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明代歷史上三教皆通的姚廣孝為何會被世人稱為“黑袍妖僧”?

風夜火燭


和尚與謀臣,一般人很難將這兩種角色聯繫到一起。但凡和尚,必定一心向佛,四大皆空,輕易不會捲入政治鬥爭之中。但凡謀臣,必定出謀劃策,指點江山,在為主分憂的同時,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歷史上,是否有人能將這兩個角色完美融合在一起呢?似乎很難,但偏偏就有人做到了,那就是姚廣孝。有人稱他為“無冕宰相”,有人稱之為“黑衣宰相”,更有人尖刻地說他就是一個“黑袍妖僧”。

(姚廣孝劇照)

那麼,姚廣孝是什麼人,他為何獲得這樣的評價呢?

一、姚廣孝的僧衣下有一顆嗜殺的心。

《明史·姚廣孝》載:“姚廣孝本為醫家子,14歲度為僧,名道衍。”姚廣孝祖上世代為醫,懸壺濟世,頗得鄉鄰敬重。但姚廣孝偏不喜從醫,喜歡仕途,只希望有朝一日,能官拜將相,光耀門楣。

姚廣孝的伯父見此情景,勸說他道:“為學有成則仕於朝,榮顯父母。不則就學佛,為方外之樂”。

於是,姚廣孝剃度出家了,成為一名僧人。後來又拜在一個名叫席應真的道士名下,學習陰陽術數。

所謂“陰陽術數”,不外乎占卜算卦,天文地理,權謀算計,相命猜字等技能。加上姚廣孝從小熟讀儒家經典,出家為僧後,又廣交名士,因此,他成為了精通佛、道、儒三教的博學之人。

一日,雲遊到嵩山寺的姚廣孝遇到了袁珙,袁珙詫異他的長相,說:“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身為僧人的姚廣孝被人當面誇讚嗜殺,並未惱怒,反而喜形於色,哈哈大笑。

(馬皇后劇照)

二、姚廣孝的慈悲懷裡有一顆不安分的心。

洪武15年,朱元璋一生的摯愛馬皇后去世,姚廣孝機緣巧合地被選拔入京,為馬皇后誦經祈福。也就在這期間,他認識了朱棣。朱棣最初見姚廣孝其貌不揚,並未在意,但姚廣孝一番驚人之語,讓朱棣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

他對朱棣說:“若用臣,當送白帽於大王。”

高智商的朱棣,一下就明白了“白”和“王”結合意味著什麼,於是他做出了明智之舉,將姚廣孝留在了身邊。姚廣孝就此成為了朱棣的首席謀臣。

(朱棣劇照)

三、姚廣孝的袈裟裡有一顆充滿謀略的心。

姚廣孝追隨朱棣後,一直和朱棣過從甚密。《姚廣孝傳》載:“從至北平,主持慶壽寺,出入府中,跡甚密,時時屏人語。”

這幾句話生動的勾勒出姚廣孝和朱棣非同一般的關係,至於兩人經常“密語”什麼,明眼人當然知道,那肯定是謀劃如何才能讓朱棣問鼎天下,登上皇位。

機會終於來了,年少輕狂的朱允炆,還未把皇帝的寶座捂熱,就心急火燎地對諸王下手了,開始了他的削藩行動。

面對咄咄逼人的朱允炆,朱棣一時舉棋不定,難以定奪,顧慮重重。當時他問姚廣孝:“民心向彼,奈何?”

姚廣孝當即回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在姚廣孝的眼中,朱棣就該是帝王,這是天道,與民心無關。後來,姚廣孝又搬出了袁珙和金忠共同勸說朱棣,讓他下決心,以“靖難”之名起兵。

不過,臨到誓師發兵時,又出么蛾子。一場突如其來的狂風,將燕王府的簷瓦刮落,摔得粉碎。朱棣認為此乃凶兆,遂萌生退意。這時候,又是姚廣孝妙語化解:“此乃吉兆,預示著燕王的青瓦將換成黃瓦了。”

在朱棣起兵之初,雙方互有勝負,朱棣也僅僅攻取了幾座城池,擊敗了耿炳文所部。

不過在建文元年10月,朱允炆派遣李景隆率軍50萬,乘朱棣馳援永平,包圍了北平。留守的朱高熾在姚廣孝的協助下,大敗李景隆。

此後的3年,戰事呈現膠著狀態。畢竟朱允炆是集舉國之力,而朱棣僅以區區燕京與之抗衡。長此以往,朱棣必定後繼乏力,終遭失敗。

在這關鍵時刻,又是姚廣孝一計定乾坤。他向朱棣建議:“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

意思是說,不要糾纏於外圍城邑,要直搗黃龍,揮師攻取京師,必成大業。朱棣霎時茅塞頓開,興奮地說:“頻繁用兵,何時已乎,要當臨江一決,不復返顧矣。”

