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文彥博在介休市建一座“神廟”,為何廟裡沒神仙,卻樹立白猿雕像

在山西省介休市,有一座“神樓”矗立至今,據說它是由北宋時期的名將文彥博所建,該樓一直被當地人敬奉不已,並且香火不斷。在這座“神樓”的背後,其實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還隱藏著一個非常神秘的古老宗教。如果您想知道事情背後的真相,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文彥博在介休市建一座“神廟”,為何廟裡沒神仙,卻樹立白猿雕像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公元1048年(北宋慶曆8年),由於災情不斷,朝廷賑濟無力,河北地區發生了較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軍首領王則被眾多起義軍推為“東平郡王”,聯合胡永兒起兵,開始了與大宋王朝針鋒相對的鬥爭,佔據貝州稱霸一方。
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拿下了不少城池,讓北宋朝廷大為震動。隨後,朝廷任命文彥博為將軍派兵圍剿。

文彥博在介休市建一座“神廟”,為何廟裡沒神仙,卻樹立白猿雕像

文彥博是北宋名臣,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與軍事家,可此次圍剿起義軍,卻讓文彥博吃了大虧。由於輕敵冒進,文彥博的軍隊受到了起義軍的伏擊,眼看著快要全軍覆滅之際,奇蹟發生了。


一隻白色神猴從天而降,幫助朝廷軍隊打敗了圍攻的起義軍,隨後消失得無影無蹤。文彥博取勝,感念白色神猴的恩德,因此在其歸鄉之際,在介休老家修建了一座“襖神廟”,用以供奉搭救自己的白猿。

文彥博在介休市建一座“神廟”,為何廟裡沒神仙,卻樹立白猿雕像


從這以後,“襖神廟”便保存了下來,同時當地人也對“天降白猿”信奉有加,因此“襖神廟”一直以來香火不斷,不少百姓都來此地燒香磕頭,為自己和家人祈福。
到了明朝時期,著名的“道君皇帝”嘉靖崇尚道儒二教,並聽信方士的一面之詞,準備要剔除國內一切的“淫祠”,以保證道儒正統。當然,“襖神廟”也是被列在了嘉靖皇帝的“黑名單”中。
然而,當地的百姓們卻已經對“襖神廟”有了依賴之情,他們不忍心看到心中的信仰被破壞,同時也想保留住先賢留下的遺蹟,因此一場對“襖神廟”的保護行動開始了。

文彥博在介休市建一座“神廟”,為何廟裡沒神仙,卻樹立白猿雕像


即使不能公開對抗朝廷,可是當地百姓也有自己的辦法,他們將“襖神廟”中的白猿像請出,換上了“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像,硬是把“襖神廟”偽裝成了“儒祠”,這才讓“襖神廟”勉強逃過一劫。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晃300多年過去了。到了解放後,“襖神廟”雖然還矗立在那裡,可是由於多年的戰亂和年久失修,“襖神廟”也已經破敗得不成樣子。
當地的文物部門對此非常重視,為了讓“襖神廟”重現當年的輝煌,他們特意組成專家組,對“襖神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使其得以完好的重現在世人面前。

文彥博在介休市建一座“神廟”,為何廟裡沒神仙,卻樹立白猿雕像


專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其實“襖神廟”的來歷並不是如百姓所傳的這般簡單,它的背後還有一個古老宗教的影子,這個宗教便是“摩尼教”,又稱“襖教”。
“襖教”的起源自古代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由南北朝時傳入中國。由於“襖教”是外來教派,因此未能得到國內百姓的普遍崇拜,只能以民間傳教的形式小規模發展。

文彥博在介休市建一座“神廟”,為何廟裡沒神仙,卻樹立白猿雕像


武則天時期,為了讓自己的皇位“正統化”,她便將崇尚女權的“襖教”扶正,使國內迅速掀起一場“襖教”熱。正是在這段時期,“襖教”得到了大規模發展,成了後世的一種非主流宗教。
在小編看來,“襖教”固然神秘莫測,但是它的存在也有自己的歷史淵源。正如“襖神廟”在古代百姓心中的地位一樣,它們都是歷史古代文化的一部分,值得後人敬重與尊崇。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