬耕,另一方面也是從文化上明確了,他是南陽文化培養出來的!不是南郡,更不是襄陽郡,因為那時的襄陽還沒有自己的文化,不可能影響到他!

襄陽如果知恩圖報應該感謝南陽,而非詆譭南陽才對!

………………

說到這裡再說一下氣度!

成都武侯祠借用了岳飛手書於南陽臥龍崗的《出師表》碑刻,並一字不改的展示了岳飛跋文:

“紹興戊午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

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祠、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

反觀隆中,也復刻了南陽臥龍崗的岳飛手書,卻把原文的 “過 南 陽” 等字人為的抹掉!😂 其心胸氣度可見一斑,心虛怕是主要原因!

襄陽人如果不認清史實,襄陽隆中終會成為歷史的笑柄!


行雲和尚


不奇怪!諸葛先在南陽臥龍崗種田。後來在襄陽娶了老婆,就搬到老婆娘家附近。


林下美人來


諸葛亮應該是有個人生軌跡的,難道就只是寫了個“躬耕於南陽”?!他之前在幹什麼,劉備三顧茅廬後他又幹了什麼?難道為了一句“躬耕於南陽”他特意跑到宛城去應這個景?如果他一直在宛城,那他是怎麼去的?在那裡的生活軌跡是什麼?又怎麼娶的黃月英為妻?請現在南陽的朋友解答!


生死攸關豈論道德


聽說歷史上,襄陽歸南陽郡管,因此南陽的諸葛臥龍就是如今襄陽的諸葛臥龍!不矛盾。只是感到南陽郡的人眼光有待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