果然不出姚廣孝所料,朱棣率兵南下遠襲京師後,朱允炆終於抵擋不住。一場大火後,最終下落不明,退出帝位。

朱棣即位後,封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兩年後,拜姚廣孝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並恢復其俗姓姚,賜名廣孝。同時,還賜予其豪華的府邸以及婢女,勸其還俗,但這被姚廣孝一一拒絕。

(朱棣劇照)

四、姚廣孝真正的內心其實常駐菩提。

晚年的姚廣孝,在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後,懷揣一顆菩提心,淡泊名利,輕視錢財。著書立說,修身養性成了他生活中的全部,也讓他真實地迴歸了普渡眾生的菩薩心腸。

永樂二年,姚廣孝奉朱棣詔命,以欽差身份,到家鄉蘇州等地賑災。朱棣此舉可謂用心良苦,既可以讓他衣錦還鄉,又充分顯示對他的信任。姚廣孝不但將賑災款悉數發放,毫無截留,還拿出自己的官俸,救濟百姓。

後來,姚廣孝還參與了《永樂大典》的編撰,同時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成為帝師。

1418年,姚廣孝病逝,享年84歲。朱棣遂賜諡號“恭靖”,追贈他為榮祿大夫、上柱國、榮國公等,並罷朝二日。


張生全精彩歷史


姚廣孝是歷史上少有的“全才”,就像姜子牙、諸葛亮一樣,智極近妖

姚廣孝是個高僧,但卻輔佐朱棣上位。

姚廣孝鼓動朱棣“

靖難”的時候,已經56歲了。

按理說這樣一個得道高僧,在這個年紀已經不會對塵世俗事,有太多想法。

但是姚廣孝卻這麼熱血,顯然平時念的也不是什麼“正經”經書

靖難開始後,朱棣一開始並不抱有希望。他沒兵沒將,根本沒法打,就是姚廣孝在後面給朱棣鼓勁

就這樣,朱棣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就在朱棣大軍在淮河和朱允炆對峙之時,姚廣孝大膽的提出繞過濟南,渡淮河直撲揚州

這一招果然奏效,朱棣一舉拿下南京,做了皇帝

姚廣孝立了大功,朱棣要賞他,可是姚廣孝什麼都沒要

做官不還俗,每天穿一身黑僧衣,晚上住在寺廟中

他還接替解縉編纂《永樂大典》,解縉有“神童”之稱,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可是解縉四年都沒編成《永樂大典》,姚廣孝上任三年完成

此外,姚廣孝還一手主持了北京城建設

相傳北京有孽龍作亂,讓姚廣孝直接鎮壓,永不翻身。

據說,明十三陵也是姚廣孝親自點的穴,確定的位置。

這樣一個天文地理全通的人,豈不是“妖”嗎?

亂寫一通,歡迎評論。


老蟲


明朝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和尚。一個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從一個皇覺寺的小和尚一步步成為開創一個盛世王朝的皇帝。另一個就是姚廣孝,一個禮佛誦經的高僧改變了大明朝的軌跡,幫助藩王朱棣奪得天下。



說姚廣孝三教皆通實在是小看他了,論知識的淵博性,我認為他僅次於萬家之祖的飛熊姜子牙。儒、釋、道、法、兵、醫、縱橫、雜……可以說諸子百家,姚廣孝無一不通。

如此博學的人,又是能改變歷史走向的人,為何被一些人成為“妖僧”呢?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學識之廣近乎妖

《莊子·內篇》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姚廣孝做到了。

正如前面所說,諸子百家,姚廣孝樣樣精通。

姚廣孝出生於醫學世家,自小接觸醫學,但他並沒有繼承祖業。年輕時,姚廣孝就比較喜歡鑽研陰陽之術。十四歲時,姚廣孝剃度出家。他遊歷四方,不斷學習,接觸三教九流。姚廣孝海納百川,對於各家知識來者不拒,終於成為融匯百家的一代高人。


睿智之巧近乎妖

魯迅曾這樣評價諸葛亮:孔明之智近乎妖。但“近乎妖”的孔明只存在於小說《三國演義》之中,而姚廣孝卻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比諸葛亮要厲害千百倍。

諸葛亮即使是大羅金仙也僅僅是延緩了蜀漢的滅亡,而姚廣孝幫助朱棣以五百親兵造反,完成了曠世無雙的不可能完成的事,開創了永樂盛世。諸葛亮近乎妖,那姚廣孝就是妖了。

姚廣孝和朱棣的結識過程特別能體現其獨到眼光。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結髮妻子馬皇后病逝,朱元璋全國範圍內挑選高僧隨侍諸王,誦經祈福,這其中就包括姚廣孝。

