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民:韓屯村志序

每個村莊都有一部歷史,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和發展軌跡,記載著村民的勤勞奮鬥,歷代所留存的村志至今仍能見到,但遠沒有上層的省市縣乃至國家史書志書來得謹嚴和完善,即使這樣,一部村志仍能較全面地呈現鄉村地理、歷史、經濟、風俗、文化、教育、人物等多方面的狀況,起到其他書籍難以替代的作用。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化,村落的景象日新月異,舊的風俗也逐步變遷,文化的傳承與記憶更迫切要求我們找到載體,令一切有留存和思考的機會,村志在這一點上能起到起承繼往的作用,為社會研究保存一些寶貴資料。

所以,一部好的村志是鄉村地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一項十分重要的鄉村文化建設工程,以生動翔實的材料為村民提供熱愛家鄉的教材,凝聚人的戀鄉戀土情結,尤以其特別的親近感顯示獨特的優勢。

《韓屯村志》將編修完成,選材精當、體例明晰、事例鮮活,充分將這一方水土養育下的人民在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踏實勇敢、聰明睿智表彰出來,更將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在黨的領導下取得的長足進步記述下來。韓屯村地處介休近郊,地靈而人傑,人才濟濟,在政界、文壇、經濟、技術各個方面都活躍著韓屯人的身影,他們不僅為一村的發展,也為市域、為更大的方面儘自己的努力,共同為我們的夢想發奮圖強。此志之成,瞻遠察近、以實發微,望能持此傳統,取更進之力。

二○一三年十月

梁啟勝:我與我村村志

我小時候的韓屯村雖說鹽鹼遍地,貧窮而破落,但在我的記憶中它永遠是那樣的美好。清澈的汾河水、長滿蘆葦的池塘、高聳的吳家大院、永遠有一大股蒸汽從天窗冒出來的鹽坊,乃至街坊鄰居、親朋故友等許多的好心人的面孔……它們不時地回到我的夢中,令我久久回味,使我感到無比溫暖。也許是年齡大了的原因,近年來這種懷舊情結越來越強烈了。

我上學離開村子後,對村裡的人和事便漸漸疏離,以至出現了很長一段記憶的空白,這是我現在頗感後悔的事。但我其實早就立志要刻苦學習,努力工作,取得成就,有朝一日來報答自己的家鄉,我也確實這樣努力了。如今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自己工作也做出過一些成績,也擔任過多年不同類型的領導職務,但慚愧得很,官做得並不順,工作成就上離自己當初的理想也差得很遠。如果從經濟上幫助故鄉,那就更是慚愧了,我這個人生來不善理財,於任何經濟上的事情只是憑感覺和義氣攏個大概罷了。

倒是自己雖學的是理科,但從小愛好文學,因此這些年來為介休的文化事業也作了一些貢獻。利用自己的這一特長,編一部《韓屯村志》是我多年的心願,也算作報答家鄉的方式吧。

大概在2007年時就開始著手此事,但村志雖小,做起來卻也不易。其間時斷時續,究竟沒有大的進展,宋金柱當選村長以後,對此事大感興趣,這便有了工作基礎,於是才下決心加快進度,儘快完成。其間侯加林老師、王錫堂老師都曾先後擔綱,但因年齡和身體的原因,沒能如願,但我仍必須從內心感謝他們。我要感謝蘇長生兄,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接手此事,夜以繼日,加班加點,終於有所成就,放下了我心頭的一塊大石頭。我也要感謝楊成勝兄,幾年來無怨無悔耗費大量精力,收集了眾多珍貴的資料。更應該感謝李殿元、孟懷光二位長者的支持和幫助。

但必須坦白承認,儘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但資料的收集工作還遠遠不夠。一方面是工作不到位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宣傳不力村民認識不夠的原因,還有令我痛心的一點是,在做此項工作時可以看出,村民文化素質的普遍偏低。但從和歷史的真實相比,修志歷來是掛一漏萬的事,我相信我們的後人比我們聰明,這些種種不足和紕漏只能在以後修訂中彌補了。