其他人都認為隨侍藩王肯定不如服侍朱元璋朱標等人前途無量,只有姚廣孝主動結識朱棣,“以白帽著王”,“白”加“王”就是“皇”。最終,姚廣孝也真的幫助朱棣榮登九五。

姚廣孝不僅眼光獨到,戰略意識尤為突出。

靖難之役中,朱棣數次南下都無功而返,尤其是在濟南城,吃了大虧。

姚廣孝審時度勢,建議朱棣繞過濟南,採取大迂迴大縱深大包圍戰略,直取南京。在實力不如朝廷的情況下,姚廣孝敢使用如此戰略戰術,中國歷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就是蒙元滅宋,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戰爭。

文化成就之高近乎妖

中國歷史煌煌五千年,史籍浩如煙海,我們查找史料猶如大海撈針。但歷史上曾經有人將這大海為我們整理成了一條條涓涓細流,這人就是姚廣孝。

朱棣登基之後,也煩惱於史料的凌亂,於是指定解縉主持編撰集中國古代典籍於大成的曠世之作——《永樂大典》。

解縉文學成就大家應該瞭解,自小就被稱為“神童”,官至內閣首輔,“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就是這樣的大家,編撰《永樂大典》失敗了。

朱棣又指定姚廣孝主持此項工作。姚廣孝從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到永樂五年(1407年)歷時三年完成此項工作。

《永樂大典》全書22,877卷,11095冊,約3.7億字,彙集了古今圖書八千多種,彙編了十四世紀之前幾乎所有的中華典籍。《英國大百科全書》稱《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姚廣孝之功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看被吹噓的上天的《四庫全書》。據統計,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收錄圖書3500餘種,不及《永樂大典》一半。其中改毀圖書3100餘種(另一說法2800餘種),其中流散的《永樂大典》就被清朝毀滅了大部分,只留下區區八百卷。

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

鼓動藩王造反是為妖

這個不用多說,這也是姚廣孝被稱為“妖僧”的最主要原因。

明朝正朔本是朱允炆,削藩也是朝廷大計,開始朱棣也是不敢起兵的。在姚廣孝勸說下,朱棣才以五百親兵扯起“靖難”大旗。“靖難”這杆大旗也是姚廣孝提出的。

出家之人不修行,反而造成天大打亂、生靈塗炭,不是妖僧是什麼?


民間傳說能降妖

在民間傳說中,姚廣孝能上天入地,上可通神,下可斬妖。

北京城就是姚廣孝主持設計的。

據傳說,建設北京城的時候,有一條孽龍為害人間。姚廣孝親自出手,鎮壓孽龍於北京東直門橋下。

孽龍問姚廣孝,自己可有出頭之日。姚廣孝說此橋舊了你就可以翻身。但姚廣孝將此橋命名為北新橋,永世不舊。


傳說,明十三陵也是姚廣孝點的穴。

當時朱棣問姚廣孝此龍穴能保多少代子孫,這是變相的問姚廣孝大明朝有多少年氣數。

姚廣孝說:“萬子重孫。”

朱棣高興了,這不就是說大明江山永固嗎?

可後來人們才明白姚廣孝說的什麼意思。萬曆之後,兒子朱常洛做了一個月皇帝,後面就是兩個孫子天啟帝朱由校和崇禎帝朱由檢。朱由檢之後大明完。

萬子不行,重孫,兩個孫子就亡國了。姚廣孝沒說錯。


以上就是人們稱姚廣孝為“妖僧”的原因,主要還是姚廣孝太厲害了,已經不像凡間之人了。


別酒流年


明朝官方給予姚廣孝的評價是“黑衣宰相”。所謂“黑衣”就是僧人所穿的一種黑色僧衣,而“宰相”則是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在當時姚廣孝“冠帶而朝,退仍緇衣”,白天在朝堂上輔佐朱棣處理全國軍政事務,晚上回到寺廟穿上僧衣誠心禮佛,故而明朝官方稱姚廣孝為“黑衣宰相”。



不可否認,姚廣孝對於朱棣而言,他的功勞卻是可被稱為“黑衣宰相”,《明史》曾言:“道衍(姚廣孝法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姚廣孝雖未在正面戰場上為朱棣衝鋒陷陣,但在後方,他卻為朱棣獻上一個又一個奇策(如在建文二年這關鍵的一年,姚廣孝就為朱棣明確了今後的戰略方向,其言:“毋下城邑,疾趨京師。京師單弱,勢必舉”,他勸阻朱棣不要去攻打城池,應迅速輕裝直取京師,而此時京師兵力單薄,我軍一定能攻克。而後朱棣聽從姚廣孝的建議,最終也的確如他所言,朱棣順利攻克京師,取得大明天下),可以這麼說,朱棣能以區區燕地一方土地敵朱允炆的全國大軍,且最終獲勝,這之中姚廣孝絕對是功不可沒的,位居功臣第一,實是實至名歸。



當然,對於朱棣,及朱棣子孫而言,姚廣孝的確是居功至偉的,但對於一些傳統的儒者來說,姚廣孝卻並不受歡迎,對他的評價多是貶大於褒,而其中題主所說的“黑袍妖僧”就是儒家的學者對他最為普遍的貶斥。

對於傳統的儒家學者來說,朱棣就是一個亂臣賊子,一個造反的逆賊,如曾拒絕朱棣招攬的劉伯溫之子劉璟就曾怒斥朱棣:“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就是朱棣死後,史書上給他的評價註定是會是“亂臣賊子”四字。如此,在傳統儒者對朱棣多抱著一份敵視的態度下,作為協助朱棣造反的“頭號戰犯”姚廣孝來說,他自然就被儒者順帶給恨上了。



再者,儒家的儒者討厭姚廣孝,姚廣孝也討厭儒家,姚廣孝雖然精通三教,與明初儒釋道各家學術領袖都有著不錯的關係,但本質上他還是討厭儒家的那些學說的,姚廣孝晚年時所編著的《道餘錄》一書,在這本書中,他就“詆譭”以往的儒者,其序中就寫道:“二程先生遺書中有二十八條,晦庵朱先生語錄中有二十一條,極為謬誕,餘不揣”,說北宋二程(程顥、程頤)、南宋朱熹(晦庵)之文稿中,多有謬誕之處。

因此,隨著《道餘錄》的出版,我們也就不難想象那些儒者是有多麼的憤慨,畢竟程顥、程頤、朱熹等都是儒家學者極為尊崇的先聖,姚廣孝居然說他們的言論都是謬誕的,那麼這些儒者對他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好臉色看。而事實上,隨著姚廣孝此番言論的出現,那些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儒者,及普通百姓對他的確是深惡痛絕,這其中就包括他的家人和摯友。



如姚廣孝到蘇湖賑災時,曾到長洲見姐姐,可他的姐姐卻是閉門不見,而後他又再次見姐姐,這是姐姐對他雖見了他,但卻對他是極盡責罵,罵他是瘋子,對聖人不敬。再如,姚廣孝還去拜訪故友王賓,而王賓也是閉門不出,只是讓人傳話道:“和尚誤矣,和尚誤矣”。

如此,基於以上原因,姚廣孝在儒家的名聲可謂是聲名狼藉,“黑袍妖僧”恐怕就是儒家對於姚廣孝最直接的印象吧。


澳古說歷史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有些人一輩子的願望是買房買車過上幸福生活。

有些人一輩子的願望是拯救世界。

有些人一輩子的願望是做一條鹹魚。


但是姚先生不一樣,他的願望就是想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怎麼才能驚天動地呢,那就莫過於造個反了。

如果一個人他不求名利不求華屋美宅不求美妾嬌娘,很單純的,就想造個反,恰好他又具有這樣的能力和智慧,而且還要披上僧衣給自己找個信仰,這樣的人稱他為妖僧,也沒什麼過分的。


明代相術大家袁珙見到年輕的姚廣孝時,曾評價曰:你是個奇特的僧人,眼眶三角形如同病虎,嗜好殺戮,是劉秉忠一樣的人物。

姚廣孝大喜,高興極了,可見他年輕的時候就不是什麼好人,就想做個大謀士陰謀家,乃至到了老年開始造反,對於他來說是夙年的願望得已實現,想必定是如游魚得水一般的快活。

要知道劉秉忠是忽必烈的幕府,大元朝的聰書記,知名政治家,才智卓越。

你姚廣孝和劉秉忠這樣的人物,太平盛世是很難有用武之地的,非亂世而不得出,姚廣孝的時候又沒趕上亂世,有朱元璋這樣的鐵腕人物在,他也不敢折騰,待朱元璋一死,他就覺得人生的機會來了,沒有亂世那就給自己創造亂世。


於是乎,開始不停的鼓動朱棣造反,再加上朝堂上那幫子只會紙上談兵的笨蛋們的從旁協助,最終朱棣走上了艱辛的造反之路。

造反成功之後,他白天上朝,晚上住廟,不還俗,不要錢····,人稱黑衣宰相,後來有人叫他妖僧,不過姚廣孝應該也不在乎你們叫他什麼,他可能聽到有人叫他妖僧還挺高興,畢竟有個詞叫多智而近妖。


江水趣談


都別搶,我來答。

“黑袍妖僧”似乎是泛互聯網時代派生的一個歷史名詞,無可考證其出處。但不容置疑,它是在“黑衣宰相”的基礎上改編而來。

  • “黑袍妖僧”和“黑衣宰相”的關聯

據歷史記載,朱棣奪權成功以後,姚廣孝居功至偉。朱棣特許姚廣孝蓄髮還俗,此外又賜給他大量的府邸和宮女。但都被姚廣孝拒絕,他只有每次上朝的時候才會穿上朝服,等散朝回到家裡以後,姚廣孝便會換上僧衣。