晉中市委常委、副市長暢志仁雖離開介休工作多年,仍飽含著對介休這片熱土的深情,為本書題寫了書名,著實令人感動!最後誠懇地感謝王懷民市長親自為本書做序,郝繼文副主席再序!沒有他們的鼓勵指導和支持,我可能堅持不下來。

二〇一三年十月

淺談修村志

梁啟勝

俗話說得好;“不當家不知道柴來貴,不生孩子不知道肚子疼。”早有心編《韓屯村志》,可2007年籌備以來,一眨眼五六年過去了,才草草有個眉目,原來想的容易,真正做起來,才發現大不易哎。不易者至少有三,首先是能擔綱任總纂的人太缺乏了,老一代人中倒是有幾位在行,可由於年齡和身體的原因,精力上已漸不能勝任。年輕人中熱愛文化的本偏少,能擔此任務者更是鳳毛麟角。其次村民的普遍文化素養令人擔憂,許多人家連一份徵集資料的說明都看不懂,最令人擔憂的是村民對修村志意義的認識,甚至不少人不懂村志為何物。怪不得有人要象當年陶行知他們那樣搞新時期的鄉村改造實驗以啟發民智,我認為不僅太有必要,而迫切。

邑人是驕傲慣了的,當然我們有驕傲的資本。譬如我們是寒食清明節的發源地,我們有高風大德的三賢;譬如我們改革開放後民營經濟的率先發展,說明邑人解放思想速度的超前;再譬如邑人與人交往中的大氣,往往在對外交往中為外人所稱頌,這其中其實隱含著極高比例豪俠仗義的成分。可要說起文化方面的成就,我們就必須大大的謙虛一番,與文人薈萃的蘇浙當然是決不能比的,就比晉中甚或周邊縣份,我們的差距也是太明顯了,村志的編修就是一個見證。

劉保全兄接任史志辦後,千方百計費盡心思的做了大量工作。在彼此的聊天中,仍多充滿對介休文化建設的擔憂。原三佳鄉中學校長郭桂林老師,靠自己頑強的意志和鍥而不捨的精神和使勁拾扛,完成了《三佳村志》的編印,雖說略顯粗糙,但畢竟完成了一項造福後人的浩繁事業。義安村修志起步較早,可至今也不見作品的面世。仁兄趙啟明歷來愛說大話,二三年前和我吹,要親自修一部與眾不同令人振聾發聵的大作——《孫家寨村志》,結果前兩天見了才知倒下了草,要改成寫大事記的。當然能修成大事記,倒也是不小的貢獻。我記得介休上世紀八十年代有271個自然村,細細考究,許多村都有別具一格而豐富燦爛的歷史,都有極其珍貴的唯一性與不可複製性。有時去到山區的農村下鄉,看到雖破敗但仍能看出當年雄偉影子的舊宅院和壘在豬圈上的柱礎石,就不禁感嘆唏噓,在農商文明的年代能積累如此鉅額的財富,實令人欽佩,從這些大量存在的設計宏偉、佈局嚴謹科學、做工考究的建築中可以想象出我邑當年的繁榮與富庶。我們有許多重量級的村子如張蘭和洪山,村志完全可以修成全國一流水平。

村長們是否應主動牽頭,去做修村志的發起人?鄉鎮的書記鎮長大人們是否也應該在大會小會上提倡一下此項功德之事?每個村或多或少都能考出去幾個大中專學生,或理科或文科,文化素養和識見相對要高一些,應成為修志的積極倡導者、推動者、參與者。每個村裡大大小小總有幾位成功的企業家,讓他們贊助點經費,想是會樂意的。

中國近代的歷史,造成許多文化遺產的消失與湮沒,太令人痛心,而且每天都仍在不斷地流失。朋友們,重視一下修志工作吧,我不敢說修志可以幫助您升官發財,但絕對敢保證通過修志可以淨化您的心靈、昇華您的靈魂!怎麼樣?試一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