而這個僧衣就是“黑衣宰相”這個外號的出處。

命蓄髮,不肯。賜第及兩宮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帶而朝,退仍緇衣——《明史·姚廣孝傳》

緇,《說文解字》解釋為:緇,帛黑色也。

《詩·鄭風·緇衣》中有詩句: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毛詩故訓傳》註解為:緇,黑也,卿士聽朝之正服也。

所以淄衣的解釋具體有三種:

  1. 黑色帛布衣服;

  2. 黑色的朝服;

  3. 黑色的僧衣;

此外還被引申為僧人,出現這些詞餘,如:緇錫(僧人);緇子(和尚);緇林(僧界,僧眾);緇徒(僧侶)

如在《西湖二集·黨闍黎一念錯投胎》中就有類似的描寫說:

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髮披緇,便是釋牟尼佛。

綜上所述,正因為姚廣孝喜歡穿青黑色的僧衣,所以被稱之為“黑衣宰相”,而“黑袍妖僧”則似乎是現代社會派生的一個詞語,姚廣孝在封建時代地位很高,配享明朝太廟,自然不可能出現這種帶有歧視性的稱呼出現。

不管如何,姚廣孝如何能夠被稱之為“黑袍妖僧”呢?

  • 不拘世俗的行為和思想

“妖”並不是說姚廣孝是個妖怪,更像是說姚廣孝不愛按常理出牌,譬如我們常說“事出反常必有妖”,又或者說一個人穿衣打扮,行為舉止“妖里妖氣”,多用來指一個人的行為舉止不符合主流價值和規則。

姚廣孝是一個“全才式”的人物,精通三教理論(釋儒道),雖是個僧人,但是卻拜道士為老師,學習陰陽之術。

年十四,度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應真,得其陰陽術數之學——《明史·姚廣孝傳》

除了精通道家知識理論,此外他還精通儒家智慧,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下詔讓精通儒術的僧人到禮部應試,但並沒有取得很大成就,僅僅獲得一件僧衣。(PS:這可能和後來姚廣孝一直穿著僧衣有關)

洪武中,詔通儒書僧試禮部。不受官,賜僧服還——《明史·姚廣孝傳》

但精通三教學識並不能夠說明姚廣孝“妖”,其具體表現主要還是集中在言行舉止中。

  1. 例子

姚廣孝後來成為朱棣的幕僚,建文帝實施削藩以後,當時朱棣反叛的決心並不是十分堅定,搖擺不定,在姚廣孝的勸說下才堅定了反抗的決心。

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論民心。”

姚廣孝的舉動是很反常的,他精通儒術,自然知道作為臣子應當“忠君愛國”,維持“君臣倫理”,但是他偏偏要勸朱棣起來反對建文帝,還說自己“只知道天意,不知道民心”。

此是一怪。

  1. 例子

朱棣決心造反以後,臨行前在北平誓師,但突然一陣狂風暴雨,將王府的瓦片吹落在地。這讓朱棣十分驚恐,認為是不祥之兆,姚廣孝又站出來勸說朱棣這是吉兆,瓦片掉落,寓意將改朝換代。

適大風雨至,簷瓦墮地,成祖色變。道衍曰:“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墮,將易黃也。”

姚廣孝早年跟隨道家學習陰陽之術,對於這些風水卦象必然是瞭解的,但是他並沒有約束於鬼神之說,反而巧妙的破解了朱棣心中的疑慮。

可見姚廣孝是一個“身在青山,心在紅塵”的人,雖然是個僧人,但並沒有像其它僧人一樣恪守清規戒律,誦經吃齋。雖精通儒術,但又不沿用儒家思想,反而力勸朱棣起兵,及至朱棣獲得成功後,他又不羨繁華富貴,將朱棣賜給他的大量錢財都分給自己的老鄉宗族。

明明是個和尚,卻還有一個養子,凡此種種,都不得不說他是一個“妖人”、奇人、怪人。


圍爐談史


姚廣孝(1335~1418)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獨闇,號獨庵老人、逃虛子。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政治家、佛學家,文學家,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出自顯赫的吳興姚氏。元至正十二年(1352)出家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號逃虛子。蘇州人。元末明初的政治人物、詩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時代起的謀士、靖難之役的主要策劃者。通儒﹑道﹑佛諸家之學,善詩文。始終未曾放棄成就大業的抱負,追求功利,仰慕元初僧人出身的開國功臣劉秉忠,欲成開國建業之功。謀劃“靖難之役”幫朱棣從侄子手中奪得大明江山。朱棣即位,複姓,賜名廣孝,授太子少師。廣孝一直不蓄髮,不娶妻,為出家之人,八十五歲病故,葬於北京房山崇各莊,現有墓塔留存。有“政治和尚”,“黑衣宰相”之稱。為“北郭十友”之一。


為什麼說姚廣孝是黑袍妖僧呢,這個也無從考證,只能用現有的材料進行分析,就黑袍兩個字來說,應該是此人經常穿著黑色的衣服見人的原因,久而久之,就給人留下了一個黑袍的印象。也有可能是,書上為了誇大其詞,故意黑化姚廣孝,畢竟黑色是邪惡的代名詞嘛。就妖僧這個字來說,就有很多說法了,姚廣孝是和和尚出身,用僧字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最重要的是這個妖字,在古代社會,人們的思想文化都比較封建,科學技術不發達,只要是做出一些有違常理的事情,大家就都認為是神仙妖怪,用神話故事來填補知識的缺乏。這樣從側面可以體現出姚廣孝是一個知識淵博,很厲害的人,所以才會被人們認為是妖僧。世人之所以將他稱之為妖僧,我想根本的原因在於世人看不透他。大多數人總是對自己未知的人和事物,充滿恐懼和排斥。也許恰恰是因為這樣的看不透和排斥使的姚廣孝活出了最真實的自己。

1382年,藉著為病死的馬皇誦經祈福之際,姚廣孝被人舉薦,隨侍燕王朱棣。剛見面姚廣孝就說朱棣頭上有一頂帽子,兩人志趣相投,相談甚歡。此後姚廣孝隨朱棣北上,住持慶壽寺。1398年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即位實行削藩,姚廣孝勸朱棣舉兵,朱棣遲疑未決,問道:“民心向彼,奈何?” 姚廣孝卻說:“臣知天道,何論民心。”建文元年七月,燕王舉兵,史稱“靖難之役”而後南京告破,建文帝出逃,朱棣登帝位。這種做法也導致了建文帝的追隨者為了醜化朱棣以及朱棣身邊人而將姚廣孝稱之為妖僧。

另外,在姚廣孝沒有發跡之時,還被人相面說像“劉秉忠”,劉秉忠的諡號是“文正”。“文正”這個諡號可以說是所有讀書人的夢想,歷史上有這個諡號的人不多,但都是讀書人中的典範,如范仲淹、曾國藩等。能被如此評價,可見姚廣孝的才學之廣博。一個人倘若僅僅是知曉這些學問,我們尚可以說他是一個“兩腳書櫃”,“書呆子”,但是姚廣孝不僅僅是知曉這些學問,而且還能活學活用,因此說他是個“妖人”也不為過了。


姚廣孝真正妖的地方就是主持編輯了《永樂大典》,很多人覺得編一套書沒什麼了不起,可是真正參與到其中的工作中去的時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號稱明朝第一才子的解縉曾經就是《永樂大典》的總編纂官,可惜他失敗了。所以朱棣將所有希望都傾注在姚廣孝身上,姚廣孝只好肩負起了編書的人物,用了三年時間,便將這套書編纂完成。 整部《永樂大典》一共22,877卷,入選有11095冊,大概3.7億字左右,當時你能在市面上看到的中華書籍,基本全部都編纂在內,這是非常了不起的壯舉。可也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沒有足夠的文學功底和深厚的文字操控能力,是沒辦法把控編書的過程的。可惜到了清朝這部書流失了不少,實在是非常可惜。不過姚廣孝能夠編纂成這部書,可見他的文學功底到底有多麼深厚。
總結:姚廣孝是佛門弟子,卻也朱棣問鼎天下的第一功臣,姚廣孝本身是朱元璋選拔出來,親自送給朱棣的。沒想到這傢伙居然跟朱棣聯手,把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的江山給拱了。,朱棣建國以後,姚廣孝並沒有接受所有賞賜,只是一邊做和尚,一邊去朝堂做官,所以被稱為黑袍妖僧。姚廣孝文學功底深厚,大才子解縉無法完成的永樂大典,他花了三年時間便編纂完成,堪稱神蹟。


大老二爺


據說著名相士袁珙一見姚廣孝,就說他狀若病虎、天性喜殺;又說姚廣孝初見朱棣,就說要送這位王爺一頂白帽子戴,王上加白,自然就是個皇字;還說這個和尚為出征的朱棣拒守北京,以一城之地抗拒前來征討的百萬雄師。

“黑袍妖僧”的說法,不知所據為何?黑袍、黑衣是有來歷,因為姚廣孝是個和尚,身穿和尚的緇衣(黑色),妖僧的確不知所由。說起來,這個和尚就和他的主子朱棣一樣充滿爭議,至少在儒家正統看來是不行正道的。

一、姚廣孝出身於當時頗為低賤的醫家,因此雖然胸懷大志,卻直到五十多歲都不得志

別看朱元璋出身低賤,這位開國皇帝得意後就脫離了自己的階級,大搞儒家那套天尊地卑的等級論,而且朱元璋尤且過之,聽不得亞聖孟子的民為貴、君為輕的明言,說這老夫子若是活在自己手下就該斬首。據說,朱元璋晚年一次夜遊,聽到個民婦說他是老頭子,發了狂,讓人把這民婦給殺掉了。

這樣一個人建立的明朝,姚廣孝出身醫家註定是三教九流、不登大雅之堂,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胸懷大志、才能出眾的姚廣孝要去當和尚,在他人生的大半時間裡,他都是鬱鬱寡歡、極不得志的。所謂相由心生,姚廣孝“狀若病虎”大概是這樣來的。

可以說,姚廣孝一心要扶助一個藩王當明朝的皇帝,實際上是對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祖制、傳統的挑戰。

二、都說姚廣孝智近諸葛、其智如妖,實際上姚廣孝和諸葛亮絕不相同,諸葛一生謹慎、總行正道,而姚廣孝極愛冒險、喜行斜路

史書上記載的姚廣孝的許多行為都是冒險之舉,隨時有掉腦袋的風險。譬如姚廣孝初見朱棣就敢說送給這位王爺一頂白帽子戴,譬如說他敢勸說朱棣以一郡之地就起兵造反,再譬如說他被眾人稱道的沿途放棄攻城、奇襲南京的計劃。這任何一個件事兒,倘若稍微走漏風聲,都可能讓他和他的主子陷入萬劫不復之地。翻翻諸葛孔明的傳記,從未見孔明有這種冒險舉動。

朱棣和姚廣孝的成功,其實很僥倖,千里奔襲南京、一舉拿下建文帝的朝廷,在軍事上來說百分之九十以上都難以成功。說姚廣孝其智近妖,還不如說姚廣孝膽大如魔,極為放肆。一心想要成就大名的姚廣孝,他早已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實際上是拿他主子朱棣的前途和命運去作賭。

姚廣孝的勝利,是賭徒似的勝利,千萬人中開對了一張彩票,什麼其智近妖,絕然看不到。

三、倘若非要說姚廣孝是妖僧,那是因為姚廣孝有妖人的邪氣、他陡然成功顯得很妖異

姚廣孝要勸朱棣造反,就給朱棣大肆灌輸他有九五之相,這本來就是一種妖術,歷朝歷代要造反的藩王,大多迷信這種妖術,但能成事兒的極少,朱棣卻正好成了。

說姚廣孝三教皆通,史書有據,但也不完全恰當。於儒教,姚廣孝在根子上是儒教傳統的反對者,他不信君臣父子那套,因此才一意攛掇朱棣造反。於佛教,姚廣孝身上的僧衣不過是他的掩飾而已,姚廣孝對功名的貪嗔痴比尋常人更強烈,又怎麼能說佛道。於道教,姚廣孝年輕時曾從師於知名道士,而且恐怕研究過其中的數術和王霸之學,但對道教沖虛的體會,恐怕幾乎沒有。說到底,姚廣孝是披著和尚緇衣的陰謀人物,他對陰謀密計的沉溺執著、敢於冒險,大概有些類似於三國時的郭嘉。

從本質上說,姚廣孝一生的追求,不過是要幹成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而已,他一生被這種大志牽著鼻子走,絕非易經用九之道,而是被九所用。但好在朱棣逆取而順守,總體的結果是好的,但這多半是在姚廣孝計劃之外的。諸葛孔明的理想追求,不但要輔佐劉備奪取天下,還要建立太平盛世,而姚廣孝顯然只在意於自己的陰謀最終能夠達成,朱棣能奪取天下。

這個和尚,即便建立幫助朱棣奪取天下的大功,他的最終歸宿,依舊是個其心不靜的和尚,妖而不得成佛,這大概才是他妖的原因吧?


星火辰


貌似每一個打天下的皇帝身邊都有一個智謀過人的“軍師”為其出謀劃策。劉邦有張良、蕭何,劉備有諸葛亮,李世民有房謀杜斷,朱元璋也有李善長和劉伯溫。明成祖朱棣能夠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兒手中奪取皇位,第一功臣非姚廣孝莫屬。

儒釋道三家影響中國兩千年,姚廣孝平時一副和尚打扮,但他卻並非是個真和尚,世人說他“非僧非道非儒”。

姚廣孝很小時候就開始專研儒家經典,學習聖人之道,家中父母都希望他走科舉之路。14歲的時候,他卻突然出家做了和尚。做了和尚的的姚廣孝也不安分,後來又拝在名道士席應真門下,專研起道家學說。這難道是他想“取百家之長,成他一家之說”?

三教皆通的姚廣孝可謂是學富五車了,被朱棣誅殺了事族的解縉編寫不成的《永樂大典》,他接手過後,僅僅用了三年時間就成書。

這個人挺複雜,說他淡泊名利、不愛功名利祿,但他卻偏偏要一直留在朝堂上為朱棣出謀劃策,還要勸朱棣起兵造反。

說他貪戀權位也說不通,朱棣當皇帝后,按說以他的功勞,當個宰相也綽綽有餘。但他啥都不要,繼續在廟裡當他的和尚。每天上朝以後,又繼續去唸他的經。

我覺得這是他的自保之道,姚廣孝另闢蹊徑,既能插手朝堂上的事情,又沒有官職不能造反,不會引起皇帝的猜疑。

正是由於他以一個和尚的身份插手朝堂,引起了很多官員的不滿,久而久之“黑袍妖僧”的綽號就流傳開來了。


歷史小跟班


姚廣孝,生於1335年,江蘇蘇州人。自幼聰穎好學,詩詞書畫樣樣精通。十四歲出家為僧,法號道衍,奇怪的是,姚廣孝雖為和尚,卻拜了當時的道士席應真為師,學習陰陽術數之學。後來追隨在燕王朱棣的身邊,鼓動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奪取了建文帝的江山,被後世稱為“黑衣宰相”。

  姚廣孝雖然“遁入空門”,但他其實除了研習佛教外,沒一點跟和尚搭邊的地方。真實的姚廣孝是一個三教皆通的大能。論知識的淵博性,我認為他僅次於萬家之祖的飛熊姜子牙。儒、釋、道、法、兵、醫、縱橫可以說諸子百家,姚廣孝無一不通。那這樣一位如此優秀的複合型人才,為什麼在歷史上的存在感不強呢?他又為什麼被後世之人冠以“妖僧”、“黑衣宰相”的稱號呢?


洪武15年,朱元璋一生的摯愛馬皇后去世,姚廣孝機緣巧合地被選拔入京,為馬皇后誦經祈福。也就在這期間,他認識了朱棣。朱棣最初見姚廣孝其貌不揚,並未在意,但姚廣孝一番驚人之語,讓朱棣不得不對他另眼相看。

他對朱棣說:“若用臣,當送白帽於大王。”

高智商的朱棣,一下就明白了“白”和“王”結合意味著什麼,於是他做出了明智之舉,將姚廣孝留在了身邊。姚廣孝就此成為了朱棣的首席謀臣。

靖難之役中,姚廣孝建議朱棣繞過濟南,採取大迂迴大縱深大包圍戰略,直取南京。在實力不如朝廷的情況下,姚廣孝敢使用如此戰略戰術,中國歷史上只有三次。第一次就是蒙元滅宋,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就是解放戰爭。

造反成功後,這位靖難第一功臣姚廣孝一直居住在寺廟,除了官位以外的金銀財寶、宅邸美人都被他退了回去。白天輔佐朱棣,盡人臣之事,晚上修佛養性,行僧侶之職。可以說“靖難之役”後的姚廣孝,是一個低調內斂、毫不張揚的人。

登基後的朱棣即明成祖,他讓道衍蓄髮還俗,道衍拒絕。明成祖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廟中,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後仍換回僧衣。

此後,明成祖往來於南京、北京之間,並幾次征伐蒙古,姚廣孝都留在南京,輔佐太子朱高熾監國。之後,姚廣孝又奉命教導皇長孫朱瞻基,即後來的明宣宗。

朱棣登基以後,姚廣孝建議朱棣遷都北京,並幫其設計建造了今天的紫禁城,這樣看來姚廣孝還是一個建築學專家,真的是無所不通啊。

道衍精通三教,知識淵博,在解縉編書失敗後擔任了《永樂大典》和《明太祖實錄》的最高編撰官, 尤其是《永樂大典》,這是遠超《四庫全書》的大作,而《四庫全書》的總編是紀曉嵐,可見道衍學識之淵博。編撰《永樂大典》是道衍在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最大貢獻。

朱棣登基後本想重賞他,這時的姚廣孝卻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經過朱棣的同意,他在皇宮中建了一座小寺廟,過起了御用和尚的生活,直到死的那一天他都穿著袈裟喝僧靴。我們可以看出來,首先姚廣孝他是一個不世出的人才,當和尚是高僧,當幕僚定江山,難能可貴的是又能在最高峰時選擇激流勇退,他實現了自己的人生抱負,造就了一代雄才大略的君主——明成祖。所以我覺得怎麼稱讚他都不為過。

姚廣孝最終於永樂十七年病逝,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皇帝追贈榮國公,諡號恭靖。朱棣親自給他撰寫碑文,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廟,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